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官场少了李白不要紧,但唐代文坛少了李白却注定会黯然失色

唐代官场少了李白不要紧,但唐代文坛少了李白却注定会黯然失色

“太白先生啊,你还是做你的诗仙吧。再没有一种更好的事物会像一首诗走得那么远,从一千年前,到一千年后,我们所有人依然在诗里仰望你那轮唐朝的月亮。”这是浙江作家徐海蛟致诗仙李白的一则短信。时空阻隔,李白自然无法收到徐海蛟的敬意,但我们却能在这则短信里收获作者对李白的敬仰。作为一代诗仙,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可惜他无意科举,靠诗名和权贵推荐进入唐玄宗视野,沦为文字弄臣,最终无缘仕途。

唐代官场少了李白不要紧,但唐代文坛少了李白却注定会黯然失色

图注:李白漫画像

唐代官场少了李白不要紧,但唐代文坛少了李白却注定会黯然失色。其实最适合李白的还是山野之间,那里才是生长诗歌的绝佳所在。在《天子门前能走马》这篇文章中,徐海蛟首先推出了自己写给李白的信,算是现代人对李白的评价。接着呈现了李白写给韩荆州的求荐信,信中谈到自己“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可惜由于李白狂傲,求而不得。最后则是徐海蛟所写的李白传记。三篇文章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足以让我们了解李白的人生境遇和成就。

唐代官场少了李白不要紧,但唐代文坛少了李白却注定会黯然失色

图注:李斯剧照

徐海蛟对书写历史故人特别拿手,他在最新出版的随笔集《故人在纸一方》中,以历史为筋骨,以文学为血脉,从汗漫史册中拣择了二十四位传奇人物,从秦相李斯到诗仙李白,从鉴湖女侠秋瑾到湘西之子沈从文,演绎了他们或绚烂、或宁静,悲欣交集的一生。作者的目光和关怀穿过诸多宏大事件,最后落在那些细小的情节上。徐海蛟的文字有小说的匠心,也掺杂着诗歌的轻灵;有回忆和戏说,也有假设和暗含心思的虚构。当然,这一切都围绕人物的主体事件展开,那些关乎命运的事件,仍然跟我们看到的类似,只是丰富了些细节,让我们感知到历史的苍茫况味。

唐代官场少了李白不要紧,但唐代文坛少了李白却注定会黯然失色

图注:沈从文与黄永玉

本书以符合现代人审美趣味与阅读习惯的方式解读古史,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揭示出亘古未变而血脉相通的心灵脉络,熨贴人心,抚慰孤独,给人以丰满而独特的美学体验!这部书稿最有趣的当是传记前面的短信,既有传主表明心迹的,也有作者写给传主的,寥寥数言宛如白描,往往能勾勒出传主的立体形象来。譬如徐海蛟在致李斯的信中写道,“鼠是李斯的吉祥物,是李斯的图腾,也是李斯人生第一任导师。我不知道李斯的属相是什么,如果没有猜错,李斯应当属鼠。”李斯由小吏至丞相,可是却落得腰斩和夷灭三族的命运,这都是李斯鼠样人生所致。鼠辈虽然机灵,但所做之事多不太光彩,譬如李斯主张焚书、禁止私学、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废长立幼等,这些事都堪称鬼魅之举,自然为君子所不齿。

唐代官场少了李白不要紧,但唐代文坛少了李白却注定会黯然失色

图注:司马迁雕塑

“仰仗于文学神奇的治愈和修复能力,这些史册深处的人物消除了中途漫长的隔阂,仿佛从未走远。”他们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很像我们熟悉的师长、朋友、老邻居。这些文字成了古老史册间探出的一颗新芽,带有现代人的审美气息、认知习惯,也带有日常视野下朴素的体温和语调。二十四封书简使徐海蛟在匆匆忙忙的现代社会中日渐荒芜的心重新丰厚而温润起来。而这种丰厚而温润,相信也是适宜于现代社会中所有人的。(彭忠富/文;2018-12-25《甘肃工人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