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悲歌(下)

公元1644年李自成領導農民軍起義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於煤山自縊,大明統一政權宣告滅亡,南明時代宣告開始。然而南明政權卻並沒有像南宋政權那麼幸運能夠繼續在南方維持數百年,僅僅只堅持了18年便徹底喪失大陸政權(鄭成功及其後裔攻佔臺灣後繼續奉永曆為正朔,1683年,延平郡王鄭克塽降清,清軍佔領臺灣,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標誌著南明最後一個政權的覆滅。)。前後18年間明朝宗室先後在南方建立了抵抗滿清的政權。包括弘光政權、隆武政權、魯王監國、紹武政權及永曆政權。1661年(歷十五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永曆帝,十二月緬甸國王將永曆交於清軍,次年四月永曆帝與其子等被吳三桂處死於昆明。大陸最後一個由明朝宗室建立的政權覆滅,大陸漢人從此被滿清統治。南明政權雖然短暫,但發生的事卻很多,給漢人帶來的災難數不勝數,這注定是一個充滿悲情的時代。

南明悲歌(下)

紹武政權

紹武政權(1646—1646)南明政權之一,其建立者是唐王朱聿鐭(隆武帝之弟)。由於隆武政權的覆滅為了有人能領導南方軍民繼續堅持抗清,順治三年(1646)十一月初二日,南明大學士蘇觀生、隆武輔臣何吾騶等在廣州擁戴唐王朱聿鐭監國。初五日,唐王匆忙稱帝,改元紹武。在蘇觀生的把持下,紹武政權一開始就沒有把抗清放在首位,相反為了爭奪帝統,和剛剛建立的永曆政權互相火併,兵戎相見。但是,清兵這時已在降將李成棟的帶引下攻破惠州、潮州,直向廣州進發。十二月十四日,清軍以十四騎偽稱援兵賺開城門,大隊蜂擁而入。蘇觀生急召宿衛百餘人抵敵。次日,廣州落入清軍之手,唐王及蘇觀生等皆自縊而終。紹武政權僅僅維持四十一天就覆滅了。

紹武政權是南明諸政權中存在時間最短的一個政權,基本上說是沒什麼作為。其覆滅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內訌,本來自身實力就非常弱小,而且清軍虎視眈眈隨時都有入侵的可能。但其卻不把主要心思放在如何抵禦清軍的入侵上,還把僅有的一點力量放在和永曆政權的較量上結果被清軍輕輕鬆鬆的攻破防線直接拿下其首都廣州幷包圍了皇帝在內的一干大臣。只能說自作孽不可活。本來就被人刀架在脖子上了還不想著如何化解危局,反而去和另外他人打架,最後能不被大家在脖子上的人殺死嗎?不過雖然紹武帝做法愚蠢,不過他的氣節還是值得敬佩的畢竟面臨被俘沒有選擇屈辱的投降而是選擇自縊保住了作為皇帝的最後一點尊嚴。

南明悲歌(下)

永曆政權

永曆政權(1646—1662)是大明宗室建立的最後一個被全國性承認的政權,也是南明時期堅持最久最曲折鬥爭最激烈的一個政權。其建立者是桂王朱由榔(神宗第七子桂王朱常瀛之子),於隆武二年(1646)十一月十八日,在明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等擁戴於肇慶稱帝,以次年為永曆元年。其為人懦弱寡斷,昏庸無能,大明最後的希望在其手中覆滅。

永曆皇帝本人是沒什麼本事的,但其建立的政權能堅持16年之久,主要歸功於張獻忠大西政權餘部和部分李自成餘部的支持,因為經過連年交戰大明的正規軍早已所剩無再加上清軍連續的進犯,永曆政權創立之初所轄疆域也非常小,可以說整體實力非常弱。如果沒有大西軍和大順軍餘部的加入和支持,我想永曆政權可能早就覆滅了。在明末大明的北京政權覆滅後當時中國主要存在四大勢力,分別是關外的滿清政權、北京的李自成大順政權、四川的張獻忠大西政權、南京的弘光政權。在一系列的角逐中大順、大西、弘光等政權都被滿清政權擊敗。

歷史有時候真是會開玩笑。大順、大西政權的領導人李自成、張獻忠居然都死於意外。李自成是外出意外被小股流寇殺死,張獻忠是帶領大軍出川與清軍交戰意外被流矢射中而亡。結果他們死後餘部都群龍無首,沒有人能夠統一領導逐一被清軍擊敗,我想如果沒有發生這些意外,或與明末中國的政治格局會發生變化吧,但歷史沒有如果。李自成死後餘部分為兩支,分別由郝搖旗、劉體純和李過、高一功率領,先後進入湖南,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合抗清。張獻忠死後餘部由其幾個義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白文選等率領,於永曆六年(1652年)歸順永曆政權聯合抗清。值得一說的是昔日的死敵大西軍居然成為了南明政權最有力和最忠心的保衛者,而曾經保衛大明江山血灑疆場的大明將士在漢奸吳三桂、洪承疇、孔有德等漢奸的率領下瘋狂的攻擊永曆政權,這又真是歷史給我們開的一個大玩笑。此時名義上服從永曆政權領導的較大勢力還有福建沿海的鄭成功部,浙江沿海張煌言部。

永曆政權的抗清鬥爭非常曲折時而高潮時而低迷,最後鬥爭了十幾年還是失敗了,1659年永曆皇帝朱由榔由滇西逃亡緬甸,這實際上已經標誌著南明政權滅亡了。之所以會是這個結果我想最大的原因還是在於內部不團結,各個勢力互相不服氣不願意相互配合,導致好不容易開創的有利局面又破滅了,被清軍逐一瓦解消滅。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一時期的反清鬥爭。

永曆元年(1647年) 郝搖旗部護衛永曆帝居柳州,並出擊桂林。年底,大敗清軍於 全州,進入湖南。次年,大順軍餘部又同 何騰蛟、 瞿式耜的部隊一起,在湖南連連取得勝利,幾乎收復了湖南全境。

永曆二年(1648年)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鬥爭再起,清江西提督 金聲桓、清廣東提督 李成棟、清廣西巡撫耿獻忠、清大同總兵 姜鑲、清延安營參將 王永強、清甘州副將 米喇印先後反正迴歸明朝, [23][24] 清軍後方的抗清力量也發動了廣泛的攻勢。一時間,永曆政權名義控制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還包括北方山西、陝西、甘肅三省一部以及東南福建和浙江兩省的沿海島嶼,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永曆三年(1649年)七月初十日,清軍圍困南昌,城破, 金聲桓投帥府荷花池死,就在南昌城陷的同一天, 何騰蛟在湘潭被俘,六天後在長沙被殺。

永曆四年(1650年)正月 瞿式耜, 張同敞在桂林被 孔有德俘獲,後二人堅貞不屈,被殺。三月初一日, 李成棟部突圍信豐城,清軍乘勢尾隨追擊。李成棟部大亂,將領紛紛南竄,李成棟在渡河時墜馬淹死。清軍重新佔領 湖廣,其他剛剛收復的失地也相繼丟掉。

永曆五年(1651年)東南沿海的 張煌言、 鄭成功抗清軍隊也乘機發動攻勢,接連取得 磁灶大捷、 錢山大捷、 小盈嶺大捷、 江東橋大捷、崇武大捷、 海澄大捷的一連串勝利,並接受了永曆封號。一時間,永曆政權名義控制的區域恢復到了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兩省大部,廣東、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二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永曆六年(1652年)十月, 劉文秀四川用兵失利,在保寧戰役中被 吳三桂僥倖取勝。而孫可望妒嫉李定國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國,卻在寶慶戰役中失利。東南沿海的鄭成功也在 漳州戰役中失利。 所以明軍在四川、湖南、福建三個戰場上沒能擴大戰果,陷入了與清軍相持的局面。

南明悲歌(下)

永曆七年(1653年)、永曆八年(1654年)李定國率軍兩次進軍廣東,與鄭成功約定會師廣東,一舉收復廣東;清廷在永曆七年、八年招降鄭成功,鄭成功為了不破壞和談,消極與李定國會師,導致肇慶戰役跟新會戰役失敗。

永曆十年(1656年) 鄭成功取得泉州大捷,1657年又取得 護國嶺大捷。同年 王興率部取得 文村大捷,確保了南明在廣東沿海的抗清據點,維持了西南永曆朝廷和東南鄭成功部之間的聯繫。同年孫可望秘謀篡位,引發了南明內訌,李定國擁護永曆帝至雲南,次年於曲靖交水大敗孫可望,孫可望勢窮降清。孫可望降清後,西南軍事情報盡供清廷,滇黔虛實盡為清軍所知。

永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軍主力從湖南、四川、廣西三路進攻貴州,年底吳三桂攻入雲南。

永曆十三年(1659年)正月,清軍下昆明,佔據雲南,永曆帝逃亡緬甸,二月, 吳三桂及趙布泰、尚善等率清軍與李定國部戰於滇西 磨盤山。六月, 鄭成功稱招討大 元帥,率十餘萬水路大軍,在 崇明島登陸,開始北伐,接連取得 定海關大捷、 瓜州大捷、 鎮江大捷的勝利,一度兵臨南京城下。鄭成功、張煌言海上抗清聯軍秘密遣使至贛州與抗清英雄李玉庭聯繫,爭取呼應。被清朝臣子湯斌查獲。 湯斌將使者交與江西巡撫蘇宏殺害,並報請清朝移兵守南安。李玉庭爭取湯斌支持抗清,被湯斌告密,被俘後凌遲處死。湯斌藉此染紅頂戴,官至工部尚書。 然而鄭成功中清軍緩兵之計,最終失敗,撤回廈門。

南明悲歌(下)

永曆十四年(1660年)五月十日,清軍圍攻廈門,企圖一舉殲滅鄭成功,鄭成功沉著應戰,取得 廈門海大捷的勝利,穩定了東南沿海局勢。同年李定國、 白文選親統明軍入緬迎回永曆,緬軍殺使者,明軍與緬軍大戰於緬北,明軍大勝,後接旨退兵。

永曆十五年(1661年)三月,鄭成功率領將士25000,分乘幾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準備奪取臺灣為新根據地。同年八月十二日,緬王以飲咒水盟誓為名,殺害了永曆朝四十二名大臣和太監;十二月初三,緬王迫於壓力,將永曆帝及其家屬送交清軍帶回昆明。

永曆十六年(1662年)正月,臺灣荷軍向鄭成功投降。四月十五日,永曆帝與其子朱慈煊被吳三桂絞殺於昆明; 鄭成功其子鄭經在 思明與乳母私通,加上當時 鄭芝龍在北京被殺,又聞 永曆帝 朱由榔在雲南遇害,鄭成功數痛攻心,於五月初一日病逝(據最近考證是被暗殺);六月二十七日, 李定國在 真臘得知永曆帝死訊,亦憂憤而死。

永曆十八年(1664年)八月,夔東十三家抗清失敗, 李來亨全家自焚,明朝在大陸的抵抗結束。

附永曆政權冊封異性王表錄

<table><tbody>

爵位

諡號

姓名

在世時間

在位時間

秦王

-

孫可望

????-1660

1651-1658

西寧王、晉王

-

李定國

1620-1662

1652-1656-1662






南康王

、蜀王

劉文秀

????-1658

1652-1656-1658






黔陽王

-

皮熊

????-1665

1655-1665

鞏昌王

-

白文選

1615-1675

1656-1661

慶陽王

-

馮雙禮

????-????

1657-1662

嘉定王、漢陽王

-

馬進忠

????-1659

1657-1659

延平王、潮王

鄭成功

1624-1662

1657-1662






延平王、潮王

鄭經

1642-1681

1662-1681






延平王

-

鄭克臧

1664-1681

1681

延平王

-

鄭克爽

1670-1717

1681-1683

/<tbody>/<table>

綜合南明所有政權的表現可以看出南明之所以沒有像南宋那樣還能存在數百年之久,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大明末年明朝的統治根基已經被徹底動搖了。因為連年不斷地內憂外患導致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減弱,特別是對武將的控制。由於連年征戰軍隊損耗率非常高皇帝不得不同意讓敵方將領私自募軍導致最後軍隊都成為了將領的私人軍隊,只有有兵就是王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軍閥。這些軍閥都為自己個人的利益而戰就談不上什麼保家衛國了,致使皇帝沒有一支自己完全靠得住的軍隊抵抗外敵。第二個原因就是崇禎皇帝在國家危難時刻沒有做好後續按排,致使北京城破時自己和他的皇子們都沒幸免於難全部報銷。結果大明政權沒有一個大家認可的唯一合法繼承人,於是各地倖存的宗室紛紛登上舞臺誰也不服誰,絕大部分力量都被內耗了。這真是一個國家和那個時代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