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太极(三)这个头磕下去,从此你就是这个门的人了!

 上文书说到王兰亭到了城关镇后遇到了一位日后不世出的人物。谁呢?此人的一生可谓极富有传奇色彩,其一生的境遇又是孙禄堂所不能比拟的。他家财万贯,良田千倾。进了惇王府,成了座上宾。慈禧给他赐过号,官享正四品。摄政王载漪的拜帖老师,袁世凯称帝时特聘的全国拱卫军总教练。从不在民间以教拳谋生,其来往之友非武术界巨擘即上层社会的显贵。他,就是李瑞东。 


李瑞东生于1851年。从小家境殷实,饱读诗书,痴迷武术。曾随当时名气极大的饶阳李老隧学习戳脚门的功夫。因在家中试手而三拜于王兰亭。凄然之下获知王兰亭所练的乃是闻名遐迩的太极门功夫,欲拜兰亭为师而不得应允。最终,王兰亭与他焚香祷告,结为异性兄弟,并答应代师传艺。而王兰亭却未曾想到这种无心之为却把道脉的这支太极拳的香火留了下来。从而使得以前的太极拳练法和用法得以继承与发展。
逝去的太极(三)这个头磕下去,从此你就是这个门的人了!

 据李瑞东在其所留的“发明源起”一文中叙述得知。王兰亭将他引荐至惇王府补了一个缺儿后,学习太极拳之初始从八门五步十三势入手。他学了一年有余,仅仅学会了从十三势衍生而来的六十四式拳架。大家看到这里需要注意了,这个学习的程序及内容就是现在的太极拳普及当中失传的部分内容之一了。如果把太极拳比作成一部豪华轿车,那么这部轿车就是由各个零件组装而成的。而整个的生产就像一个流水线一样,每道程序都是缺一而不可。

王兰亭除了教他十三势的工夫,还给了他一本不厚的拳谱。据记载其中篇数并不多。而不似现在这般连篇累牍。为什么?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开始,先人们就认识到不能过于依赖文字书籍。只有背下来,记住了才可避免书灭技亡的厄运。而且也是出于对技艺的珍视和重在保密,所以特别的讲究口传心授。那些言简意赅的口诀,歌诀内容就是在这样的流传过程中为了方便记忆而产生的。

逝去的太极(三)这个头磕下去,从此你就是这个门的人了!

 王兰亭当时还告诉李瑞东:“吾弟不可因此书篇数无多便轻视而妄传也。尔未见班候杨二弟所传者,皆系掐头去尾,断简残篇也。前无原序,后无宗派谱系。尔以后留心察之,若遇本门之人看其拳谱,断简残篇,少头无尾者皆出班候门下。不问可知。倘及彼时,吾弟便知愚兄所传者孰真孰伪矣。”由这一段话可知,杨班候出于私心而将他的师爷陈长兴做的序还有他这一支太极门的源流历史给刻意掩盖了。这就使得杨家下面的分支代代皆尊武当张三丰为祖,却又没有宗谱文字流传。使得太极拳的源流史至今还是一个争执不休的话题。斯为憾矣!

在此之后,王兰亭又开始教他八门五步当中的八法,并单练,双练;单行,双行;单操,双操;单杀,双杀各层功夫。这些也是太极拳普及到今天所没有的练法内容。八法说的是什么呢?此乃八个字,其分别是:沾、连、粘、随、牵、拨、合、进。各字都有各字的单独练习之法与双人喂劲试手之法。同时与之匹配的还有八法歌诀曰:呼吸往复在阴阳,转换折叠内中藏。虚实相兼动犹静,急迟继续柔中刚。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又讲究开、合、升、降,、提、举、吞、吐这八诀。


逝去的太极(三)这个头磕下去,从此你就是这个门的人了!

 教者有心,学者用心。李瑞东得此外练及内炼机要后发奋习练两年余,功夫日见增进。此时每每与王兰亭操演八式练习手法之际,王兰亭必故意让之。开始,李瑞东还没有留意王兰亭的异常。但随着时日的递增,每每和王兰亭操演八式的时候,其必言:“吾弟近日工夫实较愚兄胜强数倍矣。”于是,李瑞东知道,自己这位盟兄这是话里有话了! 

逝去的太极(三)这个头磕下去,从此你就是这个门的人了!

 他经过仔细思量后遂找到王兰亭悲痛万分的言道:“恐余欺师犯上故作此言以愚弄吾也。看吾明大义、知轻重否。若不知大道为贵,师门兄长为尊,则将半途而摒弃之矣。吾兄若看出弟有不恭敬不受教处或有过犯上,叩邀吾兄明为指示,俾弟知过痛改。倘或看出弟非道中之人,亦祈明白示知,弟请从此辞。愿学金人缄口,自此后不敢再谈技勇矣,不然或疑弟年少不知尊师重道之大体,恐学成艺业,将来作出欺师坏道、负兄灭伦、行同禽兽之事。如果因此中道弃之不传岂非冤枉哉,弟实所弗甘也。弟虽碌碌庸才,布衣下士,然亦系旧家子弟,幼年亦曾读过诗书,受师长教导并父母教训也,尚明大义实非鹗獍者流,弟自从吾兄学艺以来,时刻未忘师兄教诲之深恩,大道之至重也,相处三年之久何未鉴我心。不料今竟以下流目之,败类待知而摒弃之,岂非天命乎,余将何怨也,惟有付之一笑而已也。” 


当时,王兰亭听而闻之也是凄然色变,潸然泪下而言曰:“是何言欤,是何言欤,从此吾知弟矣,兄知过矣。吾弟万不可因此而生退缩之心,疏远之情也。此乃本门规矩,择人而传之意也。由来圣圣相承、师师相授皆如是也。必须屡试无讹,而后传之,方无妄传、轻传、滥传之咎矣。岂未闻汉代张子房先生圯桥三进履之故事耶,此乃郑重择人而传之明证也。余当年从杨禄躔先生学艺之时亦是如此,连试多次无差矣,方肯传授愚兄实艺真诀,指示内外关窍太极之根源,阐发阴阳循环之至理。讲明手有五诀,足有五步,身有五方,口有五音,头有五星……若不得明师亲传口授,各种重要口诀,焉知其中妙理变化之奇哉……”

逝去的太极(三)这个头磕下去,从此你就是这个门的人了!

 由中可见,真正的技艺传承都是要经过相互考察考证的,这也反衬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而当下交钱就可以磕头,门徒成百上千的此类情形显然是与古代文化相为悖离的。我们说无价之宝只要被标上了价格,即使再贵也是不值钱的了!所以,轻言拜师与轻易收徒不仅仅不是对太极拳的宗脉传承不利,反是一种亵渎。我写“逝去的太极”系列并不仅仅是指这项拳术的优秀内容在消失,还包括过去围绕着它而形成的很多文化内涵在逐渐逝去!文化的重要性就好似外国人学习汉字并不仅仅在于汉字的本身独特与否,更是为了通过对汉字汉语的掌握去更加深刻的认知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没有人会对你的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的。太极拳,也是一样的道理!

再说王兰亭在对老师沉痛的缅怀和对自己学艺的过程一番陈述后,言及愿自此后代师传授真正的太极大道,李瑞东闻言转悲为喜,遂祈求在祖师位前焚香顶礼,立愿立誓,列入门墙之内。王兰亭见之亦是心喜而语重心长的说道:“这个头磕下去,从此你就是这个门的人了!”李瑞东郑重盟誓磕头,列入门墙之后,方知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是有着多么的不同。原来,之前所学的看似已够很是不同寻常,今日方知,不过是基础罢了。真正的太极拳奥妙处实际是在此基础之上的深化。不得其法,就犹如盲人骑瞎马,永无练对出头之日。李瑞东得法而大成后遂将整个练习的框架又做了一番梳理,其内外习练的关键处,我将在明天之“逝去的太极(四)”中做以详细叙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