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賺錢

理財≠賺錢

王思聰肯定想不到,從有商業頭腦的優秀富二代代表,到投資的公司都倒閉、創辦的機構被凍結,只是不到兩年的時間。

以前媒體都在講5億變50億的故事,現在大家都在說:是不是得被迫繼承家業了?

同樣跌下神壇的還有軟銀的孫正義。

因為投資了阿里巴巴獲得了1700倍的回報,孫正義一戰封神。

2017年,孫正義成立了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權基金——願景基金,募資規模達到千億美元。

經過18、19年的投資寒冬,那些投資時長得非常好看的“獨角獸”,也都變了模樣——wework從650億美元的估值,下降到百億不到,而此前孫正義投進去的現金就超過100億。

為了挽救損失,最終孫正義選擇再援助50億,獲得wework80%的控制權,希望可以扭轉局面。

有人盤點孫正義二十多年的投資過程發現,雖然軟銀總共賺到了1000多億美元的真金白銀,但其中阿里巴巴一家公司的貢獻就佔了約80%。

你看,那些獲得掌聲與名聲的投資大師們,也難以保證收益。專業投資者尚且如此,對於非專業的人來說,想要通過投資實現財務自由更是難上加難。

理財≠賺錢

《人性的枷鎖》裡面的主人公菲利普就是聽信了股票交易員的忽悠,將自己全部身家購買股票,結果破產,差點自殺,最後還是多虧了伯伯的遺產拯救了他。這是典型的韭菜的故事。

小說可以讓男主角有遺產作為飛來橫財,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恐怕就難有翻身之時了。

所以對普通人來說,找到專業的理財顧問,通過資產配置的原則,構建投資組合,平衡低風險與高風險產品,以獲得可預期的投資回報,是更現實的選擇。而這也就是我們日常中常說的理財的概念。

靈魂拷問來了,理財就一定會賺錢嗎?

可能對大多數人來說,我選擇理財,主要是為了讓閒置的錢保值增值,不想有任何損失。但事實上,完全沒有任何損失的,只有銀行定期存款。前提還是50萬以下,這是保險存款制度給出的上限。

連銀行銷售的利率只是略高於定期存款的理財產品,上面都寫著“非保本”,何況是其他收益7%,8%的產品。

但是很多人都不認可這個事實。

“剛兌”這個詞,在國人心中處於不能動搖的地位。

剛兌之所以這麼盛行,大部分都是非標的繁榮帶來的。

權益類資產,我們都清楚它們是高風險高收益產品,沒有人會要求產品到期給一個確定性的收益。

所以,剛兌主要出現在債權類產品。標準化的債權類產品比如國債、地方債、公司債、資產證券化產品等等,大部分都只在機構間交易。為了滿足沒有發債資格的公司的融資需求,也為了滿足普羅大眾的理財需求,非標產品出現了。

此類產品的收益率高於市場上的銀行理財、定期存款等產品,為了讓大家放心買,於是會拍胸脯保證收益。長此以往,就在投資人心中埋下了剛兌的種子。

後來出現的P2P,加劇了投資人的這種瘋狂,最終大廈傾覆,大家都成了維權群的一員。

對風險和收益有相關了解的人都會質疑,12%的收益怎麼可能是安全的?

但也有些人,過去按時還本付息給了他們未來保證收益的假象,讓他們以為產品沒有風險。卻並不知道,過去不代表未來,甚至過去透支了未來。

剛兌被打破了,只是代價未免過於慘痛了些。

這個時候,到了我們正視投資風險的時候。

理財只是風險與收益的權衡,它不代表一定會賺錢,當然,你可以通過資產配置來提高賺錢的的概率。

美林投資鍾就是將經濟週期與資產輪動聯繫起來的資產配置方法論。

理財≠賺錢

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利用各個類別資產與經濟相關性方向與程度的差異來構建投資組合,最終達成最優解,也就是那個最有可能賺錢的組合。

賺錢,是理財的最終目的,這是長期的構想,卻不是一個時時刻刻都能達到的狀態。

當然在理財之前你需要清楚兩件事情。

首先,先做好保障,再將考慮投資。

如果你是個風險偏好型投資人,不在乎賭全部身家於高風險資產,也請起碼先把自己及家人的保障做好。醫療保險、重疾險、養老金、子女教育金等等,都先儲備好。這樣即使發發生意外,即使投資鉅額虧損,也不至於一無所有,因為保險可以幫你抗掉大部分風險。

其次,如果你不是專業的投資的人,請分散投資,不將全部身家投資於一款產品。這裡有一點需要強調,投資於不同公司的P2P、購買不同行業的股票不叫分散投資。

最後,我還是建議你,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雖說我們都不想有中間商賺差價,但是這個中間商你還真不能不要。基金管理公司、投資機構、財富管理公司等等,看似是一層一層瓜分管理費的中間商,但是一方面,好財富管理公司可以為投資人找到市面上不常見的優質產品,而這是個人難以拿到的,另一方面,當產品真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們是有專業的團隊可以提前感知到風險,提前採取措施,最大可能保護投資人權益的。

所以,不盲目迷信權威,但也要相信專業的力量。這體現了金融的複雜性,也是投資理財的魅力所在。

作者:奧利奧研究方向:私募股權;財富管理;科技金融。

作者簡介:曾就職於大型國有銀行及知名創投媒體,目前擔任NewBanker行業研究員。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顧問雲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