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普新區:昔日小漁村華麗變身成爲「東北之窗」、改革開放「龍頭」

1978年,大連金州馬橋村村民劉仁趯想去一趟大連市中心可真不容易。“得先步行一個多小時到金州,再從金州乘坐火車或汽車,再花兩小時左右才能到。”

40年過去,馬橋村所在的行政區劃早已變遷,取而代之的是金普新區。現在,從金普新區到大連市區的選擇多了很多——有輕軌、有客車、有私家車,時間則縮短為只需40分鐘。

1984年10月15日,馬橋村的玉米地裡插上了一塊塊木牌,上面寫著“賓館”“郵電大樓”“寫字樓”“銀行大樓”等。中國第一個經濟技術開發區——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在這裡成立,“神州第一開發區”的名字從此響徹大江南北。

2014年6月23日,大連金普新區獲國務院批覆,成為東北首個、全國第10個國家級新區。改革開放40年來,金普新區從一個小漁村華麗變身成為“東北之窗”、開放“龍頭”。

過去:去市中心要折騰4小時

現在:選擇很多隻需40分鐘

1984年9月25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在金縣(現金州區)馬橋子興建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

之後不久,曾有記者興沖沖地來到馬橋子村採訪。在鄉間土路上,他們向一名老農民問路:“大爺,開發區怎麼走?”

“凱伐去(開發區)?什麼是凱伐去?”面對詢問,老農民顯得很茫然。實際上,當時好多當地人都只知道馬橋子,不知道開發區。

在老報人王國棟收集的眾多老照片中,一張拍攝於1984年深秋的金縣馬橋村鳥瞰圖猶如一幅濃墨重彩的鄉村油畫,油畫上是有著黃褐色土地和藍色海灣的小漁村。

今年78歲的劉仁趯是金普新區的一名退休教師,1958年,他跟隨父親遷到馬橋村。回憶起那時候的馬橋村,他感嘆:“當時這裡就是一個小漁村,生活很困難,我們一家5口只能擠住在草屋裡。”

後來,劉仁趯當了生產隊長,經常帶著社員們去金州拉肥料,這條路他已經記不清走了多少趟了。“馬橋村到金州大概8公里的距離,我們拉車來回3小時。一天能拉兩三次。”

“那時候去大連市中心不容易,沒有要緊事都不去的。”劉仁趯回憶,“從馬橋村去大連市中心,要先步行走到金州,再從金州乘坐火車或汽車,來回得4個多小時。”

開發區的建設、金普新區的建成,都在悄無聲息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現在,劉仁趯再去大連市中心就方便多了。“有輕軌、有客車,輕軌4塊錢,客車3塊錢,40分鐘左右就能到。”

除此之外,劉仁趯的兒子和女兒都有了私家車,去大連市中心早已不是難事。“現在這裡很多人在市中心上班通勤,我們也經常去看音樂噴泉、看展覽,非常方便。”

過去:建設、經濟幾乎“一張白紙”

現在:現代化新城區成“東北之窗”

過去,馬橋村的主要產業只有漁業和農業。漁民出海打魚都靠人力小船,根本禁不住風浪。“有個小村子全村一共20多人,有次10多條船一起出海,結果發生了海難,村子就把那天定成了集體悼念日。”劉仁趯回憶,那時候漁民之間流行著一句話:“面朝大海背朝天,一板之隔生與死。”

出海不易,在地上幹農活也不好過。“土地貧瘠,種植方法落後,只靠收成根本吃不飽。不少人就去山東買人家曬的地瓜幹,回來磨成粉吃。當時的馬橋村吃的是井水、走的是泥路,連電話線都沒通。”

不過,這種困境在1984年10月15日畫上了句號,那一天,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奠基。

當天一早,馬橋村及周邊的劉家村、王家村和徐家村像過節一樣,大家穿著新衣、扭著秧歌,喜氣洋洋地從四面八方湧向長嶺山會場。會場聚集了5000多人,現場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會場主席臺上方懸掛著寫有“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工典禮”的大紅橫幅。

那一天,時任金州區一中學物理老師的劉仁趯也帶領著自己的學生們來到會場。“我們當時非常激動,因為都知道開發區會改變馬橋村的命運,改變這裡所有人的命運。”

王國棟回憶,當時,各村的玉米地裡插上了一塊塊木牌,上面寫著“賓館”“郵電大樓”“寫字樓”“銀行大樓”等,讓村民們激動不已。

“第一個開工建設的項目是銀帆賓館,就在我家附近。”劉仁趯記得特別清楚,“村裡從來沒有過樓房,這是第一個,所以我隔三差五就要去看看建到什麼程度了。”

從1984年的3平方公里起步區發展到現在,金普新區已經成了規劃面積1040平方公里、擁有兩個主城區、建成區面積120平方公里、社會總人口120萬人的現代化新城區。經濟也從1984年的“一張白紙”,變成2017年的地區生產總值高達2100多億元,佔大連市的28.6%,佔全省的8.8%。

從“一張白紙”到“東北之窗”,金普新區光彩炫目的發展樂章,正是40年波瀾壯闊改革開放大潮的生動寫照。

過去:無經驗可借鑑摸著石頭過河

現在:創多項“第一”成中國開發區“樣板間”

走進金普新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橫貫新區中心的金馬路。24年前,這條路的建設標誌著大連開發區的美好藍圖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金馬路的修建開始於1984年年底。當時,來自日本、美國等地的專家提出,作為城市主幹道,金馬路的控制紅線寬度最好設計為100米。

此話一出,立即引起強烈反響。許多人都認為,這麼寬的規劃設計,對於一個剛剛興建的城區來說“太浪費了”,有些“不可思議”。但最後,他們還是照做了,理由是“要對得起發展,對得起後人,要幾十年甚至一百年都不落後。”

類似的事情在金普新區發展過程中有很多,因為當時的很多規劃是沒有經驗可以借鑑的,需要一步步摸索和創新。創新的基因從開工典禮開始,就已經深深刻在開發區的骨子裡。

“開工典禮上傳遞的很多思想現在也沒有過時。比如要堅持‘特事特辦,新事新辦,方法全新,立場不變’的精神,使開發區具有全新的工作作風、全新的經營思想、全新的精神風貌。”劉仁趯回憶。

第一個掛出“開發區管委會”牌子,開“小政府,大社會”管理體制先河;第一個成立“馬上辦”辦公室,提高辦事效率;第一個和日本財團合作開發工業團地;銀行網點代辦企業註冊登記的“政銀合作”形式開東北先河;在全省率先實現行政執法權和執法人員的“雙下放”,實現“一支隊伍管執法”。在東北率先全面啟動管理體制改革,機構、人員編制均精簡30%,精幹程度在國家級新區中名列前茅……

在行政審批方面,金普新區也為全省、全市做出榜樣:在全市率先編制試行了行政許可審批、權力、責任等“六張清單”,18個行政審批職能部門、151項行政審批事項全部進駐行政服務中心,切實推行“一個窗口受理、一個印章審批、一個流程辦結”,實現了“清單之外無權力,大廳之外無審批”;開通運行“網上辦事大廳”,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新設立企業升級為“四證一章”一日辦結,全省率先、全國最快;推行建設項目並聯審批,環節由32個減至5個,時限由149個工作日減至25個,其中開工前審批減至20個。

2017年4月10日,遼寧自貿試驗區大連片區掛牌以來,就站在新一輪擴大開放的風口上,大連片區接連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僅一年內就形成134項制度創新舉措,7項舉措成為全國最佳創新案例並複製推廣。

截止到2017年,全區有高新技術企業245家,有4個科技類國家級產業基地,2017年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418.24億元,擁有各類研發機構179家,專利授權數達到2053項,科技投入佔財政預算支出比例達到1.59%。

當年,這個毫不起眼的小漁村,現在已華麗轉身,成為現代化的國際都市,併為東北腹地打開了一扇開放門戶,與世界脈搏同頻共振。

過去:經濟環境差外地人都不多

現在:成跨境貿易基地外國投資者雲集

“以前因為經濟環境不好,沒人願意來這裡工作,外地人都不多。可現在出門溜達,到處都能看到外國人。”劉仁趯說,現在金普新區還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外國人越來越多了。

2015年,作為全球集成電路產業的領軍企業,英特爾公司決定投資55億美元升級大連工廠。這是該公司迄今在中國的最大一筆投資,也是中國引進的單筆外資中鑽石級的項目。由此,英特爾成為這裡具有象徵意義的地標,並進一步將金普新區納入全球產業巨頭的視野。

為了保障設備材料準時到位,開發區管委會相關部門和大連地區的海關、檢驗檢疫部門積極配合,為設備到來做好了前期通關準備工作,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還開通了24小時不間斷通關服務,並對前期部分設備通關進行試驗收。

此外,開發區管委會緊抓項目帶來的上下游配套企業和供應商大批進駐的機遇,積極引進、扶持國際知名公司進區發展IC設計、半導體封裝、測試等項目,力爭儘快形成開發區的電子信息產業鏈。他們還藉助項目的影響,針對消費類電子產品開展招商工作,加快促使電子信息產業成為開發區的支柱產業。

迄今,全區外資企業已達50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中近百家在此投資興業,產業巨頭為金普新區的優良投資環境作出了全球定義。近年來,全區外資企業增資額達到25.6億美元,新引進1000萬美元以上外資項目達73個。

改革開放40年,金普新區的發展,同時也是遼寧發展的一個縮影。在新時代的壯闊改革畫卷中,金普新區將成為我國東北腹地的開放門戶、振興熱土。

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記者 胡婷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