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秦始皇死后睡在水银河里,是真的吗?

风雨人生3293


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来说,这事已经实锤了。在民间的传说中,秦始皇陵中有一条人工造的水银河,秦始皇的棺材就飘在这条水银河上面,这个传说已经流传了上千年,那么这个传说到底是靠谱还是不靠谱呢?根据专家们的鉴定显示,秦始皇陵中真的是有大量的水银,至于秦始皇的棺材到底在不在水银上面我们不得而知,恐怕得打开陵墓才能知道。

秦始皇墓之所以这么久还不打开,其中一个原因便是陵里面水银太多,贸然打开会对周围的人和自然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且有专家预测,如果秦始皇陵打开,那对附近的居民影响是很大的,他们只能另选住处。

其实准确的说秦始皇墓里面有水银不仅仅是传说,因为在《史记》中也曾提到过这件事,现代专家经过采样研究也已经肯定了这个说法。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句话记载于《史记》,也就是说秦始皇陵中的水银代表着天下的江河大海,有趣的是在汉朝的史书中也提过这件事。

水银是有毒的,如果人吸入过度便会中毒,秦始皇陵中方如此大量的水银,除了是象征着江河大海,同时也是在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并且水银还能够有效的阻挡盗墓贼,如果盗墓贼不识相挖了进去,以古代的水平来看,多半会中毒而亡。

水银还能够有效的防腐防湿防菌,所以说有专家预测秦始皇的尸体有可能至今还没腐烂,保持的非常完好,可以参考一下辛追夫人,假如说有一天秦始皇陵被挖掘,始皇帝的尸体保存完好,相信肯定会轰动全世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秦始皇地宫之内存在水银江河湖海这一点早在03年对秦始皇陵的遥感勘测一期工程中就已经被证实,不容置疑。

03年有关部门通过反复多方位测试发现地宫中汞(水银)含量较之地宫之外含量的8倍还多,约摸有将近800吨,主要分布还颇有天文地理的意思,模仿东南、西南存在的渤海、黄海,居然是东南、西南多,东北、西北少。并且就大体建筑地势也是西高东低。

我们再结合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以地势为江山,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以陨星为日,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可以确定秦始皇地宫确实存在水银江海。

但是,纠正一下。秦始皇的棺埻是可能在水银湖中,但是其尸体肯定密封保存在棺埻里,不可能直接接触泡在水银里的。

如此巨量的水银,也可能是秦始皇陵幸以保存至今的原因之一,毕竟大家知道水银常态下是剧毒易挥发的,一旦吸入严重者极有可能一命呜呼。

水银的作用不外乎三个方面。


首先是满足秦始皇死后仍旧脚榻江山的愿望。

其次则是为了防止陵墓轻易被盗,毕竟如此巨量的剧毒水银可不是一般技术的盗墓贼敢光顾的。

最后一点也最重要,我们知道秦始皇曾遍寻长生不老药而不死,既然求生不得,死后尸体不轻易腐烂恐怕也是他最低限度的要求了,毕竟水银防腐作用显著嘛。


不书公子


考古发掘已经证明,古人墓葬里,偶见水银。

比如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国贵族墓(墓主为女性,身份不确定,有说是辽国公主的,有说是萨满祭司的),在整理死者(女性)衣服时,就发现了一些呈水珠状的水银。

(水银珠大大小小地就夹在死者的衣服褶皱中/皇帝不称朕)

平常我们接触到的水银,就封闭在温度计里。水银是汞的俗称,是常温常压下唯一以液态存在的金属。水银剧毒,且易挥发,由于古代墓葬中偶然会碰到,所以考古工作者在接触尸体时,必须戴上手套和口罩(甚至是防毒面具),以防挥发性有毒物质的侵害。

从目前发掘的情况来看,古尸体内的水银(或由于尸体腐烂,溢出体外,夹在衣服中),量一般都不大,可能都是在死者生前(自杀)或故后,灌入口内的。

古人相信水银具有防腐作用(只能说是部分古人,毕竟墓葬中发现水银的只是局部现象);由于水银在自然条件下的存量较少,普通人家没有条件大量获取它,这也可能是古代墓葬中使用水银防腐的情况较为少见的一个主要原因。

帝王家绝对是有条件使用水银的,但就考古发现及文献记载的情况来看,古代帝后死后用水银防腐的情况也很少见。

可见,对于水银是否防腐,古代没有一致意见。否则,皇帝们不会不用。

(由于水银具有剧毒、高挥发性等特点,很容易让人想到,墓中布设水银池能有效起到防盗的作用,不仅古代故事里如此,在当代灵怪动漫和盗墓小说里也比较常见/皇帝不称朕)

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了秦始皇陵的奢华,用了“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说法,说始皇陵里模仿了星辰山川,其中的河流就是用水银灌注。

这种说法在当代得到验证,经仪器检测,秦始皇陵区土壤的含汞量明显超标,远远高过附近其他地区。可以肯定,秦始皇陵里是用了水银的,而且量还不小。

这对秦始皇来说似乎并不奇怪,众所周知,秦始皇好仙,身边围聚着许多方士,而水银作为一种化学物质,正是古代“炼丹家”或“炼金士”们最常用的三种元素之一。

(秦始皇只活了49岁,可叹,他的“业余爱好”促了他的寿/皇帝不称朕)

这些水银不可能如司马迁所记载的,是用来在始皇陵里布置“天文地理”。去年九月我曾在悟空问答答过一题《为什么不去发掘秦皇陵》,对秦始皇陵存在大型地宫予以了否定。主要观点是:

先秦大墓,包括汉代的帝陵、王陵,没一座有地宫。那时陵寝的形制,就是往地下挖一个巨大的覆斗形墓穴,放入棺椁,然后将土回填,再在上面筑起高大的封土(可参考秦始皇的祖先秦景公的大墓)。

(秦公一号大墓,其主人是秦景公。据说此墓僭越了“天子葬仪”,那么周天子也是如此安葬的/皇帝不称朕)

我认为:

虽然秦始皇陵规模无二,但作为一座帝王陵,就其制度而言,也该是“传承有序”的。也就是说,它不可能搞得像外星人到地球人来建的,与前后帝王级陵寝毫不相干。

尽信书不如无书。《史记》虽有“天文地理”的记述,但该记载只表明,早在西汉时,关于始皇陵已有许多神奇的传说,被司马迁“如实”记录下来;然而,所“实”的,是当时传闻即如此,而不是说,秦始皇陵“地宫”真的如此。

那么,秦皇陵里的水银是用来防腐的?

看官莫忘了,同样根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死在巡游的路上(沙丘,在今河北邯郸),盛暑之日,尸体很快发臭,赵高策划夺位,决定秘不发丧,为了掩盖尸臭,在皇帝銮舆后拖了一车鲍鱼(当然“鲍鱼”的故事也未必为真)。

秦始皇入葬时,肯定已烂得不行了,防腐何用?

如果“死皇帝”还没烂得那么干净,撬开他的嘴,往里面强灌一勺水银倒不是绝无可能,可是有必要、有可能将他泡在水银里吗?

这就是绝无可能。

首先,那个时代的古人没有能力造出那么大量的水银,即便造出,他们也没有能力储存这种剧毒且不稳定的物质。而且秦始皇下葬应相当仓促,通过密谋登位的秦二世哪有闲情来搞这些玩意(制造大量水银,并妥加储存,然后运到皇陵,其过程相当耗时)。

再者,帝王遗体如何处理,自有其国制,不是随便想当然搞发明创造的,“把始皇帝泡在水银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本身就是不可信的。

如果我们从历史学的科学严谨,而不是从讲故事的趣味,来研究某件事,那就不能天马行空,将某件事隔断了夸夸其谈,而必须讲求某种制度的因果关系及其传承谱系。秦始皇陵的所谓“地宫”,被传得神乎其神,就打破了这种传承,变成了“外星文明”,什么可能都有了。(皇帝不称朕/胡丹答题)


皇帝不称朕


始皇陛下睡在水银河中?不可思议,倒是想象一下,怎么睡?目前为止,秦汉出土的一系列古墓,也没出现过这样的事,最牛的只是汉代出现过金缕玉衣。



首先,必须承认一点,秦始皇皇陵中有水银,到底有多少?没人知道,外围的一系列专家估计,至少一百吨,我也曾算过,算出过几百吨。

而这些水银怎么分布?史记说成江河分布,我到有点赞同,有人推测,地宫中是缩小版的秦国疆土,而水银在分布在一条条江河中,秦始皇就躺在疆土的中心。



这样的推测,也不无道理,反正在怎么推测,秦始皇也不可能躺在水银上。

做个假设,如果躺,怎么躺?那需要的水银是多少?有人猜测,陵中水银如真实河流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动,那是不是始皇就可以四处溜达,巡查疆土?

有点天马行空。我们还忽视了一个客观事实,始皇的尸体已经腐蚀,我们知道,始皇驾崩在沙丘,这里发生了著名的沙丘政变。赵高李斯胡亥是在等公子扶苏自杀后,才开始动身运始皇回咸阳,那时炎炎暑热,路上尸体都发臭了,买了很多鲍鱼才勉强糊弄过去,兜兜转转,一个多月后才下葬。



另外,天下大势所趋,二世皇帝会是公子扶苏,现在成了胡亥?该有多少人反对?胡亥忙不过来啊,哪里还有闲工夫精心打扮这具腐烂的尸体?就连殉葬,也是借此除掉一批人。

综上,秦始皇死后不可能躺在水银河中,一来不符合常理,二来始皇尸体腐烂,三来胡亥没有闲工夫。最重要还有一点,始皇不会打破历代下葬的常规,古往今来,哪位帝王打破过?也只是据说朱元璋复辟殉葬制,水银灌脑袋,让妃嫔保持生前模样。


史小二记


应该是真的,无论是司马迁在《史记》里的描述,还是现在人们用科技进行的观测,都证实的确存在水银。

各位老师都回答得很好了,我补充一点。他的水银这么多,是从哪儿来的呢?

许多人对水银持怀疑态度,就是不相信能有这么多。

但是不要忘了,水银是从哪里提取出来的?是从丹砂里。

我要介绍一个秦始皇神秘的供货商:四川的一个名叫清的寡妇。

这个寡妇特别有钱。

她有多少钱,司马迁没说,但是司马迁在《史记》里这么形容她:

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翻译一下:

清虽然是个寡妇,但能守住先人的家业,用钱财来保护自己,不被别人侵犯。秦始皇以上宾之礼待她,为她修筑了女怀清台。一介穷乡寡妇,能够名扬天下,万乘之尊对他们以礼相待,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富有吗?

她钱多得连秦始皇都对她以礼相待,她用财自卫,那不就是一个私人武装吗?

但是司马迁没有说为什么多疑霸道的秦始皇能容得下她,光凭有钱那点私人武装肯定不行的,你再有钱,也比不过当年的七国吧。

原因就在于她为什么有钱。

司马迁还说了: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

也就是说巴郡寡妇清的得到朱砂矿,竟独揽其利达好几代人,家产多得不计其数。

她是靠朱砂发财的。

为什么她能靠朱砂发财,我猜她应该是秦始皇的供货商。

为秦始皇提供丹砂炼制水银。

这大概也是秦始皇对她尊敬的原因。


锦翼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的陵寝,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设计,少府令章邯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从秦王政元年开始营建,一直到秦二世二年结束,陵园工程修造了足足39年。

秦始皇陵近似方形,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陵墓修建时有庞大规模的地表建筑,已不存,而地宫则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树草木以象山。——《史记》

根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陵不但有大量奇珍异宝,还有机关暗器,长明灯,而且还用水银做成江河大海……据传,秦始皇的棺椁浮在水银上,来回漂动来巡视自己的“江山”,这个说法不足为信,而史书中的描述的是不是真的呢?毕竟司马迁没有在现场观看。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注重对秦始皇陵的勘测,并进行了多次勘察,据考古专家检测的数据显示,皇陵的建造版图和秦朝疆土是同一版面,而水银则被建造成秦朝的各大水系,有人推测,地宫中的水银可能多达几吨甚至上百吨。这就证明了史书记载的准确性。

由于国家规定禁止主动发掘皇帝陵,所以秦始皇陵还不能发掘,其内部具体是什么样子,只能靠有限的勘测和想象了!


对话历史


根据《史记》上所记载的确有此事存在,而秦始皇为什么要选择在自己的陵墓里放上1300吨水银呢?放置这么多水银有什么作用呢?


那么就不得不提到秦始皇这个人,他在晚期一直追求长生和不老术。虽然结果失败了,但是他仍然没有放弃,相信人死后是会有灵魂的。秦始皇希望自己死后仍然可以统治着这个王国的一切,而这时候一个比较出名的“贞妇”巴清提炼了大量的汞以供其陵墓所需,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称的水银。最关键的是水银可以保人死后尸身不腐,这也出现的太及时了,正好弄到秦始皇心底里去了。


现在我们通常水银都是用于体温计,平常体温计不小心摔破了,家长都不会让孩子们去触碰,就是因为水银中还有剧毒。你想想1300多吨的水银呀,那得有多毒啊!!所以秦始皇墓也是现在帝王墓中很难被盗墓贼挖掘的其中之一,可以看的出来,秦始皇也是很有心机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称,以水银比作星辰百川,美丽的水银流淌在秦始皇的身边,还有数以万计的兵马俑守卫着这个王国。
但是按照实际情况来看,这么多的水银是无法制造出来的,所以说秦始皇睡在水银河里是有一点儿不可能的。


读史小萌新


这个不是传说,而是有确切的历史记载。《史记》曾这样描述秦始皇陵中的规模: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久之。秦始皇的铜棺椁就漂浮在水银之上,日夜巡视着他的地下王国。

根据最近对秦始皇陵的科学探测,发现秦始皇陵土的土中水银含量异乎寻常,学着就此推测,秦始皇地宫中最少有上百吨的水银,从而验证了《史记》记载的准确性。



秦始皇从登基那天开始,动用上百万民工囚徒修建自己陵寝,整整修了37年,规模之大堪比长城。里面尽藏天下奇珍异宝,甚至不乏先秦时的珍贵典籍。项羽灭掉秦国后,秦始皇陵还未彻底竣工,项羽对秦始皇陵的附属物进行了疯狂的破坏,那些缺胳膊少腿的兵马俑就是项羽当年的“杰作”。项羽本想对秦始皇来个鞭尸八百,已报灭国之恨,可他带领几十万大军找了半天,连地宫的入口都没有找到。


秦始皇陵犹如地下迷宫,机关遍布,有自动发射的秦弩,有连环翻板,有足矣致人死地的水银,有瞬间掩埋盗墓者的流沙层。千百年来,重重机关让盗墓者望而却步。

兵马俑的发现震惊了世界,但他不过是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真正的宝藏还深埋在秦始皇陵的巨大的地宫中 ,他就是中国古代的一座地下宝库,也许,只有等到打开它那一天,我们才能一睹他的真容,那将是比金字塔还要伟大的古代工程。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首先要说明的是,经现代考古科技手段证实,秦始皇陵中的确含有大量水银。其次,秦始皇“睡在水银河”里这种说法不太确切,因为地宫里的水银,主要还是以打造“百川江海”的形式注入的。据现代考古结果来看,秦始皇的棺椁内应该并未注入大量水银。

一:以水银为“百川”

其实早在2003年,秦始皇陵遥感勘探一期工程中,有关部门就已经通过遥感和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反复测试发现,地宫中存在大范围、强异常的汞含量,其平均值为陵墓外其他地区汞含量的八倍,且汞的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根据这一事实,再加上《史记》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考古专家分析认为地宫中水银的分布,恰好与我国渤海、黄海的地理位置相符,这也初步证实了《史记》中相关记载的真实性。

二、墓中水银的作用

在墓中灌入如此巨量的水银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那么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来打造“水银宫殿”的目的是什么呢?

其一,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使得人们对待死后长眠之地极其重视,尤其是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史记》中记载秦始皇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是秦人将阴阳五行、日月山川的宇宙观完整地展现其中。
加之秦朝尚水德,于是乎就以水银来模拟百川江海,将这千里江山尽数收于其中,陪伴着始皇长眠于地下,继续着他的帝国统治。

其二,水银有剧毒,大量吸入会导致死亡,如此便可以防御入侵的盗墓者。现代仪器检测出地宫中依然存在大量的水银,这说明地宫的密封性极好。据专家称,如今秦始皇陵尚未打开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一旦开启,地宫中的剧毒气体逸出,会波及周围草木及土壤。

其三,我们都知道水银具有防腐作用,因此地宫中大量的水银,可以保持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长久不会腐烂。

三:巨量水银何来?

根据专家估算,地宫中的水银大约有百吨左右,当时提炼水银主要依靠丹砂,如此巨量的水银需由一百二十吨的丹砂才能提炼出来。那么这些丹砂又是从何而来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当时秦朝的一位传奇女性——巴寡妇清。秦朝的巴渝地区和陕西地区在当时盛产丹砂矿,地宫中所需的丹砂也主要源自这两个地方。而寡妇清的家族世代经营丹砂产业,整个巴地,甚至很有可能是整个秦帝国的丹砂产业,都被寡妇清的家族所垄断了。这也是为何秦始皇对她另眼相看,并允许她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武装,还为她修筑“女怀清台”的其中一个原因。

清本应是一个相夫教子的平凡女性,可丈夫的早逝铸就了她不平凡的后半生。此后她肩负起了整个家族企业,并将其逐渐发展壮大,大到上达圣听,大到富可敌国,也只有她的家族产业,才有能力承担起秦陵地宫中所需的大部分丹砂资源。

历史风云录


在过往诸多对秦始皇陵地宫的研究工作中,"汞异常"这个词会被经常提到。因为研究人员发现,秦始皇地宫中不仅含有大量的水银,而且分布及其讲究,其脉络走向与渤海与黄海之位高度相似!图为秦始皇地宫模型

根据推测,秦王地宫中的水银储量高达100吨,不仅数量惊人,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以当时的资源开采水平和冶炼技术如何能产出如此多的水银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当时的一个女强人:巴寡妇清。

继承了家族企业的清可以说是秦始皇时期数一数二的女富豪,丈夫死后不仅恪守妇道,而且还利用自己的财力保一方平安。因此得到秦始皇的肯定,封其为"贞妇"。由此也加深了清与皇权的关系。而掌控大量丹砂(提炼汞)资源的清就成了秦始皇陵地宫水银的主要提供者之一!图为地宫模拟全貌

那么,在秦始皇陵地宫中为何要注入这么多水银呢?《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此事如此描述: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见过兵马俑的人都知道,秦始皇似乎非常喜欢制造宏图大像,那在陵墓中建造出自己统治下的秦国"沙盘"也不无可能。

另外,按照水银的化学属性,其散发出来的气体可以极好的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这对于生前寻求长生不老未果的秦始皇来说,尸首不腐可能是其可以接受的最后底线。而且水银属剧毒,这样就可以防止那些居心不轨的盗墓者!

但是到目前为止,秦始皇陵地宫依然处于尘封的状态,因为诸多因素没有被挖掘!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日后人们可能会一睹它的风采。不过,对于这位曾一统六国的卓世君王而言,长眠于此不被打扰不失为最好的归宿!

我是军武最前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