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洛斯传奇(2018更新版连载):第一回 盛世残阳

普洛斯传奇:盛装下的苍凉

普洛斯传奇(2018更新版连载):第一回 盛世残阳

第一回:盛世残阳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扰扰乱春秋。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见成名无数,图形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霎时新月下长川,江湖变桑田古路。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一首施耐庵的《破阵子》读罢,于我心有戚戚焉。那江湖庙堂的纷纷扰扰,倒远不及我辈于书林之中指点江山之畅,激扬文字之乐,把酒当空,品头论足,自有一番极乐境界。

话归正题。

话说公元2018年1月22日,普洛斯(GLP)从新加坡交易所正式退市,这一刻将载入史册,同时,历史也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3天前的1月19日,普洛斯股东们收到了集团股票每股3.38新加坡元的协议对价,举世瞩目的普洛斯私有化完成交割。而就在当天,普洛斯私有化的最大赢家,45岁的CEO梅志明异常高调地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公众场合,出席运联年会并当众接受访问,罕见地谈论他自己心中普洛斯的真正含义——“一个永远的创业公司”。

普洛斯传奇(2018更新版连载):第一回 盛世残阳

1月19日,普洛斯私有化交割当天,梅志明现身公众场合,其象征意味明显

2017年11月30日,得知私有化方案获得股东压倒性赞成票而获批通过时,因表决权回避而无法参与投票的普洛斯CEO梅志明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他知道,距离彻底将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变为私人公司只剩下半步之遥,在中国农历的2018年春节之前,这场战役就有望结束,好让中国的管理层团队能够安安心心地过个新年。

4个月前的7月14日,一个足以震动中国、亚洲乃至全球资本市场的重磅消息落地:

由普洛斯CEO梅志明、中国头号房地产商万科、厚朴投资、高瓴资本、中银投联合组成的财团与普洛斯发布联合公告称,已就全面私有化新加坡上市公司普洛斯达成一致,交易收购单价为每股3.38新加坡元。

这一价格较过去12个月成交量加权平均价(VWAP)溢价81%,也高过普洛斯自上市以来的收盘价。一旦交易完成,收购总价约为785亿元人民币,有望成为亚洲历史上最大的私募股权并购案,万科也将因持股21.4%成为普洛斯的头号股东。

此时的普洛斯,业务遍及中国、日本、巴西和美国的118个主要城市,管理的总资产高达420亿美元,是全球最大房地产基金管理人之一,持有或租赁面积达5500万平方米的物流仓储设施。

4个月之后的11月30日,这场重量级收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普洛斯私有化方案在股东大会获得批准,并且是一个压倒性的局面——96%的赞成票。

毕竟,股东要的只是真金白银,落袋而安,拿到我的,成全你的,何乐而不为?

如无意外的话(还需要满足新加坡高等法院批准等条件),2018年1月,上市7年多的普洛斯将彻底退市,并就此“去新加坡化”——相伴九年的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不再是其大股东,新加坡资本市场也将告别这家全球物流地产巨头。

围绕着这场私有化竞购,猜疑、诘难、质问、迷惑、控诉,纷纭杂陈,莫衷一是,利益的纠葛、历史的渊源、野蛮人的铁蹄更是绘织成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图谱。

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貌似一骑绝尘、强悍无匹的传奇帝国,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乃至暗涛汹涌、波诡云谲,凡事盛极而衰,概莫能外。

这段时间,梅志明和团队所承受的各方压力爆棚,包括一些内外部关于利益输送、中饱私囊、侵害股东利益等嫌疑的强烈质疑,在1月19日的这次访问中,梅志明显得依然耿耿于怀,“我个人平时也很少出席这种公众场合,今天我一定坚持要来,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在我们公司的私有化期间,某些竞争对手利用一些媒体散布一些不实的言论来攻击我们。”

之所以能够在这次访问中一反常态的直抒胸臆,梅志明心知肚明,从现在开始,权杖已然牢牢在手,他在15年后终于成为普洛斯真正的主人、老板和皇帝,而不再是束手束脚、欲言又止的职业经理人了。

另一方面,在私有化消息宣布后不久,普洛斯首席投资官陈雷、高级副总裁钱俊均被曝离开普洛斯;而在2016年,普洛斯另一位高级副总裁蒋莉挂印而去,自己创办了新公司“联合领航”;如果再加上2010年离开的普洛斯副总裁王江川,2011年离开的普洛斯原中国区第一副总裁沈晋初,以及一度非常接近加盟竞争对手平安不动产但最后被挽留下来的高级副总裁赵明琪,普洛斯第一批在中国市场开疆拓土的功勋元老几乎离散殆尽。

为这些重要高管团队流失做注脚的是,是普洛斯的尴尬现状:发展势头萎靡,面临转型期的迷茫,精英人才人心思动,被竞争对手狂热挖角,面临着自全球金融海啸断臂求生后又一次重大的危机。

盛世残阳,不尽苍凉。所有人都在问,普洛斯到底怎么了?

这个传奇故事,我们要寻根溯源,从15年前的中国,甚至更遥远的27年前的美国说起了。

2003年4月,当时的中国正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一种叫作SARS的病毒从中国南部蔓延到北部,并在首都北京掀起一场与死亡咫尺之距的灾难。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灾难重创了当年中国乃至亚洲的旅游业,也很大程度上拖累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混乱之中,让很多人忽略了另一件当时本就看起来没有那么起眼的事情。一家叫做ProLogis的美国公司的首个中国办事处,在4月份的上海低调问世,在中国,这个名字翻译为后来如雷贯耳的“普洛斯”。

普洛斯为中国带来了真正市场化意义的“物流地产”概念,这在当时的中国还是闻所未闻的事情。尽管北京早在此前一年的2002年就规划了四大物流园区,但当时现代物流概念都尚未深入人心,地产概念则仅仅局限于住宅和商铺,这两个词安在一起究竟是怎样一种景象,国人其实仍没有任何头绪。

但在这个时候,普洛斯其实已经在国际上有着相当的威望了。全球投资额超过160亿美元,所投建的物流配送设施网络遍布北美、欧洲和亚洲的76个市场,拥有、管理并开发了2079处共计2990万平方米的物流仓储设施,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物流地产霸主。

普洛斯传奇(2018更新版连载):第一回 盛世残阳

从近乎一片空白,到所有这些成就,仅仅是用了10年时间。这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借势”,可以说,普洛斯是一个运气非常好,又非常懂得借势的企业。

1991年,普洛斯的前身Security Capital Industrial Trust(安全资本实业信托公司)成立。当时,这家信托公司的投资领域比较多元化,既包括工业地产,也有购物中心、写字楼等。不过,要使一个投资产生良性的现金回报,控制空置率至关重要,所以普洛斯的创立者们商酌再三,决定专注于当时美国经济高速发展下需求量很大的物流地产。

什么是物流地产?这是工业地产范畴下的一个特殊领域,也是市场化分工趋势下的众多产物之一。通过建设物流设施和提供专业的物业管理服务,可使制造商、零售商、物流公司等不必投入很大的资金用于设施建设上,专心致志地做好主业。

这样的细分业务,最终使普洛斯与美国其他房地产商区分开来,在房地产这个传统行业中创造出一片新天地并成为其中领袖。

通过专注于这个领域,普洛斯的创立者们又发现,物流配送设施对许多公司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企业需要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发展、经营全球化的生产配送设施网络,因此作为一个地产商,应对物流配送如何影响企业的供应链具有深刻的认识,而市场中也缺乏提供此类业务服务的企业。

普洛斯,正是应这种需求而顺势诞生的。

恰好,刚成立的普洛斯又赶上了好光景,借着当时美国席卷全国的REITs热潮迅速发展,并在1994年在纽交所挂牌上市。

插上资本之翼的普洛斯一飞冲天,一方面通过各类兼并收购壮大自己,如1991年并购了Meridian Industrial Trust,在2004年并购了Keystone之后,2005年又并购了Catellus等,另一方面则借着 美国跨国企业客户在全球扩张的机会,也把自己的足迹踏向全世界,尤其是那个古老而崭新的东方市场。请看下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