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有一种境界:“不做圣贤,便为禽兽”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这是章太炎对曾国藩的客观评价,相当中肯。

这世上有一种境界:“不做圣贤,便为禽兽”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说到曾国藩,你一定不会陌生,在历史教科书里,曾国藩被定义为清朝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功臣,他创立湘军,主办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曾国藩是晚清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很多大牛人物,比如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提及曾国藩,那都是有一份爱戴,甚至是崇拜。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曾言:"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梁启超对于曾国藩更是大为赞赏:"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

令普通人更为津津乐道的,则是他的人生励志事迹堪称完美,是中国传统社会个人奋斗的经典传奇。尤其近些年,曾国藩获得了成功学的推崇,关于他的成功学书籍是铺天盖地,着实有趣。

曾国藩有一句至理名言:"不做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后半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被无数有进取心的人当作座右铭,极力推崇。而前半句"不做圣贤,便为禽兽"很少被人提及,初次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也甚为不解,为什么曾国藩对自己有如此决绝而苛刻的要求?

前段时间,很有幸拜读了张宏杰先生的著作《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年轻时期的曾国藩凭着湖南人特有的"巴蛮"性格,做事执着,敢闯敢拼,"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风格将这种"巴蛮"的品质发挥的淋漓尽致,最终战胜太平军,使他从一介书生成长为优秀的军事将领。

曾国藩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胸怀治国平台下的远大理想,所以从他进入官场,就给自己定了很高的政治目标,要践行儒家思想传授给他的政治理想。你看,这就是曾国藩与众不同之处,别人读圣贤书无非为了功名利禄,升官发财。而对于儒家宣扬的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君臣一心,开创盛世的政治理想没多少人愿意去实践,可偏偏曾国藩就去身体力行。在前期的官宦生涯中,曾国藩一直坚持不结党营私,不贪污受贿,保持着高洁的操守,甚至一度处事"巴蛮"。这样的曾国藩显然与当时官场格格不入,很快就此付出代价,触怒咸丰帝,被收回兵权遣回老家守孝,政治生涯险些断送。

这次罢官对曾国藩打击很大,他想不明白自己忠心为国,为何得不到皇帝的信任和同僚的支持?回到家乡的曾国藩开始了对自己思想境界和为官处事的深刻反思,他读了《道德经》、《庄子》和《南华经》这些道家和佛家的经典书籍。这时的他心态变了,开始冷静地站在第三方角度审视自己的行为。他结合道家无为和辩证的思想,真正理解了老子所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那些性格上过分要强的人往往是经不起外部挫折的打击,因为他们对自己期望过高,人性本来的弹性没有了,所以失败可以轻易斩断他们的意志。相反,那些看似性格柔弱,能够基于现实踏实做事的人,反倒是可以在社会潮流中捕捉到机遇,成就大事。

这世上有一种境界:“不做圣贤,便为禽兽”

水至清则无鱼,大道至简

终于,曾国藩完成了从空想家到实干家的转型过程。机遇再次来临,太平天国死灰复燃,对清帝国的威胁增强,咸丰帝被迫再次请曾国藩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重返官场的曾国藩可谓脱胎换骨,处事开始圆滑事故,与皇帝和同僚们打成一片,得到认可和支持的他平步青云,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转型后的曾国藩责己严,责人宽,他对于自己的要求在我们普通人看来有近乎自虐式地严苛,在道德上,一生都是廉洁自持的官员。他几乎是世俗世界的完人,因为他并没有古代先贤看起来那样遥不可及,不接地气。然而他对现实世界所有的妥协又都是为了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这世上有一种境界:“不做圣贤,便为禽兽”

有些时候我们看不到,不代表这世上不存在。这世上有一种境界,叫做"不做圣贤,便为禽兽"。在曾国藩这个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资质平平的人,依靠自己超绝的意志力,可以达到一种什么样的人生高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曾国藩的世界你我真的懂吗?

曾几何时,你我都是追风少年。

这世上有一种境界:“不做圣贤,便为禽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