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滴滴不再“滴”血,让人权不再放纵?

如何让滴滴不再“滴”血,让人权不再放纵?

昨日,离河南空姐“滴滴遇害案”过去三个月,浙江乐清花季少女又陨于滴滴司机之手。

这当然不是滴滴的第二起乘客遇害案,这已经是滴滴上线4年来第53起性侵案件。几乎每个月,都会发生滴滴司机性侵乘客事件。

滴滴错了吗?滴滴错了。

滴滴道歉了吗?滴滴道歉了。

滴滴改正了吗?滴滴没有。

滴滴在三个月前针对空姐遇害事件,对夜间乘车隐患和社交功能风险进行防患处理,但近期却被曝出在风头过后重新将乘客个人信息从默认隐藏改为默认公开。

如何让滴滴不再“滴”血,让人权不再放纵?

显然这是资本的游戏,是滴滴在“出行战”中为取得一己之利将人权摆在光天化日之下,将公众的隐私、权利置若罔顾。只会道歉的滴滴平台并没有给出适当的解决方案,监管机构也并不能从法律的角度做出“取缔”的大让步,受害的一直都是没有主动权的群众。

当我们完整的回顾事件,会发现滴滴侵害事件的最大漏洞在于,其审核机制和认证机制过于宽松,有无案底,专不专业,都可以进行司机注册,这已经使滴滴成为了无“保险”的平台;其次当受害人或者其亲属察觉到危机后,却无法或者说没有权利去采取应救措施,包括获取车牌号信息、司机的信息以及警方的立案权。

针对这些漏洞,滴滴平台也尝试过利用“人脸识别、人车合一”等手段来规避风险,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如果将智能合约引入平台机制,在开源代码中将“司机背景信息、获得的差评内容、投诉、吊销证明”等全方位的评分体系公布于众,将所有的应用中都嫁接在平台的信用协作层,塑造出司机360度的人物画像,让乘客在交易之前就已经了解司机的过往“历史”和基本信息,再作出是否去交易的决定。智能合约下的惩罚机制可以排除因信息不透明、不公正,平台的不作为,不管束,而产生的“漏网之鱼”,由此减少引发的风险。

如何让滴滴不再“滴”血,让人权不再放纵?

如果意外已然发生,处于案发现场的受害人又要如何成功的自救呢?根据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的技术系统,在滴滴平台已有的体制中加入一键报警、全网通缉的功能。最为重要的是在区块链构建起的自治生态中,将权力分配给紧急联系人,他们拥有获取行程路径,查询司机相关信息,以及报警立案的权力。尊重人权,从权力分配开始。

在这个区块链倡导要建立“公平、公正、自治”的大同时代,人权却一再地被枉顾。除了技术对犯罪的监督和控制,我们更需要治心、治素养、治这个社会前进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