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熱詞“智能製造”新進展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通訊員 羅玲豔)從2012年"十二五"規劃正式確立至今,"智能製造"這一概念在我國已有6年曆史。從最初的不為人知,上升到政府規劃、全行業推進,乃至成為2018年年度熱詞,"智能製造"正引領著製造業領域的新一輪技術變革。

12月21日,在京舉辦的2018(第三屆)中德智能製造暨數字製造轉型升級發展論壇,從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中德合作等方面展示了智能製造的發展現狀。

年度熱詞“智能製造”新進展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智能製造

隨著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以及其在智能製造中的應用,智能製造的內涵、系統架構、總體框架、標準體系、評估技術體系框架、支撐技術體系也得以重新定義和制定。其雛形航天雲網的價值也正逐步呈現。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伯虎的主旨報告《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引領下的智能製造初步研究與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出,基於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引領之下,隨著智能製造內涵變化而構建的智能製造系統概念模型包括了三大實體部分:其一是新智能製造(軟、硬)資源、產品、製造能力,新智能製造雲池,新智能製造全生命週期智能應用活動。換言之,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引領下,智能製造系統是一種"人、信息空間和物理空間"融合的"新智能製造資源、能力、產品"智能互聯的製造系統(雲)。在這其中,新智能製造雲平臺是其核心支持。

基於這個體系和其相關的技術下,智能製造系統雛形"航天雲網"被研發並被應用在許多企業。航天雲網融合了一部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部分新的製造科學技術、新信息通信科學技術及新制造應用領域專業技術,通過對製造技術體系、標準體系、產品體系的重塑及產業鏈的升級,幫助企業構建更加完善的製造生態系統。目前,航天雲網已有超過1萬多家用戶註冊,在信息互通、資源共享、能力協同等方面的效益已初步顯現。

賦能之外,新一代人工名智能技術也令智能製造面臨著新的挑戰。"當前一場新技術革命和新產業變革正在全球進行,"新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時代正在到來。製造業面臨全球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挑戰:特別是通過製造技術與新一代智能科學技術、信息通信技術及產品有關專業技術的深度融合正引發製造模式、製造手段和生態系統也發生著重大變革。"李伯虎分析。

中德智能製造合作步入關鍵期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世界各國都在積極佈局本國工業發展,德國提出了工業4.0發展戰略,美國提出了工業互聯網,中國製定了《中國製造2025》等,以搶佔以智能製造為核心的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制高點。在這期間,突破層層阻礙而漸入佳境的中德智能製造合作也步入了關鍵期。

當前,中德智能製造合作試點示範穩步推進。圍繞中德的產業、標準化、示範園區、人才培養等選取的31個重點合作項目取得了多項重大成果。其中包括中德雙方在機器人、柔性製造、智能製造等領域遴選的8個試點示範項目,在共同研究機器人檢測和認證的相關標準、技術方法過程中,我國機器人檢測認證水平得以有效提升;示範園區方面,中德(太倉)智能製造合作創新園區內,已有80%的企業實現了生產過程的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入駐的德資企業超過260多家;在中德兩國支持雙方相關單位就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國際標準立項等工作達成共識後,今年10月,《國家智能製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18版)》發佈,我國智能製造標準體系和頂層設計逐步完善,這為智能製造試點工程的複製推廣創造了便利條件;隨著中德合作的漸入佳境,兩國在流程工業領域的虛擬遠程樣板工程和人才培養計劃也在穩步推進。

在推進中德合作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層層阻礙,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合作過程中供需不匹配矛盾逐漸顯現。

對此,工信部信軟司巡視員李穎提出,要進一步發揮專家委對中德智能製造合作的指導作用,圍繞新時代中德智能製造及數字化轉型合作新方向、新趨勢和新機遇展開更多研究。完善擴大專家委組織架構,設立重點領域分委會,組織相關領域行業專家成立數字製造與轉型、工業軟件、工業大數據等重點分委會。多角度組織對外交流,促進中德機構企業互訪互通,推動專家委與德國高端研究機構和企業的交流合作,分享溝通雙方在智能製造和數字化轉型等領域的新案例、新進展和新需求。

中國電子學會也在其報告《中德智能製造合作形勢及對策研究》中建議,推進中德智能製造合作,首先應該正確認識工業4.0的核心內容,切忌過熱或過冷;雙方應加強正面輿論引導,營造良好的合作氛圍;促進合作向研發設計環節延伸,提升中德合作層次;細化合作對接機制,開展長期戰略合作;建立健全考核評價體系,引導產業有序發展;探索新型人才機制,完善技能人才培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