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子公司批量獲准成立 將與貨基債基“短兵相接”

舊的焦慮未去,新的又來。

新對手銀行理財子公司來勢洶洶、行業寄託極大希望的養老目標基金面市遇冷、小型基金公司生存空間受到擠壓,無處突圍。

但焦慮也是奮進的動力。

新的一年,對於基金公司來說,舊的焦慮未去,新的又來。最新最大的焦慮來自新對手銀行理財子公司。

目前,公告將設立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銀行已超過20家。多位業內人士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資管新規之下,公募基金將和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短兵相接”,後者在類貨基、部分債基投資領域或對公募形成替代;而在中高風險債基、權益投資領域,公募仍有明顯優勢,銀行理財子公司需要通過FOF、MOM等方式實現資產配置,雙方有望形成新的合作關係。

淨值化產品將擴容

公募面臨業績競爭壓力

2018年,資管新規和銀行理財新規相繼出臺,催生出銀行理財子公司。業內人士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與公募各具相對優勢,兩者並非是絕對的競爭關係。

北京一家次新基金公司副總經理表示,銀行理財子公司將會推出大量的產品,和公募的競爭不可避免,他們也和公募一樣要採取淨值化管理,在收益率上會相互比拼;同時,銀行理財子公司與公募都有各自的競爭優勢,公募在可轉債、高收益債等信用下沉和涉及權益的投資領域具備優勢,而銀行在信貸和實體經濟領域的觀察更為敏感;此外,銀行過去做非標投資較多,公募在淨值化領域具有先發優勢,資產估值能力也更強,未來不排除兩者會進行合作。

“銀行資金量較大,投資會以配置為方向,公募基金的產品相對規範透明,可以為銀行資產提供基礎性配置工具,兩者的合作可能會比較多。”上述副總經理說。

北京一位大型基金公司債券基金經理認為,公募基金和銀行理財子公司未來的產品線可能是類似的,但各自擁有比較優勢。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優勢更多的體現在渠道和負債端;基金積累了多年的投研能力、信評能力和規範的交易體系,在投研層面形成相對優勢。“兩者不是必然的競爭關係,長期可能會走向趨同或更激烈的競爭,不過短期來看,問題還不太嚴重。”

投研能力無法一蹴而就

未來委託理財或成趨勢

雖然各有優勢,但對於投研能力的培育和構建,業內人士認為,除了在類貨基、部分低風險債基領域替代效應較強外,銀行理財子公司在投研體系、投資風險偏好、文化、激勵機制等方面仍難以與公募基金抗衡。

上述北京債券基金經理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要想建立與公募類似的固收團隊,有資金、渠道、客戶並不足夠,需要一定的投研能力,而短期內不可能實現。公募基金行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完整的運作體系,非銀行子公司可比。她以其所在公司固收團隊為例介紹,近5年,經過債券牛市的催化,公司固收團隊從不到10人發展到70多人,有良好的團隊激勵機制;在投研、交易、信評以及系統各方面都做了非常大的投入,這些相信初創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很難做到。而且,基金公司投研團隊多經歷過多輪牛熊週期,投資經驗的積累和傳承也是很大的優勢。

北京一位資深金融研究機構專家也表示,銀行理財子公司在投資上仍會遵循“債券文化”的邏輯,投資集中在類貨基、部分低風險債基領域,對於不擅長的中高風險債基和權益投資,銀行與其去培育龐大複雜的投資管理能力,不如去培育產品選擇評價能力,通過FOF、MOM去實現資產配置。“把30萬億銀行理財資金轉換為淨值化產品非常困難,銀行可以信任的產品只有貨基、債基等少數產品。銀行理財子公司必須藉助外力,在資管行業產生信用收縮和貨幣收縮的過程中,以往是通過委外,未來可能會通過合規的委託理財承接銀行資金的合作模式,讓公募基金承接銀行的配置型資金。”

基金銷售渠道承壓

貨幣基金首當其衝

貨幣基金最先受到衝擊。去年末出臺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規定,理財子公司產品可以通過銀行業金融機構代銷,也可以通過銀保監會認可的其他機構代銷,第三方銷售機構看到了機會,而貨幣基金受到威脅。

“過往貨幣基金在銷售渠道上有兩大優勢,一是可以通過第三方渠道代銷,二是購買門檻低至1元。這兩大優勢在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類貨幣產品面前將不復存在。”一位基金公司產品總監透露,近期在與銀行交流時得知,多家第三方銷售機構拜訪了擬籌建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希望上架子公司旗下產品。“8萬億貨幣基金中近一半來自個人投資者,相比BAT旗下的銷售機構,基金公司直銷平臺帶來的個人投資者數量有限,這一半的規模也有流失的可能。”

一位基金公司電商部人士也認為貨幣基金將受到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衝擊。據其瞭解,包括BAT在內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已和銀行理財子公司對接,在產品形態、投資策略、預期收益、回撤等方面交流討論,互聯網金融平臺可能以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現金管理產品替代現在貨架上的貨幣基金。

“第三方代銷機構非常有動力接入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類貨幣產品,他們希望提供多樣化產品留住客戶,而且與銀行子公司合作,也可以提高與基金公司談判的議價籌碼。”另一位基金公司電商部人士稱。

在多位基金公司人士看來,理財子公司類貨幣產品可以部分投資非標,快速贖回不受T+0限制,無論是收益率還是流動性都比貨幣基金有優勢,理財子公司的問世對貨幣基金而言是系統性風險,單個基金公司沒有好的方式應對,貨幣基金佔比較高的公司壓力尤為巨大。不過,銀行理財子公司還要經過開業、招人等過程,與基金公司真正的“短兵相接”可能出現在2020年。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