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的王姓竟然蘊藏著如此大的祕密!

姓是標誌一個人家族系統的血緣符號,是中國人永遠割捨不掉的家族情懷。

“趙錢孫李”中蘊含著歷史密碼,

“周吳鄭王”裡隱藏著文化玄機。

(姓氏來源)

王姓的姓氏來源主要有五:

其一:出自姬姓,是周文王之後。據《通志氏族略》中所載,京兆郡、河間有王姓,為周文王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畢公高被分封在畢地,為公爵,因而被稱為畢公高。春秋時候,其子孫畢萬去晉國當司徒,被分封於魏。到後來為秦所滅,子孫四散,因為是王者之後,而被稱為王家,是為王姓。又有東周靈王太子晉,因直諫被廢為庶民,由洛陽遷居於琅琊、太原,世人稱其為“王”家,其後以“王”為姓,稱為王氏。這一支王氏,後成為天下王氏最主要的支派。

其二:出自媯姓,為齊田和之後。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帝舜的後裔媯滿於陳。春秋時期,陳厲公之子陳完,避難逃到齊國,為陳氏。其五世孫陳恆子在齊國做大夫,食于田,遂改姓為田。其後裔田和成為齊國國君,即歷史上著名的“田氏代齊”。後來齊國為秦國所滅,到項羽反秦時,其裔田安被封為濟北王,其後人為了紀念,便改“媯”姓為“王”姓,稱為王氏。

其三:出自子姓,是殷商王子比干之後。商朝末期,商紂王昏庸無道,殷商王子比干因屢次直言進諫,被剖心而死。王子比干被殺後,就葬在當時的國都朝歌附近,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居於此處為他守靈,同時改姓為王,紀念為國獻身的祖先。

其四:由少數民族改姓而來。據相關史料記載,鮮卑族的可頻氏、西羌鉗耳氏、高麗族、烏丸族均是北魏孝文帝時期,改複姓為漢字單姓時改為王姓的。

其五出自賜姓或者冒姓的王姓。如《漢書》所載,西儀王非新政時,賜處戰國燕王朱丹的玄孫喜為王姓;附朝末年有王世充,本姓女氏。朱明王朝也賜許多蒙古人王姓,多為冒姓。

百家姓中的王姓竟然蘊藏著如此大的秘密!

(郡望堂號)

王氏郡望主要有太原郡、琅邪郡、北海郡、東海郡等,其中以太原郡和琅邪郡最為名望,後發展成天下王姓最主要的支派。

太原郡:戰國秦莊王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此支王氏,出自周靈王太子晉之後,分為祁縣王氏和晉陽王氏兩部分,祁縣王氏以東漢司徒王允為開基始祖,晉陽王氏以魏司空王昶為開基始祖。

琅邪郡:秦始皇置。治所在琅琊(今山東膠南一帶)。此支王氏,也出自周靈王太子晉之後,以西漢諫議大夫王古為開基始祖。

王氏以太原、琅邪、京兆三郡及三槐最為名望,便以“三槐”、“槐陰” 等為其堂號。

百家姓中的王姓竟然蘊藏著如此大的秘密!

(繁衍變遷)

王姓起源於我國北方地區,早期主要在北方發展繁行。秦時,周靈王的後者為避戰亂遷徙到山東地區。世居山西的王姓家族,輾轉遷居到河南地區。西晉才年,王姓氏族開始向江南遷徙。唐朝時,原居於河南境內的王姓人進人福建,同時也有一支王姓人遷往四川、安徽、江西等地。北宋末期,開始有王姓在浙江、江蘇帶定居。宋末元初,在福建地區的王姓人開始向兩廣地區遷徙。明朝末期,王姓氏族有向臺灣遷居的;明清時期,王姓人向海外遷居,主要集中在歐美和東南亞等國家地區。王姓在當代中國人口排行中排位第二。

(歷史名人)

王詡即鬼谷子,春秋戰國時期縱橫家的鼻祖,軍事教育家,蘇秦、張儀的老師。著有《鬼谷子兵法》。

百家姓中的王姓竟然蘊藏著如此大的秘密!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是漢朝與少數民族的和平使者。

百家姓中的王姓竟然蘊藏著如此大的秘密!

百家姓中的王姓竟然蘊藏著如此大的秘密!

王羲之:字逸少。晉代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代表作品《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百家姓中的王姓竟然蘊藏著如此大的秘密!

王維,字摩詰。盛唐詩人、有“詩佛”之稱。詩風獨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精通詩畫,佛學以及音樂。代表作品《使至塞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百家姓中的王姓竟然蘊藏著如此大的秘密!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百家姓中的王姓竟然蘊藏著如此大的秘密!

百家姓中的王姓竟然蘊藏著如此大的秘密!

是不是沒想到王姓還有這多的歷史講究知識,哈哈哈歡迎關注,各位看觀還想聽什麼姓的歷史故事,留言讓我慢慢敘來。至於上期節目講解的是楊姓,有興趣的可以關注瞭解一下,十分感謝關注,有不足的地方請指出,餘十分感謝。

最近這段時間專門開百家姓系列,歡迎關注瞭解自已的姓氏由來哦。

本文文獻來自《中華姓氏全書》

歷史冷知識

古人上班要簽到嗎?如果遲到了會怎樣呢?

《國風·齊風·雞鳴》裡提到: “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大意為:公雞叫了!天亮了!上班了!而自古以來就有“點卯”制度,時間相當於如今的凌晨五點到七點,看,多麼勤勞的古人啊。

如果遲到了會怎樣呢?《唐律疏議。職制五》記載,如果官員上班遲到了,缺勤一天處答20小板,每滿3天加一等,滿25天處杖打100大板,滿35天判處徒刑1年。上班有風險,出仕需謹鎮啊!

不僅如此,到了唐肅宗時,曠工滿35天判處徒刑-年;唐玄宗時,“文武官朝參, 無故不到者,奪季祿”。

相比於古人,我們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古人是如何計時的呢?

看古裝劇時,常常會聽到“. 一炷香” 米個時辰”這種表達,那麼“一炷香”“半個時度,放到現代到底是多長時間呢?

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代人把一天劉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

子時:23:00-0:59; 丑時:1:00-2:59;

寅時:3:00-4:59 ; 卯時:5:00-6:59 ;

辰時:7:00-8:59; 巳時:9:00-10.59;

午時:11:00-12:59;未時:13:00-14:59;

申時:15:00-16:59;酉時: 17:00-18:59;

戌時: 19.00-20:59; 亥時: 21:00-22:59。

而“一灶香”,大約相當於如今的半小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