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柄唐刀與漢環首刀一脈相承,究竟為何退出了歷史舞臺?

a741753690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首先說一點,唐橫刀絕對是士兵的制式武器,古代中國的將領沒有佩刀的,他們都佩劍。還有,唐刀的工藝沒有失傳,只是不適合後來的戰爭了。


守仁君認為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時代在發展,唐刀(唐橫刀)是人們以漢環首刀為基礎,把刀和劍的優點結合起來的一把武器,刃口堅硬,能劈砍破甲,刀背刀身有強度,有韌性,不易變形,且輕盈方便。在唐朝很好用,但是再往後,到了宋朝,就基本廢了。

就拿唐朝的敵人突厥來說事,他們會冶鐵,能打造上好的武器,但是遊牧民族畢竟是遊牧民族,由於國力的限制,攻擊力夠了,但是護甲不足,裝具鐵騎想都別想,騎兵都是皮甲,布甲,這就給鋒利的唐刀很好的發揮空間。(先說明,打突厥這種輕騎兵,只能用輕騎兵,重騎兵會被輕騎兵溜死,重騎兵也就裝具鐵騎那是用來衝步兵的)


衝的時候把刀給架起來,接敵側身而過,接助馬的慣性造成殺傷。不知道大家玩過騎砍沒,和裡面的長槍衝刺一個道理。

但是到了宋朝,就不管事了。

宋朝面對的敵人,無論是遼,金還是西夏那裝備水平要比突厥強太多了,契丹是鑌鐵的意思,西夏甲冑皆冷鍛而成,堅硬光華。就更別說金的鐵浮屠了。(無論是党項還是契丹,都是唐朝帶起來的,這一點宋人應該好好謝謝唐朝。)


面對如此高的的防禦力,原來的唐刀自然也就沒有作用,要還按照唐朝時的方法打,唐刀劃人家身上,要不給你刀刃崩個口,要不就是滋啦一聲帶出一串火星子。換句話說,那個時期的遊牧民族騎兵都已經轉變成了重甲騎兵,你再拿輕騎兵的東西對付人家肯定沒用啊。

再者,拿橫刀對付騎兵關鍵是你得有馬,巧了,宋朝時最缺的就是馬,中原王朝的兩大產馬地燕雲十六州和河西走廊都不在宋朝的控制範圍之內,西夏有又緊緊鎖住了宋朝通往西域的道路,遼國又對宋馬匹禁運。這就導致了宋朝的戰馬非常難得,根本形不成成建制的騎兵。也就導致了宋朝對外戰爭大多是被動防守。


可憐的宋朝只能用步兵來對抗騎兵的衝擊,拿步兵打騎兵,短兵器就更沒用了,必須得是長柄的大刀,或者長槍才行,宋朝還為此專門打造了步人甲。從宋朝開始,士兵手裡的武器就漸漸由短兵器變成長兵器了,而且不追求有多鋒利,打擊力度夠就行。不過也不是所有唐刀都消失了,像宋朝的長柄大刀,有理由相信那就是唐陌刀的變種。


守仁讀仁


短柄唐刀也就是唐橫刀,它和漢環首刀同屬於長刀範疇。在西漢前中期,中國的冶鐵技術得到了飛昇,可以煅出質地堅硬的百鍊鋼。為了在騎兵作戰時可以輕鬆的對付匈奴,漢軍開始批量裝備這種長刀類武器。相比於刀體較短的匈奴刀,環首刀可以有更大的把握傷到敵人,還可以輕鬆的造成穿刺傷,再加個上又比長劍廉價,很快長刀便佔據了中國的短兵市場,一句成為漢至唐代的短兵之王。

長刀的優勢在於劈砍能力和穿刺能力極佳,如果敵人在少甲或無甲保護的情況下,長刀往往可以一擊斃命。在漢代至盛唐,中國軍隊的披甲率最高也就是初唐時的45%-50%,而這其中還包含了大量半甲士兵,除了頭盔、腹檔一類的主體甲冑,大多數士兵的下半身和四肢是少有保護的。在這種條件下,鋒利的長刀便可以發揮出左右,有效的擊殺敵人。



但是中唐以後,隨著藩鎮割據使得大唐重歸亂世,各個軍閥之間互相征伐不斷,這就促使了軍事科技的進步,為了保證軍隊戰鬥力減少傷亡,士兵的披甲率越來越高,而且逐漸出現以重裝騎兵和重甲步兵主導戰場的局面,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基本上一場戰鬥下來,雙方除了弓弩手和刀牌輕步兵,基本上都是重甲戰士。面對厚重的鐵質札甲,即使是鋒利的長刀,也只能甘拜下風,讓位給大刀大斧以及打擊類鈍器。


不過長刀並沒有徹底退出軍事舞臺,在宋代,宋軍仍然裝備有斬馬刀(扎馬刀)這種長刀,用於劈砍遼金騎兵的馬腿,是一種以步制騎的武器。就個人覺得,斬馬刀很有可能就是唐代陌刀進化出來的,刀體略帶弧度可以更好的抽刀劈砍,並且分擔刀刃是力度防止刀體折斷。

真正讓長刀退出中國一段時間的是元朝,蒙古人雖然不扼殺中國的科技,可是他們的入侵確實導致大量的華夏優秀科技被迫流失掉,因為屠城也好,不重視也罷,或者無法和舊朝義士合作。總之就是元代中國丟了一大批技術,其中也有長刀的鑄造工藝。一直到明中期,戚繼光才重新根據倭刀改進出了大明長刀,也就是後來的苗刀。雖說經歷了一番波折,但最終,長刀還是回到了它的發源地的。


火器工坊


打造工藝複雜,耗時耗力,需要反覆淬火,無法大規模量產投入實戰

此外刀身材料選取嚴格

此外唐以後我國重文輕武的政策也導致了唐刀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司馬小兵兵


刀是用來砍人的,當它再也砍不動時它就到了退役的時候了。


51111780005


刀雖然好,但製作過於複雜,大規模的普及應用才是王道,需要簡單可複製


楊海龍4822


熱兵器時代替代了冷兵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