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可不是小事,一定要學會這幾個防範的方法!

心悸是指自己感到心中悸動,甚至不能自主的一類症狀。發病時,患者自覺心跳快而強,並伴有心前區不適感,在中醫學中,屬於“驚悸”的範疇。中醫認為,此病主要是由氣血耗損、髒功能失調、心脈不暢、心氣虛弱等引起的。另外,本病症可見於多種疾病過程中,多與失眠、健忘、耳鳴等並存,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心臟搏動頻率、節律發生異常,均可導致心悸。中醫講究對症治病,因此我們在進行調養之前一定要弄清自己的病因。

心悸可不是小事,一定要學會這幾個防範的方法!

1.蓮子養心神補氣血,是治療心悸的良藥

中醫認為,蓮子有養心神、益腎氣、健牌胃、澀大腸的功效,主治夜寐多夢、失眠、健忘、心煩、口渴等病症。經常食用蓮子或用蓮心泡茶飲用,有助於補中益氣、安神養心、增智安神,可作為心悸患者的食療品。

(1)桂圓蓮子粥。取蓮子、桂圓各15克,糯米50克,紅棗5顆,白糖少許。先將蓮子去皮,去心,洗乾淨;把紅棗去核;糯米淘洗乾淨。將糯米倒入鍋內,加入紅棗、蓮子肉、桂圓肉、白糖,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熬煮至熟即可。此藥膳有補血安神健腦益智、補養心脾的功效,對失眠、心悸、神經衰弱有較好的療效。

2.黃芪粥補益心氣,可治療貧血型心悸

黃芪裡含有黃芪總黃酮成分,這種物質可以防治心律失常,還可以增加心肌營養,起到強心效果,比如貧血引起的心悸心慌,其實就是損傷了心氣,可以用黃芪來補氣養心。以下是一款黃芪類藥膳—補心湯。具體做法:黃岑、附子各3克,甘草、茯苓、桂心各9克,熟石膏半夏、遠志各12克,生薑18克,大棗20枚,飴糖48克,乾地黃、阿膠、麥門冬各9克。將以上諸藥切碎,用水3000毫升煎煮,取汁1000毫升,人飴糖,分4次服用。此方有養心安神的功效,主治虛損不足、心氣虧弱而致的心悸等。

心悸可不是小事,一定要學會這幾個防範的方法!

3·心悸的兩種按摩理療法

第一種按摩方法很簡單,先用拇指指腹依次按壓內關穴,神門穴,心俞穴、神堂穴,三陰交穴,每次選取兩三個穴位,每個穴位大約按摩5分鐘。

第二種方法就是在前面穴位的基礎上,加按膈俞穴、血海穴,每個穴位按摩3-5分鐘。如果心悸有規律的話,在發作前半小時進行按摩;沒有規律的話,症狀出現時及時進行按摩,這種方法適用於治療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

心悸可不是小事,一定要學會這幾個防範的方法!

4,艾灸心俞等穴,養心補氣治心悸

(1)艾條溫和灸。取心俞、脾俞膈俞,膻中,氣海,關元、間使內關、足三里等穴位,按照先背部後胸腹部、先上部後下部的順序施灸。施灸者立於患者身體一側,點燃艾條的一端,讓其對準穴位,距離皮膚3~5釐米施灸,以患者感覺皮膚溫熱而無疼痛感為宣。每穴15-20分鐘,以穴位皮膚潮紅為度。施灸者注意力要集中,以免艾灰脫落,均傷皮膚。這樣的治療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這種艾灸方法適用於氣血不足的心悸患者

(2)艾條雀啄灸。選取脾俞、腎俞、命門、關元,內關、足三里等穴,按照先背部後胸腹部、先上部後下部的順序施灸。施灸者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施灸部位,像鳥雀啄米似的一上一下移動,火頭與皮膚應保持2-3釐米的距離。每穴灸10-15分鐘。施灸者注意力要集中,以免維持距離不當,灼傷皮膚,患者也不可亂動,避兔接觸火頭,燙傷皮膚。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這種艾灸法適用於脾腎陽虛的心悸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