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警:中國10年後或每2個人工作就要供養1個老人

低生育率導致的危機正在逼近。

1月26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校)長鄭忠偉指出,2020年中國60歲以上老人將達到2.5億人,山東、四川、遼寧三個排名前三的省份老齡化比例超過世界老齡化比例,這3個省老齡人口將超過2000萬,超過了一些歐洲國家的人口總量。

“如何實現健康老齡化,是中國目前面臨的緊迫問題。 ”他在該日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行的《老年健康藍皮書》發佈會上說。

數據顯示:

2018年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13953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30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523萬人,比上一年下降200萬,人口出生率為10.94‰,為1949年以來最低。

而老齡化速度正在迅速加快,2018年末60週歲及以上人口24949萬人,佔總人口的17.9%,比上年同期增長859萬,比2008年末增加了8960萬人。

按照未來每年60歲以及以上人口每年增加800-1000萬的速度,10年左右的時間後,中國60歲以及以上人口將達到3.4億左右,大約每2個人工作就要供養一個老人。


預警:中國10年後或每2個人工作就要供養1個老人

低生育率使得老齡負擔加重數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因為人口出生率逐步走低,這使得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老齡負擔快速加重。

上述藍皮書指出,預計在2015~2050年,中國全社會用於養老、醫療、照料、福利與設施方面的費用佔GDP的比例,將由7.33%增長到26.24%,增長18.91個百分點。

為此,面對如此嚴峻的老齡化挑戰,中國亟須開拓一條中國特色健康老齡化路徑,這將為世界同樣步入“未富先老”之列的國家提供中國智慧與中國經驗。

導致如此的原因是, 與“邊富邊老”和“先富後老”的發達國家不同,中國在剛邁入老齡化社會時處於“未富先老”狀態,而在2026年老齡社會到來之際,我國憑藉現有的經濟發展趨勢也難以達到“富有”的水平,即人口老齡化進程超前於經濟發展進程,這使我國面臨的風險、挑戰更為嚴峻。


預警:中國10年後或每2個人工作就要供養1個老人


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挑戰主要體現在,由於勞動力人口比例縮減,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全社會用於養老、醫療、照護、福利保障和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支出將大幅增加,政府財政負擔加重。

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會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公衛學院院院長劉遠立指出,中國中度和輕度失能老人4600萬,95%靠家庭人員照顧,得到專業化人員照顧的比例不到1/100。照顧部分失能老人成為一些家庭越來越大的經濟負擔。

一些家庭成員本來可以去工作創造財富,結果因為缺乏社會保障制度,把大量時間用於照顧老人。

“不能因此出現因老致貧問題。”劉遠立認為,照顧失能老人,應該由政府、家庭、社區以及社會共同出資,進行專業化服務。

如何避免勞動力資源短缺?

上述藍皮書指出,人口老齡化將改變勞動力供給格局和影響技術進步,使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呈現勞動力資源短缺、與技術進步相關的人才與資源投入相對不足的局面,導致經濟增長乏力。

數據顯示,2018年末60週歲及以上人口24949萬人,佔總人口的17.9%,比上年同期增長859萬,比重上升0.6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增加827萬人,比重上升0.5個百分點,人口老齡化程度繼續加深。60週歲及以上人口10年內(2018年末比2008年末)增加了8960萬人。

按照未來每年60歲以及以上人口每年增加800-1000萬的速度,10年左右的時間,中國60歲以及以上人口將達到3.4億左右。

而自2012年起,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和比重連續7年出現雙降,7年間減少了2600餘萬人,2018年末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減少470萬人,比重下降0.6個百分點 。2018年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7586萬人,為1978年以來首次下降。按照現在老齡化速度加快、就業人口減少的速度看,10年左右的時間後,中國大約每2個工作人口要養活一個退休人員,這和目前的日本差不多,而日本目前經濟已經出現了連續20年的零增長。

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李希如近期撰文指出:

受勞動年齡人口持續減少的影響,勞動力供給總量下降,2018年末全國就業人員總量也首次出現下降,預計今後幾年還將繼續下降。同時,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加重了勞動年齡人口負擔,給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帶來挑戰。

過去一年,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繼續減少,就業人口總量首次出現下降,但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仍近9億人,就業人口總量仍達7.8億人,勞動力資源仍然豐富,通過提高勞動參與率,擴大和保障就業等方式,發揮好現有勞動年齡人口和就業人口的作用,進而通過優化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結構,提高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素質,發揮人力資源、人才資源的作用,潛力很大。

他建議,下一步要深刻把握人口發展變化規律,科學制定應對措施,實施人口均衡發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老齡社會等一系列國家戰略,優化和提升勞動年齡人口的結構和素質,不斷促進人口和社會經濟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預警:中國10年後或每2個人工作就要供養1個老人

老年人可以成為勞動力?

上述藍皮書也提出,未來要提升老年人的健康預期壽命和生活質量,為其提供支持性的養老、預防、醫療、康復、照料環境,通過預防疾病、促進健康來極大地減輕政府和社會的財政負擔。

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建議:

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措施的實現會使健康、活力的老年人增加,帶來人力資本折舊率的降低,有利於形成第二次人口紅利。目前我國老年人年齡結構偏“低齡化”,一方面,可為傳統的勞動人口(15~64歲)增加一部分“銀髮勞動力”供給,充分發揮老年群體特別是退休群體技能熟、經驗多的優勢,繼續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做貢獻。

另一方面,老年人可以成為非正式勞動力,通過照顧子孫等為家庭做貢獻,緩解子女家庭壓力,老年人還可以通過稅收與消費、資產轉移等為社會經濟做貢獻。同時,少子老齡化的人口結構使更多婦女從子女養育和傳統家務中解放出來,婦女勞動力數量將進一步增加。

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將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人口老齡化使老年人口消費率上升,倒逼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從投資和出口依賴型向拉動內需型轉變,長期照顧和老年健康服務將帶來就業崗位的增加,並促進養老產品、保險產品、醫養產業等繁榮發展。

實現和推進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是我國應對老齡化高速發展態勢的必由之路,科學看待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過程,全面建立有利於老年健康事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全面開發人力資源、推動醫養結合、推進長期照護保險和服務體系建設、構建老年友好環境,使老年人及其家庭能夠享有更高的生活質量,促進代際關係的和諧,努力實現老齡化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

該藍皮書指出,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失智、失能半失能老年群體規模將逐漸擴大,針對失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醫療、養老服務是目前存在的政策瓶頸和短板,建議國家在制定政策時予以重點關注,以補足相關醫療、養老服務的短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