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兒童文學湧現新生代浙軍

新華網浙江頻道10月25日電(記者 馮源)魯迅、周作人、茅盾、鄭振鐸……他們是浙江大地上孕育的中國現代文學巨匠,同時也是中國兒童文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而《豬八戒吃西瓜》的作者包蕾、《小貓釣魚》的作者金近、兒童詩人聖野……他們同樣是來自浙江的兒童文學名家。近年來,一批新生代浙江作家在中國兒童文學界開始嶄露頭角。

在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文藝報社、浙江省作家協會、金華市委宣傳部近日主辦的“中國夢·夢駐童心——浙江新生代兒童文學作家群研討會”上,記者獲悉,近年來浙江兒童文學無論在創作上還是在理論上都取得令全國矚目的成就,僅榮獲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的作家就有田地、李建樹、冰波、謝華、王曉明、孫建江、趙海虹、湯湯等11人次。

浙江省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孫建江介紹說,從21世紀以來,以湯湯、趙海虹、毛蘆蘆等為代表的一批青年作家陸續登場亮相,為浙江兒童文學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內生動力。他們很好繼承了魯迅、周作人的兒童文學思想,作品中充滿了強烈的人文關懷和自覺的童年意識,也很少出現“成人化”“偽兒童”現象,對於“淺顯”與“深刻”之間的辯證關係把握得很好。浙江新生代兒童文學作家大多有自己獨具個性的藝術追求,敢於嘗試勇於開拓而又不否定傳統,從總體而言,浙江新生代兒童文學作家群低調務實,不事張揚,互相幫扶,也很少出現互相拆臺、互不服氣的狀況。

值得一提的是,改革開放以後,以浙江師範大學兒童文學學科群為代表,浙江活躍著一批兒童文學創作、研究和教學人才,他們的理論研究也為文學創作提供了堅實後盾。對此,浙江省作協黨組副書記曹啟文分析說,浙江能持續出現新作家新作品好作品,背後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支撐。新老作家交流和提攜,創作與評論同步和促進,出版與宣傳推進和激勵,共同刷新了浙江兒童文學的面貌。作家、評論家、編輯家、出版家和組織工作者,都是懷著一顆初心、童心、愛心和熱心來從事兒童文學工作,與當下文壇還不同程度存在著的市場化傾向和追名逐利相比,彌足珍貴。“可以說,在浙江各種文學樣式的生態建設中,兒童文學是最為優良的。”

曹啟文同時表示,當前浙江兒童文學界也面臨“繁而不榮”的問題,缺乏精品和領軍人物,兒童文學作家要對“中國夢”的內涵和外延有深入的認識和把握,然後進行藝術的轉換、發展和精心的提煉、構思,用兒童文學的美學要求來予以文藝再現,研究評論界既要注重兒童文學基礎理論研究,更要關注兒童文學創作的新走向新態勢,對於兒童文學的表現形勢和風格,我們既要延續傳統兒童文學寫法,又要針對當下少兒的閱讀接受偏好,以及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載體的特點,進行新的嘗試。當前,網絡文學已經在搶佔兒童文學的讀者,截至2015年6月,網絡文學用戶達2.85億人,25週歲以下的青少年讀者佔49.1%,18週歲以下的青少年讀者佔9.9%,其內容良莠不齊,確實令人擔憂,但是文學題材類型化、想象力豐富、重視讀者閱讀體驗、有代入感、讀者粉絲化等網絡文學的特點同樣值得兒童文學借鑑。當下的兒童文學要有新的包容、吸納和創新、汲取,要能吸收其他樣式的一切長處,實現新拓展。

來自省內和北京、上海、山東等地的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出版社與11位浙江新生代兒童文學作家進行了面對面的研討。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張之路表示,當下的文化大背景為兒童文學提供了時代大機遇,黨和政府把兒童文學提升到了令人欣喜、令人鼓舞的重視高度,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推進,文化發展不斷深入,全民閱讀全方位展開,兒童文學創作即將迎來下一個黃金時期,能不能創作出體現思想性和文學性高度統一、為廣大少年兒童喜愛的作品中,是當下的兒童文學作家共同面對的課題,浙江新生代兒童作家群在文本探索、題材深度上拓展了藝術的邊境,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氣候。但他也坦言,全國市場上最近出現的一批書雖有但不足以打動人,歸結起來是內容不夠充沛,這等於浪費了作家的題材,兒童文學要通過信息量、情節的戲劇性、人物的豐富性和傳達的思想來引人入勝。

“浙江兒童文學在各個領域都有新作家湧現出現,但是在兒童戲劇方面一直欠缺。”首位“國際格林獎”中國得主、浙江師範大學原校長蔣風希望,浙江兒童文學界在兒童戲劇領域能有所突破。“作家不能走類型化、商業化的道路,也不能不斷重複自己的老路,被出版商牽著鼻子走,創新精神對於提高兒童文學水平很有必要。”

“兒章文學准入門檻很低,被市場和數字綁架了,兒童文學作者所要求的智慧、寂寞和專一變得不那麼重要了。”浙江師範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方衛平教授說,年輕朋友經常給他傳遞一些諸如“最近要出十本書、出八本書、寫長篇比短篇容易多了”的“喜訊”,這讓他感到憂慮。“這是今天普遍的寫作狀態,文學寫作者在時代的機遇面前,在讀者慷慨的饋贈面前,不能失去敬畏之心,兒童文學寫作應該有理想、有高度,應該具備一切創造性勞動所具備的孤獨感、寂寞感和探索精神。”

“當今社會已經不在乎誰多寫一個字,誰少寫一個字,誰多出一本書,誰少出一本書,而能寫出了不得的書的人仍然是鳳毛麟角,”作家湯湯表示,“兒童文學作者對於精品力作要有‘高山仰止,景行行之,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精神。” 而早年以科幻文學著稱的作家趙海虹則認為,兒童科幻文學也是兒童文學需要拓展的領域,成人科幻創作可以考慮科學技術發展的“雙刃劍效應”,但是給孩子們寫作應該更為光明。“如果孩子都覺得科學技術會有黑暗,未來的科技就無法向前發展。”

“兒童文學創作應該從經典中汲取營養,像英國作家菲利浦·普曼的《稻草人和他的僕人》就是對《堂吉訶德》的模仿。”作家孫昱表示,兒童文學作家也應該向其他領域的作家學習,像向類型小說家學習他們紮實的敘事技術,向動物小說家學習他們對自然環境的描寫,同時也要擴大關注議題,不論是普遍的人性還是兒童性,以及人類的命運、廣闊的世界,都是兒童文學關注的對象。

“現在兒童文學新作品不夠,離現實遙遠,要讓孩子們感到,生活中要有旅行、寵物和運動,也要有童話。”作家慈琪說,城市裡的孩子雖然有父母和師長的關愛,表面上看比農村留守兒童幸福,從但是他們還是有沉悶、焦慮、敏感、絕望,但是這些困惑大人們不會當它們一回事,因為“自己當年也會這麼過來的”。“所以許多孩子就會到處訴說,感覺沒有朋友,對寫作、運動、美術、閱讀和寵物都沒興趣,就是陷入人際關係的苦惱,總想著讓他人滿意,而無法把情感寄託在固定的事物上。”

“這樣的孩子就要尋找偶像和認同感,每天都關注偶像的動態。兒童文學應該幫助他們擺脫強烈的孤獨感,喚醒他們的好奇心,告訴他們暫時沒有朋友不要緊,人際關係緊張也不要緊,要儘可能接觸新事物,從而讓他們的童年和少年過得更為陽光一些。”慈琪說。

“兒童文學創作需要作者與兒童換位思考,如果我們換成孩子的立場和角度,就會發現世界變得又高又大,椅子難爬,沙發陷人,大衣櫃像座山,寫字檯上的玻璃像溜冰場。”中國作協副主席高洪波說,兒童文學作家要由衷地同情和尊重兒童,這很難但是可以實現,關鍵在於他們是否願意回到童年。“往事堪回首。”(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