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的救贖

碧桂園的救贖

配圖:碧桂園

過去幾個月,因為兩起安全生產事故,碧桂園一時間站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高處不勝寒,銷售額位居全國開發商首位的碧桂園,已經開始感受到極快發展速度下的隱患。在業績發佈會上,董事局主席楊國強提出了四個字“提質控速”,這是碧桂園首次提出要控制速度,引發媒體聚焦。

控速容易,提質從何談起呢?公司的經營策略不可能突然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即便是速度降下來了,以碧桂園的風格,週轉還是相對較快的。在這種情況下,有什麼手段能夠保證質量、保證安全生產呢?

任何改革都必須建立在制度之上才能持續,保證安全生產也必須如此。據碧桂園總裁莫斌介紹,其新的安全質量強化方案包括外部監督和內部管控。

內部管控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針對事故進行全面停工整頓、區域交叉巡檢以及針對惡劣天氣防範等重點問題的專項整改;一方面是常態化監控,包括成立安全生產委員會(楊國強兼任主任),每週至少一次工地安全巡查、激勵機制與安全質量強相關、加強合作施工單位管理、加強工程監理、嚴控原材料等。

在施工合作方的管理上,碧桂園提出要在合同條款中進一步明確承包人需在確保安全質量的條件下履行合同。如果項目的工程施工指令存在安全質量方面的隱患,施工企業可以拒絕執行,並上報集團總部。

外部監督方面,碧桂園採取了兩個辦法:一是全天候工地開放,媒體和業主可以定期應邀參觀在建項目工地,展示施工過程,開放倒逼透明;二是業主的預驗收,在交付前邀請業主檢查瑕疵並提出整改,以實現完美交樓。

內部整改可以說是應對安全生產的常規反應,建立了例行檢查制度,並且把激勵機制與安全質量掛鉤,對之前針對高週轉的重視是一個平衡。引入業主進入外部監督,這個確實比較大膽,很少有開發商在交樓之前允許業主參觀施工場地並且預驗收的,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特別重視生產質量。這種外部監督事實上使得生產過程一直處於曝光之下,以業主和輿論來幫助總部管控質量風險。

全國這麼多項目,要控制好質量,管理好生產安全,不是一句口號喊了就行的,考驗的是執行。管理層在速度上花的精力多一些,在管控上的精力就會少一些,這兩者是需要協調的。碧桂園現在提出降低一下速度,追求百年基業,要以“刮骨療傷”的決心來推進安全生產突出問題的整改,可以說已經是集團重大戰略決策的變化,一直以來碧桂園都以“強執行”在業內著稱,這次整改可以觀察其後續的效果。

除了制度上保障外,碧桂園還採取了許多技術創新上的辦法來落實安全生產並提高生產質量。

比如說從2016年碧桂園就開始推廣的SSGF高質量建造體系。所謂SSGF,即以Safe & Share(安全與共享)、Scitech(科技創新)、Green(綠色可持續)以及Fine & Fast(優質高效)為核心特點的新型裝配和建築工業化解決方案。據介紹,截至8月初,碧桂園在SSGF的創新和研發方面組建的團隊已經達到600人,投入的研發費用達20多億元,目前已在400多個項目推廣試點創新SSGF體系,成熟後將覆蓋所有項目。

SSGF融合了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應用,把新的技術、工藝、材料、部件集成在了一整套建築技術體系之中,實現了建築建造本身的高效、綠色和節能,讓每個樓層都成為“空中裝配工廠”。這是碧桂園的首創。

此外,碧桂園還在多個項目上應用機器人。莫斌在業績發佈會上介紹道,碧桂園正在籌備機器人業務,機器人在碧桂園現有業務上有很多應用場景,比如建築機器人、裝修機器人等。

機器人和SSGF體系結合起來,可以預測的是,碧桂園正在加大力度向“無人建築工廠”前進。這是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用任正非的話來說,就是創新進入了沒有人領航的“無人區”,接下來任何一步路都要自己去探索。雖然新技術的應用在短期內來看,要投入巨大的研發資金,並且增加建安成本,但是新技術的高效、可控,可以減少人工干預,提高建築質量的可控性,提高生產的安全性,這些都是值得去做的。

應該說,在經歷了安全生產事故之後,碧桂園的重大調整已經開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