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沒有哪位皇帝是在國家就要滅亡之際力挽狂瀾的?

一隻土木攻城獅


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在國家滅亡之際,卻又力挽狂瀾的皇帝,最正確的應該是唐肅宗李亨,其次應該就是康熙(吳三桂的叛亂是極其嚴重的),但是這裡主要說唐肅宗。

唐肅宗李亨是唐玄宗與楊皇后的第三個兒子,一生都活在憂愁中,正好是盛唐沒落的時候,不過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唐王朝的統治,畢竟已經被父親唐玄宗經營的快要倒閉了,最後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倒閉來的晚了一些。

公元755年,安祿山發動了安史之亂,起兵反唐,此後雙方長達了八年的戰爭,因為盛世下的唐朝,軍隊早已經馬放南山,據說叛軍到來的時候,很多官吏都開城門相迎,安史大軍先後攻陷洛陽和長安。

公元756年,李亨登基稱帝,是為唐肅宗,唐肅宗只是簡單的舉行了登基儀式,隨後派使者先去四川向唐玄宗稟報登基一事,接著唐肅宗派李豫和郭子儀為將軍,李嗣業為前軍,王思禮為後軍,一起率領十五萬軍隊人馬從鳳翔出發,征討叛軍。

唐肅宗為了儘快收復京師,答應了將土地、金帛、子女皆歸回紇,確實,李毅在得到回紇幫助之後,大破叛軍,斬殺敵軍六萬餘人,最後回紇要求執行承諾,但是李毅說,現在才剛開始克復京師,如果大肆搶掠,勢必會有人為叛軍死守,到時候想再攻克就很難了,希望等徹底穩定後在履行承諾。

廣平王李毅劇照

唐肅宗得知,還讚賞了廣平王李毅,並讓李毅留守長安三天,穩定局面後又率大軍前去收復洛陽。李毅和郭子儀進入陝城之後,郭子儀並不急於戰鬥,決定智取,先是從部隊裡選出3000名擅長射箭的士兵埋伏在營壘內,並吩咐他們說,交戰時我軍勢必退卻,敵軍便會乘勝追擊,到時候你們幾一邊呼喊一邊放箭,結果安慶緒果然中計,所帶的軍隊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郭子儀立馬掉頭正面掩殺,安慶緒潰敗而逃,放棄洛陽。

之後唐肅宗一直用郭子儀和李光弼等大將平定叛亂,最終安史之亂被平定,風雨飄搖的唐朝再次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唐肅宗也算是為了衰敗的朝做了最後一次努力,如果是這次力挽狂瀾,很可能唐朝就此覆滅。


羽評郡主


這個還真有,正是明憲宗,那個被黑的一塌糊塗的成化皇帝!

這位倒黴皇帝,一輩子都替那白痴老爹收拾爛攤子不說,天災人禍樣樣來,簡直非要他成為一個亡國之君,然而就是種種困難,反而被他扭轉乾坤,力挽狂瀾,硬生生的變成了中興。

《罪惟錄》中記載,明憲宗期間,天災用了一句話評論,那就是,無有酷於此二十三年者。

是年,兩畿、川、廣、荊、襄盜賊大起。道路不通。安南、烏斯藏入貢。

成化元年春正月乙卯,享太廟。己未,大祀天地於南郊。甲子,都督同知趙輔為徵夷將軍,充總兵官,僉都御史韓雍贊理軍務,討廣西叛瑤。二月戊子,祭社稷。甲午,耕耤田。三月庚戌,四川山都掌蠻亂。丁巳,釋奠於先師孔子。

秋七月己酉,免天下軍衛屯糧十之三。甲子,振兩畿、浙江、河南飢。八月丁丑,工部侍郎沈義、僉都御史吳琛振撫兩畿饑民。辛巳,瘞暴骸。庚寅,毛裡孩犯延綏,總兵官房能敗之。

冬十二月癸卯,撫寧伯硃永為靖虜將軍,充總兵官,太監唐慎監軍,工部尚書白圭提督軍務,討荊、襄賊。是月,韓雍大破大藤峽瑤,改名峽曰「斷藤」。

乙卯,硃永大破荊、襄賊劉通於南漳。閏月癸,振南畿飢。乙未,硃永擊擒劉通,其黨石龍遁,轉掠四川。

乙巳,免今年天下屯糧十之三。壬子,楊信為平虜將軍,充總兵官,太監裴當監督軍務,禦寇延綏。

 秋七月辛巳,封弟見治為忻王,見沛徽王。戊戌,毛裡孩犯固原。八月丁巳,犯寧夏,都指揮焦政戰死。丁卯,諭祭于謙,復其子冕官。

以上種種記載,只是成化年間其中一小部分而已,就是這些看似輕飄飄的記載,卻蘊含了極大的危機。

 

荊襄百萬流民造反、四川蠻苗造反,兩廣壯瑤造反、寧夏陝西土官造反,揚州鹽商造反,兩京盜賊都在橫行肆虐。

忠上疏言:「臣先後招撫流民復業者九十三萬餘人,賊黨遁入深山,又招諭解散自歸者五十萬人。俘獲百人,皆首惡耳。今言皆良家子,則前此屢奏猖獗難御者,伊誰也?賊黨罪固當死,正因不忍濫誅,故令丁壯謫發遣戍。其久附籍者,或乃佔山四十餘里,招聚無賴千人,爭鬥劫殺。若此者,可以久居故不遣乎?臣揭榜曉賊,謂已殺數千,蓋張虛勢怵之,非實事也。且圭固嘗身任其事,今日之事又圭所遺。先時,中外議者謂荊、襄之患何日得寧。今幸平靖,而流言沸騰,以臣為口實。昔馬援薏苡蒙謗,鄧艾檻車被徵。功不見錄,身更不保。臣幸際聖明,願賜骸骨,勿使臣為馬、鄧之續。」帝溫詔答之。

在項忠的奏章中,就記載了他先後招撫九十三萬餘人,可見這叛亂規模之宏大。

這還是內部矛盾,其中外部矛盾也不少。

在那個白痴老爹,復辟後又送了一波,把河套都丟給了蒙古,而今蒙古不斷侵略,進犯寧夏和陝西。

河套乃是中原王朝,必爭之地,關於河套之地,中原王朝與胡人、蠻夷可是打了幾千年,卻被那個白痴明英宗給葬送了。

三邊惟延慶地平易,利馳突。寇屢入犯,獲邊人為導,徑入河套屯牧。自是寇顧居內,我反屯外,急宜於沿邊築牆置堡。況今舊界石所在,多高山陡厓。依山形,隨地勢,或鏟削,或壘築,或挑塹,綿引相接,以成邊牆,於計為便。」尚書白圭以陝民方困,奏緩役。既而寇入孤山堡,復犯榆林,子俊先後與硃永、許寧擊敗之。

還有建州女真崛起

吐魯番侵犯哈密衛,並最終佔領哈密衛。

內部有大盜石龍、劉通。

外部有蒙古英雄,滿都魯,梅都海,達延汗。

女真頭領則是李滿柱,董山,都是雄才大略的人物。

然而最終全部被明憲宗平定,河套也被收回,至於後面河套丟失,則是他那兒子,明孝宗的鍋,這個被文人吹起來的皇帝,真探究起來,除卻某些方面,政治上當皇帝,簡直就是一無是處。

南剿大藤峽,西撫鄖陽流民,東犁女真虜庭,北疆主動出擊大破蒙古收復河套,短短十幾年之內,從崇禎開局,變成了仁宗局面,可見其能力。

這位皇帝,開局和崇禎一樣,都是天災人禍,流民四起,外部大敵壓境,卻能夠硬生生的扭轉乾坤,轉危為安。


筱談天下


歷史上有很多挽狂瀾於既倒、 扶大廈之將傾的皇帝,比如唐肅宗李亨、或者明代宗朱祁鈺。不過兩個人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大臣蓋過了他們的風頭。



今天說一個捱罵的人吧——趙構,很多人對他的印象就是昏庸無道、軟弱無能,而且還擅殺忠良岳飛,所以他在歷史飽受罵名。在越關的眼中他也確實是一個無道而且擅殺忠良的人,但他卻並不是一個軟弱昏庸的人。

靖康之變後,徽欽二帝被金國俘虜,北宋因此滅亡。當時天下已經大亂,北方基本陷入了金國人的手中,宋廷內部也出現了大量的分裂勢力,南方爆發諸多起義事件,全國各地土匪橫生。



趙構在應天府即位稱帝后,懾於金國的軍威選擇了南逃。1129年趙構逃至臨安時,苗傅和劉正彥發動了兵變,並且強迫趙構退位。由於各地將領的支持,最終這次兵變被趙構平定了下來。

1130年,趙構終於取得了喘息之機,騰出手來抽調、安排軍消滅了南方的割據勢力,鞏固南宋的政權。之後在防禦金兵上也做了很多部署,命令岳飛、韓世忠、吳玠、劉光世、張俊等人分區負責江淮地區的防務。

但趙構吸取了苗劉兵變的教訓,為了防止將領做大反叛,所以在朝廷中任用了大量主和派人員平衡在外的將領。



1132年,南宋政權初步穩定,在整個南方站穩了腳跟。在其後的幾年間,趙構也是支持北伐的,所以各路宋軍在對金的戰爭中不斷取勝。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這些將領之中有一些功大勢重,而且當時的南宋財政已經接近枯竭,為了避免這些將領做大,也為了穩定南宋百姓的反感情緒,最終趙構停止了北伐。

1141年,趙構為了保住半壁江山,所以向金國屈膝求和,並且製造了冤獄,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忠心耿耿的岳飛。



總結來說,趙構是一個精通厚黑學的人,他的做法令人不齒,是一個典型的宵小之輩。但其還是有一定能力的,擊退了當時強大的金國軍隊,穩定了南宋內部各派勢力,還平定了南宋境內了農民起義。應該算是一個力挽狂瀾的皇帝。


我是越關


說到力挽狂瀾的帝王,明代宗朱祁鈺絕對算得上。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被瓦剌俘虜,他的弟弟朱祁鈺臨危受命,被迫當了皇帝。各位沒有看錯,這朱祁鈺做皇帝確實是被迫的,因為他本來是非常不想當這個皇帝的,無奈皇帝哥哥被俘,而且瓦剌大軍壓境,而京城的精銳在土木堡中幾乎損失殆盡,防禦空虛。在此危急時刻,必須一位年長的君主出來穩定軍心民心,朱祁鈺實在推脫不了,只好忐忑不安得做了皇帝。後來瓦剌大軍進犯,在於謙,石亨等領導下,數次打退了瓦剌大軍的進攻,贏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否則的話,明朝如果當時選擇另一條路——南渡的話,必將重蹈宋朝的覆轍。這件事雖然主要是于謙的功勞,但是朱祁鈺臨危受命穩定人心,其功勞亦不可沒。





煮酒嘗歷史


在歷史上,逆天改命的人也有,諸如唐肅宗李亨、宋高宗趙構、清太宗皇太極等都是改變天命,再造天下的人。

1、唐肅宗李亨

安史之亂爆發後,河北17郡轉瞬瓦解,東都殘破,潼關戰敗,天子西逃,大唐一片亡國景象。

在馬嵬驛之變後,太子和唐玄宗分道揚鑣,北上靈武稱帝,尊唐玄宗為太上皇。

(唐肅宗)

集結朔方、河西及西北各鎮以及回紇的軍隊,籌集軍餉,挑選統帥,一年多的時間部署,在安祿山死後,叛軍內部有瓦解。

肅宗對叛軍發動總攻,開啟收復兩京之戰,兩個多月的時間唐軍就克服兩京,天下歸心,等於再造大唐。

(安史之亂)

2、宋高宗趙構

許多人以為趙構無能、軟弱,南宋的天下全是將軍們的功勞。其實南宋相較於南明有兩個優勢,第一法統爭議下,第二皇帝親政負責。

(高宗)

趙構在渡江後,多次組建編制部隊,逐步提高中樞的權力;在財政供給上,優先供給軍隊。

相對而言,這位經歷過苦難的君王非常懂得帝王之道,內憂外患中保持江南半壁。

(宋金戰爭)

3、皇太極

一般人以為皇太極繼承了一個強大的政權,且皇太極諡號是“宗”,水平一般。

其實皇太極繼承的政權,基本是一個風雨飄搖的部落政權,內部八旗旗主各有想法,滿漢矛盾尖銳。外部封鎖嚴謹,明軍也在整軍備戰。

(皇太極)

皇太極在其後的十年裡,軍事上打開生存空間,對內緩和了滿漢關係,加強了汗權,並善待明朝方面的人才,在明清戰爭中逐步佔據優勢,天命向皇太極這邊轉移。

(明清戰爭的一次重要節點)

歷史上有很多雄才大略的人,他們表現方式不一,取得成果不一,但不妨礙他們的優秀。

參考文獻:

李碧妍《危機與重構》;

寺地遵《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

《清太宗實錄》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悟空問答,寅哥解惑。這樣的皇帝還真有,那就是距今2000年的漢昭帝!準確的說應該是漢昭帝團隊!

有人會說了,漢昭帝的父親漢武帝不是千古一帝嗎?漢朝在漢武帝時期大殺匈奴,漢朝進入鼎盛時期!這不是與問題不符嗎?那實際上是表面上的漢朝!在漢武帝晚年,由於漢武帝的窮兵黷武,漢朝在漢武帝晚年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這時的漢武帝也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但他已經風燭殘年了,沒有精力和時間來處理問題了,這項工作就只能交給繼任者漢昭帝來實行了!

漢昭帝年齡太小,實際掌權的是霍光,金鈱緹,桑弘羊,上官桀等輔政大臣,後來召開了著名的“鹽鐵會議”,否定了漢武帝激進的治國理念,恢復了休養生息,漢朝接近崩潰的國民經濟才逐漸恢復。後來上官桀和燕王劉旦密謀造反,被漢昭帝和霍光聯手摧毀,成就了“成王不疑周公,昭帝委任霍光”的歷史佳話!也正是昭帝君臣的協作,才有了後來的昭宣之治!漢朝能夠延續到王莽篡政,這些功績都是歷史所銘記的!

半小時耕耘換您三分鐘品讀!我是寅哥解惑,感謝您的閱讀!歡迎大家的關注!




寅哥解惑


我這說一個找罵的答案吧,慈禧太后。她不是皇帝,但是卻是大清王朝的實際最高統治者。

慈禧現在被罵一點也不冤枉,畢竟晚清那點破事確實夠丟人的,而且慈禧後來“量中華之物力,街與國之歡心”可謂是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

但是如果以中國傳統觀點來看,慈禧絕對是一個相當優秀的政治家。

大清朝在道光、咸豐的時候是真的已經快完了(當然和洋人關係不大,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其實很有限,這是中國傳統封建王朝的滅亡,大清200年要到頭了),太平天國這種等級的民變在歷朝歷代都是要亡國的,你想想黃巾起義後的東漢;黃巢起義後的大唐;宣和暴動,方臘起義後的大宋;李自成起義後的大明......都撐了多久呢?

大清經過太平天國後,可是還挺了六十年,甚至還一度中興,這一點最高統治者慈禧居功至偉!

那麼,為什麼她沒有改變中國的國運呢?答案很簡單,因為慈禧只是一個傳統的政治家,而不是改革者,他只能勉力維持封建統治,卻不能帶領中國走向富強。

只要維持大清的統治,什麼方式都可以用:放權給漢臣一樣,出賣國家利益給列強也一樣......

所以大清只能滅亡,這是定數。


國史拾遺


開國之君聽說過,亡國之君也不少,唯獨這個在國家滅亡之際力挽狂瀾的所見不多,好在不多不等於沒有,仔細梳理中國歷史上的皇帝,還真有那麼一位,也可能是僅此的一位,那就是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劉秀是正兒八經的漢族皇室宗親,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是漢景帝的兒子長沙定王的一支,到了劉秀這,王侯的地位在推恩令作用下,已經是個小小的縣令一級了!

這裡先說說推恩令,大家基本上都是歷史課本中瞭解這一政策,漢初分封諸侯王,王國擁有獨立的財權和武裝,護佑中央,但是這些全是熏天的諸侯王基本上都會在經過短暫發展後勢大難制。

在推恩令以前就爆發了七國之亂,雖然很快被平息,但也讓當政者看到了諸侯國對於中央王朝的威脅,因此到了漢武帝劉徹這一代就想著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推恩令應運而生,不過話說回來推恩令是一個很高明的“削藩”手段,自古以來“削藩”不動用武力不打仗的,還真就唯有這個推恩令,簡單來說就是把諸侯王的土地雨露均霑的分給諸侯王的兒子,漢朝的規矩,侯以下的爵位歸郡管轄。

這裡一定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漢武帝是用的“賞賜”的表述,也就是說把原來只分給嫡長子的土地和人口,見者有份的分給諸侯王所有的兒子,這不但沒有引起不必要的戰亂,反而給漢武帝劉秀帶來了聲名。

到了漢光武帝這,他爺爺的爺爺是長沙定王,他爹一輩只是個縣令,漢光武帝充其量就是個豪族了這就是推恩令實施下來的效果。不過不像大家普遍認識的那種宗室子弟多紈絝,漢光武帝劉秀就是個例外。

在西漢經過王莽二十餘年的動亂之後漢光武帝劉秀可以說力挽狂瀾,挽大廈於將傾,為了續上劉氏宗興,劉秀特意把國號定為“漢”,後世稱東漢,以與劉邦的西漢區別。


歷史三日談


有,最符合本題的皇帝我認為是明代宗朱祁鈺,那麼下面就為大家簡單說一說他是怎麼能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的。

明代宗朱祁鈺

朱祁鈺本來是一個沒有煩惱,生活很愜意的王爺,他從沒想過有朝一日能登上皇位,毫無爭權奪利之心的朱祁鈺就這麼逍遙自在的過著自己的日子,直到正統14年(公元1449年),面對蒙古瓦剌部的騷擾,朱祁鈺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決定御駕親征,結果因為太監王振的瞎指揮,導致明軍大敗,五十萬主力全軍覆沒,明朝三大營亦隨之毀滅,明朝軍事力量遭到毀滅性打擊,更為嚴重的是明朝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中被消滅殆盡,明英宗被俘!而瓦剌軍則裹挾明英宗繼續南下,包圍京師,大明朝面臨著自建國以來最危險的時刻。群龍無首,精銳盡失的明朝如何抵擋兵鋒正盛的瓦剌軍呢?這時候,朝中大臣已經有人將家眷財產轉移南京,準備逃跑了,北京城內人心惶惶,難道300多年前的“靖康之恥”將會再次上演嗎?中原大地剛剛收復不過80幾年,就要再次落入蒙古人手中嗎?

就在這最危急的時刻,一個剛正的大臣,一個曾經的瀟灑王爺,共同頂起了為大明朝續命的重任!面對危機,時任兵部尚書的于謙等主戰派大臣向皇太后進言為了不使明英宗朱祁鎮成為瓦剌人藉以要挾明朝政府的條件,大明朝需要另立新帝,於是朱祁鈺登上了帝位。

朱祁鈺即位後,反對南遷,決心與瓦剌人決戰到底,並且立即任命于謙全權負責北京城的防衛,指揮北京保衛戰,最後在於謙的指揮下,大明朝打贏了北京保衛戰,得到了喘息之機,然而危險並沒有完全消除,瓦剌人雖然暫時撤退了但依然有可能捲土重來,再加上朱祁鎮在位時宦官專權,造成朝廷政治昏暗,還有瓦剌人的劫掠,各地災害的頻發,大明朝此時真是處在內外交困的危亡時刻。

面對這種局面,朱祁鈺陸續採取一系列積極措施,穩定朝局,先是清除閹黨,陸續起用正統以來被迫害的忠臣良將,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朝野清明,招賢納士,廣開言路,重用於謙等賢臣,一時間朝廷吏治為之一新。除此之外朱祁鈺還對發生災害的地區減免賦稅,開倉賑災,積極治理河道,消除水災,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則厲行節儉,減免宮廷開支,大力發展民生經濟。

可以說朱祁鈺在位的這8年,大明朝的頹勢已止,在經過土木堡之變的重創後明朝國力又開始逐漸上升,然而由於後期身體病重,遭遇小人,最後皇位被奪,悽慘死去。

但如果沒有于謙,沒有朱祁鈺,沒有這君臣二人的惺惺相惜,戮力同心。想必明朝即便不亡也會步宋朝的後塵了吧!


那麼這樣一位皇帝算不算是力挽狂瀾呢?


鹹魚閒聊


有人曾經在這樣的局面下翻盤:王朝兩百餘年,遍體沉痾,兩京淪陷,十三省處處烽煙;天子北狩而崩,幼帝新立,內有權臣,外有藩鎮,無尺寸之兵,乏充餉之銀。十五年後,天下治平,大軍遠征天山,鉅艦耀武扶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