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子宮的這三種惡性腫瘤,診治效果有望全面提升

宮頸癌、子宮內膜癌、惡性滋養細胞腫瘤都是女性特有的惡性腫瘤。浙江省成立子宮惡性腫瘤診治技術研究中心以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院長呂衛國教授帶領團隊成員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系列研究,有望全面提升浙江省乃至全國包括宮頸癌、子宮內膜癌、惡性滋養細胞腫瘤等在內的子宮惡性腫瘤的診治水平。(詳情請點:浙大婦院入選浙江省第一批重大疾病診治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單位)

宮頸癌

中國女性HPV58、52感染高於歐美地區

宮頸癌是一種可以有效預防的惡性腫瘤,除了近幾年大熱的HPV疫苗,宮頸癌篩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預防手段。而宮頸癌篩查的準確性和陰道鏡醫生的業務能力密切相關。

11月7日至9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組織了一場中美合作的陰道鏡規範化培訓,也是該中心在提高婦科腫瘤診治技術和治療效果上的實踐之一。

此次由中國陰道鏡和宮頸病理學會聯合美國陰道和宮頸病理學會,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聯合主辦的“高級陰道鏡師資培訓杭州站”,邀請了中美兩國宮頸癌防治領域的頂尖專家,為50名具有5年或以上陰道鏡工作經驗的省內外陰道鏡醫師授課。(詳情請點:HPV疫苗打不上怎麼辦?你還有她們!)

关于子宫的这三种恶性肿瘤,诊治效果有望全面提升

浙大婦院

浙大婦院在2009年成立了浙江省宮頸疾病診治中心,是國家宮頸癌防控技術培訓基地,省城鄉婦女免費“兩癌”檢查項目省級檢查培訓指導中心,我們自2014年每年面向全省舉辦宮頸癌篩查技術培訓班,已經培訓了大量的基層婦科醫生、病理醫生和陰道鏡醫生,確保基層女性也能得到規範、準確的診斷和治療。

高級陰道鏡師資培訓班第二次在國內開展,由於浙大婦院良好的學術聲譽獲得了難得的主辦機會。授課老師有埃默裡大學醫學院婦產科學系教授Dr.Lisa Flowers 、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婦產科副教授Dr. Elizabeth A. Stier等,是美國著名的陰道鏡專家,她們和國內的頂尖專家一起參與授課,培訓的內容涵蓋陰道鏡操作、宮頸電環切術、激光治療的手術操作演示以及宮頸癌篩查、陰道鏡規範操作和病變識別、癌前病變治療等多個方面。

目前,宮頸癌篩查的主要辦法是病毒學檢測和細胞學檢查相聯合。對於篩查有異常的女性需要轉診陰道鏡檢查,陰道鏡下活檢病理學檢查是診斷的金標準。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保證較高的準確率,以避免宮頸病變的誤診和漏診。

除了開展常態化的培訓,浙大婦院婦科腫瘤團隊一直長期專注於宮頸癌的研究,並已經取得不少研究成果。

浙大婦院婦科腫瘤科病區副主任陳麗莉介紹,中心前期研究結果揭示了中國女性人群HPV感染新的流行病學特徵:發現中國女性HPV58、52感染率高於歐美地區,HPV52、58、56和16的持續感染率高於其他型別;首次發現了34個型內新變體,並確認亞洲人群HPV58 E7 C632T(T20I)及G760A(G63S)變體具有更高的致癌潛能,為HPV檢測新技術的研發奠定了基礎。

基於以上研究成果,中心與他人合作一起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檢測試劑盒,“HPV檢測試劑盒目前已在國內500餘家單位使用,研發的HPV檢測產品應用於浙江、河南、山西、陝西及遼寧等地區的宮頸癌公益性篩查項目,惠及十餘萬婦女,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陳麗莉說,中心還在研發人工智能在宮頸癌篩查上的應用,它能模擬一名成熟的臨床醫生,做出準確的判斷,有望大大提高篩查的效率和精準性。

子宮內膜癌

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盡力保留患者生育功能

相對於其他惡性腫瘤患者,那些患子宮惡性腫瘤的年輕女性通常還有另外一個擔憂:是不是隻能摘除子宮,沒有機會當媽媽了?

浙大婦院婦科腫瘤科主任萬小云說,如何在有效治療惡性腫瘤和保留生育功能之間尋求平衡點,是婦科腫瘤學界長期研究的課題。目前,臨床上已經有越來越多成功的案例。

子宮內膜癌方面,醫院主要對50歲以下子宮內膜癌患者開展保留卵巢內分泌功能的多中心臨床研究。目前,已經累計為40餘位子宮內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

上個月,就有兩名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成功生育。兩位患者都是二十幾歲,都還沒有當媽媽,所以有強烈的生育意願。進行大劑量的孕激素治療後,一位通過輔助生育技術受孕,另一位自然妊娠,最後都順利生下了寶寶。

宮頸癌保留生育功能也累計50餘例,“我們正在做的局部晚期巨塊型宮頸癌過新輔助化療縮小病灶,完成宮頸癌保留子宮的宮頸根治術。”

滋養細胞腫瘤

減少化療毒副反應,受到國內外婦科腫瘤專家關注

滋養細胞腫瘤是胚胎的滋養細胞發生惡變而形成的腫瘤,可分為“葡萄胎”和“絨癌”。 浙大婦院婦科腫瘤科副主任陳亞俠介紹說,滋養細胞腫瘤在不同地區、不同種族之間差異較大。如,文獻報道東南亞地區每1000次妊娠有3.8-13例葡萄胎;歐美地區及白色人種的發病率相對較低,歐洲為1:1000,美洲為1:1500;非洲及黑色人種中發病率極低。

滋養細胞腫瘤在浙江的發病率相對較高,浙大婦院對滋養細胞腫瘤的研究一直走在國際前列。

陳亞俠說,“低危妊娠滋養細胞腫瘤的預後非常好,達到95%以上。因此我們的研究重點關注縮短低危妊娠滋養細胞腫瘤的治療週期,減少化療毒副反應,希望通過單療程的單一藥物化療達到治癒。”

研究發現,1/3的患者接受單療程的甲氨蝶呤治療能夠達到完全緩解,剩下2/3的患者接受一個療程後繼續開始化療,並不影響整體的療程數和對於初始化療藥物的反應。

“因此低危滋養細胞腫瘤的部分患者可以通過單療程的治療達到治癒,縮短總體治療週期,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也提高了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我們的研究結果在2018年美國婦科腫瘤年會發表並做大會發言,得到國際婦科腫瘤專家的關注。”

关于子宫的这三种恶性肿瘤,诊治效果有望全面提升

浙大婦院

院長呂衛國教授

2017年年末,由浙大婦院牽頭的浙江省子宮惡性腫瘤診治技術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成為浙江省第一批重大疾病診治技術研究中心的三家建設單位之一。這一中心由浙大婦院與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江省立同德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台州醫院、杭州師範大學等單位共同合作建立。

子宮惡性腫瘤是嚴重影響女性生殖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鑑於我國目前尚缺乏子宮惡性腫瘤規範健全的診治體系和早期預警及干預機制,滿足不斷增長和亟待解決的臨床需求已成為該領域發展的重要方向。

近年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國在子宮惡性腫瘤防治領域及關鍵醫療技術等方面已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然而,由於多種原因,目前我國子宮惡性腫瘤防治在臨床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診斷體系已建立,但缺乏引領國際水平的早期診斷手段;綜合治療的理念已確立,但缺乏行之有效的規範化、個體化綜合治療方案;缺乏具有中國特色的臨床診療指南;雖然臨床新技術的研發層出不窮,但缺乏臨床大樣本的驗證及臨床協作網絡的推廣;該領域尚缺乏健全的診治體系和早期預警及干預機制,導致了發病率不斷攀升、併發症增多、醫療費用增加、誤診誤治、濫用藥物和某些醫療手段的過度使用等問題,給社會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極大地浪費了衛生資源。

浙大婦院和各參與醫院均為三甲醫院,其婦產科在子宮惡性腫瘤診治領域成績突出、特色鮮明,組成了涵蓋所有治療手段(手術、化療、放療、生物治療和中藥)的研究團隊。

中心將充分整合我省優勢資源,針對子宮惡性腫瘤診治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大規模、多中心、前瞻性臨床研究,建立、推廣、普及新的診療技術和方案,確立分子分型與預警系統,建立健全臨床診治規範,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臨床診療指南;加快創新成果臨床轉化和推廣應用,研發一批自主創新新藥與診斷試劑;構建集人才隊伍建設、基地建設、學科建設、項目研究四位一體的衛生技術體系,使我國在該領域的診治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原載《錢江晚報》2018年11月10日A12版

关于子宫的这三种恶性肿瘤,诊治效果有望全面提升

浙大婦院婦科腫瘤團隊

关于子宫的这三种恶性肿瘤,诊治效果有望全面提升

浙大婦院婦科腫瘤科成立於1972年,是國家重點專科婦科的亞專科。婦科腫瘤學是浙江省醫學重點學科支撐學科,學科帶頭人為國內婦科腫瘤界著名學者謝幸教授,後備學科帶頭人為呂衛國教授和萬小云主任醫師。團隊擁有包括謝幸教授、呂衛國教授、王新宇主任醫師、程曉東主任醫師、萬小云主任醫師、陳亞俠主任醫師、毛愉燕主任醫師、胡東曉主任醫師等在內的一大批具備國際化研究手段和視野的知名專家。依託浙大婦院擁有的浙江省女性生殖健康研究重點實驗室、浙江省宮頸疾病診治中心、浙江省子宮惡性腫瘤診治技術研究中心等與婦科腫瘤研究相關的中心,多年來,婦科腫瘤科深入開展婦科惡性腫瘤相關疾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學科對於婦科惡性腫瘤的治療理念和治療方案均與國際接軌,採用國際指南與本地特色相結合的規範化診治手段。

浙大婦院

監製:孫美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