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偶像腓特烈大帝為何被稱為“巴巴羅薩”

巴巴羅薩是神聖羅馬帝國(古代的德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是意大利語"紅鬍子"的意思。巴巴羅薩這個名字被我們所熟知,是因為二戰時候的納粹德國,將進攻蘇聯的軍事行動成為"巴巴羅薩"計劃。那德國為何將此行動命名為"巴巴羅薩"行動?

希特勒的偶像腓特烈大帝為何被稱為“巴巴羅薩”

德國閃擊波蘭之後,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可誰也沒想到,號稱陸軍世界第一的法國,三個月內就被滅國,希特勒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就在德國西線對英國戰事"海獅計劃"還在進行之際,希特勒命令部下加緊策劃進攻蘇聯的作戰計劃,企圖以閃電戰的方式突然襲擊蘇聯。這次行動的代號最初是"奧托"。但希特勒對這個代號並不滿意,因此,在12月18日希特勒發佈的第21號指令中,"奧托"被改成了"巴巴羅薩"!

腓特烈一世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第一位加冕為皇帝的君主。他是個崇尚擴張侵略的傢伙,他曾六次入侵意大利,並指揮十字軍東侵。希特勒瘋狂崇拜腓特烈一世,常常自詡為腓特烈再世。所以,取名"巴巴羅薩"寓意是很明顯的,那就是窮兵黷武的希特勒幻想能夠象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一樣東征西討,稱霸世界。

希特勒的偶像腓特烈大帝為何被稱為“巴巴羅薩”

腓特烈一世為何被稱為"巴巴羅薩",而且巴巴羅薩是意大利語,並不是德語?原來腓特烈一世的鬍子上沾滿了意大利人的血。

在中世紀的歐洲,每一個國家的君主都要得到教皇的認可,才能成為合法的君主。而腓特烈一世想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自然也需要教皇的同意。

1154年,意大利教皇給腓特烈一世發來了一封求助信,原來當時羅馬爆發了一場起義,老百姓們在一個名叫阿諾德的教士的帶領下造反,起義者宣稱要廢除教皇領地,並讓教皇過普通人的生活,當時神聖羅馬帝國武力極盛,起義被腓特烈二世平息。在第一次遠征意大利之後,腓特烈一世本想由為他加冕,本來只是想走個過場,沒把教皇當回事,不想尤金三世又剛剛憂憤去世。新上任的教皇哈德良四世十分固執呆板,在給腓特烈一世加冕時不斷挑剔腓特烈一世的行為舉止,最後還要求腓特烈一世按照慣例為教皇牽馬、扶鐙。腓特烈一世憤怒了,加冕慶典一下子變成了屠宰場,近千名教士倒在了軍隊的屠刀之下,但腓特烈一世還是獲得了""的皇帝稱號。

希特勒的偶像腓特烈大帝為何被稱為“巴巴羅薩”

然,除了上述的褻瀆教皇和神職人員之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曾經六次遠征意大利,這些遠征都是建立在無數意大利人的鮮血之上的。1159年攻打克里馬城時,由於守軍守城意志堅決,德軍傷亡較重,腓特烈一世下令,將俘獲的意大利人全部驅趕上前,為德軍遮擋守城方的城防火力,比這種堪比蒙元一般殘暴的攻城方式更令人髮指的是,所謂的被俘獲的意大利人,絕大多數是來自於克里馬城的兒童。

希特勒的偶像腓特烈大帝為何被稱為“巴巴羅薩”

特烈一世一生窮兵黷武,1189年,腓特烈一世在與教皇和解後,與獅心王和·卡佩一起領導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德國軍隊走陸路,沿著越過,到達,這個曾經非常輝煌的東羅馬帝國的首都,但此時的東羅馬帝國早已日薄西山。埃及國王,這位阿拉伯抗擊十字軍的英雄,買通了東羅馬皇帝,讓他儘量延緩的速度。激怒了腓特烈一世,雙方發生了摩擦,最後交換了人質。東西方的兩位也空前絕後的見了一次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