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對大臣的要求只要能功大其過,就不計得失,這是真的嗎?

一個不知自己過失的人,只能是偶爾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並不能超越一般而成為做大事的人。始終能夠明白自己短處的人,才能取得真正的進取。乾隆對臣屬們的忠告——“尤當極力悛改,以圖後效”。

在乾隆朝,由於經濟繁榮,國力雄厚,一些朝中大臣往往會從政府權力中獲得不少好處,乾隆大帝身邊的權臣尤其如此。由於考慮到“人至清無察,水至清無魚”的道理,在任用朝臣的過程中,乾隆大帝因人而異,只要能功大其過,只要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有時採取“置若罔聞,不計得失”的才智,只要不過分放縱,就不做深究;除非公開犯事,便不作公開的懲處。這裡就有一個例子。于敏中,字重常,號叔子、耐圃,江蘇金壇人。他出身於宦門之家,曾祖於嗣昌,曾任山西襄垣縣知縣,祖父於漢翔曾任陝西學政,其父於樹範任浙江宣平縣知縣,他的叔父於枋是雍正二年的進士,于敏中幼時曾過繼給他的叔父於枋為子,後又還給其親生父母。

乾隆對大臣的要求只要能功大其過,就不計得失,這是真的嗎?

乾隆三年,于敏中二十四歲得中殿試第一名,成為該科狀元郎。被乾隆皇帝授予翰林院修撰,在內任職七年,于敏中在任職期間勤奮好學,掌握了滿語。乾隆九年,于敏中管山西鄉試;乾隆十年初,署山東學政,後改任浙江學政。乾隆十五年返京,復任山東學政。十九年乾隆皇帝將其召回北京後,又擢升為兵部侍郎。兩年之後,因其父喪,歸籍守制。至二十二年,守制不久就又被特詔赴京任刑部左侍郎。乾隆二十四年,御史彈劾于敏中匿報母喪,而未在籍守制,意思是說他有不孝行為。

乾隆對大臣的要求只要能功大其過,就不計得失,這是真的嗎?

而乾隆皇帝因於敏中之才而未予深究,在同年的年底,又將於敏中擢升為戶部侍郎。乾隆二十五年,乾隆皇帝命于敏中在軍機處行走,從此,他深得皇上信任,一直在軍機處值事,長達二十年。于敏中博聞強記,記憶力極好,在任軍機大臣期間,由他接替汪由敦來為乾隆皇帝做整理詩稿之事。乾隆皇帝偶有靈感,便隨口高聲朗誦,而於敏中事後能全憑記憶把詩稿記錄整理好,並編輯成冊。對他的工作成績,乾隆皇帝深為欣賞,所以,常把于敏中帶在身邊出行。于敏中因此而甚為榮耀。在入值軍機處之後,于敏中又先後兼任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大學士之職。

乾隆對大臣的要求只要能功大其過,就不計得失,這是真的嗎?

乾隆三十八年,劉統勳、劉綸死後,于敏中即當上了首輔軍機大臣。在此後六年半的時間中,于敏中成為乾隆朝的第一權臣。自此,乾隆皇帝往往同他共同商議國事,而他擬寫諭旨時又能做到一絲不苟,更讓乾隆皇帝信任和推崇,幾乎片刻不離乾隆左右。于敏中推崇文治,愛惜人才,《四庫全書》即在他全力支持下,得以完成。由於為乾隆皇帝看重,所以無論在京城或乾隆出巡外地時,于敏中常隨侍乾隆皇帝左右,在乾隆中期,朝中的許多重要決策,都是乾隆皇帝聽從於敏中的意見而作出的。

乾隆對大臣的要求只要能功大其過,就不計得失,這是真的嗎?

于敏中位於重相,雖他平時做事小心謹慎,但因權重位高,投奔於他門下的人眾多。當時,于敏中與乾隆皇帝相差僅三歲,乾隆皇帝雖重用他,但不像後來專寵和珅那樣對於敏中寵愛有加,所以,他比起大貪官和珅來說只能算是一個小貪官。于敏中在位期間曾收受賄賂,家資財產價值有二百萬兩白銀之多。《從嘯亭雜錄》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於金壇相國敏中當權時,凡詞林文士無不競奔其門。有某探花者,人愚闇,爭慕時趨,命其妻拜於(敏中)妾為母,情誼甚密。及於敏中)公死,梁瑤峰秉樞柄,某又令其妻拜梁為義父,饋以珊瑚朝珠。紀曉嵐參政時作詩譏之雲:昔目相府拜乾孃,今日干爺又姓梁。赫奕門楣新吏部,淒涼池館舊中堂。

乾隆對大臣的要求只要能功大其過,就不計得失,這是真的嗎?

君如有意應憐妾,奴豈無顏只為郎。百八牟尼親手捧,探來猶帶乳花香。”乾隆三十九年,發生了一件太監高雲洩密案。據高雲供奏:于敏中曾託他打探皇帝對某官吏的評價。乾隆皇帝為此十分生氣,當即給個顏色看,讓于敏中受到了革職留任的處分。乾隆四十一年,金川被平定後,乾隆皇帝為嘉獎于敏中運籌策劃之功勞,賜予于敏中輕車都尉世職,繪其圖像懸掛於紫光閣,與金川之役中諸有功之臣並列,還賜于敏中戴雙眼花翎,賞穿黃馬褂。在清朝漢族官員中,于敏中可以說是頭一個獲得此等榮耀的人。乾隆四十五年,于敏中因病卒,乾隆感念其德,在其死後諡“文襄”,准予入祀賢良祠。

然而好景不長,乾隆四十六年,因發生了甘肅全省共一百多名官員的貪汙案,此案是開捐監之後而發生的,乾隆皇帝因於敏中生前極力的支持甘肅開捐例,“以致釀成早災冒賑鉅案”,於是又下命令,把于敏中撤出了賢良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