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人工智能三年行動計劃印發,培育智能網聯汽車等產品

新一代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计划印发,培育智能网联汽车等产品

12月14日,工信部印發了《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力爭到2020年,一系列人工智能標誌性產品取得重要突破,在若干重點領域形成國際競爭優勢,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融合進一步深化,產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

《行動計劃》提出了四大重要任務。一是重點培育和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服務機器人、智能無人機、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系統、視頻圖像身份識別系統、智能語音交互系統、智能翻譯系統、智能家居產品等智能化產品,推動智能產品在經濟社會的集成應用。

二是重點發展智能傳感器、神經網絡芯片、開源開放平臺等關鍵環節,夯實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軟硬件基礎。

三是深化發展智能製造,鼓勵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在工業領域各環節的探索應用,提升智能製造關鍵技術裝備創新能力,培育推廣智能製造新模式。

四是構建行業訓練資源庫、標準測試及知識產權服務平臺、智能化網絡基礎設施、網絡安全保障等產業公共支撐體系,完善人工智能發展環境。

《行動計劃》未設置整體的數字目標,但在培育智能產品方面,卻提出了詳細的發展目標。

到2020年,智能網聯汽車將建立可靠、安全、實時性強的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化平臺,形成平臺相關標準,支撐高度自動駕駛(HA級)。

智能服務機器人方面,到2020年,將在環境感知、自然交互、自主學習、人機協作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智能家庭服務機器人、智能公共服務機器人實現批量生產及應用,醫療康復、助老助殘、消防救災等機器人實現樣機生產,完成技術與功能驗證,實現20家以上應用示範。

智能無人機領域,到2020年,智能消費級無人機三軸機械增穩雲臺精度達到0.005 度,實現 360 度全向感知避障,實現自動智能強制避讓航空管制區域。

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系統方面,到2020年,國內先進的多模態醫學影像輔助診斷系統對以上典型疾病的檢出率超過95%,假陰性率低於1%,假陽性率低於5%。

視頻圖像身份識別系統上,到2020年,複雜動態場景下人臉識別有效檢出率超過97%,正確識別率超過90%,支持不同地域人臉特徵識別。

智能語音交互系統方面,到2020年,實現多場景下中文語音識別平均準確率達到96%,5米遠場識別率超過92%,用戶對話意圖識別準確率超過90%。

智能翻譯系統領域,到2020年,多語種智能互譯取得明顯突破,中譯英、英譯中場景下產品的翻譯準確率超過85%,少數民族語言與漢語的智能互譯準確率顯著提升。

在智能家居領域,到2020年,智能家居產品類別明顯豐富,智能電視市場滲透率達到90%以上,安防產品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

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曉蘭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是基於發生重大變化的信息新環境和發展新目標的人工智能2.0,其中,信息新環境是指:互聯網與移動終端的普及、傳感網的滲透、大數據的湧現和網上社區的興起等;新目標是指:智能城市、智能經濟、智能製造、智能醫療、智能家居、智能駕駛等智能化新需求。

新一代人工智能和之前的人工智能有五個方面的區別:一是大數據驅動機器學習;二是跨越圖像、文字、音波等媒介進行認知、學習和推理;三是混合型增強智能的人機協同融合;四是基於互聯網的群體智能;五是研究理念從機器人已轉向更為廣泛的智能自主系統,可對各類機械、裝備、產品進行改造。

根據她的統計,2016年,國內人工智能市場規模約15億元,預計到2020年將超過90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55%。“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未來人工智能早期商業化可能集中在物流、交通、教育、醫療、金融、娛樂、體育等行業。”

徐曉蘭指出,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社會的中期後半階段,在產業、民生、環境、治理等方面都存在著諸多不完善甚之處,但在智能成為重要生產要素的全球整體趨勢下,我們不用經過漫長的摸索和試錯階段,能在空白的領域直接應用最先進的技術、建立最先進的模式、產生最具變革意義的創新。

“一直以來,我國的科研與產業走的比較多的是跟隨式發展。過去我們‘跟跑’,現在變成‘並跑’甚至‘領跑’,在發展智能社會這個領域上,我們要做全球的領路人。”她表示。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