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包拯:連續七次辭呈,決心以退為進

話說包拯:連續七次辭呈,決心以退為進

一場急風暴雨,把改革派的一大批官吏打下去了。包拯積極支持、寄託很大希望的“慶曆新政”失敗了。他受到了很大的震動。從此,他失去了志同道合的夥伴,變成孤掌難鳴。包拯反覆思考,長夜難眠。在皇權至上的時代,決定權在皇帝一人手中,想扭轉這種局勢,已經不可能了。歐陽修就是最有力的證明。相當一批人已經扛起順風旗,隨風轉了。正如歐陽修所說,這些人“不知人間有羞恥事”。然而,包拯寧可不做官,也不願扭曲自己的靈魂!

面對這樣的體制和這樣的形勢,該怎麼辦?他只有選擇一條路:那就是千百年來中國的知識分子唯一可以選擇的路——消極怠工、歸隱山林。

經過一番認真的思考,包拯在1051年“慶曆新政”剛剛失敗之後,立即就提出了請調外任的報告。包拯請調外任,也就是自動請求降職,而且從六月到十一月一連給皇帝送上了7個奏章,態度十分認真。他在第一個奏摺裡提出這樣的理由:“臣以極陋至庸之質”,“才微責重”,“上則負陛下求治之心,下則許執政用才之意。且忠良介特之士在下既不能進,奸猾奇暴之人居職又不能退,公議日迫,無以逃責,久茲添胃,實不皇寧。”在矛盾尖銳的時刻,這是一種退卻,而在退卻之中,又進一步說明自己的憂慮。他很機智地使用了以退為進的戰略。“且忠良介特之士在下既不能進,奸猾奇暴之人居職又不能退”,這樣尖銳的語言,不是很巧妙地對保守派無情整人的批判嗎?既勇,且智,能攻,能守。包拯的骨頭是硬的。讓他幹,他就要反對貪官汙吏;不讓他幹,他就甘願退位,不戀棧,不強求,絕不看風使舵、隨波逐流。過不多久,他又送上第二個奏摺,重申上一次的理由,加重了語氣:“進退熊懼,啟處不寧”,已經是坐臥不安了。

連上兩書,沒有音信,他在第三次奏摺裡,作了更詳細的申述:他介紹了自己的身世,“臣生於草矛,蚤從宦學”;又回顧到進諫院以來,“臣嘗披肝瀝膽,冒犯威顏”,得罪了一些人,但是效果不佳“然才無所長,愚有不遞”,辜負了皇帝的委任,受到社會輿論的責備;“尚出人於軒鬧,每慚羞於面目”。包拯的政績是被人們公認的,他卻用責備自己的方法,來喚醒仁宗皇帝對“慶曆新政”的懷念。用心可謂良苦,手段相當高明!

第四次,他再次表明決心:“思之甚詳,志方不奪。”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他進一步說明:“若乃不愧屋漏,罔恤人言……恐難逃陰譴。”也就是說,在這種形勢之下,他已經沒有辦法幹事了。

包拯雖然寫了7次辭呈,仁宗皇帝並沒有批准。在這個過程中,仁宗逐漸認識到他自己對改革派大臣有些處置不當,便採取了一些挽回的措施:重新調整了范仲淹、歐陽修等人的工作,並當面表彰了包拯的政績,挽留他繼續留任,並不斷給予提升。既然辭退不準,包拯也不畏縮不前。“慶曆新政”雖然已經失敗,他仍然深入下層,對改進官吏作風多次向皇帝送上奏摺,揭露更為尖銳、更為重大的問題。如7次彈幼張堯佐、7次彈劾王逵,彈劾宰相宋庠掀起了一場又一場軒然大波。在這些奏摺裡,包拯數次表露了對“慶曆新政”的讚許。仁宗進一步認識了包拯,增加了對他的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