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不仕的段干木

段干木(公元前446年前后在世,具体生卒年代不详),复姓段干,名单字木,春秋末年(或谓战国初年)出生于古都安邑,战国时期为魏国人、名士。

终身不仕的段干木

青年时的段干木曾师从子夏,友田子方,为孔子再传弟子。因其三人皆出自儒门,又先后为魏文侯魏斯之师,故被后人称作“河东三贤”。(子夏)教徒三百,当时的名流李克、吴起、田子方、段千木、公羊高、谷梁赤、李悝、翟璜等都是他的学生。这些同居于魏地的名士、学子,后俱出山为列国将卿。但唯独段干木却“自守之义”,终身不仕,因之以贤名闻于天下。

曾做为魏文侯老师的段干木,经文侯屡屡邀请,却始终固辞不为所动,终身不出山为官,实在难能可贵。他那种对功名利禄的厌恶,轻富贵,傲王侯,不愿看到春秋战国之交连年不断战火给百姓带来的疾苦,进而“厌世乱而甘恬退”的做法,在当时的确受到人们的追捧。加之不肖与乘战乱而俯首奔走于豪门的游客为伍,不愿为战争推波助澜的洒脱飘逸、毫无愧恧之意的做派能够坚持一辈子,确也让人钦之佩之。以致在他于ト子夏门下学成归来,依然旧习难改,甚至混迹闹市重操旧业,又从事他的“牙行”买卖,时人也把它看得习以为常,不再去斤斤计较了。

终身不仕的段干木

也正是因为在很长时间内成这一氛围,终因其志行高洁,虽隐穷巷却声驰千里,备极时人尊崇。据说有一次,秦国新君秦怀公欲动兵伐魏,大夫司马庾提醒怀公道:“段干木为魏之大贤,魏君礼遇之,天下共知魏君深得民心,上下和合,今非用兵之时。”听了司马庾的话,年轻气盛的秦怀公便偃旗息鼓,在很长时间里再不提对魏用兵一事了。这件事后来被传得神乎其神。

段干木的青年时代,正处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战争频仍,社会动荡。新兴的地主阶级迫切需要网络大量的政治、军事人才治理国家。而因诸侯林立,一些名士则多朝秦暮楚奔走于王后之门。这样的社会环境自然为矢志仕宦之途的年轻人提供了一展报复的大好时机。所以说在当时情况下,如果段干木要想步入仕途,对于满腹经纶的他来说,门路大有。但是他根本不想这样做,而是深深迷恋上了从事马匹交易的经纪人。

战国时期,安邑作为魏国国都,商业空前繁荣,经商成为风气。受社会环境影响,或为生计所迫,段千木混迹于市井,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值得一提的是,段干木年轻时曾一度名声欠佳。这方面固然反映了战国时人们对混迹于市井这些人物的鄙夷;另一方面,还在于段干木混迹市井,久而久之,未免染上商人奸猾狡诈的习性。

此时的段干木也确实“清高”的让人不可思议,当时魏文侯求贤若渴,以千乘之君亲访其门,而他竟越墙逃走,避而不见。尽管以后文侯依然对他十分尊重,每过其门,总是手把车轼,站起来表示敬意;每次见面,文侯也总是“立倦而不敢息”;但在文侯后来还欲聘其为相时,他却依然固辞不就。

终身不仕的段干木

大约进入而立之年前后,段干木往游今秦晋交界处的“西河之地”,恰遇孔子弟子ト子夏于此“设教”。之后便同田子方等人一道投身于子夏门下,也因此学识德行大有长进。段干木虽然没能步入宫廷,但仍以自己的儒师风范影响着文侯。以自己的经世之才匡主裕民,使魏文侯成为战国初年名闻遐迩的贤明国君,依然功不可没,仍无愧于“名士”之誉。

静下心来细细思之,段干木“盖亦圣人之徒”,而文侯则是集儒家和法家思想于一身,是一位十分复杂的历史人物,这就必然造成他们二人间在认识范畴上的巨大差异,终致文侯“得师而不得臣”,成为终身憾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