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大师蔡澜:火锅是最没文化的料理,历史上也有人不喜欢火锅

曾经被问及“你认为哪一种料理最该消失”时,美食家蔡澜认为是火锅。

“火锅是一种最没有文化的料理方式,你什么都,东西切好了就扔进去,那有什么好吃呢?”

蔡澜还说,“如果这个风气这么保持下去,以后都不需要有大师傅了”。


美食大师蔡澜:火锅是最没文化的料理,历史上也有人不喜欢火锅


美食大师蔡澜:火锅是最没文化的料理,历史上也有人不喜欢火锅


火锅确实就是把很多食材放进锅中煮,并没有煎炒烹炸焖炖这些复杂的工序,体现不出我国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

但是有很多人都喜欢吃火锅,网友们表示,火锅做错了什么呢?


美食大师蔡澜:火锅是最没文化的料理,历史上也有人不喜欢火锅

说火锅没文化,真是有点说不过去。

火锅在我国有1900多年的历史,有专家认为,火锅的前身是东汉时期的“斗”;还有一种说法是三国时期的“铜鼎”。

火锅在古代又叫“咕咚羹”,因为食材加入到滚开的汤里发出“咕咚”声而得名。火锅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在寒冷的冬天,吃一个热气腾腾的火锅,暖胃又暖心。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诗描述了冬天里热情的主人准备美酒、吃火锅的情景。

美食大师蔡澜:火锅是最没文化的料理,历史上也有人不喜欢火锅

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有吃兔肉火锅“拨霞供”的介绍。一个下雪天,打猎打到一只兔子,“有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熟啖之,乃随宜各以斗供。”就是用薄批酒酱椒料腌入味,把风炉安到座上,烧少半锅水,等水开了以后,每人一杯拿筷子,自己夹肉放在开水里,摆熟了吃,随各人喜欢的口味供调味汁。

作者对火锅是持肯定态度,“因用其法,不独易行,且有团圞热暖之乐。”优点显而易见:容易做,热闹、暖和。还记录了写火锅的诗句“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

火锅不仅风靡了全国的大江南北,还传到了日本、韩国、印度、美国、法国、英国、瑞士等国家。

美食大师蔡澜:火锅是最没文化的料理,历史上也有人不喜欢火锅

“萝卜白菜,各喜各爱”,有人喜欢它,就有人不喜欢它。在历史上也有人不喜欢火锅,还把这事写在书里。

这人就是清代的袁枚。

他在《随园食单》中,列举了“须知单”之后,列举了一个“戒单”。

袁枚在“戒火锅”中,认为冬天宴请宾客,习惯用火锅,第一点不好是“对客喧腾,已属可厌”,太热闹太吵了;第二点不好是“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难差。”每种菜都有自己独特的火候,放在一起煮啊煮,难免变味。


​这些听起来也是有道理的,而且有人觉得火锅味道重,容易上火。

但个人觉得火锅唯一的缺点是味道好,一不小心能多吃一些,容易长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