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三傑《南明》兵部尚書張煌言“大好河山,竟使沾染腥羶”


“西泠橋邊嶽武穆 ,八盤嶺下於忠肅 ,一片孤忠兩地同 ,與公鼎峙成三足。”這是清後期詩人吳鼎元《南屏山謁張忠烈公墓》中的詩句。他將張煌言與岳飛、于謙相併列,並非僅僅因為他們墓穴相近,更重要的是他們所共有的那一份忠誠。

  他是西湖三傑中最被人忽視的那一個,卻是南明王朝的救命稻草。

西湖三傑《南明》兵部尚書張煌言“大好河山,竟使沾染腥羶”


  張煌言,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漢族,南明儒將、詩人。生於仕宦之家,張煌言幼承家學,接受了嚴格的傳統教育,16歲考上秀才,23歲中舉。

張煌言是南明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史學界素將他與鄭成功、李定國並舉,認為是抗清鬥爭後期湧現出來的三位最突出的將領。但歷來是知道鄭成功的人多,知道張煌言的人並不那麼多。

西湖三傑《南明》兵部尚書張煌言“大好河山,竟使沾染腥羶”


張煌言(1620-1664)他自幼胸懷大志,“慷慨好論兵事”。明崇禎十五年(1642)中舉人。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軍南下。與故明刑部員外郎錢肅樂在寧波起兵抗清,並聯合附近各郡縣義軍,奉魯王朱以海至紹興監國,被任為翰林院編修、兵科給事中。次年,清軍渡過錢塘江,魯王兵敗航海走。張煌言歸與父母妻子決,隨魯王次石浦,加右僉都御史

西湖三傑《南明》兵部尚書張煌言“大好河山,竟使沾染腥羶”

魯監國二年(1647),清江南提督吳勝兆擬反正,張煌言同富平將軍張名振率軍五萬往援,至崇明遇颶風,舟覆,二人被清軍所執,七日後被人救出,復回浙東。張煌言招義兵屯於平虞平岡,與大嵐山寨的王翊義軍聯合破上虞,克新昌,拔滸山,威震四明山方圓八百里。

西湖三傑《南明》兵部尚書張煌言“大好河山,竟使沾染腥羶”


魯監國四年(1649),定西侯張名振率部擁魯王至舟山建行朝。次年,魯王招張煌言入衛,授兵部左侍郎。魯監國六年(1651),清軍兵分三路攻舟山。張煌言和張名振力圖圍魏救趙,奉魯王率軍北上攻吳淞。然而舟山卻遭到清兵的重兵圍攻而失陷。張煌言、張名振只得率部泛海至廈門依鄭成功。

西湖三傑《南明》兵部尚書張煌言“大好河山,竟使沾染腥羶”


因唐魯不和所造成的歷史原因,加之張軍新敗,毀謗者也多。鄭成功初見張名振,頗為輕慢。張名振袒背露出刺繡甚深的“赤心報國”四字,鄭成功這才肅然起敬。而鄭對張煌言卻一直相當敬重,曾稱讚他始終忠於魯王“與吾豈異趨哉”。二張在依附鄭成功期間,始終保持著軍隊相對的獨立性,避免了被吞併的危險。

西湖三傑《南明》兵部尚書張煌言“大好河山,竟使沾染腥羶”


南明永曆六年(1652),監張名振軍經舟山至崇明,進次金山。次年在崇明島大敗清軍。八年(1654)正月,張煌言與張名振自吳淞溯江直上,進逼鎮江,登金山遙祭明孝陵。烽火達於江寧。本擬聯合西南方面永曆朝南明軍夾攻南京,後因上游軍隊未到,復退回崇明島。


愈二月,鄭成功自福建遣兵兩萬助戰。張煌言與張名振再度入江,略瓜州、儀真,薄燕子磯,正待圍攻南京。因鄭軍攻打江寧失利,隨即撤出長江回福建去了。張煌言孤軍無援,只得退回台州臨門。

第二年,聯合鄭成功部將陳六御等取舟山。此年冬,張名振病逝(一說為鄭成功使人毒死),遺言將其部盡歸張煌言。鄭成功軍在溫州一帶休整,張煌言乃與謀劃北伐事宜。

永曆十二年(1658),永曆帝自西南遣使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張煌言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

西湖三傑《南明》兵部尚書張煌言“大好河山,竟使沾染腥羶”


永曆十三年(1659)五月,張煌言與鄭成功會師北伐。他們從崇明直破瓜州、鎮江,最後圍攻南京。張煌言另率一軍溯長江而上,直到蕪湖,旬日間收復徽州、寧國、太平、池州等四府三州二十四縣。一時江浙大地憾動,湘贛魯豫等省志士紛紛前來聯繫,準備響應。清廷上下震驚,順治帝甚至準備“東還”了。

就在這時,鄭成功卻驕傲輕敵,中了清軍的緩兵之計。他聽信清守將偽降的謊言,屯兵南京城外,靜候投降。清兵乘明軍懈怠之際,突然傾城而出,襲擊明軍。明軍倉促接戰,慘遭大敗。

南京戰敗消息傳到蕪湖,張煌言立即寫信給鄭成功,要他切勿全軍東撤。只要堅守鎮江,自己還可保有上游各城,天下事尚或可圖。然而鄭成功在突遭失利之後,為了保存己方實力,竟置張煌言軍於不顧,撤鎮江、瓜州及駐守長江流域之軍隊,自回廈門去了。

西湖三傑《南明》兵部尚書張煌言“大好河山,竟使沾染腥羶”


如此一來,張煌言軍頓時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最後在清軍的圍攻下,全軍覆沒。他在當地鄉民的幫助下,同僮僕楊冠玉輾轉跋涉二千餘里,方才回到浙東。

張煌言回浙東後,隨即重新樹起大旗。永曆十四年(1660),率部復駐紮在臺州臨門島。清廷逮捕了張煌言的妻子和兒子相要挾,張煌言不為所動。清廷又採取遷界政策,下令沿海居民一律內遷,嚴禁漁船、商船出海,割斷義師糧食供應。張煌言乃率軍墾荒以自給。

西湖三傑《南明》兵部尚書張煌言“大好河山,竟使沾染腥羶”


明永曆十六年(1662)四月,永曆帝在昆明遇害。五月,鄭成功病故於臺灣。其子鄭經兵力漸弱,被迫放棄沿海島嶼,撤往臺灣。同年九月,魯王病死在金門。一連串的噩耗幾乎將張煌言擊倒了。這時鬥爭局勢每況愈下,東南沿海只剩張煌言孤軍奮戰。清廷乘機進行招降。但他仍堅持戰鬥。

西湖三傑《南明》兵部尚書張煌言“大好河山,竟使沾染腥羶”


清康熙二年(1663),他集戰艦百餘艘準備攻取福寧沿海。因叛徒出賣,終致失敗。康熙三年(1664) 六月,張煌言率餘部退入舟山島。見抗清鬥爭已陷入低潮,無力迴天,只得揮淚解散部眾。他自己則匿居浙東距南田島六十里的懸岙島,潛伏待起。

西湖三傑《南明》兵部尚書張煌言“大好河山,竟使沾染腥羶”


七月十七日夜,因叛徒出賣,張煌言在懸岙島的住處被俘了。清軍搜出了張煌言的印章、詩文稿以及他與中原豪傑志士的來往密信兩大箱。十九日,被押到寧波,他頭戴方巾,身穿葛衣,神態自若。成千上萬已改穿清服的鄉親父老趕來瞻仰他,見狀無不傷心落淚。清浙江提督張傑設宴招待張煌言,並以高官厚祿再三誘降。張煌言答道:“張某父死不能葬,國亡不能救,死有餘辜。今日之事,速死而已”。張傑無計可施,只得將張煌言押送杭州。

西湖三傑《南明》兵部尚書張煌言“大好河山,竟使沾染腥羶”


到了杭州,清浙江總督趙廷臣奉朝廷之命,許以兵部尚書之職,勸張煌言“歸順”。張煌言以岳飛、文天祥與于謙為榜樣,對清廷的重官勸降嗤之以鼻。

清康熙三年(1664)九月初七早晨,張煌言終被清廷殺害於杭州弼教坊。臨刑前他昂首穩步,遙望鳳凰山嘆息道:“大好河山,竟使沾染腥羶!”他的妻子和兒子也在三天前被害了。與他同死的還有幕僚羅綸、僮僕楊冠玉等。

西湖三傑《南明》兵部尚書張煌言“大好河山,竟使沾染腥羶”


監斬官見楊冠玉長得眉清目秀,一派天真無邪,有心為他開脫。楊冠玉卻斷然拒絕道:“張公為國,死於忠;我願為張公,死於義。要殺便殺,不必多言。”言罷跪在張煌言面前引頸受刑。時年僅十五歲。見者無不落淚。

西湖三傑《南明》兵部尚書張煌言“大好河山,竟使沾染腥羶”

還有參將等被殺

西湖三傑《南明》兵部尚書張煌言“大好河山,竟使沾染腥羶”


張煌言被殺後,屍拋荒野。他的好友黃宗羲收其棄骨,並由明遺民紀昌五出重金購回首級殯斂。並遵照他遺願,將他葬於西湖邊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與岳飛、于謙二墓為鄰,相為輝映。

西湖三傑《南明》兵部尚書張煌言“大好河山,竟使沾染腥羶”


張煌言自弘光元年與錢肅樂等起兵奉魯王監國,先後據浙東山地與海島,攜張名振三入長江,聯鄭成功舉兵北伐,堅持抗清十九載,自謂“三度閩關,四入長江,兩遭覆沒”,直至全國抗清諸軍相繼敗滅,他方才解散餘部,潛伏待起。既已被俘,又屢拒清廷厚官誘降,從容就義。其抗清事蹟歷盡艱辛,驚天地,泣鬼神。

鄭成功功績雖大,惟仗兵多將廣,鄭氏家族聲名顯赫,在閩粵一帶富具號召力。其本人得先主隆武帝倚重,又剷除抗清異己,吞併諸豪。地理上處天涯海角,抗清軍之後方,有機會養精蓄銳。比如他在清軍主力攻西南永曆帝朝廷時,就假意與清廷議和,乘機得到休養。至於抗清民眾的心理,則大多是想靠在牆角里好打戰,因此大多數人都往閩南一隅擠了。

而張煌言則據地不論四明、舟山,皆為抗清前線,背腹受敵,所奉魯王監國,又為眾矢之的,以致屢遭清軍圍攻。因此張煌言兵力不可能壯大得可與鄭成功相比。論威名及影響,張亦略有遜色。

但是論軍事能力,鄭成功不如張煌言。鄭成功軍紀苛嚴,動輒斬殺責罰部下。眾將畏懼遠避,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終致激反施琅、黃梧。待其臥病臺灣,留大陸諸將幾乎全擁鄭經擁兵自重,不聽號令,這是他一生高度苛嚴的結局。及至南征北伐,他又屢致舉措失當,不聽眾議,一意孤行,且驕傲輕敵,終致金陵慘敗。 

張煌言無野心,無私慾,領軍全憑發自內心的愛國赤誠,且愛兵如子,能與部下同甘苦,士卒多願為所用,故能屢戰而勝。即使清廷遷界斷餉,他也能繼承四明山義軍的優良傳統,墾荒自給,打破了清軍的狂妄計劃。他也不象張名振那樣大敵當前,尚且大肆捕殺異己,以致舟山失陷。惟兵力寡薄,以致難以打一片天地。因此後來史家,都把他推為千古難得一忠臣,真正儒將,可謂幾近完人。

謹錄張煌言詩數首:

憶西湖

夢裡相逢西子湖,誰知夢醒卻模糊。

高墳武穆連忠肅,添得新祠一座無。

入武林

國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慚將赤手分三席,擬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

甲辰七月十七日被執進定海關

何事孤臣竟息機?魯戈不復挽斜暉。

到來晚節同松柏,此去清風笑翠微。

雙鬢難容五嶽住,一帆仍向十州歸。

疊山返死文山早,青史他年任是非。

放歌

予生則中華兮死則大明,

寸丹為重兮七尺為輕。

予之浩氣兮化為雷霆,

予之精魂兮變為日星。

尚足留綱常於萬祀兮,

垂節義於千齡。

張蒼水及侍者楊冠玉和參將和葬之墓

西湖三傑《南明》兵部尚書張煌言“大好河山,竟使沾染腥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