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親筆為兆龍飯店題寫的店名亮相改革開放40週年展

邓小平亲笔为兆龙饭店题写的店名亮相改革开放40周年展

“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展出的鄧小平為兆龍飯店題寫的店名。澎湃新聞記者 王俊 圖

國家博物館正在對公眾開放的“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運用歷史圖片、文字視頻、實物場景、沙盤模型、互動體驗等多種手段和元素,充分展示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發生的偉大變遷,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展覽第四展區“歷史鉅變”第七單元“港澳臺僑助力改革開放 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重點展示了廣大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積極參與國家改革開放事業,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在第七單元,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鄧小平1985年出席香港知名人士包玉剛捐建的北京第一家五星級酒店——兆龍飯店開業儀式的照片,以及鄧小平為兆龍飯店親筆題寫的店名等一同亮相。

位於北京市東三環繁華地段的兆龍飯店是我國改革開放之後第一家由港商捐資建立的飯店,也屬北京市最早的一批現代飯店之一,是現代中國吸引外資、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

由港商捐資、署名建設飯店,在今天看來,或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過,在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這簡直是聞所未聞的稀罕事。

1978年11月,在時任國家旅遊局局長、包玉剛表親盧緒章的牽線下,包玉剛與鄧小平在北京凜冽的寒風中第1次握手,一見如故,談了很多問題。不久,包玉剛通過盧緒章表示:打算以其父親包兆龍的名義向祖國內地捐款2000萬美元,其中1000萬美元在北京建1座現代化旅遊飯店——兆龍飯店。

這可難住了盧緒章,因為當時中國一般不接受“外援”,更何況包玉剛是“大資本家”,他的錢該不該接受?盧緒章向鄧小平請示,鄧小平相當乾脆地說:“別人怕‘接’出麻煩,我出面接受這筆捐款”,並批示“請國家旅遊局在北京最好的地方給包玉剛建一個飯店”。

1983年9月5日,鄧小平為兆龍飯店親筆書寫了店名,使得兆龍飯店獲得了空前絕後的榮譽。如今,人們可以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中看到鄧小平當年為兆龍飯店題寫的店名。

後來,在飯店籌建和建設的整個過程中,鄧小平一直十分關心該項目,一方面抵制來自各方面的反對,一方面派專人監督工程質量。《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報道曾指出,“無怪後來有人稱兆龍飯店為‘鄧小平工程’”。

1985年10月,兆龍飯店落成。當年10月25日,日理萬機的鄧小平還破天荒地出席了北京兆龍飯店的開業典禮。《福建黨史月刊》此前的報道指出,“這是他平生唯一一次為外資飯店題寫店名與開業剪綵,既表示了對利用僑資、外資建設旅遊飯店的有力支持,又顯示了一代偉人的政治智慧。”

10月25日當天,鄧小平、萬里、習仲勳、楊尚昆、谷牧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包玉剛先生和他的家屬,出席了兆龍飯店的落成典禮,谷牧國務委員剪了彩。

當年,對於一個新建飯店的開業典禮來說,這樣的規格實屬罕見。而這在國門剛剛洞開的中國大陸,猶如一座風向標,因而備受海內外關注。

事實上,兆龍飯店是改革開放40年來“港澳為改革開放做貢獻,國家成就港澳繁榮發展”的典型案例之一。

改革開放40年來,港澳一直是內地最大的外資來源地。截至2017年年底,內地累計使用港澳資金1.02萬億美元,約佔內地累計使用外資的54%,港澳累計在內地投資項目43.3萬個。

40年來,內地與香港的貿易總值從1978年的108億港元擴大約380倍,達到4.1萬億港元,年均增長16.5%。目前,香港是內地第六大貿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服務貿易伙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