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二戰時的坦克殲擊車,為何蘇德都採用都沒有旋轉炮塔的設計?

皇甫毛毛丶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坦克殲擊車的根本目的,在於作為相對廉價的反坦克裝甲武器。

坦克殲擊車一般和坦克混編,作戰時處於坦克後面位置,或者在防禦中發揮威力。

坦克殲擊車的特點是裝備的強悍火炮,往往強於同級別的坦克。

同時,坦克殲擊車的成本低廉,往往只有坦克的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

它的目的主要是廉價反坦克,從成本考慮,就無需裝備炮塔。

因為出於坦克的後方或者在防禦中使用,也就不需要炮塔以提高反應速度。

早點裝備這種武器德軍就不會戰敗:二戰德國追獵者坦克殲擊車

庫賓卡坦克博物館是俄羅斯的國寶,裡面有很多有趣的武器,薩沙帶大家看一看。

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38期

庫賓卡坦克博物館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附近,是一座以各國各時期的裝甲車為主要展出對象的軍事博物館。博物館位於俄羅斯庫賓卡坦克訓練基地。它是俄國最大的坦克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坦克博物館。

該館擁有290輛坦克實車展品,分別歸屬11個國家,從3噸的輕型坦克到180噸超重型坦克什麼都有。這裡還有從57毫米到600毫米的40門自行火炮,30輛裝甲汽車,10輛偵察及通訊用車和大量後勤運輸車輛。總之,俄羅斯歷史上所有的老坦克,你都能在這裡找到。

1978年9月10日,當時的蘇聯紅軍裝甲坦克總局決定,在莫斯科郊外的庫賓卡訓練基地建立坦克博物館。勃列日涅夫時代是冷戰的高潮時期,要求什麼都不能落後於西方。

該博物館從一開始,就力爭壓倒西方同行。不僅當地政府無償出讓土地,而且紅軍近衛坦克師還出動大批工程車輛幫助修建展覽館。

謝謝美女攝影師的幫忙,薩沙搞到了博物館的全部照片。

這是二戰德軍的追獵者坦克殲擊車。這種外形怪異的殲擊車,竟然還是捷克同德國合作的產品,成為1944年瀕於滅亡納粹的救星。

1944年,面對東西兩線的裝甲洪流,德軍已經無力招架。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和蘇軍坦克戰損比為1:4,但仍然無法取勝,敵人的坦克太多了。

從1944年開始,德軍開始檢討之前的裝甲戰略,認為高精尖的黑豹、虎式、費迪南未必是正確的。

這些坦克和坦克殲擊車需要耗費大量資源和工時,根本無法同數量絕對優勢的敵人對抗。

於是追獵者坦克殲擊車誕生。

追獵者坦克殲擊車是一種輕型裝甲武器。它採用捷克斯柯達公司非常成熟的38t坦克的底盤。

38t坦克的底盤最大特點,就是結構非常簡單,便於製造,可靠性非常高,可以大量生產。

正面裝甲厚度60毫米,加上裝甲有非常大的傾斜角,防禦能力相當不錯。

追獵者坦克殲擊車的重量只有16噸,公路時速可以達到42公里,機動性優秀。

追獵者坦克殲擊車最讓希特勒滿意的,是它的火力。

它裝備1門75毫米Pak39型火炮,並非位於車體中間,而是偏向右側。

這是它外形的最大特點。

這種火炮性能非常優秀,1000米可以射穿30度角鋼板97毫米。這種穿甲能力,可以擊穿盟軍絕大部分主戰坦克的正面裝甲。

它的火炮命中率很高。

1000米內,優秀車組訓練命中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九,戰鬥命中率也有百分之七十一(受環境和人員心理素質影響下降)。

追獵者坦克殲擊車結構簡單,易於生產,成為1944年德軍的救命稻草,列為優先生產的武器。

從1944年4月到1945年5月,1年時間生產了2500多輛追獵者坦克殲擊車。

雖然誕生就趕上德軍大潰敗,追獵者坦克殲擊車仍然發揮了很大作用。

追獵者坦克殲擊車的主要問題是沒有炮塔,反應較慢,不適合進攻作戰。

在防禦中,追獵者坦克殲擊車則是如魚得水。

它可以在發現敵人15秒內開炮,在1500米尤其是1000米內具有非常優秀的命中率和毀傷力。

東線某個德軍部隊的報告中有這樣的記載——“我們一個連就摧毀了20輛蘇軍T34坦克,而自身沒有任何損失。有一個營摧毀了57輛坦克,其中包括在800米距離上摧毀了2輛IS-2重型坦克。沒有一輛殲擊車被敵方火力擊穿,這個營為了到達指定地點,一天之內運動了160公里而沒有一輛出現機械故障……”

然而,2500多輛殲擊車,不能挽回納粹德國的命運。但戰後美國曾經詳細研究了追獵者,認為它是德軍序列中性價比最高的裝甲武器。

如果德軍能夠儘早生產一大批追獵者,就有效遏制蘇聯和美國的T34、M4坦克洪流了。

二戰後,捷克斯柯達公司又製造這種價廉物美的殲擊車,並且出口了100多輛到瑞士,被一直用到70年代。


薩沙


▲SU85坦克殲擊車(圖片來源:網絡)

在二戰時,蘇德坦克殲擊車絕大部分的坦克殲擊車如SU85、SU100以及犀牛、獵豹等,都沒有采用類似坦克一樣的旋轉炮塔設計,這裡面的原因主要有2個:

▲斐迪南坦克殲擊車(圖片來源:網絡)

其一是出於成本上的考慮,眾所周知,一般意義上的主戰坦克都裝備有可以360度旋轉的炮塔,以方便擴大自己的方向射界,便於戰場上的靈活作戰。但是旋轉炮塔需要相應的伺服機構,電動旋轉炮塔等非人力的炮塔還需要有相應的動力裝置,因此這樣一來生產成本就會提高,且生產的工時也會增加,這對於即需要有坦克以及坦克殲擊車的戰時的蘇德雙方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此只有二者選其一;其次是作戰需求及定位上的不同,與坦克需要經常性的伴隨步兵或者單獨在戰場第一線衝鋒陷陣不同,坦克殲擊車的主要作戰任務是在相對固定的射擊方向伏擊敵方的坦克或進行相應的支援作戰,因此從這個方面來說,它也不需要有能夠具備360度旋轉能力的炮塔。

▲俄羅斯的SU100坦克殲擊車(圖片來源:網絡)

因此,綜上所述,在二戰那個年代,蘇德從自身的實際戰場需要出發,生產出不具備360度旋轉炮塔的坦克殲擊車也就不讓人覺得奇怪了,相比之下,這種設計反而在當時來說,是比較有利的一種設計,畢竟只有符合戰場需求的武器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武器。


軍武次位面


二戰時期,蘇聯和德國的坦克殲擊車都採用無炮塔設計,一方面是因為坦克殲擊車的作戰方式,另一方面是出於對火力和防護的追求。

雖然同樣搭載火炮、具備裝甲,坦克殲擊車和坦克的使命是完全不同的。

雖然不排除在某些戰況下,指揮官會讓坦克、坦克殲擊車臨時客串,但一般來說,坦克在戰鬥中主要承擔突破任務,憑藉自身裝甲防護髮起突擊,撕裂對方防線、製造出突破口,掩護步兵等力量完成任務,這一過程中,坦克不可避免的會遭遇敵方坦克,但其重要任務還是攻堅、火力支援,而不是和敵方坦克硬懟。

而坦克殲擊車呢,任務比較單一,阻止敵方的坦克等裝甲車輛突破,反坦克是頭等大事,既然處於防禦態勢,往往以逸待勞,坦克殲擊車對射界、視野的要求就沒有坦克那樣高, 省去一套炮塔和旋轉機構,問題不大,還可以降低製造成本。

坦克殲擊車不要求視野和射界,那要求什麼呢,顯然是就是火力和防護,否則面對坦克是很難完成任務、甚至難以生存,而無炮塔結構便於佈置正面防護,只要一大塊傾斜裝甲鋼就可以很好地保護射手和火炮,車體空間也比坦克寬敞得多,同樣大小的車體,坦克殲擊車就可以搭載更大口徑、更有威力的火炮。

對比一下蘇聯的坦克殲擊車和坦克,T-34搭載76/85mm火炮,Su-100坦克殲擊車卻搭載100mm炮;IS-2搭載122mm炮,ISU-152就可以裝152mm火炮,當然也有ISU-122,火炮口徑和同底盤的IS-2一致,可是ISU-122的存彈數更高,火力持續性比IS-2更強。

德國的情況也一樣,“虎王”坦克搭載88mm炮,到了“獵虎”就搭載128mm火炮,威力大大提升。

說了這麼多,是不是坦克殲擊車火力更強、防護更好,就比坦克更厲害?

不能這麼說,坦克殲擊車的能力十分“偏科”,正面雖然很強,機動性卻不如坦克靈活,自身輪廓大、視野和射界又比較差,一旦投入攻城戰、巷戰則會遭遇重大損失。

實戰中,坦克殲擊車和坦克要各司其職,相比之下坦克這樣的“多面手”更受歡迎,坦克殲擊車則逐漸從陸軍序列中消失。

我國的89式坦克殲擊車,也就成為了坦克殲擊車歷史的收官一筆。

——


炎黃軍武


在二戰中,各國研製的坦克層出不窮,就以德國和英國為例,坦克既有以速度取勝的,還有憑藉火力、射程和防禦力留名的。這裡不用多說,大家也知道指的是哪些坦克。但是在眾多裝甲兵器當中有很多另類的設計,就比如坦克殲擊車。

我們發現,德國栓西安發明一種裝甲作戰武器,叫做坦克殲擊車。比如有名的三號突擊炮,到了戰爭中後期就被改稱為坦克殲擊車了。當然,也有專門研發用於殲擊作戰的戰車,例如獵豹、獵虎、追獵者等等,幾乎是麼一種德式坦克都有衍生出來的殲擊車型號。有細心的軍迷發現,德國的坦克殲擊車炮塔不能旋轉。與坦克相比,坦克殲擊車主要功能類似,為何坦克殲擊車炮塔不可旋轉?德國人這樣給出答案。

首先,坦克的任務主要是通過擊毀敵方坦克以期突破敵方防線,為後方的裝甲擲彈兵和步兵開道,即便是把坦克集中起來的閃電戰,坦克的作用依然是激烈的裝甲作戰。而坦克殲擊車就不一定是了,主要的坦克殲擊車都是在戰爭完全不利於德國的情況下出現的,也就是說,不是為進攻而生,而是為了保障己方有生力量而使用,所以,與步兵基本一道作戰,步兵完全可以掩護側翼,沒有可旋轉的炮塔也就無關緊要了。

第二,以庫爾斯克戰役為例,在戰爭中期,德軍還能保持戰略進攻。為了這場會戰,德軍投入了大量的三突,以及黃蜂、野蜂自行火炮,這些實際與坦克殲擊車作用無異的火炮主要被部署在一個坦克集群的中間位置,也就是有坦克的掩護,所以也不需要擔心側翼,只要發揮自己的火力消滅蘇軍坦克即可。

綜上,戰場要求使得坦克殲擊車並不需要旋轉炮塔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任務。


利刃巨透社


總體戰條件下,資源需要有最大效果的配置才能爭取相對於對手一點點的優勢。蘇德雙方都深諳此道,蘇聯人做得更絕就是。

正如其他答主說的,無炮塔結構有兩個優點,其一為節約成本,省去了炮塔和旋轉等一系列機構,可以降低製造的複雜性。第二就是省下來的噸位可以用於搭載更笨重的大口徑火炮和加強防護,讓新型大口徑火炮快速裝備部隊而不用費力地等待新型炮塔地出現。這兩點的結果就是在節約工時的同時還可以擁有機動大口徑火炮,以此威脅二戰中後期大量出現的重型化坦克。誰都喜歡炮塔來獲得360°的火力,但不是誰都有錢把全軍都裝備炮塔的。依靠底盤自身的機動性,無炮塔坦克殲擊車也可以獲得較好的射界,在常見交戰距離上,坦克殲擊車還可以應付,而其裝備的大威力火炮就可以發揮性能。

坦克殲擊車在防禦戰時可以憑藉機動性及時補位,為防線提供寶貴的機動反坦克火力在剋制對方坦克集群地突破。在進攻時儘管坦克殲擊車沒有坦克可以靈活作出反應,但也可以讓坦克殲擊車成為步兵分隊難得的機動炮兵支援。特別是蘇聯可以說比德國人更準確地定位了坦克殲擊車,從SU-76到SU-85再到SU-100,這些都在一段時間內保持這比主力坦克更大威力的主炮,為蘇軍的反坦克火力提供了巨大的幫助。相比之下,德國人的重型底盤可靠性太低,真正成功的只有“追獵者”和III型或IV型突擊炮,剩下的“費迪南”、“獵豹”和“獵虎”基本上就是過分追求火力的怪物,只剩下火力和防護但沒有機動性就只能坐以待斃。德國出現了比較大的浪費,蘇聯人則幾乎榨乾了坦克殲擊車的所有價值。

在總體戰中採用無炮塔構型是節約成本獲得強火力的必然選擇,不過英國和美國沒有大量採取這類裝備,主要還是因為英美的坦克產能、航空火力和重型炮兵管夠,此外是兩國在1944年6月以前都沒有在平原地區進行大規模重型機械化陸戰的太多經驗。英國人沒有搞定中型高機動性底盤,因此只能繼續劃分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然後引進美國人的M4“謝爾曼”。英國坦克技術不足的後果之一就是大威力的17磅炮在“螢火蟲”之前沒有足夠機動性平臺可以放,只臨時做了脆皮的“弓箭手”坦克殲擊車,這直到A34“彗星”出現以後才算大功告成。同時美國人對坦克殲擊車的定位也有著不同,對於M10、M18來說,他們更像是純粹防禦戰中的補位者而非坦克殲擊車,火力既沒有坦克猛防護又沒有坦克好,只是跑得比坦克快而已,實戰中作用就很尷尬了。如果按照蘇聯和德國的標準,與其部署美國的坦克殲擊車不如多生產謝爾曼,性價比還更平衡一點。直到M36出現,美國人才算摸清楚坦克殲擊車的定位,不過戰爭也差不多結束。當然,美國佬用炮塔的關鍵在於……美國人真的很有錢,浪費得起。


怪蜀黍老囧曾


坦克殲擊車主要用途還是防守,為了大量生產和減少成員,以及考慮到低矮車身來增加隱蔽性,往往採取無炮塔設計,因為其用途主要是防守,將主要重量分配給正面裝甲就足夠,火炮射界可以適當犧牲一些。不光是二戰時期,包括冷戰時期很具有代表性的瑞典td也是無炮塔設計,其採用的液壓懸掛系統保證了充足的高低射界,增強了地形適應能力,而且其設計獨特的變速箱可以保證車輛有非常快速的倒車速度,也是用來防禦蘇聯的鋼鐵洪流比較特別的思路。還有一些比如德國的一些無炮塔設計的裝甲車往往被劃為反坦克炮,其實不完全對,不少正面裝甲厚重的也是用於進攻,屬於突擊炮類型,因為二戰期間沒有步兵戰車的概念,這種無炮塔設計可以空餘出來很大的空間來容納步兵,是屬於進攻堅固目標的利器。現代由於單兵反坦克火力的出現,以及坦克火力,防護,機動技術的飛速提升,坦殲,中型,輕型,重型以及一些專屬用途的裝甲車輛退出了戰場,取而代之的是兼顧火力機動偵查防禦於一體的綜合作戰車輛,稱之為主戰坦克。不過也不乏一些根據自身作戰環境特殊設計的主戰坦克,比如以色列的梅卡瓦系列,其也充當了步兵戰車的作用。總之坦克的發展都是結合本國國防戰略和國防工業還有國家環境特點而發展的,只有適合的,沒有最好的!


小螞蟻的奇妙世界


坦克殲擊車是德國人的叫法,最著名的當屬“斐迪南”。蘇聯人叫自行火炮,最著名的就是ISU100、ISU122、ISU152自行火炮,只是它們的意義不同於現在意義上的自行火炮。德國的坦克殲擊車主要攻擊對象就是坦克,而蘇聯的二戰中的自行火炮除攻擊德國坦克外,再就是伴隨坦克縱隊攻擊德國的反坦克炮、反坦克炮地堡、要塞這些目標,更多的是“抵近射擊”,所以強調了厚重的前裝甲。這些自行火炮想取代的是那些突擊火炮、反坦克炮,在移動中取得高生存率。這些自行火炮都有一定水平射角,主要擔負的也是掩護坦克裝甲縱隊或警備戰場的任務。對於任何德國坦克,蘇聯的ISU152自行火炮都是噩夢,無論是否用穿甲彈,虎式坦克都能一發銷魂,其它坦克都能炸成零件。二戰中,蘇軍並沒有用好及製造出所向披靡的坦克裝甲車輛系統,坦克以T34為代表、自行火炮以ISU100為代表達成了交叉火力掩護的目標,卻缺乏刺蝟般機槍橫掃重裝甲步戰車、伴隨履帶火箭炮壓制車(像謝爾頓坦克上面的那種航空火箭彈改裝的火箭炮壓制車)、遠程自行火炮(可仰角60度射擊)。如果這些裝備完備,加上蘇聯柴油機行進500km的卓越特性,可以輕鬆深入敵後300km,突襲德軍補給基地……






B座603-YXQ


二戰時期的坦克殲擊車(突擊炮)基本都是應急產物(美國的奇葩殲擊車除外)。主要是為了應對對方的鋼鐵洪流,換句話說,就是以防守為主的。這注定了其使用方向比較明確,即前向使用,而且成本要儘量低。不論德國還是蘇聯的殲擊車基本都是在現有坦克的底盤上改裝生產(比如德國三號殲擊車由三號坦克底盤改裝,斐迪南使用保時捷選型失敗的坦克底盤)。既然使用目的和方向性明確,成本(主要是生產工時)壓力大,做為移動炮臺使用的坦克殲擊車自然不會使用複雜昂貴的活動炮塔。謝謝


手機用戶1010


坦克殲擊車比較靠近真實面目的名字叫自行反坦克炮。

原本設計師只是想給步兵的反坦克炮裝上輪子,再給予一定的防護能力。

其職責是防禦性武器和步兵隨行火力補充。這些情況基本用不到旋轉炮塔。

而坦克主要作為進攻的尖刀,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旋轉炮塔獲得更大更及時的射擊角度。

所以在功能夠用的情況下,不安裝炮塔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別小看了炮塔,焊接,軸承等炮塔機構都是不小的成本,解除了狹小炮塔的束縛還可以安裝更大的火炮。

總之你把它看成自己會走的反坦克炮就對了。


天眼觀世界


坦克殲擊車一般使用成熟的產量大的坦克底盤,而大口徑反坦克炮一般來說重量尺寸都比較大,很難裝進適配這些底盤的炮塔。所以多采用無炮塔結構,車身後部可以容納長長的炮尾和後座機構。當然,如果在反坦克火炮技術上取得突破,中口徑火炮也具有足夠的威力,就可以將製造出帶炮塔的反坦克炮(當然直接當坦克炮也可以,螢火蟲別亂看了,說的就是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