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到底是有多焦慮:我未長大,已被你嚇死

※ 一個有教育情懷的文字工作者,希望用文字喚醒人們心中的愛和力量,關注我,一起遇見最美的自己。

媽媽你到底是有多焦慮:我未長大,已被你嚇死

最近,61歲的陳美齡在網上又火了。

這個曾在香港樂壇紅極一時,與鄧麗君齊名的女歌手,退隱歌壇30年後,又一次刷屏朋友圈,不過,這次是以媽媽的身份。

她把三個兒子,先後送進了美國排名第一的斯坦福大學。

陳媽媽的教育理念引起無數人深思:"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陳美齡在採訪中提到了很多點,都讓無數父母瞠目結舌。

比如:不要制定每天的時間表、不要給孩子報課外班、不要替孩子做選擇……

這種教育理念完全和我們背道而馳,要知道大多數中國父母唯恐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拼盡全力給孩子報最好的輔導班,送進最好的學校。

去年,有一篇《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更是紮了無數父母的心。廣州一位高管媽媽,給孩子一個暑假的教育花費高達三萬五,她連新衣服都不敢買。

與之類似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無論是800萬的學區房,還是吃著最貴的藥,安著最貴的支架,雞飛狗跳地陪娃寫作業,

亦或是,無縫銜接的輔導班,這些都是治療中國家長焦慮的良藥。

有研究指出: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教育花費最貴的地區,而且超過三分之一的家長已經把全部時間都花費在孩子身上。

可儘管如此,中國父母仍然擔心自己做的不夠。

這背後暴露出了一個殘酷真相:父母無比焦慮。

我們害怕孩子考不上好學校,跟不了好老師,比別人成績差……會輸,會落後。

而陳美齡之所以爆紅,就是因為她這一套嶄新的教育方式,驚醒了無數深處焦慮之中的中國父母,讓大家明白:不是孩子輸不起,本質上是父母輸不起。

父母輸不起,但是要在種種侷限、處處掣肘的現實世界中拼成個贏家太難了,所以希望孩子彌補心中的缺憾,希望孩子能贏,給自己不完美的人生爭回面子。

因此,父母就轉移注意力,轉嫁壓力,把本該由自己完成的任務都壓在了孩子身上,把孩子當成攀比炫耀的工具,想要得到外界的認可肯定,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成績上。我國自古就有母憑子貴的說法,到現在也是如此,不管父母生存狀態、精神面貌如何,只要家裡孩子成績好,人生就有了希望有了盼頭,就可以上升成為人生贏家。

有個家長來諮詢,說最近因為女兒學習成績下降非常擔心,女兒因此壓力很大很不開心,都不跟父母說話了,回家經常把自己關起來,她很想問問女兒怎麼回事,幫助女兒把成績趕上去,可是說了幾次都被女兒冷漠拒絕了,她和愛人為此非常焦慮,脾氣不好,經常吵架。詢問後知道女兒只是沒再考第一名,她就已經受不了了,雖然她知道女兒班級前十名都是很好的成績,可是她說第一名說出去多光彩。這個媽媽是因為虛榮攀比焦慮,說到底還是不自信,她的生命是灰暗的無光的,需要外面的光明照亮,以此刷存在感。很多這樣的家長在朋友圈曬孩子成績:看看我家孩子多優秀,我們家基因優良,教育方法高明,甩你家孩子幾條街。

更多的家長因為這種不自信恐懼著、焦慮著。從小擔心孩子吃不飽、穿不暖、傷著自己......一遍遍的嘮叨提醒破壞孩子自身成長規律和感知能力;一入學就開始操心孩子成績問題、課外班問題、手機遊戲問題、青春期叛逆問題......總之這輩子操不完的心,對孩子的現在未來充滿焦慮和恐懼。身邊孩子都是從一年級就開始上各種補習班,無論孩子怎麼哭鬧牴觸都沒有用,鄰居家孩子經常一邊哭一邊做奧數題,這些家長完全被焦慮控制著,完全看不到孩子的痛苦。

要改變這種情況,也只有讓他們自己自信起來,對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每個人來到世界上最根本的任務是找到自己,活出自己,這點無人替代。無論我們多麼愛孩子,也不可能替他長大成人,替他成就自己,我們能做的是做好父母本分之外過好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找到自己的幸福。孩子不是滿足我們幸福的工具,考了班級第一還有年級第一,上了市重點還有省重點,考了211/985還有更多名校,對孩子的期望沒有盡頭,如果不是孩子想要的,期望是否實現都會有人痛苦。只有對自己的生活和事業孜孜以求,投入的工作,用力的愛人,才能收穫真正的幸福和滿足,我們不需要用孩子定義我們的價值,裝點我們的人生,這樣父母才能具備教育上的自信和底氣,才能放下根深蒂固的焦慮和恐懼。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當我們這樣去做的時候,無疑給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身教的力量比逼迫、說教強百倍。

可是仍有太多的家長看不到真相,盯著孩子成績和不足,擔心他現在不好了以後就不好了,人生就沒希望了。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充滿了變數,從一個孩子一時的成績和表現就判定了他的一生,這樣科學嗎?焦慮恐懼的根源只是因為我們看不到真相,我們認為將發生的一切不過是自己的杜撰和想象——負面的想象。

為人父母,人生最美不過:你已長大,我還未老。看看現實情況我忍不住為孩子說一句話:媽媽你到底是有多焦慮?我未長大,已被你嚇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