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要打死你!

媽媽,我要打死你!

1

“媽媽,媽媽,你再不理我,我就要打死你!”

正在客廳裡和我聊天的瑩瑩奶奶、瑩瑩媽被這一句突如其來的話驚得幾乎跳了起來,兩個人忙奔向臥室,那裡,難得守在家裡帶孩子的瑩瑩爸黑著臉,瑩瑩也一副氣惱的樣兒,指著爸爸大聲嚷嚷:“媽媽,爸爸是個無賴,我不想要這個爸爸了,讓他滾。”

什麼情況?

細問之下,原來是父女兩個玩跳棋,爸爸悔了一步棋,瑩瑩不依,結果就急了。

真是出口成“髒”。

瑩瑩媽告訴我說,這已經不是瑩瑩第一次“出口成髒”了。

前兩天,也是這樣的場景。那天吃晚飯,瑩瑩把飯灑了,奶奶說了她兩句,結果,孩子放言:“臭奶奶,不要你管,我要拍死你!”

爸爸很惱火,老人也很震驚,這豈不是天生的“忤逆不孝”?

爸爸當即就教育批評了她,並把她拎進了“小黑屋”,孩子眼淚汪汪的,媽媽忍著心疼,也跟著教育,要她尊重奶奶,不許說不文明的話,還跟奶奶道了歉,這事兒才算是過了。

沒想,才過兩天,她似乎就已經忘了這個教訓。

據瑩瑩媽說,幼兒園的老師也時常反映瑩瑩這段時間經常把“傻逼”“臭狗屁”“滾蛋”“討厭鬼”等等汙濁的詞彙掛在嘴上。還威脅小朋友要“殺了他們”“把他們踢到太空裡去”“砍斷他們的腿”,有個小朋友還被嚇哭了。

奶奶暗地裡抹了幾把眼淚,說這孩子變“壞”了,暴力到讓人“崩潰”。

瑩瑩媽無助地看著我,我的腦海裡搜索著這個孩子的各種情形,終於明白,這應該是“詛咒敏感期”的典型症狀。

只不過,這一下,來得有些兇猛。

我過去溫和地抱抱她,輕聲地問,“如果爸爸媽媽都走了,那你沒有爸爸媽媽陪伴了,會多孤單呀?以後該怎麼辦呢?再說,你真的想變成一個沒有爸爸媽媽的孩子嗎?那首歌是怎麼唱的?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是不是?爸爸媽媽永遠愛你,你捨得他們走嗎?”

“額……那還是不要死了吧。”4歲多的孩子,想了半天,終於奶聲奶氣地說了話。

看來,孩子還是很天真的。

大人也都舒了口氣。

02

什麼是“詛咒敏感期”呢?

根據敏感期理論,詛咒敏感期一般出現在3歲左右,這跟每個小孩的語言敏感程度有關。

諸如“打死媽媽!”“殺死爸爸!”“摔死奶奶!”“臭媽媽!”“壞奶奶!”等等,愛罵人,愛發狠詛咒,越是阻止就越喜歡這樣說。

很多媽媽們為此苦惱不已,覺得孩子出口無禮,變得“沒教養”,是自己教育的失敗,因此就會對孩子越發嚴厲。而孩子則越發任性,令人頭疼。

其實,不必著急。

這正是代表孩子在成長——孩子的語言發展敏感期。

孩子從開始呀呀學語起,就一直在體會語言的微妙。

孫瑞雪老師在《捕捉兒童敏感期》裡講道:1歲多的兒童,當發現一個詞語和一個外物能配上對時,他會重複進行這種配對,比如:“媽媽!”“哎!”“媽媽!”“哎!”在這一叫一答中他享受著語言能指稱帶來的喜悅。這是兒童語言敏感早期的表現。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很快發現一句話能表達一個意思,很快,孩子就會留意到語言本身是有力量的,一句話有時候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效果。

詛咒敏感期是語言敏感期中的一個表現。當孩子發現語言本身是有力量的,尤其是有些話能夠像利劍一樣刺傷別人,孩子就會使用強而有力的語言來試探、發展自己的力量,並觀察別人的反應。

第一次天天對爸爸說“我要炸飛你”“我要打死你” 的時候,天爸的反應是很強烈的,甚至也說:“我不要你了!我做別人的爸爸去了!”結果,天天后來也學會了:“我不要你了,你去做別人的爸爸吧!”

可見,孩子體會到了語言的殺傷力。當他發現語言的力量後,就會經常性地使用這類語言來故意激怒你。

只不過個體有差異,也許不同的孩子所表現出來的程度會不同。

現在你明白了吧?孩子所說的那些“刺激性”的話,不過是他在探索語言力量的方式,至於話的內容,並不是他心理真實意思的表達。

這就像是孩子看見一把刀,他拿著刀來刺你,只是他很好奇地想看看刀是做什麼的,而不是想殺死你。

03

其實,孩子的各個敏感期,都是他們探索學習的過程,隨著成長,過了這個階段也都會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詛咒敏感期也是如此,在一段時間以後就會悄無聲息的過去。

對於其他敏感期而言,孩子一般都需要得到滿足才會順利度過。而對於詛咒敏感期,卻相反,父母的反應越強烈,可能就越容易激發孩子使用詛咒語言。

如果你的孩子也出現了詛咒敏感期,千萬不要反應過於強烈,因為,你的反應越強烈,越容易激發孩子不斷地使用詛咒性的用語。

一般來說,小朋友只在“詛咒敏感期”才會有足夠的興趣去如此表達,如果成年人對此反應過激,或者讓他們感到,在生活中經常看到或聽到類似的表達方式會讓他從中受益,孩子就有可能形成無意識的習慣,並延伸下去。

所以,對付詛咒敏感期最好的方式就是冷處理。你要知道孩子說髒話狠話只是在一定階段內的行為,那就無須為此大驚小怪,平和淡定地面對就好了。

早教專家林怡在《別以為你會愛孩子》一書中舉例了她跟一個處於詛咒敏感期孩子的對話:

“我要殺死你。”從孩子那澄澈的眼神可以看出,她說這話並沒有惡意。

“是嗎?我要是被殺死了,你就再也見不到我了。”

“那你去哪兒了?”

“我就變沒了。”

“那我要把你砍斷。”

“我要被砍斷了,就需要用膠水把自己黏好。要黏不好就麻煩了,我就死掉了。”

“那我把你頭砍下來。”

“那我的頭一定很傷心,因為它不能跟我的身體在一起了。”

……

從始至終,林老師只是很平淡地面對孩子的這個行為,並沒有給她講道理,告訴她這話有多狠,有多不受人歡迎,只是很自然地呈現後果給她。

聊了幾句,孩子很快被別的事情吸引了注意力,也就把要殺人砍人的念頭給忘了。

過了幾天,孩子再也不曾提起過這個話題。

確實,一般來說,如果不是特別在意孩子的詛咒,並表現出“一點也不好玩的意思”,當孩子發現他的“髒”話、狠話並沒有獲得想象中那麼強烈效果時,慢慢也就會失去興趣,從而逐漸順利度過“詛咒敏感期”。

好了,明白了“媽媽,我要殺死你”背後的真正原因,那我們應該怎麼去做呢?

很簡單,當孩子再次出現這種行為時,全家要達成共識,不焦慮,不鎮壓,而是“冷處理”。

當孩子再吼“奶奶你真是個大笨蛋”時,奶奶會冷靜地告訴他,奶奶會做菜燒飯給他吃,不是笨蛋,這樣說奶奶會傷心的;

當孩子喊“媽媽我要把你頭砍斷當球踢”時,媽媽會平和地告訴他,媽媽會把頭黏上去,雖然很傷心,但依然很愛他……

所以,不要再誤會這個特殊階段的孩子了,也不必過度緊張、憂慮,冷靜面對,對症下藥,相信那個乖巧可愛、善解人意的寶貝,很快就回來了。

朋友們:你家孩子有出現過類似的問題嗎?寶媽們又是怎麼處理的呢?下面留言區,告訴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