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大師蔡瀾:火鍋是最沒文化的料理,歷史上也有人不喜歡火鍋

曾經被問及“你認為哪一種料理最該消失”時,美食家蔡瀾認為是火鍋。

“火鍋是一種最沒有文化的料理方式,你什麼都,東西切好了就扔進去,那有什麼好吃呢?”

蔡瀾還說,“如果這個風氣這麼保持下去,以後都不需要有大師傅了”。


美食大師蔡瀾:火鍋是最沒文化的料理,歷史上也有人不喜歡火鍋


美食大師蔡瀾:火鍋是最沒文化的料理,歷史上也有人不喜歡火鍋


火鍋確實就是把很多食材放進鍋中煮,並沒有煎炒烹炸燜燉這些複雜的工序,體現不出我國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

但是有很多人都喜歡吃火鍋,網友們表示,火鍋做錯了什麼呢?


美食大師蔡瀾:火鍋是最沒文化的料理,歷史上也有人不喜歡火鍋

說火鍋沒文化,真是有點說不過去。

火鍋在我國有1900多年的歷史,有專家認為,火鍋的前身是東漢時期的“鬥”;還有一種說法是三國時期的“銅鼎”。

火鍋在古代又叫“咕咚羹”,因為食材加入到滾開的湯裡發出“咕咚”聲而得名。火鍋受到人們的喜愛,尤其在寒冷的冬天,吃一個熱氣騰騰的火鍋,暖胃又暖心。

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問劉十九》中寫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首詩描述了冬天裡熱情的主人準備美酒、吃火鍋的情景。

美食大師蔡瀾:火鍋是最沒文化的料理,歷史上也有人不喜歡火鍋

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有吃兔肉火鍋“撥霞供”的介紹。一個下雪天,打獵打到一隻兔子,“有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銚,候湯響,一杯後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熟啖之,乃隨宜各以鬥供。”就是用薄批酒醬椒料醃入味,把風爐安到座上,燒少半鍋水,等水開了以後,每人一杯拿筷子,自己夾肉放在開水裡,擺熟了吃,隨各人喜歡的口味供調味汁。

作者對火鍋是持肯定態度,“因用其法,不獨易行,且有團圞熱暖之樂。”優點顯而易見:容易做,熱鬧、暖和。還記錄了寫火鍋的詩句“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

火鍋不僅風靡了全國的大江南北,還傳到了日本、韓國、印度、美國、法國、英國、瑞士等國家。

美食大師蔡瀾:火鍋是最沒文化的料理,歷史上也有人不喜歡火鍋

“蘿蔔白菜,各喜各愛”,有人喜歡它,就有人不喜歡它。在歷史上也有人不喜歡火鍋,還把這事寫在書裡。

這人就是清代的袁枚。

他在《隨園食單》中,列舉了“須知單”之後,列舉了一個“戒單”。

袁枚在“戒火鍋”中,認為冬天宴請賓客,習慣用火鍋,第一點不好是“對客喧騰,已屬可厭”,太熱鬧太吵了;第二點不好是“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難差。”每種菜都有自己獨特的火候,放在一起煮啊煮,難免變味。


​這些聽起來也是有道理的,而且有人覺得火鍋味道重,容易上火。

但個人覺得火鍋唯一的缺點是味道好,一不小心能多吃一些,容易長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