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銅鈴修復記:一場17塊碎片的文物手術!

對於出土的商周時期的青銅鼎等大型青銅禮器的保護修復,業界已經司空見慣,但人們對於小型青銅實用器物的保護修復關注的並不多。

實際上,以青銅車馬飾件為代表的小件青銅實用器物也是反映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同樣是探究古代社會生產生活、瞭解當時歷史原貌的重要實物證據。

近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將歷時一個多月修復的西周銅鈴等20多件“寶貝”移交給三門峽虢國博物館。


西周銅鈴修復記:一場17塊碎片的文物手術!

這批“寶貝”個頭不大、做工精巧,此前由於受腐蝕程度高、缺失部位大,修復人員對它們進行了一次“大手術”。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出土於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M2009的一件西周時期銅鈴。

這件銅鈴出土的虢國墓地M2009,墓主人是虢國的一位國君,下葬年代在西周晚期。

在地下埋藏的2000多年中,這件銅鈴受墓葬坍塌的擠壓及四周土壤環境的不斷腐蝕,金屬性能變差,出土時展現在“文物醫生”面前的是17塊碎片。

碎片上都有黑底深綠色鏽層覆蓋,且附著有堅硬的土鏽。

從碎片中辨別出的鈴舌已呈斷裂狀,經拼對後發現器物本體也有2/3的部位缺失,對其修復將是一個艱鉅的挑戰。

像醫生在手術前需要對患者做全面體檢一樣,在開展修復工作之前,“文物醫生”首先對這件銅鈴進行信息提取、拍照、存檔等資料蒐集工作。

然後使用諸如掃描電鏡能譜儀、X射線衍射光譜儀、離子色譜儀等科技手段對其進行檢測分析,全面掌握“病害”特性及進行“病理”分析。

這些信息都被詳細記錄在修復日誌中,形成文物的修復“病歷”,然後再拿出詳細的“手術方案”。


西周銅鈴修復記:一場17塊碎片的文物手術!

銅鈴殘片出土時附著有較厚的銅鏽及土鏽,因此除鏽是進行下一步修復工作的基礎,也就是首先要把“創面”進行消毒與清理。

清理時是採用鋼針和刻刀在碎片上進行逐點清除,紋飾上的鏽色則是採用超聲波潔牙機清除。

除鏽之後,這些碎片露出了本來的面貌。接下來便要進行拼對、焊接,使之成形。

“文物醫生”按照由大到小、由整體到局部的原則先拼出大形,然後用小的碎片進行填充,最後利用低溫錫焊法將斷裂塊連在一起。

焊接、粘接的工作完成後,還需要對缺失的部位進行補配。

補配器身的缺失部分其實是以銅皮為底、原子灰為面,素面朝天,缺少紋飾,與原有器身很不協調,這就需要在補配的部分進行紋飾雕刻。

通常,“文物醫生”是用不同規格的鏨刀通過初刻、復刻、修整三道工序,最終使紋飾線條工整、流暢,並和原始紋飾連接成為一體,達到自然協調的最佳效果。

為了達到“修舊如舊”的保護要求,修復完成的銅器還要進行做舊隨色處理,在最後一道“安全保險”護封處理後,整個修復工作才算告一段落。

在“文物醫生”的努力下,經過幾周的工作,“手術”完成,這件銅鈴終於從17塊大小不一的碎片變成了一件完整的器物,實現了重生之路,可以美美地走進展廳了。


西周銅鈴修復記:一場17塊碎片的文物手術!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陳家昌對記者說,這件西周銅鈴的修復保護過程是青銅器文物保護修復的一個縮影。

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作,涉及信息採集、病害檢測、病因分析、方案制定以及展陳中的預防性保護等諸多環節。

尤其是在具體的修復實施環節,如去鏽、拼對焊接、補配、做舊等處理程序中。

由於每件器物甚至每塊碎片的保存狀況都不盡相同,因此隨時可能遇到意外狀況,修復和保護工作人員不僅需要高超的“醫術”,還需具備豐富的經驗和靈活的應變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