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一個登場的為什麼不是張角,也不是劉關張,而是大青蛇?

李豔勤


這是小說家一種寫作手法,歸根結底再推而廣之,《三國演義》開頭以敘事評論引入正文,在大青蛇之前,作者先感嘆了天下治久必亂,分久必合的道理,從戰國七雄再到劉邦斬白蛇,西漢被王莽所篡,光武中興,再到東漢末,亂象漸漸出現,而這亂象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黃巾起義,深究起來卻根在朝廷,如果天下百姓生活富足,誰會提著腦袋做玩命的生意?根在朝廷哪裡呢?作者在開篇前二段便步步引入並展開議論:根在宦官專權,青蛇暗指宦官。


“建寧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溫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風驟起。只見一條大青蛇,從樑上飛將下來,蟠於椅上”。皇帝一看驚倒,左右忙扶回宮,百官也驚得四處奔走閃避,非常有喻意的引入,據毛氏父子評註說,“惟虺惟蛇,女子之祥”,認為蛇指類似女子的宦官。(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蛇也是陰暗隱晦的象徵,古人的記載也喜歡這樣記述敘事,如左傳記載春秋小霸鄭莊公死後,兒子忽繼位為昭公,子突不甘心君位被奪,籌謀奪位,而在子突回國爭位前夕,鄭國城門口便出現二蛇爭鬥的事。


漢末外戚勢大,漢質帝駕崩,劉志被大將軍梁冀迎入南宮即位是為桓帝,梁冀人稱跋扈將軍,看皇帝不順眼只有一個字殺,劉志上位後也惶惶不可終日,勢單力薄無人可為援,只好信任身邊人,最親近的除了血親便是宦官了,桓帝便依靠宦官單超等誅殺梁冀,並翦除其黨羽。封中常侍單超、徐璜、左悺、唐衡、具瑗為列侯,號稱五侯。(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從此,朝政轉入宦官之手。

其時尚有其他外戚繼續掌權,和朝中大佬清流與宦官相持,桓帝皇后的父親大將軍竇武,與太傅陳蕃互為援應,朝政在三方角力下,危而不顛,隨著皇帝信任的加深,宦官與士大夫越鬥越烈,出現了黨錮之禍,士大夫清流遭到大清洗,宦官徹底掌握政權,連外戚如何進等也不得不與宦官交好才得以立足。而宦官平日生活在深宮,不知民生民間疾苦,比只會空談的書呆子更糟糕,把持朝政又施政無方,亂象不可避免。所以,三國之亂看似起於黃巾,根源實是宦官亂政,這一亂,致天下亂,才會群雄割據,三國爭衡。


南方鵬


大青蛇就是黃巾賊首張角張寶張梁的師父,也就是那個神秘的鶴髮童顏的碧眼神人。蛇隨風,碧眼神人離開張角三兄弟時隨風消失。蛇眼是綠色的,雖然大青蛇修煉後,有了很高深的功力,但是眼睛還沒有修煉到人眼境界。漢靈帝是真龍天子,漢靈帝是真龍,龍是蛇修行到一定境界,身體生出四肢,頭頂長出龍冠,就是真龍。大青蛇突然盤在景帝龍椅上,趁靈帝一驚之際,摘掉了靈帝的真龍龍冠。真龍靈帝已是人身,龍冠看不見但神在。沒有了龍冠的靈帝己不是真龍之身了。大青蛇把偷來的龍冠種在還未出生的劉備家院子裡,這棵龍冠長成一棵狀如華蓋的大樹。大青蛇就在劉備父母家投胎轉世了,生下的劉備就是大青蛇轉世。劉備是帶著前世記憶投胎轉世的,劉備六七歲時,按理說,怎麼也輪不上劉備來當皇帝,可劉備卻對鄰居們說:哪天我當了皇帝,我要用這棵狀如華蓋的大樹,當作我乘坐的華蓋。一切都在預料之中,大青蛇早知道張角張寶張梁學會法術日後必反,這時大青蛇劉備已經二十歲了,劉備便借平黃巾之亂為名,謀取劉家漢室江山。因為有了張角三兄弟的先大亂天下,大青蛇劉備就不會背上亂國篡位的惡名,而且大青蛇劉備確實是漢室劉家的旁系皇叔,大青蛇劉備一直打著匡護漢室的旗號,大青蛇劉備謀取劉家漢室江山就一切都是那麼地名正言順了。大青蛇劉備的一切都是有預謀有計劃的。帶著前世大青蛇記憶的劉備,花花腸子特別多,十分冷血,關羽伐魏勢危,大青蛇劉備毫無兄弟結義情義,坐看關羽自生自滅。張飛死了,大青蛇劉備毫無表情地吐出四個字:張飛死了?就再也沒有下文了。關羽是黑虎精轉世,張飛是野豬精轉世,在投胎轉世之前,大青蛇和黑虎精野豬精早就對奪取劉家江山謀劃己久,時機一到,三人便相繼帶著記憶投胎,後來又按原定計劃三人聚一起桃園三結義,開始了謀取劉家漢室江山的行動。大青蛇劉備不是修行的真龍,偷來的龍冠最終沒用,大青蛇劉備最終沒有達到目的。





華學志6699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這是《三國演義》開篇的章名,述說東漢末年、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鬥不止,邊疆戰事、連續不斷,國家勢力、日趨疲弱,又逢大旱、賦稅不減。劉備、關羽、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相遇街市,因其意氣相投、言行相依,便選在一處桃花盛開的園林,為了一個共同幹一番大事業的目標,以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舉酒結義,對天盟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有難同當、有福同享。

話說,走投無路的貧苦百姓在張角的號令下,發動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以宗教形式組織的農民戰爭,向官僚地主進行了猛烈的攻擊,並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然而作者卻用大青蛇和天降異象來作為文章的開始,來表示漢朝即將發生動亂、漢室即將走向衰亡。公元168年,洛陽皇宮溫德殿竟然突然颳起了一陣邪風:

建寧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溫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風驟起,只見一條大青蛇,從樑上飛將下來,蟠於椅上。帝驚倒,左右急救入宮,百官俱奔避。須臾,蛇不見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壞卻房屋無數……
這個場景,很容易讓人想起漢高祖劉邦起義的時候,斬了白蛇,而青蛇的出現,還盤坐在龍椅之上,表明漢室已經開始搖搖欲墜、行將就木,漢靈帝就是漢朝的最後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皇帝了,作者告訴讀者們,天道有輪迴、天理有循環,王朝即將易主。當年劉邦斬白帝之子,造就了四百年的江山;到了東漢末年,終究有因果、報應來了,要血債血償,這份禍端還是降臨在了他的子孫後代身上,有種造化弄人的感覺,冥冥之中似乎正應了天意。


揮弓探幽


《三國演義》的開篇先是簡單介紹了東漢末年的政局,時靈帝當政,宦官曹節專權,朝野內外一片昏暗。緊隨其後的便是寫到了題主所說的大青蛇的故事,原文是這樣描述的:

“建寧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溫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風驟起。只見一條大青蛇,從樑上飛將下來,蟠於椅上。”

這段描寫非常之形象,青蛇於殿梁飛下,盤坐於龍椅的景象頓時映入了我們的眼簾。話說《三國演義》開篇寫這樣一件奇事的意義何在呢?有道是“國之將亡必有妖孽”,而青蛇的出現說到底便是預示著漢室的衰亡!為何獨獨選中了這青蛇呢?下面和大家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龍蛇之孽

蛇與中國神話中的神物“龍”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古人亦稱蛇為“小龍”,蛇在古人看來更是極具靈性之物。“神龍”在古人眼中是祥瑞之物,但龍若出現的時侯不正常,或行為怪異時,則往往預示著將有大事發生,當然龍畢竟是神話中的生物,而在現實中替代龍的生物便是蛇。在古代占卜學中,有一怪異景象稱為“龍蛇之孽”,所謂“龍蛇之孽,君國之象”,據《 五行傳》記載:

“皇之不極,是謂不建,……時則有龍蛇之孽。”

這一景象的出現則預示著國家將生變亂,天下將有浩劫。故《三國演義》開篇寫到青蛇突出,盤坐於帝王之位上,實際上便是描寫了這樣一種”龍蛇之孽”,從而引出漢末亂世。

故在演義中,緊隨“青蛇異象”之後,便寫到了洛陽雷雨冰雹,地震,海水氾濫等一些不祥之事,最後點出漢末民不聊生,由此黃巾起義,戰亂四起。

因果循環,冥冥之中天註定

昔日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造就了大漢四百年的江山!今青蛇亂世,四百年前的血債終到了嘗還之時。因果循環,造化弄人,昔日劉邦種下了“因”,其“果”自當由後世子孫來承擔。正應了那句話“冥冥之中自有天定”,這也是《三國演義》中寫青蛇的第二個緣故。

其實像這樣的情節在演義中還有多處體現,如“火熄上方谷”,“秋風五丈原”,何嘗又不是冥冥之中天註定呢?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這是個抬槓的題,但是也是個有文化的題。

為啥說抬槓呢?要論出場順序,第一個出場的肯定不是大青蛇,必須是還沒走到座位的漢靈帝啊。

天上掉下個大黑蛇

按照《毛評三國》版本,小說的開頭是“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交代了東漢末年動盪的社會背景,說從漢高祖殺白蛇起義到後來光武中興,劉家四百年的基業,到了漢獻帝時候玩完。追根溯源的話,動亂的根源還是在桓帝、靈帝時期。桓帝時期,宦官專權,朝政腐敗不堪,稀裡糊塗傳到了靈帝時期。

建寧二年四月十五,靈帝剛剛到溫德殿上班開始辦公,還沒走到座位上,忽然宮殿旮旯裡起了一陣狂風,平地驚雷一般,嚇壞了羸弱的皇帝和顢頇的大臣們,更邪乎的還在後面。突然從房樑上掉下來一條大黑蛇——青即是黑也,盤在了皇帝的椅子上。

黑蛇是來打開漢朝滅亡機關的

毛宗崗給的解釋是,“白蛇斬而漢興,青蛇見而漢危。”也就是說劉邦在芒碭山斬殺白蛇起義,預示著漢朝的興起,而傳說劉邦殺白蛇走了不遠,碰到一位老太太在哭,問她咋回事,老太太抹著眼淚說“赤帝殺了我兒子,傷心啊!555”

那麼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到了漢朝要滅的時候,蛇家肯定要出來討還公道了,當初你殺了我家的白蛇,白色寓意著一片大好,那麼,這次來條黑蛇,光明結束了,黑暗將至。上次喪了性命,這次黑蛇去一下就走,給你們把驚悚戲做到底。

然後帝國開啟了災難模式,黑蛇走後,忽然大雷雨,下到半夜,京師洪災毀了很多房子。接著是洛陽地震,沿海地區又有海嘯。如此大的水,因為都說漢朝是火命,水多了預示著帝國要走向滅亡了。


何殊我


“青蛇墜梁”,作為《三國演義》第一件靈異事件。

原文描述為:只見一條大青蛇,從樑上飛將下來,蟠於椅上......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壞卻房屋無數。

《三國演義》所處年代為東漢末年漢靈帝時期,漢桓帝和漢靈帝可謂是東漢歷史上最黑暗時期,外戚專權,黨錮之禍,宦官干政,賣官鬻爵,荒淫無度。朝堂腐敗最終導致漢靈帝時期黃巾起義爆發,為東漢滅亡埋下伏筆。

同時,黑暗朝代自然災害不斷。

通過“青蛇墜梁”來營造自然災害,更能說明漢靈帝統治達到“人神共憤”,“天地不忍”的地步。


五味社


我打算寫個長答案梳理一下……

一、歷史記載中確實有青蛇出現

嘉靖本《三國演義》:

建寧二年四月十五日,帝會群臣於溫德殿中。方欲升座,殿角狂風大作。見一條青蛇,從樑上飛下來,約二十餘丈長,蟠於椅上。靈帝驚倒,武士急慌救出;文武互相推擁,倒于丹墀者無數。須臾不見。片時大雷大雨,降以冰雹,到半夜方住,東都城中壞卻房屋數千餘間。建寧四年二月,洛陽地震,省垣皆倒,海水泛溢,登、萊、沂、密盡被大浪卷掃居民入海,遂改年熹平。自此邊界時有反者。熹平五年,改為光和,雌雞化雄;六月朔,黑氣十餘丈,飛入溫德殿中;秋七月,有虹見於玉堂,五原山岸,盡皆崩裂。種種不祥,非止一端。

毛本《三國演義》:

建寧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溫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風驟起。只見一條大青蛇,從樑上飛將下來,蟠於椅上。帝驚倒,左右急救入宮,百官俱奔避。須臾,蛇不見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壞卻房屋無數。建寧四年二月,洛陽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盡被大浪捲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雞化雄。六月朔,黑氣十餘丈,飛入溫德殿中。秋七月,有虹見於玉堂。五原山岸,盡皆崩裂。種種不祥,非止一端。

文字雖然小有改動,內容是一樣的。寫了若干件災異之事,開列如下:

1.青蛇見於殿

2.洛陽雷雨冰雹

3.洛陽地震

4.海水氾濫

5.雌雞化雄

6.黑氣入殿

7.虹見於玉堂

8.五原山崩

這些都是漢靈帝年間發生的事。靈帝在位時,所用的年號依次為建寧、熹平、光和、中平。

然後我們去翻《後漢書·孝靈帝紀》:

(建寧二年)
  • 夏四月癸巳,大風,雨雹。詔公卿以下各上封事。(對應2)
(建寧四年)
  • 二月癸卯,地震,海水溢,河水清。(對應3,4)
(光和元年)
  • 夏四月丙辰,地震。侍中寺雌雞化為雄。(對應5)
  • 六月丁丑,有黑氣墮所御溫德殿庭中。(對應6)
  • 秋七月壬子,青虹見御坐玉堂後殿庭中。(對應7)
(光和六年
  • 秋,金城河水溢。五原山岸崩。(對應8)

而上述第1條,青蛇現於御座上,雖然本紀中沒有,但《五行志》中卻是有記載的。

熹平元年四月甲午,青蛇見御坐上。

至此,我們可以做一個階段性的總結,並不是“三國演義第一個登場的是大青蛇”,而是三國開頭寫了一堆稀奇古怪的災異事件(嚴格地說,這不是三國開頭第一段),青蛇並非首先登場角色,它只是這些“群像”中的一“像”罷了。

二、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些災異之事

在古人的觀念中,有神異的事件發生時,那意味著上天要向人間傳遞某種信息。有時候是好事,比方說皇上治國有方,就會出現什麼什麼祥瑞。有時候是壞事,比如說朝政混亂,民不聊生,就會出現什麼什麼災異,警示皇帝——“別胡搞了!”

因此,在小說開頭,連續排列這一堆事件,用意在於說明,這已經是風雨飄搖,亂世將臨的時代的。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看《後漢書·五行志》,來了解古人是怎麼看這些災異的。

1.青蛇見於殿

【龍蛇孽】條:

熹平元年四月甲午,青蛇見御坐上。是時,靈帝委任宦者,王室微弱。

《後漢書》對此的解釋是:天子沒有至高無上的準則,這種情況叫做“不建”,其災禍為昏聵,其懲罰為持續陰天,其警戒為衰弱。在此情況下,時而會出現龍蛇之孽。

《五行傳》曰:“皇之不極,是謂不建。厥咎眊,厥罰恆陰,厥極弱,時則有射妖,時則有龍蛇之孽……”皇,君也。極,中也。眊,不明也。

所以《五行志》在後面特意標出“靈帝寵信宦官”,就是為了說明,是因為寵信宦官,大權旁落,皇室不振。才會出現這種不祥之兆。

2.洛陽雷雨冰雹

【雹】條

靈帝建寧二年四月,雨雹。

《五行志》共分六篇,前四篇分別寫了木+金、火、水、土五種類型的災禍(不知道這個順序是按什麼排的)。

冰雹和後面的海水氾濫屬於“水”類的災禍,作者總結原因說:

不敬宗廟,廢棄祭祀,忤逆天時,水就會失去它原本的性質而變為災禍。

《五行傳》曰:“簡宗廟,不禱祠,廢祭祀,逆天時,則水不潤下”謂水失其性而為災也。

3.洛陽地震

【地震】條

靈帝建寧四年二月癸卯,地震。是時,中常侍曹節、王甫等皆專權。

地震、山崩都屬於“土”類事件。它們代表的是:

大興土木,修建宮室,行為淫亂,觸犯親戚,不敬父兄。土就會失去它原本的性質而變為災禍。

《五行傳》曰“治宮室,飾臺榭,內淫亂,犯親戚,侮父兄,則稼穡不成。”謂土失其性而為災也。

4.海水氾濫

五行志裡雖然建寧四年二月確實是發大水了,但卻不是海水氾濫……

【大水】條

靈帝建寧四年二月,河水清。五月,山水大出,漂壞廬舍五百餘家。

5.雌雞化雄

【雞禍】條

靈帝光和元年,南宮侍中寺雌雞欲化雄,一身毛皆似雄,但頭冠尚未變。

這個出現的原因是:國君相貌不恭敬,這是不嚴肅。其災禍為狂傲,其懲罰為連降大雨,其極點很兇險。時而會出現雞禍。

《五行傳》……又曰:“貌之不恭,是謂不肅。厥咎狂,厥罰恆雨,厥極惡。時則有服妖,時則有龜孽,時則有雞禍,時則有下體生上之痾,時則有青眚、青祥,惟金沴木。”

在這件事發生後,皇帝很擔心,問當時著名文人蔡邕這是什麼情況。蔡邕回答說:“頭是一身之首,最重要的部分,象徵國君。現在全身都變,只有頭沒變,那是將要有變故發生,但終究沒有成功。”

詔以問議郎蔡邕。邕對曰:“貌之不恭,則有雞禍。宣帝黃龍元年,未央宮雌雞化為雄,不鳴無距。是歲元帝初即位,立王皇后。至初元元年,丞相史家雌雞化為雄,冠距鳴將。是歲後父禁為陽平侯,女立為皇后。至哀帝晏駕,後攝政,王莽以後兄子為大司馬,由是為亂。臣竊推之:頭,元首,人君之象。今雞一身已變,未至於頭,而上知之,是將有其事而不遂成之象也。若應之不精,政無所改,頭冠或成,為患茲大。”是後張角作亂稱黃巾,遂破壞。四方疲於賦役,多叛者。上不改政,遂至天下大亂。

6.黑氣入殿

【投蜺】條

靈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氣墮北宮溫明殿東庭中,黑如車蓋,起奮訊,身五色,有頭,體長十餘丈,形貌似龍。

皇上又去問蔡邕。蔡邕回答:“天子在外苦於兵災,在內權威被後戚侵奪,臣子不忠。就會有蜺出現。”

對曰:所謂天投蜺者也。不見足尾,不得稱龍。《易龍》曰:‘蜺之比無德,以色親也。’《潛潭巴》曰:‘虹出,后妃陰脅王者。’又曰:‘五色迭至,照於宮殿,有兵革之事。’《演孔圖》曰:‘天子外苦兵,威內奪,臣無忠,則天投蜺。’變不空生,佔不空言。”

7.虹見於玉堂

沒找到。

8.五原山崩

沒找到。

當然,史書記錄這些災異,都是為了有所說明,所以不見得都是真實存在的事,有可能是傳聞或牽強附會……

三、羅貫中的改動。

嘉靖本《三國演義》:

於是靈帝憂懼,遂下詔,召光祿大夫楊賜等詣金商門,問以災異之由及消復之術。賜對曰:
臣聞《春秋》讖曰:“天投蜺,天下怨,海內亂。”加四百之期,亦復垂及。今妾媵奄尹之徒,共專國朝,欺罔日月,又鴻都門下,招會群小,造作賦稅,見寵於時。更相薦說,旬月之間,並各拔擢:樂松處常伯,任芝居納言,卻儉、梁鵠各受豐爵不次之寵,而今縉紳之徒委伏畎畮古畝字,口誦堯、舜之言,身蹈絕俗之行,棄捐溝壑,不見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處。幸賴皇天垂象譴告。《周書》曰:“天子見怪則修德,諸侯見怪則修政,卿大夫見怪則修職,士庶人見怪則修身。”此《逸書》也。唯陛下斥遠佞巧之臣,速徵鶴鳴之士,斷絕尺一,抑止槃遊。冀上天還威,眾變可弭。

議郎蔡邕亦對,其略曰:
臣伏思諸異,皆亡國之怪也。天於大漢,殷勤不已,故屢出妖變,以當譴責,欲令人君感悟,改危即安。蜺墜雞化,皆婦人干政之所致也。前者乳母趙嬈音饒,貴重天下;永樂門史霍玉,又為奸邪。察其趙、霍,將為國患。張顥 、偉璋、偉姓,璋名。趙玹、蓋升蓋,音合,姓也。並叨時幸,宜念小人在位之咎。伏見郭禧、橋玄、劉寵皆忠實老成,宜為謀主。夫宰相大臣,君之四體,不宜聽納小吏,雕琢大臣也。且選舉請託,眾莫敢言,臣願陛下忍而絕之。左右近臣,亦宜從化。人自抑損,以塞咎戒,則天道虧滿,鬼神福謙矣。夫君臣不密,上有漏言之戒,下有失身之禍。願寢臣表,無使盡忠之吏,受怨奸仇。謹奏。
帝覽奏而嘆息,因起更衣。
曹節在後竊視,悉宣告左右,事遂洩漏,邕等被罪。中涓呂強憐其才,奏請免罪。後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這十人執掌朝綱。自此天下桃李,皆出於十常侍門下。朝廷侍十人如師父,由是出入宮闈,稍無忌憚,府第依宮院蓋造不題。

漢朝末年黑暗腐敗,這是客觀事實。但為什麼朝政會黑暗到如此地步呢?演義開篇第一個情節是十常侍亂政,這十個太監,是第一代版本的反派BOSS。

所以羅貫中寫了這一堆災異事件,固然是為了說明世道崩壞。但他卻要把火力集中指向宦官干政。

於是作者安排楊賜、蔡邕進諫,防止小人干政。然後讓太監們偷看到了奏章,從中作梗,把這兩個忠臣趕走。再然後,十常侍就逐漸執掌了朝中大權。

在下一段,羅貫中就讓張角出場了。如此一來,這個邏輯就很順暢:上天預示太監亂政——太監果然亂政——亂政結果是民不聊生,黃巾賊爆發。作者也就完成了故事情節的構建。

毛宗崗對羅本《三國演義》做了不少修訂,把這一段乾淨利落地總結為:

帝下詔問群臣以災異之由。議郎蔡邕上疏,以為霓墮、雞化,乃婦寺干政之所致,言頗切直。帝覽奏嘆息,因起更衣。曹節在後竊視,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於罪,放歸田裡。後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帝尊信張讓,呼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

雖然情節簡化了,意思是一樣的。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有個小細節,在嘉靖本三國中,蔡邕說的是“蜺墜雞化,皆婦人干政之所致也”,結合《五行志》,我們知道,他這個婦人干政,說的是后妃干政。

但在毛本三國中,這句話被改了一個字:“以為霓墮、雞化,乃婦寺干政之所致。”從婦人到婦寺,意義大變。因為太監被閹過,失去男人特徵,所以很多時候被認為和女子相近。因此“婦寺”就是指宦官。這樣一來,意思就變成宦官干政了。

毛宗崗筆頭輕輕一歪,就把宦官們身上的罪狀砸得更瓷實了……

同時,他也對這幾種災異,按自己的理解做出瞭解釋。比方說青蛇見於御座,他是這麼理解的:

[白蛇斬而漢興,青蛇見而漢危。青蛇、白蛇,遙遙相對。○“惟虺惟蛇,女子之祥。”寺人正與女子一類也,故有此兆。]

海水氾濫,毛宗崗解釋:

[水將滅火。](漢朝是“火德”,水將滅火,就是說漢室將亡。)

雌雞化雄的解釋則是:

[此兆尤切中宦官。以男子而淨身,則雄化為雌矣,以閹人而干政,則雌又化為雄也。]

因此,在演義中這些災異的代表意義,和古人當時的理解並不完全相同。不過總而言之,模糊地理解為“這是朝政黑暗的反應,世道衰落的前兆”總是沒錯的。

最後再總結一遍:三國演義開頭寫了種種災異,是為了鋪墊王朝末年衰敗氣象,寓意這個世道已經“壞了”,正如山雨欲來風滿樓一樣。而青蛇,只是這些災異中的一件罷了。


北門猿


“建寧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溫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風驟起。只見一條大青蛇,從樑上飛將下來,蟠於椅上。帝驚倒,左右急救入宮,百官俱奔避。

這就是《三國演義》提到的“青蛇墜梁”傳說。

為什麼《三國演義》開篇就提到這個故事呢?這要從劉邦斬白蛇開始說起:劉邦斬白蛇起義,這創造了漢朝的開始。而為了使民眾信服,劉邦編出了一段自己是赤帝之子斬白帝之子的故事。從而確立了自己起義的正統地位。而此時青蛇從樑上掉下,並且盤在椅子上。結合當時的朝政環境,造成白蛇迴歸,漢之將滅的語言環境。

此外,在解夢中有著"惟虺惟蛇,女子之祥"的說法。換言之,羅貫中當時借用青蛇在暗喻將要滅亡漢朝的是後宮,在三國演義中則代表了以皇后為核心的外戚何進勢力。

東漢中期以後,外戚和宦官勢力始終左右著東漢政局。皇帝往往夾在兩者之間,有時候藉助外戚打擊宦官,有時候藉助宦官打擊外戚。到了漢靈帝時期,何進被封為大將軍,他與“十常侍”之間的不斷上演著明爭暗鬥,東漢政局進入最黑暗時期,以致於爆發了黃巾起義,把東漢王朝推入深淵。


江上神思者


歷代王朝都有自己的「德性」,尤其在漢代這一套學說非常的流行。簡單來說,就是每個朝代都對應著金、木、水、火、土當中其中之一,五行相生相剋,這樣每個朝代就往下輪迴。

最著名的就是秦朝屬於水德,所以秦代的服飾都是黑色,到了漢朝這一套內容變得非常的奇怪,中間也經過了幾次的修改,一開始的時候漢朝屬於土德,直到後來漢朝又變成了火德。如何去輪換大家的說法也不一定,有的說要按照五行相生說,要按照五行相剋,這些事情幾乎打了數百年的口水官司,在整個漢朝快要滅亡的時候,才把這一套系統勉強捋順。

漢朝屬於火德,火生土,那麼下一個王朝必然是土德。

比如黃巾軍的起義為什麼要是「黃」巾?

他們打出了口號就叫「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他們認為自己對應的就是土德,是順應天命的。

再比如袁術這個倒黴蛋,他也當了幾天的短命皇帝,他也認為自己是土德。直到後來,不論是曹丕稱帝還是孫權稱帝,他們的年號當中都要帶一個黃字,這個黃也是為了順應這個土德。

只有劉備稱帝,因為他認為自己還是在延續著漢朝的火的所在,所以還認為自己是火德。

所以這些奇奇怪怪的年號,奇奇怪怪的顏色,奇奇怪怪的亂象背後都是這一套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在發揮著作用。

漢朝立國的時候,就有劉邦斬白蛇起義的傳說。到了東漢末年,這時的宮殿出現一條蛇,恰恰可能就是王朝要更迭的前兆。

至於為什麼是青色的蛇。可能是作者秉持的是另一派別的觀點,認為漢朝依然是土德,土生木,木屬於青色,所以能夠撼動漢朝的下一個朝代,應該是屬於木德的。

所以你看,這一套五行相生王朝更迭的理論,實在是混亂,所以到後來其實就沒有太多人去使用了,大家也看明白了,無非是一種政治上的幌子而已,所以更多的時候,它就流傳在小說當中,傳說當中,而到真正的政治上,大家反而把這樣的東西就淡化了。


在公眾號「章魚讀書」回覆「100本」,獲得每年精讀100本書的高效方法。


陳章魚


或許是羅貫中老爺子要借劉邦斬白蛇的故事來暗示漢朝快要被人取而代之,暗示著結局會有轉折吧,畢竟如果三國不是經由歷史改編的,那麼誰又能想到劉備竟然不能一統天下呢,他再怎麼說也是個男一號啊,如果我們不知道歷史,誰能想到一統天下的會是一個不知道從那個角落跑出來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