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竹山堂連句》傳本。墨跡本,顏真卿書,原跡早佚,傳世者為唐人臨本。絹本,原是屏風,後割為冊頁,28.2×13.7釐米,計15頁,頁6行,計298字。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774年(唐大曆九年)三月,時任湖州刺史的顏真卿在朋友潘述家的“竹山堂”中與部屬李萼、陸羽、釋皎然、陸士修、韋介等人聚會飲宴,席間吟詩,每人依次各作兩句,相聯成篇,是為《竹山堂連句》。後傳為顏氏書錄,時顏氏66歲。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光祿大夫、

行湖州刺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史、魯郡公

顏真卿敘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並書。

竹山招隱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處,潘子讀

書堂(真卿)。萬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卷皆成秩,

千竿不作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行(處士陸羽)。練容

飡沆瀣,濯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足詠滄浪

(前殿中侍御史廣漢李萼)。守道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心自樂,下

帷名益彰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前梁縣尉河東裴修)。風來

似秋興,花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發勝河陽(推官會稽康造)。

支策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曉雲近,援

琴春日長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評事范陽湯清河)。水田

聊學稼,野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圃試條桑

(釋皎然)。巾折定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因雨,履穿

寧為霜(河南陸士修)。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解衣垂蕙

帶,拂席坐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藜床(河南房夔)。簷

宇馴輕翼,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簪裾染眾

芳(顏粲)。草生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還近砌,藤

長稍依牆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顏顓)。魚樂憐

清淺,禽閒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喜頡行(顏須)。

空園種桃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李,遠墅下

牛羊(京兆韋介)。讀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易三時罷,

圍碁百事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忘(洛陽丞趙郡李觀)。境

幽神自王,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道在器猶

藏(詹事司旦河南房益)。晝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歠山僧茗,

宵傳野客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觴(河東柳淡)。遙峰

對枕蓆,麗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藻映縑緗

(永穆丞顏峴)。偶得幽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棲地,無心

學鄭鄉(述上)。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會大曆九

年春三月。

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賞析

此書原裝裱形式是整幅,後割裱成冊,幾近百衲,章法已破。顏氏書法一般都是橫畫細,豎畫粗,雄強博大,氣勢磅礴,楷書墨跡首推《自書告身》,清雄嚴謹。而此書橫、豎用筆毫無變化,無粗細之別,千篇一律,拘滯平板……然而冊後米友仁奉宋高宗命跋尾兩行,卻是紹興御府故物,可知此冊裁減最遲不晚於紹興時,但非顏氏墨跡。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關於書家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顏師古五世從孫 、顏杲卿從弟,唐代名臣,傑出的書法家。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顏真卿登進士第,曾四次被任命為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因受權臣楊國忠排斥,被貶為平原太守,人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唐肅宗即位後,拜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為河北招討使。至鳳翔,授憲部尚書,後遷御史大夫。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興元元年(784年),遭宰相盧杞陷害,被遣往叛將李希烈部曉諭,凜然拒賊,終被縊殺。顏真卿遇害後,嗣曹王李皋及三軍將士皆為之痛哭。後贈司徒,諡號“文忠”。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創“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又善詩文,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

成就地位顏真卿的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又得筆法於張旭,還與懷素一起探討書法。他對二王、褚遂良等書法都進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長處,徹底擺脫了初唐的風範,創造了新的時代書風。顏真卿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顏真卿的真書雄秀端莊,結字由初唐的瘦長變為方形,方中見圓,具有向心力。用筆渾厚強勁,善用中鋒筆法,饒有筋骨,亦有鋒芒,一般橫畫略細,豎畫、點、撇與捺略粗。這一書風,大氣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氣象。他的行草書,遒勁有力、真情流露,結構沉著,點畫飛揚,在王派之後為行草書開一生面。顏真卿的行書遒勁鬱勃,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並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故而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比較端莊遒勁還有《顏勤禮碑》也是他的作品,但筆畫細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樣。《顏氏家廟碑》,書法筋力豐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與其早年時期的作品相比更加渾厚大氣,乃晚年之代表作。

顏真卿在書學史上以“顏體”締造了一個獨特的書學境界。他的書法既以卓越的靈性系之,境界自然瑰麗;既以其堅強的魂魄鑄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豐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闊大。在吐露風華的青年時代,顏真卿就向張旭請教“如何齊於古人”的問題。這是顏氏的書學心聲,亦是顏氏高懸的鵠的。這位從小以黃土帚掃牆習字的顏氏苗裔,幾乎在一開始就站到一個高聳的書學起點上。而在書學上鯤鵬展翅,則經過了幾乎長達三四十年歲月的歷練,才稍成自己的面目與氣候。繼之又以數十年工力百般錘鍊、充實,使得“顏體”形神兼具。而其晚年猶求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顏體”終於在書壇巍然屹立。正如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所說:“初唐的歐、虞、褚、薛,只是二王書體的繼承人,盛唐的顏真卿,才是唐朝新書體的創造者。”顏真卿的楷書,尤其是印歲以後的楷書,已形成一種範式,後世學習者極多,甚至有“學書當學顏”的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