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汉化程度最高的太子,却被汉化伤得最深

1251,因为辅助蒙哥夺取汗位之功,忽必烈被授予总领漠南的职位。

按照蒙古的传统来看,蒙哥之后的汗王要么是其儿子,要么是其幼弟阿里不哥。忽必烈正常上位的可能性很低。因此摆在忽必烈面前的形势有些尴尬。要想突破,只能另行蹊径。于是,他将目光锁定在此时已经无主的漠南中原之地。

忽必烈采取以“汉法治汉地”的举措,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接受汉人文化,亲近地方豪族,竭尽全力收罗流落于民间的原金国汉人儒士。经过多年经营,在他周围形成一个势力越来越大的汉人幕僚集团,史称“金莲川幕府”。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汉人幕僚的辅助,忽必烈要想夺取天下,基本上属于不可能的事。

元朝汉化程度最高的太子,却被汉化伤得最深

为了表明自己的汉化决心,忽必烈将自己的嫡长子真金“贡献”出来。

真金,是忽必烈最宠爱的察必王后所生的第二子,因为长子朵儿只早死,他便成了忽必烈的嫡长子。1243年,真金在漠北出生时,来自中原的海云禅师为其摩顶命名,以世间万物真金最贵,故取汉名“真金”。

忽必烈为真金请的第一个老师是名儒姚枢,他从《孝经》开始教授真金。在姚枢随忽必烈南征大理后,汉儒窦默成为真金的第二个老师。自此,真金习汉文学汉语,研读儒家经典。在一群汉人儒士的熏陶和培养之下,成为汉化极深的一个蒙古王子。

隐然之中,这些汉人儒臣将真金当作他们下一阶段的代言人,他们希望可以培养出一个遵循儒家传承的帝王。

元朝汉化程度最高的太子,却被汉化伤得最深

影视剧《马可波罗》中的真金

1261年,真金受封燕王,守中书令,又兼判枢密院事。这是他身边汉臣们为他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封爵并充任中枢长官。按他们的理解,此时的真金已接近储君的地位了。

蒙古自成吉思汗以来,就没有立过什么储君与太子。根据他们的传统,任何有权力继承汗位的人,都需要经过“忽里勒台”会的推举之后,才算是合法。即便是如忽必烈的强横,他自立为汗时也得召开一个名义上的忽里勒台会,以获得蒙古部分王公的支持。

但是,在1273年(至元十年)二月,忽必烈还是正式册立燕王真金为皇太子。其目的是为了应付伐宋之战。这场战争,不仅是一场南北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政治上的抗衡。忽必烈必须把自己的王朝摆在中原最正统的位置,只有占据这个舆论上的最高点,他才可能说服天下的汉人与宋人,为他出力、向他折服、并接受他的统治。

因此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开始建立元朝。并完全遵照儒家传统,制定系列的典章礼仪制度。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立皇太子,这也是正统王朝传承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儒臣们将之称为“定国本”。

元朝汉化程度最高的太子,却被汉化伤得最深

1273年九月,在刘秉忠的建议下,忽必烈为真金设置了东宫宫师府,并配置詹事及下属官员38名。1279年,在太一道教教主李居寿和忽必烈近侍董文忠等人的劝谏下,忽必烈正式批准真金太子监国。

这是汉人儒臣官员一次接近伟大的胜利。由于许衡、姚枢、窦默等人相继去世,忽必烈朝中后期的那些汉臣们几乎失去了扛鼎之人。真金则被他们视为群体的政治代表,而他们也是真心的希望这个在他们影响之下,汉化程度极高的太子,可以最终登上帝王之位。

1282年,宫师府升级为詹事院,配备的官员职位也越来越完备,左、右詹事之下,还有副詹事、詹事丞、院判、宫臣宾客、左右谕德、左右赞善、家丞、长史、校书郎、中庶子、中允等。在真金的周围,开始形成了以汉臣为主体的管理团队。包括白栋、李谦、杨恭懿、何玮、徐琰、杨仁风、杨居宽等一大批汉人儒臣,或是应真金征召出仕,或是受其提拔进入高层,在朝廷上开始展现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真金曾对升任高职的何玮与徐琰说:“汝等学孔子之道,今始得行,宜尽平生所学,力行之。”说这话时,真金大概是想及当年还是王子身份的父亲,因为对孔子的尊崇,而被北地汉人尊为“儒教大宗师”。但真金却没搞明白,对忽必烈来说,孔子只是一个他招揽汉人的借口而矣。

元朝汉化程度最高的太子,却被汉化伤得最深

1282年夏,权臣阿合马被冒充太子真金的王著与高和尚所杀。虽然涉嫌的汉人枢密使张易,与杀手一起被忽必烈剁成肉酱。但朝中的汉臣们还是看到了掌控中枢的希望。

在真金的支持下,刚上台的右丞相和礼霍孙,开始大力推行汉法,重用了张雄飞、何玮、杨恭懿、徐琰、董文用等一批汉人儒士。并奏请重开科举。

似乎是一片大好的形势,在一个月后就嘎然而止。察觉不对的忽必烈,直接解除了和礼霍孙的相位。

与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的真金不同,当初曾力推汉化的忽必烈,在本质上对汉文化是抗拒的。他从来没学过汉语,不会讲更不会看也不会写汉文。他的一生一直在致力推动蒙语文化的教育。所有他亲近的汉臣,一定得会是讲蒙语的。

对于汉人或是汉化,忽必烈的态度是从依赖到利用再到压制。当南宋最后一支力量被消灭,天下已经大定的时候,忽必烈已经不觉得自己的王朝还有继续汉化的必要。

如真金这样,继续大力推行汉化,完全不是此时的忽必烈想要的政策。父子之间的分歧与裂痕,由此慢慢地扩大。

元朝汉化程度最高的太子,却被汉化伤得最深

元成宗铁穆耳

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江南行御史台监察御史上封事道:忽必烈“春秋高,宜禅位于皇太子,皇后不宜预外事”。

宋朝时有多位皇帝因各种原因禅位,因此对于汉人儒臣来说,“禅位”是帝王优良品德的表现,是一件很值得提倡的好传统。但对于已经当了25年帝王的蒙古人忽必烈来说,这就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了——有人要夺权!

自南宋灭亡后,忽必烈北平叛王,南伐安南、缅甸、爪哇,东征日本,这位70岁了依然龙腾虎跃的老人正在满世界刷存在感,怎么可能会把帝王之位交出去?

忽必烈因此而震怒,惊惧不安的真金不久后去世,年43岁。

真金,这位忽必烈一手培养出来汉化最深的太子,却始终没有明白自己父亲对汉人文化的态度:那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