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事情都往壞處想的人是什麼心理?

qzuser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看待問題關鍵是心態,什麼事情都往壞處想的人是什麼心理?泛心理諮詢師分析如下:


1、 情緒焦慮,負面心態驅使


經常把事情往壞處想的人有一種強迫性思維,情緒焦慮,不安。總是擔心今天開車出門會不會出什麼事;下午的考試會不會考砸了;早上跟領導見面沒打招呼,他會不會給我小鞋穿;單位改制,正逢自己請假,自己會不會下崗等等,大事小事都喜歡往最不利的方面想,總是為還沒有發生的事焦慮,為還沒有結果的事情擔憂。這是一種負能量的病態心理。有這種強迫思維的人總是不由自主的擔心,習以為常、不自覺地把事情都往壞處想。有書君的同事陳姐就是這樣“倒黴”的人,她弟弟是客車司機,弟弟一出車她就擔心弟弟會出事,終於有一天噩耗傳來,弟弟車禍再也沒有醒來。女兒結婚,她擔心女兒的婚姻不幸福,她的擔心又被驗證。一次次的“擔心成真”,讓她被焦慮的負面情緒控制著,無法自拔,神神叨叨。她說凡事她不往最壞的想都不行,她是心累了,因為心上的負擔太重了。


2、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有些人曾經因為某一件事受過傷害,在心靈上受到了很大的創傷,形成了對事的悲觀心理。不管以後發生什麼,都沒有樂觀心態,凡事都往最壞處想,因為傷過、疼過,所以害怕了。小麗和男友相戀了8年,已為男友墮胎1次,現在又懷孕,臨要結婚了,遭男友劈腿,後來小麗才知道男友已經和另一個女人在一起2年多,小麗獨自去做了人工流產,離開了渣男。通過這件事,小麗不再相信感情,不再談戀愛,人也變得很悲觀,遇事總是往壞處想,十足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3、 內心強大,未雨綢繆


有些人內心特別強大,喜歡把事情往最壞處想,這是他們防患於未然的思維方式和辦事方法。把事情往最壞處想,一是可以提前想好對策;二是把最壞的情況都想明白了,最壞不過如此,想通了、看開了,也就沒有什麼可以擔心和害怕的,反而超然了。有書君給情緒焦慮,有負面情緒的人幾點建議:


  • 1、 培養逆向思維。

當你正把事情往最壞處想的時候,不如把思維轉換180度,把想法調整到積極、陽光的一面,來一個正能量強迫思維,慢慢的,你就會改掉凡事往壞處想的毛病。


  • 2、 放鬆心情,把你每天擔心的事用紙記下來。

記錄的目的:一是釋放自己,舒緩情緒;二是對照發現,其實你擔心的事並沒有發生,或是說結果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糟糕。久而久之,你會發現你的擔心是多餘的。


  • 3、 培養自己的積極心態,凡是要多向好的方面想。

要敢於訴說,把心中讓你不安的,讓你焦慮的事告訴朋友,多與人交心談心,你會慢慢走出自己設置的死衚衕的。


  • 4、轉移注意力。

多參加集體活動,多運動、多聽音樂,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別想太多,不糾結昨天,不擔心明天,活好當下。總之,凡事都往最壞處想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受負面情緒影響較深的人,不是不可以想,凡事都要適可而止,把握好度。一個人應該心態積極,陽光。林清玄說:“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丟掉心理包袱,心無旁騖地向前看,唯有保持健康的心理,才能戰勝一切。


泛心理精選課


身邊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特點,遇到點兒事情,還沒有出結果呢,他自己先想出來個壞結局安排給自己,然後開始各種抱怨。

比如我之前有一位同事,有一次向他的好朋友借錢,信息發出去了,對方半個小時沒有給回信兒。然後他就說“完了,還朋友呢,關鍵時刻都不敢回話了。”

可是真實情況呢?他的朋友那天碰巧手機沒電,知道他急需用錢後,二話沒說就轉給他了。

還有一次,有一個非常好的升職機會,他和另一位主管競選經理崗位。在知道了這個結果之後,他便私下裡和幾個平日裡還算不錯的同事說:完了,這次肯定沒戲了,聽說那個主管是走後門進來的,領導讓我參與競選也就是一個形式。

最後結果如何呢?他確實沒有競聘成功。但是,他失敗的原因似乎和對方有沒有後門沒關,而是他在競聘演說的時候有幾個關鍵數據搞錯了,直接導致了自己的落敗。

通過這兩個故事,我們往往會發現那些凡事都往壞處想的人,有時候就算是給了他一手好牌,他也能夠非常有信心地把它打爛了。

做任何事情確實要有風險意識,但是凡事過猶不及,對於那些凡事都往壞處想的人,他們看似風險意識很強,可是本質來看,往往是因為他們對自身信息心不足,所當對事情沒有把握的時候,則很容易掉進自我懷疑的陷阱。最好錯失了很多的機會。

還有一類人是天生的悲觀主義者,總是認為好運與自己無關,最後,過度的自我保護,往往會換來孤獨和無助。


夜泊痕


我有一個朋友就是這樣。比如,我們坐他的車,突然就聽他嘟囔,'完了完了"。嚇我們一跳,一問才知道剛才他錯過一個路口,多大點屁事啊。遇到點事,就往壞處想,比如,你遲到了,他肯定想是不是在路上出事了。有時候還特別著急和暴躁,埋怨別人太樂觀,只要真的出點事,就大叫你們看看我昨天說什麼來著?!大家都煩他的。

什麼事情都往壞處想的人,一種是天生的悲觀主義者,一種是具有消極心理的人。根源是不自信,承受風險能力脆弱。比如,遇到考試,別人覺得很簡單,他就覺得萬一不及格怎麼辦?我肯定不及格,不及格之後,評不上職稱,提不上主管,這輩子就完了。這種人,誰勸都不聽,只能等結局公佈。比如,拿到分數,他就喜笑顏開了。拿到分數前一分鐘,還在內心默默祈禱。

這種人有兩種走向:一種是膽小甚微,優柔寡斷、一事無成,一種是小心謹慎、自卑但努力、不自信也不相信別人但自己挺奮鬥。前者往往幹不成大事,後者能幹點事,但也缺乏大格局,成不了領導者。比如,某位著名演員,他就說他很不自信很緊張很自卑,但在舞臺上盡心盡力。這類人心理素質比較差,能幹成一定事情,但很少能當領導者。

在職場上,這類人佔一定比例,凡是往壞事想,但也並非不努力。膽小甚微,但也並非不幹事。小心謹慎,但也並非裹步不前。有些人常說,往最壞處想,往最好處做。凡是想的壞一點,表面上看悲觀一點,消極一點,不自信一點,但好處是,考慮問題周全,方方面面,把不利的因素考慮充分,防止風險,做事謹慎、保守。這類人如果從事了比較對路的工作,比如,保守、謹慎、穩重、守成類的職業,就能發揮這種心理的優勢。但是如果從事大膽開拓、創新創造、比賽競賽類的職業,自己心理壓力大,成功概率小。


職場火鍋


我就是這樣一個人,無論什麼事,在做之前,我都會做好最壞的打算。事實上,我這輩子經歷過許多慘烈的事情,以至於現在的我,凡事都喜歡往壞裡去想。

期許太多,往往失望也多。年輕時候經商,錢還沒有掙到,就已經在想掙到的錢怎麼花了。哈哈!那時候總喜歡把事情往好裡去想,但事實證明,失敗的概率往往比成功的概率更大些。若無憂患意識,失敗只是早晚的事。

有人說,悲觀者,往往思維和洞察力都會比常人更深刻些,深以為然。我現在做項目計劃,都是做“不可行性計劃”,逆向思考,把各種可能導致失敗的結果一個個列出來,然後在實施階段,儘量避免這些因素。凡事做好最壞的打算,那麼,無論什麼結果都是意料之中的,只是結果不是最壞,都成了驚喜。


江湖夜雨思歸人


什麼事情都往壞處想的人是什麼心裡?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還是很多的,其實這樣的人或多或少存在焦慮症。

一件事情想要快速知道答案,比如老公出去賣東西,很久沒有回來她就覺得是不是今天生意不好,賣不出所以老公才那麼久沒有回來,但事情並不是她想的那樣,原來是老公賣完了又去幫她買了一套衣服,於是她告訴自己以後不能再這樣瞎想了。孩子考試遲遲不出成績就懷疑孩子是因為考不好才不敢拿成績單回家,然而過幾天孩子拿著成績單回來發現孩子考試成績並不差,於是又羞愧難當,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懷疑孩子,老公晚上出去應酬沒有回來自己就睡不著,總覺得外面有其她女人,常常在猜疑和自責中度過,當有些事情被她猜中了會加重她的消極心理,這樣的人看什麼事情都是用消極的態度去看待,看報紙新聞那裡著火了,井蓋掉了,哪裡出車禍了,她全部記得,好的,積極的事情往往都被她忽略或者屏蔽了。這裡用女人做例子,其實不管男人女人都有這樣的人存在,說白了就是這種人消極心太重,對自己沒有自信,對別人也沒有信任,天天在猜疑和等待結果中度日子,不是否定自己的猜疑,就是肯定自己猜疑。還是找心理醫生做一下心理疏導比較好。




社會我舟哥人帥沒老婆


以前我覺得是習慣的問題,後來我覺得是教育的問題。

我家有個表弟就是什麼事情都往壞處想的人……

譬如某次我去姑姑家串門,大家坐在一起聊天,表弟媳婦兒當時正在玩表弟的手機,然後看到群裡有人發紅包,立刻就搶了一個,正在沾沾自喜的時候,表弟搶過手機來說“誰讓你搶我們同事發的紅包了……”,然後說了一堆話,大致意思是“你搶我們同事的紅包,我們同事會以為我貪財……”,表弟媳婦兒一臉無辜的辯駁說“今天端午,大家都發紅包,搶紅包,這不就個遊戲嗎?你用上綱上線的嗎?”

姑姑聽見倆人的話,立刻對錶弟說“我這有零錢,你趕緊在群裡發個紅包,快在群裡解釋一下,就說是你媳婦兒搶的,跟你沒關係。”

我看見表弟媳婦一臉委屈的出去了……


突然覺得表弟媳婦在這樣的家庭裡真的挺不容易的,姑姑從來不讓任何人進廚房,怕別人給她下毒,她這輩子就一直以精神病的狀態存在著,結果表弟也就這樣了。

譬如姑姑來講,她的確有同事被毒死了,所以謹慎一點無所謂,但是她從小恐嚇教育表弟,對於表弟來講,他沒有什麼心理可言,在他看來,外邊的人都是瞧不起他,會害他,會把他拐賣了,不會真心對他……

我常慨嘆教育的重要性……


秘語相傳


如果一個人什麼事情都往最壞的方面想,一般有兩個原因導致。

1、焦慮症引發。

焦慮症,又稱為焦慮性神經症,是神經症這一大類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

焦慮症的主要表現就是以焦慮情緒為主。

患者常常會出現沒有原因和客觀對象的緊張、擔心、不安;或者明明我們認為不算個事的事情,在他那裡就是天大的事情,能攪得自己坐立不安,吃不好,睡不好。

比方說,有個焦慮症的朋友,就是每天緊張兮兮的。

有次,我們一起吃飯,他突然大叫完蛋了,把嚇了我們一跳,以為出了什麼大事。

原來,只是他點多了一個菜。

我們都不覺得這算個事,他卻緊張得大喊起來。

我們都認為他不該這麼大呼小叫。

他卻說,我控制不了我自己啊,我就是覺得這事挺嚴重的。

如果一個人的焦慮程度與客觀事實明顯不符的時候,我們都要往焦慮症方面考慮。

就像題目中說到的,一個人只要遇到事情,哪怕就是個屁大的事情,他都往最壞的地方想,都覺得坐立不安,別人怎麼勸,他都無法放鬆,那他很有可能就是焦慮症。

2、心理陰影。

除了上面說的焦慮症以外,凡事都往壞處想,很可能是心理陰影導致的。

比方說,有個當事人曾經找我做心理諮詢。他就是遇事情就往最壞想。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受過傷害。

以前他和朋友一起合夥做生意。本來生意還蠻紅火的,沒想到,朋友為了獲得更多利益,從中使壞,挖了個大坑讓他跳。

最後,錢沒了,朋友也跑了,他還欠了一屁股債,好幾年都沒緩過勁來。

從那以後,他對人充滿了防備,做任何事都往最壞的情況打算。

像這種受過傷的人,通常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陰影。平時很謹慎小心,遇到事情,也習慣往最壞考慮。

正常心理的人,一般都是積極向上的,遇事不會想得那麼極端。

而遇事就很緊張,就往最壞地方想的人,往往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


我是柳柳老師,有趣有料的教育心理老師,情感導師。

關注我,更多實用知識推送給您。

有情感心理問題,可以私信問我喲~


柳柳老師


哈哈哈,我曾經有段時間也是這樣,我做金融行業,參與過14公司的投資,也是多家公司的股東和高層,有份不錯的薪水的家庭,但是那段時間天天很壓抑,遇到任何事情都覺得很迷茫,覺得人生超級沒有意義,我一直在尋找解決辦法。

最後發現,據研究,地球上85%的人都會有這樣的心態,所以有這種心理的人也可以說很正常的,同時也發現,大部分人也再找解決辦法,我去上過各種課程,課程上的夥伴都是曾經出現過這種狀態影響到生活和工作的,有個夥伴1年內花了20多萬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哈。

最後發現,出現負面心理的人,都是內在出現了不好的情緒,因為不好的情緒才會有往壞處想的心理,而情緒的產生是因為自己內在的深處潛意識的負面信念,而一般人都很難看到自己內在那些負面的信念,所有才導致這種想法,這些信念的產生跟一個人從小到大的記憶、故事又有很多關係。

但如果他是把自己底層的負面信念去掉或轉化成正面的信念,他就不會有這種心理了哈,哈哈哈o(∩_∩)o





Steven哈哈哈


遇事就會往最壞的地方想,在心理上被稱之為:災難化想法

例如在公司被領導叫去辦公室,在去的路上就開始冒冷汗,想到自己被叫去籤離職協議。隨後回家待業,直至存款為零,無法生存。

但其實去了之後,領導只是跟他做個年終面談。說是總裁辦下達的最新指示,每個員工都要面談,走個形式罷了。

若你要問他:“為什麼你遇到點事,都會往最遭的結果設想呢?”,他也很難跟你說清楚。可能會說:“我這人一直就這樣。我膽子小。我是悲觀主義者”。

其實,對於這類人來說,如果去追溯他們的童年,往往能看出端倪。這種遇事做災難化處理的習慣,是在他們幼年時形成的。

貴州高一學生王益虎在被送進“思想提高班”後,自殺身亡。

據孩子的父母說,每次孩子從“思想提高班”回來都會鬱鬱寡歡,拒絕飲食。並且之後被診斷出:精神分裂症。

其實當這個時候,父母再想去幫助孩子,已經很難了。就跟我們想要去幫助那些已經具有災難化想法的成人一樣,你很難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在思維模式上存在的問題。

所以,要想讓孩子成長為內心健康、有修復力的人,在小時候父母就要用對方法。等到已經成人後,除非藉助心理干預。想靠自己去改變的話,很難。

如果你現在已經是父母,你可以看看自己所用教養方式,是否適合你的孩子;

如果你是有類似狀況的成人,你也可以看看以下的描述,然後回憶自己的童年經歷。

【不過分溺愛】

過分溺愛幼小的孩子,等同於給孩子提供了過度的保護。

孩子在這個保護圈裡,缺少了很多在安全範圍內的受挫經驗積累。就會給孩子形成一種錯覺:我是全能的,我想怎麼樣就得怎麼樣。

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能提供的保護範圍,也越來越有限。這時就開始出現孩子不能適應的情況。例如在學校裡,老師佈置作業,孩子就是不想完成。看上去是一個學習習慣的問題,但其實這是孩子從小就形成的理念。

因為小時候,父母讓孩子做事,孩子不願意,父母都聽從孩子的。所以孩子自然也會認為學校老師,也應該跟父母一樣,遵從自己的想法。

可學校老師工作本身就涵蓋了糾正孩子錯誤行為,所以要麼老師會嚴厲的管教孩子,這會激發起孩子的對抗。就此,孩子開始成為老師與同學眼中的“問題學生”。

要麼老師覺得管理這類孩子太心累,於是睜隻眼閉隻眼任其自由發展。那麼這類孩子將來到了社會上,會受到更大的打擊和挫折,導致他無法適應社會。其結果可能會發展出抑鬱、躁狂,甚至反社會行為等。

【提供必要的照看】

有部分父母與上面所描述的父母不同。他們可能由於較為年輕,還沒有做好擔任父母角色的準備,所以他們對於孩子的照看是不足的。

孩子在沒有得到父母應有保護的成長環境下,會生存得很艱難。迎接他們的往往是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例如:餓了,沒有人及時過來喂;尿了,也只能裹著溼的尿布,等待著被父母發現後的照顧。

這類孩子長大後,會缺乏與他人共情的能力。對生活沒有信心,所以很難成就自己的事業與人生。

那麼怎樣才算是恰如其分的照看呢?

舉個例子來說,父母帶孩子去小區樓下的綠地玩耍。

保護過度的父母,會一直拉著孩子的手,或不允許孩子奔跑。這樣孩子雖然安全,但失去了跌倒後再靠自己爬起來的受挫經驗積累。

這些孩子長大後,會認為身邊所有人都有義務,來保護自己的安全與利益。

保護不足的父母,在到了綠地後,就自顧自的找個位置坐下來,低頭看手機,任由孩子在一旁玩耍。當孩子摔倒之後,父母可能就看一眼,覺得沒什麼大事,讓孩子自己搞定。或許還會有父母對著孩子說:“別哭,鬧什麼鬧,自己起來。”

這樣的孩子在遇到挫折事件時,不單沒有得到父母的幫助,還受到責罵,他會認為自己就是不討人喜歡的孩子。

長大後,這類孩子仍然會覺得自己是不配得到認可的,這會限制他們的個人發展。為了減少自己受傷的可能,

這類人會更容易形成災難化想法。因為這可以讓他們儘量遠離威脅事件。可是這樣的人生也會很辛苦,一旦遇到點事,他們就會在擔心惶恐中度過。

恰如其分的父母,會在孩子摔倒後,立馬跑過去安慰孩子。這樣的鼓勵會降低孩子對摔倒這件事的恐懼感。讓孩子學會摔倒只要爬起來就可以了,父母會在自己需要的時候出現。

這類孩子在今後會有更強的自信心與受挫修復力。

所以,孩子今後在學業、事業、人生的發展,都源自於早年父母對其的照顧與教育。這就是原生家庭對我們每個人的影響。


心理諮詢師許燁


朋友你好。這裡是心理諮詢師老友手札,很高興回答朋友你的問題。


在平時與有抑鬱的朋友交流的時候,會真切的感覺到,無論你提到什麼,他們都會給你一個負性的答案。

比如,你提到人生的意義是自己創造的、自己尋找的,他可能會說,我的人生就是沒有意義的。

似乎在他們身上,未來就是確定的,就只有一個方向,那就是負面。但是對於人生來說,方向是充足的,不是單一的。

當然,這種什麼事情都往壞處想的模式,並不是只在抑鬱的朋友身上有,也不是有了這種模式,就可以判斷為有抑鬱。

這裡只是結合平時心理工作的開展提出來的看法。


在現實生活中,確實也有很多朋友,什麼事情都希望往負面的方向想。

首先呢,這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角度。

世界是客觀的。在人類文明建立起來之後,我們才會從藝術的角度看待一個蘋果、從數學的角度看待一個蘋果、從農業的角度看待一個蘋果等等。當然,角度是客觀存在的,因為我們學習到了,才如此看待。

但往好處想和往壞處想,是隻在人類文明中包含的東西,在人類文明之外裡沒有好與壞。

所以,至少要先確定一點呢,好或者壞不是事物發展的唯一方向,而是因為我們選擇用這種方式來看待世界、看待事情的發展。

而至於背後一些東西,我們就一起來簡單看看。


我曾經認識這樣一位朋友,他小時候生活在一個並不怎麼好的家庭裡。

這個並不怎麼好,並不是指他們的家庭條件,而是指他們的家庭氛圍。

小時候無論他提出什麼樣的要求和想法,得到的答案統一是拒絕;而家裡人提出來的要求,他必須做到,如果做不到那麼等待他的就是打罵。

然後現在長大了,自己進入社會了。

雖然在父母的要求下,他的成績還是不錯的。但是無論跟誰交流都有一種敷衍、不真實的感覺,就好像你在跟他交流,但是他在假裝跟你交流。

後來有次他喝了點酒,就在酒後說,“我真不知道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有什麼都不能說、不敢說,怕說了得不到支持”。

小時候他的成長經歷,在的內心中根植了一個認識,那就是“我是得不到支持的”。於是,這個認識就在他的生活中轉變成,“我要偽裝自己,事情不會按照我期待的方向發展”。接著,這就演變成“事情肯定會往不利於我的方向發展”。


“不配得感”是心理學中常用到的一個概念。它是指,我們覺得自己不配得到一些東西。

這跟剛剛朋友的情況有些相似,他也是認為自己肯定得不到善待,所以往不好的方向想。

但對於不配得感來說,含義要更豐富一些。

比如,一個比較自卑的女孩,突然被喜歡的男孩子表白了,內心除了高興之外,還有非常多的質疑,不相信自己夢想成真了、一個認識不到自己價值的人,突然受到公司的嘉獎,也會覺得我什麼都沒做,不該得這個獎。

不配得感,與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是相關的。也就像剛剛說的,我看不到自己的價值、我不自信,然後我覺得我不配得到。

但從現實中來說,即便我們看不到自身的價值、覺得事情會往不好的方向發展,也不代表我們沒有價值、事情一定會往不好的方向發展。


在我們自己身上,也還有一些比較有趣的自我保護措施。

所謂的自我保護措施呢,其實是為了避免內在承擔過大的壓力,從而陷入巨大的心理危機中。

其中一種呢,就是我們覺得自己實在是能力有限、我們認識到自己心虛、我們知道自己做不到的時候,為了避免真的做不到、尷尬、被人嘲笑等情況的出現,又為了維護自身形象。我們就選擇,用誇大事情的難度、將事情往悲觀的角度想,來避免自己真的去做,從而避免不希望出現的結果出現。

就好比是呢,我知道我現在跑100米的成績很差,但是我又想要在眾人面前保持一個我還不錯的形象,就可能會說,“這跑道不行,肯定跑不好”、“我這兩天身體狀態不好,影響發揮”。

選擇往壞處想,就相當於為自己提前找好了擺脫責任的藉口、提前找好了逃避的藉口。


事物具體會往哪些方向發展,這個是我們不確定的。

即便在我們的認知中,某件事情大概率會如何,但也還是有一定的幾率不如何。所以,最終事物往哪個方向發展,我們不可能絕對掌控。

況且呢,事物如果有變壞的可能,也有變好的可能。或者再直白點,好與壞是統一的,我們兩方面都需要看到。

我們只看到不好的方面,這是我們自己的問題,而不代表事情只有這麼一個方向。所以為了改善這種狀況,還需要看到自己身上有哪些因素帶來這樣的影響。

而最重要的是,事物如何發展對我們的影響,要遠小於我們如何看待事物、如何看待事物的發展,也就是我們對外界認識對我們的影響。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希望我的回答能協助朋友你看到世界真實的樣子。祝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