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聖地五臺山和文殊菩薩的淵源從何說起

文殊菩薩,音譯文殊師利,也稱之為妙吉祥,為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首,文殊菩薩為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華嚴三聖之一,文殊菩薩智慧為眾菩薩之首,因此被稱為'大智文殊薩'。


佛教聖地五臺山和文殊菩薩的淵源從何說起


相傳五臺山原名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當,農民們根本無法到田裡種莊稼。文殊菩薩碰巧到這裡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決定改變這裡的氣候。

文殊菩薩瞭解到東海龍王那裡有一塊神石叫“歇龍石”,可以把乾燥的氣候變得溼潤,於是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裡借歇龍石。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巨石。還沒有走到跟前,已經感覺到一股涼氣迎面撲來。文殊菩薩見到龍王,說明來意。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麼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因為它是花了幾百年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龍子們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神,你若借去,龍子們就沒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薩反覆說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為了造福於人間特地來求援的。

龍王心裡不願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絕文殊菩薩的請求。估計這位老和尚一人無法將石頭運走,龍王勉強答應說:“神石很重,沒有人能幫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動,就拿走吧!”

文殊菩薩謝過龍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唸咒語,立刻使巨石變成了小小的彈丸。文殊菩薩將彈丸塞進袖筒,然後飄然而去。老龍王驚得目瞪口呆,後悔莫及。

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空,因為久旱不雨,大地乾裂,人們遭受著深深的苦難。文殊菩薩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間的一條山谷中,奇蹟發生了:五峰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於是,這條山谷被命名為清涼谷,人們又在這裡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涼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涼山了。


佛教聖地五臺山和文殊菩薩的淵源從何說起


《清涼山志》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臺山為道家所居。

佛教傳入五臺山,普遍的說法始於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迦葉摩騰、竺法蘭來到了五臺山(當時叫清涼山)。由於山裡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臺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二人在此建寺。

隋文帝時期下詔在五臺山五個臺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臺望海寺、南臺普濟寺、西臺法雷寺、北臺靈應寺、中臺演教寺。也因為五臺山是文殊菩薩演教的地方,所以這五個臺頂上的寺廟均供奉文殊菩薩,但五個文殊的法號不同:東臺望海寺供聰明文殊、南臺普濟寺供智慧文殊、西臺法雷寺供獅子吼文殊、北臺靈應寺供無垢文殊、中臺演教寺供孺童文殊。


佛教聖地五臺山和文殊菩薩的淵源從何說起


在唐代,佛教備受推崇,文殊菩薩尤其為佛教徒所尊崇。當時國家規定,全國所有寺院的齋堂,都必須供奉文殊菩薩聖像。由於朝野都尊奉文殊菩薩,視五臺山為佛教聖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