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旅|老北京四合院的大門文化

文化行旅|老北京四合院的大门文化

點擊上方“網信北京”訂閱哦!

老北京的建築裡,

門是個可以拎出來單獨說說的話題。

我有位同事是正黃旗,幾年前,他的幾位姑姑到他家新居探望,這幾位九十歲上下的老人家,瞧著樓房的小單元門,撇著嘴聊起了“門”,他聽了納悶了一晚上。同事後來問我,“姑姑們說,我家原來是‘五個門’的,這什麼意思?”我告訴同事,“門的制式,說穿了就是‘門第’高低的物化。五個門,正規的叫法是‘大門五間’。您祖上府邸應該是王府級別,最不濟,也是宗室,貝子貝勒爺,反正是皇親,還得是親枝近脈,不一般。”

文化行旅|老北京四合院的大门文化

東四板橋衚衕一家四合院的大門 供圖TAKEFOTO

按《大清會典》記載:親王府門為五間房,可開啟中央的三間;郡王府的大門為三間,可開啟中央的一間。王府的門前一般都有石頭獅子,雌雄各一,分列在大門兩旁以壯威勢。門的正前方,隔著街道還立有影壁一座,作為大門的對應。規模大更講究一些的王府,它的大門還不直接對著街道,而是在大門前留有一個庭院,院子前面加一座沿街的倒座房,兩旁另設稱為“阿斯門”的旁門。

遠的不說,就說清朝,一般人絕不敢造五間門的宅子。禮士衚衕有清代大臣劉墉的府邸,他也不能擁有五間門的門臉,老照片顯示劉墉府是個典型的“三間門”。如有有錢,可以建造非常氣派豪華的廣亮大門,廣亮大門後可以做五級七級的青石臺階。可是,它只是個標準的“一間門”建築。唯有王府,皇上下旨恩准可以“有門五間”,緊接著還恩准,“裡面建正房七間。”

寫到這裡,出現了一個常識問題,

門的數目居然是用“間”,而不用“個”或者“扇”,

這是為什麼呢?

➢ 其實這只是一種規格,能打開的只是三扇大門,最外邊是兩間門一樣的房子,加一塊兒,就叫做“有門五間”,最確切的定義,應該是“有門臉五間”。

門除了論“間”的,還有論“座”的,比如原來天安門左右有兩個三座門: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紫禁城北門神武門西側也有一個“三座門”,後被拆除,另修復了一座牌樓,立在筒子河邊。現在立著的這個牌樓,其實不對,三座門應該是並排開的,中間一座大門,兩邊是各一個小門,當時,這裡是紫禁城通往西苑的必經之門,過了它,再一拐,就上西苑的橋了。

到了民國期間,建了很多仿古建築,最高級的也是三個門的。究其原因,一是五個門的制式太高級,與一般院落不搭配;二是實用問題,五間門要多佔不少地方,遠不如四合院的廣亮大門實惠。

文化行旅|老北京四合院的大门文化

有了門,就要說說門釘。至今,東華門的門釘數目依舊是個喋喋不休的爭論話題。至於門釘的起源,也是各執己見,沒有定論。當時,紫禁城佔有最堂皇的門釘,老北京的城門和王府大門也可以用門釘,不過,這些門釘都比紫禁城的門釘小,王府的門釘只有拳頭大小。而且民國以後,門釘成了歷史,誰建造院落也不安門釘了。

除此之外,臺階也有講究。門前有三階五階七階臺階的區分,北房七間的基本都是七階臺階,北房五間的是五階,北方三間的就是三階了。至於最底層的小門小戶,他的家門口沒有臺階,甚至連門檻都沒有。當然,也有不少院落,有廣亮大門和三進的大四合院,也沒有臺階。

老北京平房的屋門都是朝外開,後來很多樓房的單元門,都是朝裡開。細細品,朝外開門極有“防災”意識,如果發生火災或地震,從裡面連撞帶頂,人容易出來。而門朝裡開,趕上發生災難,門框易錯位變形,不易打開。

老北京院落的門上(大宅門有門洞,專門有家人執勤的除外),幾乎都有門輔首,也叫做門鼻兒,它講究左右對稱,我見過虎頭、豹頭、牛頭等各種樣式,門輔首上有釦環,用來敲擊門鼻兒出聲,讓院裡的人聞聲出來開門。這個小小的扣吊兒,樣式繁多,美不勝收,有刀幣型、如意形、銅鐘形、鍾錘形等。

老北京胡同裡的門,顏色比較奇特。高級的門戶,幾乎是一色的紅,反而一些小巧文靜的四合院是黑漆大門。這一類的門,數量龐大,不僅塗成光可鑑人的黑色,還在門上鐫刻對聯。左門寫:“忠厚傳家久”,右門寫:“詩書繼世長”,這一看,就是一個知書達理的人家。更有讓人印象深的對聯,是從《易經》中提取的,上聯是:“履泰鹹觀大有臨”,下聯:“澤謙益姤同人萃”。這些對聯為衚衕增加了幾分不一樣的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舊時,從大宅門裡出來的“使喚人”,也必須衣著整齊。小時候,我住的衚衕裡,皇族金家和同仁堂樂家門裡出來的“使喚人”,說話的時候,談吐舉止尊品有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