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的大部分地標在如今的地圖上都找不到了,僅剩下口耳相傳……


丹東的大部分地標在如今的地圖上都找不到了,僅剩下口耳相傳……


頭道橋子、四道口、美術大樓、藍天賓館……這些老丹東人耳熟能詳的地名,在一些年輕人聽來常常是一頭霧水。迎賓嶺、健康路、金海路……這些在地圖上標註明確、路牌清晰的道路名稱又讓老丹東人不知在哪?

隨著城市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一些舊的地名逐漸消失,一些新的地名應運而生,讓我們來探尋丹東這些地名的前世今生。

丹東的大部分地標在如今的地圖上都找不到了,僅剩下口耳相傳……


時代變遷 地名變化

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我市(包括三縣)共收集地名3萬多條,其中市區範圍內地名1萬多條,歷史地名近百條。

上一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還是上世紀80年代前後,距今已有30多年的歷史。30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我市地名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一些建築物的變化,一些老地名自然消亡,一些新地名應運而生。

丹東的大部分地標在如今的地圖上都找不到了,僅剩下口耳相傳……


地名的範圍很廣,包括自然地理實體(如山川河流)、道路、橋樑、廣場、居住區、標誌性工程建築物等等。

總體來說,我市街路名稱很少變化。

近年來最大的變化就是建設合作區和臨港產業園區所新建設的96個街路。其他變化比較多的是由於新建住宅小區、棚戶區改造等出現了居住區名稱的變化;一些建築物拆遷重建或者改做他用後名稱發生變化。

丹東的大部分地標在如今的地圖上都找不到了,僅剩下口耳相傳……


近幾年,市區範圍內為適應時代發展更改的地名有4個。

2005年,蛤蟆塘鎮改名金山鎮;

丹東高速出口至花園路的一段坡路因地勢陡峭,舊稱為滾兔嶺,因其是進出丹東的門戶,改名為迎賓嶺;

位於白房附近的大偏嶺路隨著城市的不斷髮展建設,早已不偏了。坐落於該路段的幾家藥企提出,在包裝上印製地址時寫上“大偏嶺路”會讓人誤認為企業地處偏僻,實力不足,因此建議改名,經討論後將該路改名為健康路;

原來老城區著名的柴草市街因城市發展早已不再是集市,因為我市地處沿海,取“金色海洋”之意,改名為金海路。很多人認為金海路和某個建築集團有關,其實是誤解,路名是不會根據某個小區來取的。

丹東的大部分地標在如今的地圖上都找不到了,僅剩下口耳相傳……


雖然一些歷史性的地標性建築或拆遷、或改做他用,但區塊名稱卻保留了下來,很多老丹東人還在使用,而一些新的地標建築又修建起來,導致老地名和新地名同時在使用。這就讓一些老丹東人和新丹東人的溝通出現了問題。

丹東的大部分地標在如今的地圖上都找不到了,僅剩下口耳相傳……


沒橋卻叫橋

今年61歲的張兆敏是土生土長的丹東人。他從小生活在於家。對元寶區的老城區十分熟悉。他的女婿是外地人,大學畢業後才來到丹東工作。每次倆人說起丹東的地名都要互相解釋半天。“有一次我女婿問我一家飯店在哪,我說在頭道橋子,他說不知道,我又說在老移動公司,他還是不知道。非要問我那是幾經街、幾緯路,我哪知道啊!”

最後,張兆敏和女婿終於找到了兩人都認識的地點:當代電器。

丹東的大部分地標在如今的地圖上都找不到了,僅剩下口耳相傳……


記者在“頭道橋子”附近並沒有發現橋,那麼為什麼成為“橋”呢?

上世紀90年代之前,這裡有一條用來排水的壩溝,溝上分佈了五道橋。人們就把這五道橋排序後分別作為地名來稱呼。雖然後來壩溝被填,橋也不在了,但是老丹東人還沿用了這些老地名。

頭道橋:位於興隆街和新安街交接處附近。2000年左右,移動公司丹東分公司坐落於這附近,成了另外一個地標建築。移動公司丹東分公司遷至六緯路後,人們稱這裡為“老移動公司”。

二道橋:位於七經街二緯路附近。目前是丹東著名的海鮮一條街,很多外地遊客到丹東旅遊都會到這條街上吃海鮮。

三道橋:該區塊已經消失,大概在錦山大街和三緯路交叉口附近。

四道橋:位於十經街和壩崗路交叉口附近。丹東著名的“水產大廳”就坐落於此,這裡還是活雞販賣的集中地。四道橋應該是五道橋中惟一能在地圖上查到的地名。

五道橋:位於縣前街和三緯路交叉口附近。後來作為該區塊代表性建築的永立大廈現在也已經改為假日陽光酒店。

丹東的大部分地標在如今的地圖上都找不到了,僅剩下口耳相傳……


曾經的高樓大廈如今已經不起眼

說起新安步行街和七經街附近,一些老人仍愛用美術大樓、國貿、環球、一商店等地名來定位。這些在老丹東人眼中“說出來都知道”的地方,在年輕人眼中已經不是地標性建築了。

現在說美術大樓,一些年輕人根本不知道在哪。說華美,他們立馬就知道了。上世紀80年代末,美術大樓是附近最高的建築,那可是相當地氣派。如今這棟當年的“大樓”已經被周圍林立的高樓比下去了。估計再過幾十年,就沒人知道這棟舊樓當年的風光了。

相對於美術大樓,國貿大廈要年輕許多。在五六十歲的女性市民中,很多人仍記得國貿大廈出現之前這裡有個被稱為“高臺階”的成衣店。這家店專門定製高級禮服,因其門口有很高的一段臺階而得名。

國貿、一商店已經經過改造升級,用新的名字延續著當年的繁華。作為七經街上兩個大型商場,新瑪特和新一百成為年輕人的稱呼。

丹東的大部分地標在如今的地圖上都找不到了,僅剩下口耳相傳……


活在當下的老地名

相對於那些仍然“有據可查”的老地名,還有一些地方已經消失了,但是名稱仍在沿用。

僑光就是其中之一。說到僑光。有人問為什麼不叫自來水公司或者社保局,感覺這樣更合理。還有六道口,明明就是五個道口,為啥叫六道口?經過老人解釋,年前的才知道,原來這裡有一個僑光電影院,雖然後來電影院不在了,地名卻一直沿用下來,而六道口原來的確有六個道口,後來隨著城市建設的需要,改成了現在的格局。同樣的還有友誼電影院、勞動宮等等,地方雖然不在了,但名字沿用至今。

一些老丹東人對這些老地名十分親切,提起一個地方,就能想起一段過去。每當年輕人問到這些老地名時,他們都願意講講過去。他們說“一個地名都代表一段歷史,希望這些老地名能沿用下去,不要讓後代忘記原來的丹東什麼樣。”

——圖文源於網絡

丹東的大部分地標在如今的地圖上都找不到了,僅剩下口耳相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