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过度吹捧,“5G和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近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长达1万多字的采访稿在网上引起了剧烈的反响。通过这次的采访,任正非以睿智的言论回复了眼下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同时在采访中他也提到一些被行业内部夸大的内容,以及对一些被夸大的现象作出了叙述和总结。

一.距5G时代还有一段日子

任正非在采访里提到“5G实际上被夸大了它的作用,也被更多人夸大了华为公司的成就。因为我们跑得太快了,我们的年青人按捺不住自己的兴奋,一直讲啊讲,就把事情夸大了……5G现在暂时还没有充分发挥出用处,太快了。这次中央台用来在深圳(5G)直播春节联欢晚会,也只是个演示性作用,这种演示还不足以变成大规模的商业行为。”

这段话一针见血地向我们说明了两个事实:

(1)被夸大的不仅是5G的作用,还有华为的成就;

(2)5G目前还处于演示阶段,短期内不能促成大规模的商用。

01 5G的具体标准尚未完全确定

2018年中,联想爆出了5G“投票门”事件。

坊间传闻,联想及联想收购的摩托罗拉,为了换取高通5G旗舰芯片的首发权,把票投个了高通。这次会议,是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3GPP为了确立5G标准而主导的会议。我们无从猜测联想及子公司摩托罗拉投票目的,也无法衡量他们的投票对5G标准制定的影响,但是,从这次投票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5G要来了。

不必过度吹捧,“5G和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8年5月21日至25日,在韩国釜山,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3GPP工作组召开了第一阶段5G标准制定的最后一场会议,确定了3GPPR15标准的全部内容。

6月14日,3GPP正式批准第五代移动通信(5G)独立组网标准冻结,意味着5G完成了第一阶段全功能标准化工作。

这次确定的R15标准是第一阶段全功能版本,包括非独立组网(NSA)和独立组网(SA)两种。早在2017年12月非独立组网标准已完成,2018年3月冻结,此次的独立组网标准冻结,标志着5G第一版商用标准R15整体完成。第二阶段启动R16为5G标准,预计2019年12月完成,该阶段将完成满足ITU(国际电信联盟)全部要求的完整的5G标准。R16可以说是5G的最终版本标准。因此5G要实现全面商用,必须等R16完成并冻结,预计时间在2020年3月。那时所形成的5G标准才能算是完整的标准,目前3GPP正商讨R16标准的内容。

不必过度吹捧,“5G和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G标准的较量在于信道编码之争。此前被纳入讨论的包括:Turbo码、LDPC码和Polar码三种编码方案纳。其中LDPC码被以高通为代表的美国企业主推为5G eMBB场景的数据信道的数据信道编码。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则主推Polar码为5G eMBB场景的控制信道编码方案。投票通过后,国内甚至有媒体“惊呼”:“华为拿下了5G!”

这是极其不专业且不负责任的。

首先无论Polar码还是LDPC码,都不是华为或者高通最先提出的。LDPC码早在1962年就由MIT的教授 Robert Gallager提出来了,这是最早提出的逼近香农极限的信道编码。直到1996年才引起通信领域的关注。以美国高通为代表的企业,在LDPC编码上研究较多,专利分布极广,因此有一定的主导地位。

而Polar码则是由土耳其比尔肯大学教授E. Arikan在2007年提出的。2009年开始引起通信领域的关注,华为也是自2008年3G落地后,才开始着手研究和开发Polar码,也就是说华为只是在Polar码研究上处在领先地位。简而言之,争夺标准的各方,都只是在自己所支持的编码上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专利布局及产品布局。

不必过度吹捧,“5G和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Polar码成为5G控制信道编码之后,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一是在Polar码上的研发投入有了一定回报;二是关于通信网络标准,中国终于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其次,华为主推的Polar码成为5G标准的eMBB场景也并非完整的5G标准,不过是5G应用的其中一个场景而已。

3GPP定义的5G包括:eMBB、mMTC和URLLC三大场景。

不必过度吹捧,“5G和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eMBB 对应3D/超高清视频等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mMTC对应大规模物联网业务,而URLLCe则对应如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需要低时延高可靠连接的业务。

在5G的 eMBB场景上,Polar成为信令信道编码方案,LDPC成为数据信道编码方案,严格来说并没有谁是主导的说法。关于5G编码采纳的这一场标准之争,实则是综合实力和话语权的较量,早已超越了技术的边界。Polar码最终能够胜出,只能说明中国通信的国际地位明显提升,早已今非昔比。

01 全球主要参与5G的公司

5G的春风确实是吹来了,可是还没那么暖和。

由于贸易争端及市场禁入的问题,各界舆论都在鼓吹5G的发展势头、中国在5G标准中、研发甚至应用中地位的重要性。

2018年11月在伦敦举行的全球移动宽带论坛上,英国电信高级管理者及首席架构师 Neil McRae称:“现在只有一家真正的5G供应商,那就是华为。其他供应商需要努力赶上华为。”

不必过度吹捧,“5G和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部位于瑞典,在美股上市的公司爱立信,是全球第一的电信设备供应商。2018年1月16日,IMT-2020(5G)推进组召开了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三阶段规范发布会。作为第一批加入IMT-2020(5G)工作组的国际厂商,爱立信在过去两年已经结束了第一、第二阶段测试,并于2018年9月完成了5G非独立组网NSA架构下的外场端到端测试。

1月15日,在瑞典希斯塔实验室,爱立信和高通完成了在2.6GHz频段非独立(NSA)5G NR数据通话,可以说,爱立信得到了芯片厂商的最直接的支持。

再看看诺基亚,在兼并了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北电网络之后,诺基亚已经是全球第三的电信设备供应商了。仅在2018年,诺基亚美股上市公司的市值,已经飙升了30%。诺基亚错过了智能手机,可不愿意再错过5G。

不必过度吹捧,“5G和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8年12月3日,诺基亚与高通合作,双方以Nokia AirScale商用基地台,与搭载Snapdragon X50 5G的数据机与天线模组,在5G的网路架构5G NR上,成功完成OTA(over the air)数据通话测试。

不难发现,即使华为完成了所以测试的项目,但是别家的完成度也并不落后。所以说,华为暂时领先不假,但是在所有企业都还在大规模测试的情况下,商用至少要到2020年上旬才有可能实现。现在鼓吹5G,实质上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其实,任正非此前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科学技术的超前研究不代表社会需求已经产生。如果社会需求没有发展到我们想象的程度,投入的意义就没有那么大。我不认为现在5G有这么大的市场空间,5G可能被炒作过热,因为需求没有完全产生。”

二、人工智能究竟是人工还是智能?

关于人工智能的定义,我们先引用美国两位著名教授的说法给大家解释一下: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尔逊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

麻省理工学院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

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正式将“人工智能”作为议题提出,与会人员摩尔、麦卡锡、明斯基、赛弗里奇、所罗门诺夫及香农等皆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奠基人。

20世纪80年代,随着制造业的发展,人工智能虽开始走进工厂,但还是被人们视为能力低下的机器。

1997年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人类棋王卡斯帕罗夫,人们对人工智能热情再一次被点燃。

2016年Alpha Go的出现让更多人知道并了解人工智能,日韩、欧洲等都开始大规模的投入到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去。

而在中国,谈及人工智能,首当其冲的是科大讯飞。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也许让人们第一次感受到,原来人工智能就是这么包装出来的,加上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不同场合曾表示,人机协同、人工智能+行业,才是未来人工智能最有希望做成的。

然而2018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中有4场分论坛应用了腾讯AI同传,结果,出现了单词乱码、连续出现同一个单词的卡机状况。不仅腾讯,搜狗AI同传,在大会上也时常出现各种错误。

2018年10月19日的百度大脑行业创新论坛上,AI技术生态部总经理喻友平指出:目前机器同传离人类专家的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尤其在外交、商务等重要会议场合,必须依靠人类同传高质量、专业的翻译完成。

整体而言,人工智能目前还处于弱势阶段。研究真正强大的人工智能,估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撑不到那天,则真可能是一场泡沫。

三、结论

无论是5G还是人工智能,芯片都是其研究的基础。AI芯片、中央处理器,还是逻辑芯片,核心技术其实都在国外。国内人工智能研究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至少是缺乏了最基础的芯片做支撑的。

不必过度吹捧,“5G和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没有底层的基础研究作为导向的创新,实际上都是伪创新,建立在伪创新之上的需求,都是伪需求。若资本的力量大于研发的力量,所有的企业活动都终会失去发展方向的。

5G也好,人工智能也好,是应该浇浇冷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