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歷史上最會忽悠的人是誰?為什麼?

湖南發現


蘇秦張儀這對師兄弟為代表的縱橫家,是可以名留清史的。用三寸不爛之舌來左右大國間的國際局勢,這比起賣柺和臺灣的電信詐騙來可厲害的多了,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更可貴的是,蘇秦和張儀的忽悠在國際間搞制衡,客觀上給兵禍連天的戰國時代,帶來了短暫的二三十年的和平。所以我其實建議中國歷史上應該給他們追授和平獎章的。

既有成果又有貢獻——這才是最偉大的忽悠啊。

其他的忽悠還有必要學嗎?


晴之黎明


最會忽悠的是誰呢?肯定不是大忽悠趙本山,而且在歷史的長河中,他根本不算什麼,登不了檯面。

是戰國時期的蘇秦張儀嗎?我覺得不能說人家會忽悠,忽悠是什麼意思?忽悠是騙人的,就像是沒有產品硬說能掙錢的,那才是傳銷,或者本身價值和它宣傳的嚴重不符合的,我覺得那才是騙人,才是忽悠。但是蘇秦張儀人是有自己的政治主張的,而且確實是看清了大局勢,為彼此的主子做出了貢獻的。他們兩個應該是政治家。

那麼是徐福嗎?好傢伙,這個人可真真是個大騙子,說什麼有長生不老藥,騙了人秦始皇那麼多童男童女,那麼多士兵,那麼多經費,最主要的還騙了秦始皇的感情。他可真敢騙吶。但是怎麼說呢,我們以後世人的眼光去看待這些,肯定覺得什麼長生不老藥啊,都是假的,騙人的。但是徐福自己一開始可不是這麼認為的呀,他是什麼?術士,煉丹的!他就是搞這個的,他要是自己不信,搞了一輩子?他肯定是相信有的。但是等他去了一看,啥也沒有。而且你怎麼知道徐福是不是死在了去的路上?

所以說,我覺得徐福是騙人了,還是一大騙子,但是他不是誠心的,你不能說他是忽悠人。什麼是忽悠呢?得是你誠心騙人,那才是忽悠。

那麼我覺得誰是歷史上最大的忽悠呢?那些個崇洋媚外的公知們,精美分子,精日分子們。這些個人一天到晚抱怨自己生活的環境怎麼怎麼不好,羨慕外國怎麼怎麼好。在他們看來,哪怕跑去他們主子哪裡吸霧霾也比在本國吸新鮮空氣乾淨。他們長了一張嘴,但是這張嘴和我們的嘴不一樣,它有過濾功能,就什麼是過濾功能呢?它能把黑的說成白的,把白的說成黑的,才有的沒的都說成沒的有的。他們不僅欺騙我們這些大眾,還騙自己,他不僅騙你,他還要相信他,你要是不信他,他還跟你急。還一遍又一遍的騙,騙著騙著連公知自己都信了。

我覺得公知才是真的大忽悠。





歷史一塵埃


中國歷史上最能忽悠人的有兩種人——賣保險的和搞傳銷的人!

首先說說搞傳銷的:

傳銷起源於國外,但是讓中國人發揚光大了,傳銷在中國現在已經演變到了各個領域,已經展成了強大的產業……

最早的傳銷是打著賣產品的名義拉人頭……

現在的傳銷已經深入到了各個領域的拉人頭,給獎勵……

在中國騙人最廣的應該是E租寶等金融類傳銷……

其中我所瞭解的會身邊遇到過的給大家普及一下:

淘寶刷單拉人入會交會費給獎勵的,刷單真的很賺錢?錯誤,刷單的人賺了錢的是拉人頭賺獎勵……

微信找代理收入會費的,然後拉人頭給獎勵的……

微信分享資訊推廣商品拉人入會給獎勵的……

積分返利的,衝多少錢返多少積分免費購物的……

曾經火爆一時的互助平臺3M和眾多P2P平臺……

總之只要是拉人頭賺錢的騙別人錢的基本是傳銷……

當然現在拉人頭真的各種各樣……真的是遍地都是……

其次賣保險的:

首先聲明保險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在於很多賣保險的業務人員誇大其詞,胡吹帽料,胡說八道,為了業務失去原則,失去底線,欺騙別人……

很多萬能險和理財保險,連很多業務員自己都不知道現金值是什麼,收益率怎麼算,說話實在不是專業學過的肯定不會算……

所以說真正去買那種動不動就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理財保險的多數是被忽悠的,這個不服來辯……

很多人開出他們的培訓資料說從小孩一歲開始交保險,交到三十萬,然後60歲,70歲,80歲,90歲取出來能取好幾百萬……其實它們的年華收益率連5個點都達不到……想一想把錢存幾十年,年華收益率連5個點都不到,有什麼意義?三十年前100元頂現在的多少錢?

現在的錢在幾十年後會貶值多少呢?他們懂不懂,你們懂不懂的現金的時間價值?有沒有考慮過物價上漲和貨幣貶值的事情?

而且很多保險這不陪,那個不陪,有很多限制條款賣保險的從來不給你說,你自己估計也懶得看那幾十頁的保險合同……

如果真正要買保險,你自己應該找個賣保險以外的人,懂的人給你講解一下合同,而不是聽業務員胡說八道……

不是保險不好,是因為賣保險的人為了業績良心壞了!


摩羯你不懂


難道不是《封神》裡的申公豹麼?一句“道友請留步!”坑了多少遊仙散修?其忽悠洗腦,讓人送命的能力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可惜這是個虛構人物,做不得數的。

所謂忽悠,必是以一堆華麗的說辭和空洞的承諾給人以期望和幻想,進而達到控制和指使他人的目的。歷史上這些人太多了,高端的靠著忽悠皇帝貴族以達到人生理想,低端的靠著忽悠親戚朋友而發財享樂,這些能說會道腦子靈光的人靠著上下嘴唇一張一合,就能青史留名,進項無數,也是人才。

明末的時候,有個大忽悠叫做李自成,他靠著一句“闖王來了不納糧”忽悠了成千上萬的人,這群如蝗蟲一般的被忽悠者從陝西打到了北京,硬生生的結束了最後一個漢人王朝的生命。你說你有能力也給咱繼續忽悠啊!守住北京趕走韃子啊!卻沒想到了北京就萎了,被心懷鬼胎的野豬皮摘了桃子,從此神州大地滿是腥羶……


那時候的“不納糧”是忽悠詞,是口號,而現在真的不納糧了,交了幾千年的糧終於在十幾年前就免了,這是進步,也意味著崛起,總有一天中華民族會屹立在世界之巔!

這,是信念!

(呃……最近的思維很跳脫啊……貌似跑題了)


九應


歷史上最忽悠人的就是天子。

明明就是一樣的普通肉體,偏偏說是上天派來統治眾人的神。

所以有說:縱觀整個歷史,就沒有看到人——只有一個神,餘下的都是奴才。



三國時代有個“大忽悠”,名叫虞翻,是江東大族,著名的學者,他的口才實在太厲害,創造了許多奇蹟。

忽悠縣長打開城門

虞翻是會稽郡大族,從小才氣很高,與一般孩子相比,虞翻屬於又好強、脾氣又有些倔的一類,12歲時他哥哥的朋友來家中做客,客人沒搭理他,虞翻很不高興。

人家走後,虞翻馬上給對方寫了封信,信中寫道:“僕聞虎魄不取腐芥,磁石不受曲針,過而不存,不亦宜乎!”意思是,聽說琥珀不沾腐爛的草,磁石不去吸彎了的針,碰面連個招呼都不打,太不應該了吧!

看到這樣的話大家都感到驚訝不已,虞翻的名氣於是傳開了。當時的會稽郡太守名叫王朗,就是傳說中被諸葛亮罵死的那位,他是位名士,聽說虞翻挺有名氣,就聘請他當郡裡的功曹。

這時孫策平定江東,會稽郡是孫策進攻的重點。孫策進兵的時候正值虞翻的父親去世了,按禮制他要在家中守喪,不問政事,但聽說大兵壓境,虞翻顧不上那麼多,穿著孝服就來見王朗,王朗傳令見他,虞翻把孝服一脫,馬上來到王朗面前。

虞翻對王朗說,孫策勢頭很猛,不可與之爭鋒,最好的辦法是撤出會稽郡,先找個地方躲避一下,但王朗不聽。王朗決意一戰,果然不是孫策對手,於是從海上逃亡,虞翻一路隨行。他們逃到了侯官縣,侯官縣長閉城不受,一行人眼看進退無路。關鍵時刻虞翻隻身進城,一番忽悠,竟然說服了縣長,城門打開,王朗等人才有了落腳之地。

忽悠華歆主動投降

王朗對虞翻說:“你家中還老母親,你還是回去吧。”就這樣,王朗又回到家鄉。

後來王朗還是被孫策俘虜了,孫策自任會稽郡太守,考慮到虞翻的能力和名氣,加上虞氏在本地又有很大影響力,孫策繼續聘虞翻為功曹。

孫策親自前往虞翻的府第拜望,以朋友之禮對待他,孫策說:“今後咱們就是在一起共事,你不要認為自己是我孫策的郡吏。”

拿下會稽郡後,江東只有豫章郡還不在孫策手中,豫章郡太守名叫華歆,就是後來帶頭闖皇宮殺伏皇后的那位,他跟王朗一樣都是名士,也拒不投降。

孫策對虞翻說:“華子魚雖然名氣不小,但不是我的對手,聽說他那裡武器也不足,戰事一開自然傷亡不小,你能否先去一趟,轉達我的意思?”

虞翻領命而去,戴上葛巾,身穿便服,徑直來到豫章郡見華歆。當初王朗曾派虞翻拜會過華歆,商量聯合起來共同對抗孫策的事,所以華歆對虞翻並不陌生。

見到華歆,虞翻問他:“請問,您覺得您的聲望與我們王朗太守相比哪個更大?”華歆想了想,說:“不如王太守。”虞翻又問:“豫章郡的糧食有多少?武器怎麼樣?官民的士氣又如何?這些與會稽郡能否相比?”華歆說:“也不如會稽郡。”

虞翻繼續說:“孫策將軍足智多謀,用兵如神,連敗劉繇、王朗,這個您都聽說了,現在您想守住孤城那太難了,如果不早做打算,後悔都來不及了!現在孫將軍的大軍已近在眼前,我現在回去,如果明天中午之後得不到回信,那豫章郡的事我就不管了!”

虞翻回去之後,還沒等到第二天中午華歆已經派人來迎接孫策進城。

忽悠孫策改變主意

豫章郡拿下後,孫策擺酒慶功,席間對虞翻說:“中原的文士們相聚談論,往往說我們江東雖然也人才濟濟,但學問還是不夠深,您學識淵博,知道的也多,我想讓您去趟許縣,會見朝中的名士們,去殺殺他們的威風。”

虞翻不想去,但直接說自己不想去顯得太唐突,於是他半開玩笑地對孫策說:“我可是將軍您的寶貝,拿給人家看,如果被人家留下來不還,您就沒有優秀的輔佐人才了!”孫策大笑道:“是這個道理!”

孫策讓虞翻仍任會稽郡功曹,對他說自己戰事纏身,不能呆在郡裡,讓虞翻替自己管理該郡。

忽悠孫暠放棄造反

後來孫策遇刺身死,當時虞翻不在身邊,當時他已改任富春縣長,聽到孫策去世的消息,縣裡的官吏都要前去奔喪,虞翻對大家說:“現在形勢並不穩定,大家都走了,恐怕這裡會發生變故。”他讓大家留在縣裡,穿著喪服進行弔唁,這個做法被相鄰各縣紛紛效仿,後來接到張昭以長史身份發來的公文,也是這樣的要求。

孫策死後二弟孫權接班,孫權當時只有18歲,孫氏內部有人不服,孫權的父親孫堅有個弟弟叫孫靜,他的兒子孫暠擔任定武中郎將,駐紮在烏程,打算擁兵自立,已經下達了命令,準備攻打附近的會稽郡。

虞翻聽到消息,向上面彙報已來不及,乾脆直接跑去見孫暠,對他說:“孫策將軍英年早逝,部屬已由將軍的弟弟孫權統攝,重兵已圍城固守,你要發動叛亂,我和郡中吏士們準備以命相搏,為新主公除害,你自己權衡利害吧!”孫暠想了想,發現自己還真沒有多大把握,於是放棄了原先的打算。

忽悠關羽失了荊州

孫權掌權後改任虞翻為騎都尉,這是個軍職,不是很高,低於將軍、偏將軍等高級將領,相當於現在的旅長或師長。

虞翻立下不少大功,但他跟孫權的關係也大不如之前與孫策那樣親密無間,虞翻本事很大,但脾氣更大,說話很直,“性不協俗”,意思是比較清高、不能跟大家打成一片,在孫權面前他多次犯顏諍諫,有時讓孫權下不了臺,孫權一生氣,把他關在丹陽郡涇縣思過,虞翻在此渡過了很長一段時光。

一直到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呂蒙秘密籌劃襲取蜀漢的荊州,期間曾在建業養病,呂蒙知道虞翻很有才能,想用他。呂蒙向孫權提出請求,說虞翻懂醫術,懇請將虞翻放出來給自己看病,孫權同意了。

這一年底,呂蒙率領秘密集結的吳軍悄悄接近關羽鎮守的荊州,吳軍士兵藏在船艙裡,讓老百姓划船,外面的人扮作商人,晝夜不停地溯長江而上。

到達關羽的後方基地南郡,負責防守該地的是南郡太守糜芳和將軍傅士仁,關羽向來心高氣傲,一直瞧不起這兩個人,此次出兵,麋芳、傅士仁負責後勤保障,中間難免有供應不及時的地方,關羽很生氣,威脅說回來後要收拾他們。

呂蒙瞭解到其中情況,派虞翻前去勸說傅士仁投降。呂蒙給傅士仁寫了封信,陳說利害,虞翻拿著這封信去勸降,他再次發揮他口才出眾的本領,憑藉一番話又把傅士仁忽悠得投降了,負責防守南郡郡治所在地江陵的麋芳見此情景,也開城出降。

呂蒙很高興,命人在江陵城外的一處沙丘上設宴慶祝,虞翻提醒呂蒙江陵城內的情況還很複雜,還沒到慶祝的時候,應該儘快佔領各處要地,將全城牢牢控制在手中。

經虞翻的提醒呂蒙馬上醒悟,趕緊派人在城中清查,果然發現了藏在城中準備發動叛亂的伏兵。

整個三國時代,論忽悠的本事,實在沒有人比虞翻更強。


南門太守


當然是匡扶漢室,一心滅曹的備哥哥啊,哈哈哈哈

要說忽悠許多人多少都幹過,可忽悠最成功的運氣最好的當屬這劉皇叔了。《三國》說桃園結義時,劉關張偶然相遇,有了一點小磨擦,然後三個人彼此不打不相識於是就去喝酒。其實這都無可厚非,男人嘛,打過以後去喝酒,從此好上了,這在現實當中也會有。


但如劉關張性命相交的就好過頭了,太虛假了。你看啊,三個人在一起喝酒,吐槽切身遭遇,罵罵世道,說不定部分男人都幹過,可漏洞就在於劉備說自己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而且關張二人立馬就相信了,深信不疑了。自從劉備說自己是漢室中人之後,身份地位立馬就高起來了,與眾不同起來,受人尊重起來,說的話好使起來。


張飛立馬拿出全部家資資助劉備了,關羽立志生死相隨,三人結義後,就提著腦袋跟劉備幹了。我當即笑說劉備你就忽悠吧,你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忽悠。有時會想張黑子啊,劉備假如就是江湖郎中呢,席捲你家資跑了呢?被騙賣了還替人數錢,看老婆不跟你哭鬧的,不讓你跪搓衣板的。


話說劉備開啟忽悠遊戲,一發不可收拾,說自己是靖王劉勝的後代很習慣,很自然,那是一個張口即來啊,說不定他後來自己也以為自己就是漢室中人吧。我就想怎麼就沒人挖一下,考證一下,質問一下,就都那麼簡單的相信了呢。


曹操身邊那麼多謀士,就沒有人為他就劉備的身份做的文章?或許曹操去扒過吧,煮酒論英雄的時候,曹操碰一下劉備的杯子:“兄弟是中山靖王的後人啊。”劉備就說:“代我向曹公公問好,改日一定登門拜訪”,然後二人就都很默契的不作聲了。曹劉雙方的謀士都沒就主子的敵人這個問題做相關文章,我敢說他們彼此心裡是一肚子數啊,可主子自己腰板都不直,主子早就達成共識了,誰又敢去提這不開的茶壺,找不痛快呢?劉備忽悠的還不是這一件事,還有他收買人心的摔子一出,趙雲血戰長坂,七進七出終於救出劉備之子阿斗,然後劉備摔子就上演了,見仁見智哦,但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認為他那就是為收買人心的。還有一件想讓我說的事就是白帝城託孤,那句“能扶則扶,不能扶則取而代之”,劉備,謝謝你了,讓後輩能夠開心的笑一回。

其實為了營銷計,扯個大旗,造個身份也是行事的一個方法,我要說的其實是劉關張過命交情建立的太容易,這是一個漏洞,在那民不聊生,互相利用,人心難測互相算計的年代,彼此信任是最不容易建立的,更何況是掏出全部的家底資助,更何況過命交情?這種交情的建立是不是得有個過程,應該設計一些故事,這樣才不會讓人覺得虛假,從而牴觸,這樣我聽那首頌揚的歌,就不會發笑了。其實身份真假並不重要,但如果共同經歷過生死了,意氣相投了,就是知道劉備身份是假的,只要劉備這個人值得交往,關張同樣可以和他結義嘛。但是《三國演義》在桃園結義之前劉關張三人並沒有這類同生共死的經歷。

不得不說,劉備是個大忽悠啊


一個高尚青年


最大的忽悠是得道高僧的那句:天機不可洩露




五百除以二


個人認為在中國歷史上大忽悠非沈惟敬莫屬以一介平民參與國家外交,還把兩國都耍的團團轉,忽悠能力不是一般的強呀!

都說時勢造英雄,一場抗倭援朝戰爭,把一個小人物推上了歷史舞臺。雖說沈惟敬算不上英雄,但絕對是個人才。頗有蘇秦、張儀的風采。作為一個商人,口才自不必說,也可以後天訓練,但強大的心理素質和隨機應變的機智絕對是天生的。面對日軍第一軍團統帥小西行長的下馬威,沈大官人,毫不畏懼,指著鼻子訓斥日方。在李如松誘殺來日軍後,沈惟敬敢在次出使日軍,這種膽量也不是普通人擁有的。結果他再次成功,不僅又忽悠了日本人,還讓李如松再次誘殺了一次日軍。還把小西行長忽悠成同盟。這就是能力。而沈大官人的高潮就要開始了。

他讓萬曆皇帝以為日本已經服軟,派來的使者正是前來乞降的;讓豐臣秀吉以為明朝已經投降,派去一位使者,是表示日本帝國皇恩浩蕩,大明已甘願俯首稱臣,以示恭敬。

就這樣,兩位當時的東亞最強人,被一個布衣玩弄在鼓掌之間,當一臉懵懂的明朝使節團,去日本給豐臣秀吉冊封“日本國王”時,這個並不縝密的謊言也就揭穿了。沈惟敬的命運也就到此為止了。

根據明史,明實錄“萬曆實錄”,李朝實錄“宣祖實錄”以及相關的文集,包括後來晚出的清史稿,清人文集,沈惟敬,幾乎是一個歷史反面人物,奸詐小人,史上直接用所謂“江淅無賴”稱之。但不得不說,沈惟敬在平壤階段和後來的漢城階段、釜山階段,與日方的談判,依靠明軍主力的聲威,在相當程度上對日軍主將起到了震懾和威壓的作用,促成了日方從漢城撤軍的決定。所以對沈惟敬評價是見仁見智,不過沈惟敬的存在確實一段傳奇


青梅談史


楊知至——蝗蟲不吃莊稼

唐僖宗李儇是唐朝的第21位皇帝,也是唐朝年齡最小的皇帝,12歲即位,27歲駕崩,這個傢伙專事遊戲,朝廷政務,概委宦官田令孜處理,任免官員,都由田令孜決定而不必奏報皇帝。公元875年唐朝時期秋天,發生了罕見的蝗蟲災害,並且往京畿之地蔓延開來,當時的京兆尹楊知至為了不擔責任,上書道:這次的蝗蟲被皇威所懾,寧可吃那些荊棘,也不敢吃食這裡的莊稼,皇帝一聽,哎呦,我這麼厲害!竟然還真信了滿朝大臣也不敢拂了皇帝的興致,沒人說出來。

蘇秦——六國宰相

蘇秦師從大名鼎鼎的鬼谷子,從鬼谷子那裡學成歸來後,本以為依仗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可以為自己謀取個一官半職,為自己搏一個前程,怎料道學校跟社會還是很不一樣的,處處碰壁,無奈之下回到家鄉,回到家裡也不安生,親朋好友都嘲笑他,以為憑一張嘴就能當官是不可能的。蘇秦偶然之際發現了一本書,傳說是西周開創者姜太公手書的《陰符》,苦心鑽研,終有所成。雖然這趟也並不順利,但最後還以燕國為突破口打開了局面,成功地走上了縱橫家的道路。

東方朔——十歲騙母

東方朔的父親是王夷,禍害了一個農家姑娘後,生下了東方朔,母親在孩子出生不久便死去,其養母見其可憐收養了他,當時東方漸白,因此起名東方朔!東方朔從小就是那種很做的孩子,有一次出去瘋,一走就是一年,養母思念成疾,見東方朔歸來後,愛恨交加,東方朔也憑藉其三寸不爛之舌,說自己遇到了神仙,遇到了黑虎等等,竟然還給圓了過去。後來東方朔當官之後,皇帝雖然對其信任,對於他的幽默會說十分欣賞,甚至重過其才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