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以为皇家好,可是谁又知道帝王建储的艰难?

人人都以为皇家好,可是谁又知道帝王建储的艰难?

长达两千年的帝国时代,实行的是“家天下”的专制制度,皇帝就是国家的核心,奉行的是“惟以一人治天下”。政治上,帝王垄断一切国家大权,“进退兴废,乾纲独断赏罚减否,莫测天威生杀予夺,一言九鼎,而且雷霆雨露,俱是君恩”。虽然一些开明的帝王能够从善如流,和大臣们共商国是,但他们对权力的欲望和敏感以及他们自身的能力使他们更牢固地掌握着君权。经济上,重农抑商,把农民牢牢钉死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交流。商业和手工业长期受到压抑,使得封建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得不到改变。文化上,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黝百家,独尊儒术”,发展到后来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专制理论,严重毒化了人们的心灵,限制了自由民主思想的发展。

人人都以为皇家好,可是谁又知道帝王建储的艰难?

这样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产生了两个结果首先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并具有无比诱惑力。由于皇帝掌握了一切大权,使得拥有皇位的帝王只能是终身制,这就必然导致皇帝和储君的矛盾。其次是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的确立。皇帝拥有人间的最高权力,妻妾众多,生子无数,而皇位只有一个,为了财产和权力过渡的稳定性,皇位最好是传给一个固定的儿子。而立贤、立德的标准相对模糊立功的标准即便可取,也只适合王朝的草创或动乱时期。这些远不如立嫡来的简单客观。如果嫡长子有幸是那些德才兼备且深受父皇喜爱的皇子,那他继承皇位当然没有问题。

人人都以为皇家好,可是谁又知道帝王建储的艰难?

但嫡长子要么是素质一般,父皇看不上,兄弟们瞧不起要么是才华出众,父皇心存戒备,于是兄弟们觉得有机可乘,伺机发难。这样一来,围绕着储位的争夺,就异常激烈。“历代宫廷内`推刃同气'的事件,屡见不鲜,他们恰恰是封建专制主义包括皇位终身制、继位嫡长制的必然产物”。像民主时代,根据选票来决定某人当选,自然就免去了选择继承人的烦恼。总的来说,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专制制度是杰出帝王乃至一般帝王在建储方面出现波折的总的根源。当然,有一点情况值得我们注意废储事件发生在杰出帝王身上的概率非常之高,几乎成了杰出帝王的通病。

人人都以为皇家好,可是谁又知道帝王建储的艰难?

对于许多杰出帝王来说,废掉太子或企图废掉太子,归根结底就是父子感情的冷漠造成的,不是或主要不是权力斗争的结果。比如刘邦企图废掉刘盈,就是觉得太子“不类我”,同时又喜欢上了戚夫人的儿子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一喜一憎之间,就使他废子之心愈加强烈。最典型的就是刘秀废储,太子刘疆本来没有什么大错,只不过因为母亲抱怨了丈夫几句,就被废弃。这完全是因为刘秀对结发妻子阴氏和阴氏生的儿子感情更深,光武帝年少时曾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⑤,对阴氏一往情深而有意为之。

人人都以为皇家好,可是谁又知道帝王建储的艰难?

唐玄宗抛弃以致杀掉太子李瑛,也是由于当时正宠爱武惠妃而听信了她的谗言造成的。明成祖朱棣长年累月在边境领兵作战,统管军国大事,而把大部分朝政都交给太子朱高炽处理,但是由于高炽生性宽厚,时时维护皇帝的权威,加之成祖手握军权这是最重要的权力,所以这对父子之间的权力冲突仍不明显。成祖想更换太子,主要还是更钟情于次子朱高煦的缘故。以上所举四例,就是父子感情不和而发生冲突的案例,在他们那里,太子的权力远远不足以和父皇的权威抗衡,因此还构不成权力斗争的矛盾双方。

人人都以为皇家好,可是谁又知道帝王建储的艰难?

总的说来,杰出君王选择继承人的困惑是制度和时代的产物。还有些杰出帝王抛弃自己钦定的继承人是由于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造成的,并不能归咎于皇帝的主观故意。比如秦始皇的继承人扶苏被一些怀有私心的大臣自行更换,唐高祖李渊的太子李建成被暴力谋杀,元世祖的太子真金、朱元璋的太子朱标以及乾隆帝所立的两位太子都是因为健康的原因而英年早逝或者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