趙構在岳飛靈位前說過一句話:“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趙構想表達什麼?

歷史大變局


這句話出自於電視劇《精忠岳飛》的大結局,當時趙構對岳飛的靈位說道;“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的公道在這裡,朕的天下也在這裡。”



趙構說這句話,實際上是向世人表明,岳飛確實是無罪被誅。但也並非是趙構自己糊塗,而帝王殺人從來不以忠奸罪過而論,而是以政權需要為根本。

先說兩個例子;曾經秦孝公時任用商鞅改革變法。商鞅變法時,通過削弱了秦國貴族的實力,為君主加強了權力。但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繼位後,秦國貴族對商鞅恨之入骨,紛紛告發商鞅謀反,雖然商鞅並無謀反之心,但為了穩定秦國政權,最終秦惠文王以謀反罪車裂商鞅。

無獨有偶,漢文帝時期,晁錯對國家政治頗有心得。針對於國家經濟他提出“重農抑商”,積極增加農業生產。軍事戰略上提出“移民實邊”,防備匈奴入侵。

最終為了鞏固皇帝的權力,晁錯不顧數十年來的規定,貿然提出了削藩,這一決策徹底導致了諸侯對晁錯憤恨不已。最終在漢景帝時爆發七國之亂,七國以“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漢景帝為了穩定朝廷形勢,所以選擇將晁錯腰斬於街市。



岳飛的情況與此類似,也有一定不同。岳飛的確是忠心為國,但帝王需要的不是忠心為國,而是忠心為己。

首先說“迎二聖還朝”。這句口號實際上是趙構提出的,但這只是趙構為了穩定南宋局面,將內部矛盾轉移向外而打出的一張政治牌。但岳飛卻念念不忘,顯然違背了帝王需要的是忠心為己的原則。

倘若真的迎回徽、欽二帝,趙構雖然可以獲得前所未有的聲望。但趙構並無親生子嗣,一旦執政後期出現權力失衡的問題,自己必然也會遭到反攻倒算。這也是為何後期趙構曾經費盡心思贖回生母,但卻對宋欽宗隻字不提,甚至反對生母提及宋欽宗的原因。




另外,岳飛的忠心確實天日可鑑,但岳飛權柄過重,而且也出現了很多對於趙構不利的因素。

首先一點就是岳飛北伐時,甚至可以自籌軍糧。比如岳飛收復商、虢等城後,一路收繳十五萬石糧食,另外還有很多北方百姓的支援。這些軍糧甚至可以達到自給自足的狀態,而軍糧作為帝王控制軍隊最重要,也是唯一的途徑,根本不可能容納將領私自籌集。

其次,岳飛為人過於剛正不阿。趙構曾經大肆賞賜岳飛金銀財寶以及美女,然而岳飛將趙構賞賜的金銀財寶盡數分給將士,美女卻原數奉還趙構。這讓趙構從根本上對岳飛產生了懷疑之心。



種種的一切現象,都表示岳家軍真的成為了“岳家軍”,他的離心機越來越強。雖然岳飛忠心耿耿,但岳飛長子岳雲在岳家軍中供職。地位特殊,權力日益增加,一旦出現臣子權力得以傳承,難保不會出現霍光廢立帝王,甚至曹丕、司馬昭取而代之的情況。

最終岳飛被“莫須有”的罪名定罪之後,趙構選擇連帶岳雲、張憲全部處死,並且將岳家軍全盤打散,重新分配。這也證明了趙構的內心懷疑。



總體來說,電視劇中趙構所說的話,可以說是君臣二人的總結,岳飛的悲劇也是封建專制社會的必然。


我是越關


趙構說

老嶽啊,不是你不忠,也不是朕不明白,不光明,朕啊,心理是透亮的很啊。

而是:

你啊,岳飛啊。你不識大體,沒有政治智慧啊。

第一,能打仗就能打仗唄,為啥叫[岳家軍]啊,叫什麼家軍的,什麼家將的都沒啥好下場。為啥?你們都是俺趙構的軍隊才是啊,都像你這樣叫法,以後我咋管啊?!

第二,我當皇帝當的好好的,岳飛啊,你為啥非要把我哥哥接回來,那我咋辦——聽你的吧,我得下臺,不聽你的吧,大家怎麼看我?!你說你,啥叨叨啥呀,我不說話,就得了,你還是叨叨叨叨沒完沒了,哎!

第三,你說你,非要給我上書,說:立誰誰為太子。你說你是不是傻啊?!你竟然干涉我們帝王家的事兒。你說,我立了太子,你不喜歡的話,你手裡有兵權,新皇帝能做得穩嗎?

這三條,那一條都讓我尷尬難堪啊,我已經忍你很久了,你就是不開竅。

假如我不殺你,你戰績越來越好,威望越來越高,你說!那麼朝野上下不都得聽你的?!那時,我趙構不就更難辦了?!

所以,老嶽啊,你是忠臣,也是光明正大的人。但是啊,你也太沒有政治智慧了。

哎!我不得不殺你啊!你不要恨朕啊。

所以,就讓秦檜背這個罵名吧。


金藍盟謝繼東


個人覺得,趙構的意思是:當今天下,你既無負於朝廷,我亦非昏聵之主,都是出於迫不得已,被逼到了這個份上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當時天下,岳飛必須的死。

一:擁兵自重

提到‘岳家軍’想必沒幾個人不知道。但就當時天下形勢而言。小朝廷在臨安已經慢慢穩定下來,中興四將中除了韓世忠和岳飛這兩個出身貧寒的人,依然執著於前線之外。剩下的張俊和劉光世已經和當時的高宗皇帝達成共識,在臨安城中享受起紙醉金迷的太平生活。並且很識時務的將軍隊的指揮權交回中央。至於韓世忠則是一副皇帝老兒指哪打哪,聽話的不得了的樣子。唯獨岳飛,他堅決貫徹恩師宗澤的遺願,以北伐中原,直搗黃龍,迎回二聖為畢生的追求。孤軍奮戰,一意向北,以至於當時天下百姓只知有岳飛,不知有高宗。而身在前線的岳飛,隨著威望的不斷攀升。國家的軍隊也變成了河朔地區百姓口中的‘岳家軍’。這種國家軍隊私有化的趨勢是歷代帝王都很擔心的事情。但岳飛卻絲毫不知避諱,也絲毫不考慮當時的天下大勢和帝王心術。正因為他的一意孤行,在當時並列的名將中雖然岳飛名聲最大,但他所受的封賞卻是最薄弱的。

二:干涉立儲之事

高宗皇帝因為備受驚嚇而失去生育能力,這幾乎是朝野皆知的事情,但是誰也不願意點破明說。可岳飛卻說了,他非常耿直的向皇帝建議早日冊立太子,甚至還主動提出應該立誰為太子。這種明目張膽的行為,在年輕氣盛高宗看來,無異於是一種赤裸裸的挑釁,試問祖先好不容易才從高祖手中奪過來的皇位豈能拱手相讓?再說,自己邀天之幸,託了完顏氏的福才撿到的皇位怎能輕易讓出去,而不傳給自己的子孫後代?所以於情於理都沒有年紀輕輕就冊立旁支的道理?可是迫於當時朝野的壓力,高宗皇帝還是做足了樣子,在太祖一支的子孫中挑了兩個養在宮中。但卻遲遲不願行冊立的禮儀,只是鉚足了勁的寵幸妃子,希望他們能夠產下一兒半女,好將皇位傳下去。就在高宗心焦的不行的時候,岳飛卻一直敦促高宗儘快冊立太子,穩固國本。這種情況之下,高宗對於岳飛的厭惡自然更加一層。

三:帝王心術

要說秦檜早年的時候也是個忠臣,就像汪精衛一樣,只是後來走了歪路而已。南宋王朝建立之後,秦檜從北方回來,為高宗的繼位帶來了法理上的支持。兩人一拍即合,一個成了名正言順的帝王,一個做了位高權重的當朝宰相。而這時岳飛想要收復中原,迎回二帝的想法,顯然與基本國策是不相符合的。第一,一旦二帝回來,高宗將怎麼處理?雖說在岳飛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徽宗皇帝已經去世了。但這還是個很棘手的問題,所以說,二帝回來不如不回來。第二,完顏金的精兵強將給高宗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再加上南宋大亂初平的現狀,打從心裡,高宗並不認為自己有北伐中原,收復失地的機會,所謂知難而退,既然北伐無望那還不如就此何談。換幾年太平帝王的逍遙自在。所以從根本是來說,當時整個南宋王朝幾乎都不願意打仗,這就像後來的孝宗皇帝,繼位之後雄心勃勃的要收復中原,可一敗之後就一蹶不振,甚至直接退位讓賢了。所以說,在這種前提之下,岳飛對北伐的執著就顯得格格不入,分外扎眼。所以借秦檜之手鏟除岳飛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綜上所述:岳飛死的冤枉,但在那樣的朝廷之下,他死的並不冤。畢竟在南宋一朝,所有像岳飛一樣,有志於收復故土的人都沒有什麼好的收尾。譬如,同樣是中興名將之一的韓世忠,在岳飛被害之後主動交出兵權,做了個閒散的富家翁。二十多歲就馳騁敵陣的辛棄疾,在南歸之後,硬生生的被安置在地方,做些無足輕重的散官,一輩子鬱郁不得志,只能借醉酒來懷念那段叱吒風雲的日子。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當及時刪除~


狐筆春秋


趙構對岳飛靈位說,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要表達什麼意思?

第一☝️語意……

1.你很忠於朝廷,我知道。

2.你說的對,做的對,想的對,我也知道。

3.我是明君,我知道我在做什麼,我也知道你笨不該這樣死去,死的很可惜。

4.可我還是不得不殺你,情非得已。

5.九泉之下,不要怨朕。

6.你的死,就算是忠於我一次吧。

第二,背景……

當時是南宋時期,北方失守,北宋皇帝等人被俘虜,還有大批皇親國戚,貴族官僚統統被抓。該有當時都城的大批將士和百姓,工商業者等,北宋子民。

趙構本人屬於沒被抓的老趙家獨苗了。這種情況下,等基,建南宋政權的。北伐收復失地,解救父皇的民眾呼聲特別高。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可是南宋主戰派和主和派一直爭論不休。主和派說求穩,偏安一隅。打不過,打過也要死太多人,花太多錢了。地讓他們佔吧。還在北方的臣民也讓在那裡安居樂業。如果打,損失太大,收復北方的希望也不一定有多大。

加上歷史上有過西漢東漢,西晉東晉這樣兩個朝代的四大政權。如今局面和歷史是驚人相似的。要打歷史上這兩個朝代的後兩個政權也大了,人家幹嘛不打。不能打嘛。

第三,趙構本人的小九九

打不贏,我賠款割地,花費大量財力,耗費大量人力。說不定被別人消滅呢?我耗不起也搞個半死。皇位難保。

打贏,迎父皇大人回來,我不要下臺嗎?再說,現在他們還沒被殺,我一打再打,他們殺了我父皇怎麼辦?

所以於公於私我沒必要打,也不值得打。疆域遼闊不一定有錢,我現在也不是很安逸嘛!?

萬一打得我也被抓走,我們老宋家的江山就沒戲了。

第四,岳飛最主要的死因就是他太猛了,太能打,大有功高蓋主的架勢。

他死了,就沒有人再有信心說,我們被北伐吧。徹底堵住了主戰派的嘴。確保南宋政權偏安一隅。老宋家還有這半壁江山在。


用戶72902096647


岳飛在後期能夠平步青雲,其實和高宗的賞識有很大的關係。南宋初年,各路軍閥養兵自重,朝廷的權威日趨低下,對一些手握重兵的將領基本上調不動。岳飛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成為被高宗用於平衡其他大將的一員猛將,得以迅速嶄露頭角。岳飛也因此被高宗數次破格提拔,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大將。

因此,對於高宗與岳飛的關係,還真的談不上不好。在岳飛第一次覲見高宗的時候,兩人就曾深入地促膝長談,也是這一次長談,奠定了岳飛在高宗眼裡的分量。此外,由於岳飛簡單的出身和背景,高宗也是非常放心的。正因為如此,高宗對岳飛曾經深寄厚望。

不過,對於南宋所處的情況來講,南宋初年所面臨的困境,除了內部的不穩,更重要的還是外部金國的威脅。當中興四將崛起,以及南宋的各種起義被平定以後,南宋內部的問題基本上解決了,高宗的朝廷也掌握了對南宋的絕對控制力。這個時候南宋就可以完全騰出手來對付金朝了。當然,隨著南宋內部問題的解決,岳飛等人對於高宗的重要性就沒有那麼大了,甚至還成為了高宗較為忌憚的封疆大吏。

而另一放方面,南宋在與金國的拉鋸中,雙方的勢力有逐漸出現了平衡。金國無法打敗南宋,而南宋也沒有實力還於舊都。最終為了維護兩國長期的和平,南宋用少壯派大將岳飛之死,換取了與金國的和議。

因此,對於岳飛之死,並不是岳飛有多大的過錯,也並非高宗有多昏聵,而是形勢使然。當然,岳飛其實也可以不死,但是南宋被金國已經打怕了,而且主和派在朝廷佔據了上鋒,沒辦法。



蘇綻


歷史上的趙構根本不會說這話。

先說說大家認為岳飛被殺是因為他要迎回徽欽二帝。

宋徽宗在當時名聲掃地,而且宋徽宗死的那一年是公元1135年,而岳飛則是死於1142年,岳飛迎回來也只是一具骸骨。

而宋欽宗即位不滿一年,就被金兵擄走,威望能力沒有得到施展,我無法確定他是英才還是廢材,但是一個被敵人從帝都擄走的帝王,已經失去了他繼續為帝的資本。

能力強如李隆基,也只能在晚年當個形如傀儡的太上皇。

從秦始皇到溥儀,只有明英宗朱祁鎮一人,被敵軍俘獲又重新登上皇帝寶座。

宋欽宗趙桓不像明英宗朱祁鎮那般在位多年,明英宗的基本盤還在,明朝的實力還在,他爹又是一代明君朱瞻基,土木堡之戰的責任,有王振在扛包。

上天還是眷顧朱祁鎮的,被關押南宮多年,終於等來了重登大寶的時機。

明英宗有的,宋欽宗一樣都沒有,如果他被迎回來,運氣好被軟禁,運氣不好,一杯毒酒了卻一生。

岳飛被殺,不僅僅是金人與投降派的施壓,更多的是南宋內部幾大軍事集團明爭暗鬥下的產物。


秋雨論歷史


這個問題,我從3個方面向您說明。

1,趙構並非是沒骨氣的皇帝,對於金人的態度他有個明顯的心理變化曲線,趙構當上皇帝不容易,也見證了長輩在他鄉的屈辱待遇,我想當時沒有誰比他更像滅掉金國振大宋雄風了。但即位之後他發現抗了這麼多年金,不僅一直佔不到便宜,就連朝野內外也是一陣恐慌,此時朝中居然沒有一個能拿得出手的大將為其分憂解難,因此趙構的態度漸漸由主戰變成了主和,既然皇帝都不想打了,大臣們自然得遵從君意走主和路線,這樣也就搞得韓世忠,黃中等主戰積極分子很尷尬,在這個時候,岳飛出現了,南宋不可思議的壓制住了金人強烈的攻勢,並且還做出了求和的舉動,就算是岳家軍如此勇猛,也沒能阻止朝廷內部的消極氣氛。

2,從主流的觀點來看,岳飛等人的積極舉動直接影響到了秦檜等人在朝中的利益,若金國滅亡,秦檜的利益圈會崩壞,而也有傳言說等欽宗回來時高宗得讓位,這也是趙構不願意看到的局面。於是金人放出了殺岳飛就和平共處的口號,就這樣,秦檜等人開始行動,先是撤了岳飛的兵權,又讓張俊威拉攏王貴、王俊誣告岳飛,岳雲,張憲謀反,最終在万俟卨的主持下,岳飛等人活罪伏誅。從這個關係來看,如果沒有趙構的支持,秦檜萬萬不敢對岳飛下手,所以趙構也知道岳飛的品行,但他更需要保全自己的位置,因此說出了非卿不忠非朕不明的話。

3,除了今人知道罪魁禍首是趙構,古人也能感覺到秦檜其實只是趙構的擋箭牌,所以在各類戲曲和故事中趙構也被塑造成昏君的形象。但在趙構以看來,臣子活著的意義就是為君王效忠,如果死你一個岳飛能讓我在皇位上安穩的坐上幾年,這是比抗金成功更值得慶幸的事情。或許也是嶽王爺在天有靈,他在天上保佑趙構安然的活到了八十多歲,也是很厲害了。


邏輯文史游




在《精忠岳飛》電視劇中,岳飛死後,趙構說出了這樣的話: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他的言外之意就是說,他也明白岳飛的忠誠,但也不能怪他這個皇帝沒有知人之明。

宋高宗趙構和秦檜一定要殺死岳飛,大概真實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岳飛手中的兵權太大,大到讓他們恐懼的程度。不殺死岳飛不足以消除他們心中的恐懼,不足以讓他們晚上睡個好覺。



“卞玉何罪,懷璧其罪”,岳飛同樣如此。在南宋初期,苗劉叛亂差一點殺死宋高宗趙構,這件事在趙構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陰影。本身在宋朝建國初期,宋太宗趙匡胤和前邊的很多任皇帝都是靠從他人的手中奪取了皇位。因此宋朝的歷任皇帝都在防範武將從自己手中奪取皇位,並且從制度上進行了很多種設計。

岳飛當時掌握的兵佔到了南宋總兵數的一半以上,並且可以說他就是當時的軍閥。和唐朝的節度使一樣,擁有軍政財大權。南宋朝廷沒有力量制服軍隊的軍費,一切全靠他們自己去籌措。政府沒有辦法牽制軍隊,這就是宋高宗趙構非常忌憚岳飛的關鍵所在。



當然當時想讓岳飛死的人很多,宋高宗是一個,秦檜和滿朝的文武官員同樣如此。岳飛曾經說過關於良臣猛將標準的話: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怕死。

岳飛的情操過於高尚,就襯托的其他人過於卑劣。那些人都把岳飛當成了另類,眼中釘,肉中刺,必先除之而後快。在處死岳飛這件事上,秦檜只不過是一個替罪羊。


南宋中興四大將,其他的人都沒有死,頂多不過被解除兵權罷了,只有岳飛死了。也就是說岳飛死於南宋君臣合謀,他們都不希望看到一個活著的岳飛。只有給岳飛扣上一頂髒帽子,潑一盆髒水,才能讓岳飛看上去跟他們差不多同流合汙。

在岳飛死後,趙構說過另外一句話:你的公道在這裡,朕的江山也在這裡。言外之意照顧的心思就是說,在你的公道和朕的江山之中做一個選擇,我當然選自己的江山。為了我的江山,可以犧牲一切,更何況是一個小小的岳飛。

因此在岳飛被處死的時候,基本上都沒有人幫岳飛說話,尤其是中高級的官員。只有韓世忠看不過去,替岳飛說話,質疑了秦檜。但大抵也只能如此,改變不了結果。



岳飛之所以會被處死,宋高宗趙構當然是最高的決策者。其根本最深層的原因在於兩個人對國家理解上的差異,趙構認為國家是他一個人的,岳飛則認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趙構認為他是國家的主人,可以收復失地、直搗黃龍,但必須保證南宋的政權和軍事實力掌握在他自己手中。如果不能,他寧肯偏安一域,直把杭州作汴州。

岳飛則是一個死心眼兒,總是夢想著收復失地,打回自己的老家,重新恢復南宋的首都汴京。這個目標趙構不是不同意,他只是擔心岳飛將來功勞太大,朝廷沒有辦法再封賞他,岳飛就有可能興兵作亂。在殺死岳飛之後,忠於岳飛的部下也遭到了清算。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當年曹操的這句話,從秦檜的口中說出來,反映了趙構的心思。如果我感覺你會對我不利,那我就首先殺死你,這就是宋高宗趙構殺死岳飛的心理陰暗之處,最終也喪失了南宋恢復故土的最佳機會。

南宋詞人陸游的那句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最終就成了空想。辛棄疾的“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化成了無數的熱淚和悲憤無奈的酒。


新知傳習閣


“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的公道在這裡,朕的天下也在這裡。”
不得不說,宋高宗趙構是一個相當有政治手段的政治家。岳飛的死其實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他情商太低。他不知道皇上殺人從來不是以忠奸為區分,而是以需不需要為理由。如果對自己的地位有任何威脅,不論是否忠誠都會毫不猶豫的殺掉。

在歷史上被以“莫須有”罪名殺死的功勳卓著的將領太多了,像漢景帝的周亞夫,雍正帝的年羹堯等等。所以宋高宗趙構的這句話實際的意思就是:不是你不忠誠,不是你要謀反,只是為了我的天下,我必須要殺你。那麼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為什麼趙構要殺岳飛?

功高蓋主情商低

而像岳飛這樣的將領,早已功高蓋主,而且還又有荊楚富庶之地作為根據地。他退可割據稱帝,進可逼宮造反。對沒有什麼權勢的趙構來說,其實是最大的威脅。當時南宋所有的精兵,幾乎都被岳飛所掌握,而且他們一心一意都效忠於岳飛。


岳家軍一路北伐名鎮中原,讓所有金兵聞風喪膽,也大漲了漢族人的氣勢。當時在南宋所有的起義軍幾乎都打著岳家軍的名號,這些軍隊儼然看起來就是岳飛一個人的軍隊。這樣一個掌握軍隊,而且又有影響力的人。對於皇上趙構來說,怎麼可能留下?

宋朝的天下本來就是如此而來,宋太祖趙匡胤不願造反,只是奈何部下黃袍加身不得不稱帝。岳飛不僅功高蓋主,而且他甚至還什麼都不圖。在趙構的眼中,岳飛就是一個毫無把柄的人。立了功之後,朝廷的任何賞賜他都會分給自己的下屬。

不僅如此,就連皇帝賞賜給他的美女,他都會悉數退還,一個也不肯要。你既不貪財又不貪色,那麼你想要的可能就是朕的江山了,自然留你不得。而當時得以明哲保身的韓世忠和張俊在立功之後就趕緊買房買地納妾,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因為他們真的貪財貪色。而是他們想讓皇上放心,得以保存性命罷了。


迎回二聖的口號

要說岳飛與趙構最大的威脅,就在於岳飛北伐時所喊的口號是收復失地、迎回二聖。收復失地,對於趙構來說是非常有利的事情,作為一名皇帝,誰不想流傳千古,守護住自己老祖宗留下的土地。

但迎回二聖,你讓趙構怎麼想,趙構的哥哥和爸爸回來之後,一國三聖,你讓趙構情何以堪?在趙構的心裡,他只想著岳飛能夠收復失地,並不想讓岳飛將二聖收回。

北伐目的性的不同

靖康之恥當中,金國人擄走二聖,還有許多的皇親國戚和貴族,宋高宗趙構屬於一個幸運兒。但金人從來沒有放過抓趙構,他們一路向南追,想要抓住趙構。趙構也是一路逃跑,甚至有傳說他還逃到了海上。


所以趙構讓岳飛和金國人打仗的目的,其實只是為了不讓他被金國人抓去。而岳飛的目的是卻是要將二聖贏回收復失地。所以從一開始宋高宗與岳飛之間的目的性就不一樣。

北伐的必要性問題

對於宋高宗趙構來說,即使北伐打贏了金國,那麼我還是要退出自己的皇位。如果打不贏,我也要賠款割地,損耗大量的人力兵力和財力不說,說不定自己還有可能被捉去,那麼大宋的江山就真的覆滅了。

所以對於趙構來說,這場戰無論是打贏還是打輸,都沒有什麼好處,那麼他為什麼還要繼續讓岳飛北伐呢?而且岳飛在北伐時不願撤回時,趙構連下12道金牌,他才肯撤軍。在趙構的眼中,這個將領已經完全脫離了自己的管理,已經到了不得不殺的境地。


史之策


首先趙構應該不會說出這句話。第二點,岳飛不是死於“迎二聖”的口號下的。這個口號在南宋初年可謂是人人皆知,因為這是當時的皇帝趙構首先提出來的,在其繼位詔書中,可見“同徯兩宮之復”之語,這也是迎二聖最先的出處。岳飛不是腦子一根筋的人,在後期朝堂形式發生變化的時候,其也不再喊此口號。而且就算迎回二聖,也不見得會對趙構的地位有所影響,某種意義上兩位也算是亡國之君。

那麼為什麼岳飛必須要死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跟當時統治者的政治理念不同。宋朝已經被打怕了,幾百年來,宋金之間的戰爭,宋朝總是吃虧的那個。趙構也怕步了宋欽宗和宋徽宗的後塵,一方面啟用少壯派積極練兵,抵抗金兵,另一方面又積極求和。練兵不是為了北伐,而是為了自保。但是岳飛心中最想的就是北伐中原,還我河山。這就造成君臣心生嫌隙,埋下禍根。

2、宋朝重文輕舞武,對武將很是防範。趙構剛剛即位的時候,沒辦法,必須要仰仗這些武將來抵抗金兵和平息內部問題。但是岳飛的軍隊叫什麼呢——岳家軍,你這不是往皇帝心上紮了一根刺嗎。這到底是朝廷的軍隊還是你岳飛私人的軍隊。當時內亂已經平息,你的存在已經不是必不可少的了,再加上當時一些佞臣的挑撥,趙構對岳飛日漸不滿。

3、當時宋金已經在私下暗中商量求和(當時朝廷議和派佔主導,趙構比較搖擺,但是議和思想成分比較大),岳飛當時已經連戰連捷,金朝不幹啊。你議和可以,但是岳飛你得處理一下,要不影響我們的“友誼”啊。

種種因素影響下,趙構由開始的不滿漸漸生出來殺岳飛的心思,加上金國的壓力和自己的求和心態,只能犧牲岳飛來換取自己偏安一隅的帝位。可惜的是和平很短暫,浪費了嶽爺一腔的報國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