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誰寫的,他看到了什麼?

暈導和小籽月


當你,洪水大爆發,大禹在治水過程中,足跡遍佈山海,曾三過家門而不入。其間所見所聞稀奇古怪之事物甚多,等洪水治理完畢,“布土以定九州”後,向臣下講述了自已在治理洪水時的見聞。大臣伯益(嬴姓始祖)把這些見聞起名為《山海經》,口口相傳下來。

其中博物賢人記夷堅是什麼來歷,史料中無從考證,只是在《列子》、《莊子》中一筆帶過,後世多認為他是上古通古博今學識淵博的聖人。所以,大禹、伯益、夷堅三人作《山海經》一書有了這樣的傳說。

另外,也有這樣的說法,《山海經》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楚國或巴蜀人所著。但《山海經》作者可能是一人或多人所為,因此,無法介定作者是誰。







東嶽隱仕


一部如雷貫耳卻又不知作者是誰的千古奇書、只要有人提起它,幾乎看過它的人都說它是一本神話書。

甚至有人會說、所有武俠、仙俠小說中的神獸、幾乎都出自於《山海經》。

這也不得不讓喜歡創作的作者們熱衷於這本古老的書。

司馬遷說:“這本書太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

魯迅說:“這就是一本漫天亂談的迷信書。”

從地理學的角度看、《山海經》雖然不是純粹的地理書,但其地理學內涵是第一位的,它從各個方向有秩序、有條理地記敘各地的地理特徵,包括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山海經》全書記載了約40個邦國,550座山,300條水道,100多位歷史人物,400多個神怪畏獸,該書總體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

而從神話學的角度看,它更是一本價值不菲的書。《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也許在於它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除了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鯀禹治水等之外,還有許多是人們不大熟悉的。

其作為神話學文獻,《山海經》至少有三方面價值:

1、對七大類中國上古神話做了程度不同的記錄;

2、留下了關於神話世界空間的可靠的文字根據;

3、保存了大量的凝聚著原始文化信息的原始物佔,蘊含著潛在的神話學價值。

《山海經》中大量存在的這些神話傳說,是今天我們研究原始宗教的難得材料。

例如: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海外西經》)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大荒西經》)

而對於歷史,它更是一本奇書。

《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不僅僅是神話傳說,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歷史。

雖然由於濃厚的神話色彩,其真實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們畢竟留下了歷史的影子。把幾條類似的材料加以比較,有時還是可以看到歷史的真實面貌的。

總而言之、讀《山海經》,能夠了解遠古的珍奇神獸、山川大地、能夠從歷史中尋找神話、從神話裡尋找歷史、從虛無中看到真實、從荒誕中看到愚昧、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書。

喜歡的可以關注我

時光書簡


時光書簡


近日有網友提問:《山海經》是歷史上誰寫的?作者究竟看到了什麼?書裡有那麼多現代人難以理解的東西,會不會是關於另一個文明的記載或回憶?

1、《山海經》的作者是誰?

按傳統說法,《山海經》被認為是大禹親眼目睹並講述,伯益起名,上古時博物賢人夷堅所記錄的。大禹在治水中,足跡遍佈山海,“布土以定九州”後向臣下講述了自已的見聞。大臣伯益(嬴姓始祖)把這些見聞起名為《山海經》,口口相傳下來。

那麼,記錄者夷堅是何來歷?對此史料並無太多記載,只是在《列子》、《莊子》中一筆帶過,後世多認為他是上古通曉博物知識的賢人。不過,對於夷堅是否真實存在人們也有爭議。因而連帶著大禹、伯益作《山海經》一書也不被廣泛認可。

關於《山海經》作者還有“無名氏雜取而成”說法,因為書中人們能看到《穆王傳》、《莊子》、《列子》、《離騷》、《周書》……的影子,這種說法同樣得不到公認。目前人們對此書作者多持“不可確認”的觀點,這也為《山海經》塗上一層神秘面紗。

2、《山海經》裡寫了些什麼?

儘管作者不詳,但是書中所寫內容目不暇接、難以置信。如果不是作者真實所見,只有一種可能:這是胡編亂造之作。如果,真是編造出來的,那也要佩服作者的腦洞開得如此之大,大到超乎常人的想象。

歷朝歷代的儒家學者,對此書的評價均基於“子不語亂力怪神”的基礎,甚至帶有諸多不屑,司馬遷評價此書“太過荒誕無稽”。不過細讀此書,多數人會認為,作者具有豐富的地理、人文、物產等知識,絕非一味編造。

《山海經》原書22篇32650字(現存18篇),有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主要包括山川、民族、物產、藥物、祭祀等內容。作為歷史上最著名的志怪書,被冠以“經”之名,本身也是荒誕不經的。

3、《山海經》的荒誕之處有哪些?

為了加深對《山海經》荒誕不經的認知,下在就舉例來說明幾處:

——西北海外,赤水北岸的章尾山有神人,人面蛇身,通體紅色,身長1000裡,面正中有豎長的眼睛,閉眼就是黑夜、睜開眼就是白晝,不吃不睡不呼吸,能呼風喚雨,照耀到陰暗的地方,人稱“燭龍”。

——有人稱“苗民”,其地有神,人面蛇身,身軀如車轅,長有兩個腦袋,穿紫衣戴紅帽,名叫“延維”,得到它的人只要奉饗祭祀,便可稱霸天下。

——氐人國建木的西邊,人面魚身,沒有腳。此處的巴蛇能吞大象,3年才吐出象骨,有才德的人吃巴蛇肉,不會得心痛、肚痛的病。

——朝陽穀裡有神叫“天吳”,就是水伯。他長著獸身,八首、人面、八爪、八尾,背部是青中帶黃的顏色。

4、《山海經》是世前文明的回憶?

儘管《山海經》裡有許多被認為荒誕不經之處,但是很多現代研究者(包括西方學界)認為,《山海經》裡蘊藏著大量世前文明的密碼,如果破解才是現代人最重要的事情:

——大禹治水定九州的故事,與西方記載的史前大洪水歷史多有相似;共工怒撞不周山引發的“天傾西北,日月星辰西轉;地傾東南,百川之水東流”的記載,與現代研究中世前曾發生的地理大變遷、大陸漂移說不謀而合……

而且似乎為了證明大陸漂移說,《山海經》裡所述的山川志怪、地理奇態,有學者已從美洲、歐洲得到印證。基於這種研究結果,有人大膽猜測:

——《山海經》確實是世前文明的記載或回憶,所述內容不為後世所接受完全可以理解,因為誰也沒有在上古時期生活過。這些上古的事情經後代相傳發生增改、刪減的變化,甚至由此充滿了神秘和荒誕。


指動濟南


《山海經》是中國的志怪書籍,是由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人或是巴蜀人所作的,具體是誰寫的並未被證實考究出來。

至於寫山海經為誰人,他又看見了什麼,現代學者認為此書並非是成於一時,作者也並非只有一人,況且《山海經》內容之龐大,由某人寫下所見所聞來構成這本書,實屬難事。

當然《山海經》的出處也有一些較為具體的說法,比如有前人認為是有確切作者:禹、伯益、夷堅,經西漢劉向、劉歆編校,形成了這本傳世書籍,但這些信息,包括書本的成書年代、作者、編著者,都無從確證。

不管《山海經》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存在都是不爭的事實。《山海經》原共有22篇,包括山經五篇,海外經四篇,海內經五篇,大荒經四篇等。它的主要內容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遠古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民俗等各方面的研究,都有著參考價值,是一部內容複雜的文獻。

然而對於這部書籍,不同學者有著不同的看法,比如編寫《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便認為它的內容過於荒誕,不能看作歷史的參考內容。

那麼無從考證的《山海經》有什麼文獻價值呢?在小新看來,《山海經》充滿著神奇色彩,包含著各類學說的豐富資料,尤其在神話學和民俗學中,為後來的中國神話記載有著寶貴的參考價值。至於更多人關注的地理學方面,《山海經》的確記載了許多山,每座山的命名都根據地貌而定,這麼遠古時候的記載,當然需要現代的認證考究呢。


新氧生活


《山海經》在我國的歷史文化典籍中是很獨特的一部,涵蓋了天象、地質、歷史、神話、人文、物理、醫藥、宗教等諸多領域內容。書中記載了大量光怪陸離的神仙,和稀奇古怪的事物。

據西漢劉歆所說,《山海經》是大禹和伯益所作,所以他認為該書寫成於舜禹時代。後來人認為不是一人一時所做,卻是經過很長時間,逐漸增益寫成的,和《論語》、《左傳》、《黃帝內經》等類似。

由於傳統儒家思想認為"子不語‘怪力亂神’",傳至如今,我國以唯物論為指導思想,因此《山海經》被正統思想認為是荒誕不經之事,很少採信。西方國家則對文字出現之前的傳說持中肯態度,如《荷馬史詩》和《聖經》其中的歷史,很多有實際遺址為證。

本人傾向於西方的這種觀點,因為這恰恰證明了《山海經》的真實可信之處。在人類沒有出現文字之前,人們傳授歷史經驗的方法是一代代口口相傳,最後就成了傳說。

當先人們在世上了無痕跡時,他們的傳說卻保留了下來,或者他們用過的石制工具也會表明他們的曾經存在過。

現在還有很多民族沒有文字,他們的歷史就是這樣保留的。很多民族的傳說中都有大洪水的記載,希臘傳說中的大西洲,聖經中的諾亞方舟,中國的大禹治水。

儘管現在找不到確實的文物證據證明這段歷史,但傳說卻是驚人地相似。其實我國商代以前的歷史也因為沒有實證而被國外的史學界質疑。

在人類歷史進程中,隨著族群的發展,肯定要分家的,也肯定是互有來往的,在來往中,肯定會有信息的交流,但由於語言發展不足,和對自然的崇拜,表達會有一定的偏差,因此在傳承過程中會出現走樣,且越來越嚴重。後來發了次大洪水,人們更是四處遷徙來獲得生存,文明肯定斷絕了不少。

大禹治水後,人民生活逐漸安定下來,有感於前人經驗的流逝,故鑄九鼎以記之,並且伯益來負責。可惜九鼎在秦朝時湮滅於歷史的塵埃中。但九鼎圖譜和傳說卻記錄了下來,經過不斷地積累和完善,遂有《山海經》。

《山海經》在東晉還是有圖的,陶淵明還曾為此賦詩曰"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可惜原圖也消失在歲月的長河中,只有文字保存了下來,就是如今的《山海經》。

所以說,大禹和伯益是《山海經》的作者是可信的,當然,編篡過程中積累了先人們的智慧和經驗,非一人一時之作。

而當時的信息提供者看到了什麼?這已經不可考證了,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山海經》是以事實為根據的。

現今也有人考證說,山河經的地圖正好契合了當時的世界全圖,美州印地安人來源於殷商遺民,也有人說夏朝源於古巴比倫的兩河流域,而且似乎都有相關證據支持。

今人也根據《山海經》描述的某些動物形象,與現實中的動物相類比,得出某些結論。

其實大可不必,因為在口口相傳中,就會有很多信息失真,雖經大禹和伯益考證,但是,再由語言化為九鼎中形象還是要失真,更何況當時的藝術水平,更別說中國畫以寫意為主流。

但人類的足跡肯定遍及很多地方,見識了各種精彩與神奇。史前文明到底存在不存在,也很難說,畢意各民族都有神話傳說,可能神就是史前文明的反映吧。現在不是有人在說某些出土文物像是穿越者的作品嗎?

《山海經》可能是大禹和伯益收集編纂的,非一人一時立功,是先人們經驗的總結,至於先人們都看到了什麼,實在不可考。

希望能發明時光機器,回來過去來揭開這個謎團,大家認為這個想法如何。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有書共讀


《山海經》可以說是一部爭議最大的上古文獻,關於作者,古人一般認為是大禹時期所作,比如劉歆《山海經表》說是大禹、伯益所作,《列子》又說是大禹、伯益、夷堅所作。而近現代學者一般認為不是一時一人所作,而且《山經》主體成書戰國時期、《海經》主體成書西漢時期。

《山海經》作者看到了什麼?這就涉及到《山海經》地理討論,古人一般認為《山海經》是虛妄之言,不受重視。近現代討論比較熱烈,有學者認為是世界地理,也有學者認為是中國局部地理;不過更多學者還是認為還是傳統的華夏地圖和周邊國家,只不過不能完全以真實地理對待。

個人還是支持《山經》主體成書戰國時期、《海經》主體成書西漢時期,當然不排除有一些歷史久遠的元素;個人也支持華夏及周邊地理說,但因為《山海經》經歷巫者編撰,有著濃重的巫術思維,虛虛實實,所以儘管有一定真實元素,但不能完全從現實找依據。更多是來自傳聞的扭曲以及合理的幻想。

這應該也是目前最謹慎的結論了。


林屋公子




以上都是三海經關於太歲肉靈芝的記錄,有待我們深入研究。


太歲緣


我沒有通讀過《山海經》,不敢妄言它的內涵,有人說它是上古奇書,有人說它是神話典籍,那麼我給大家一個新的思路:它上面記錄的全部是真實事件。

乍一看,一定有人說我譁眾取寵,搏眼球等,但是我想說的是,一個人或者一批人,幾代人為什麼要接連不斷的記錄一些虛無縹緲的神話故事呢?在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情況下,又沒有磕藥,就能把這些故事講的惟妙惟肖?

我覺得裡面講到了很多外星人在地球上的真實事件,上古神獸都是外星人做活體實驗的結果,就是把若干種生物活體嫁接培育,基因雜交形成的,而體積龐大也是當時生物加基因改造的特點。

再比如裡面的故事,都是神(外星人)和本地人(地球人)一起打仗,發生的真實事件。比如女媧造人,很可能就是基因克隆了幾個樣本的結果。。。


流星家


先說前兩年媒體熱炒的一件事:

中國古人在遠古時代,就已經踏足過美洲大陸,甚至印第安人很有可能是中國古人的後代。

這個觀點是由美國學者亨利赫特·墨茲博士,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的。

他通過研究《山海經》的原文,驚訝發現《山海經》中記載的一些山川湖海,竟然和美洲大陸上的山脈走向極為相似,之後他為了證實這個觀點,在中美兩國之間,進行長期的實地考察後,最終確定了上述結論。

對照下圖,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山海經》的地理圖文,與現在的世界地理極為相似。

據墨茲博士推測,早在《山海經》撰寫之前,中華大陸的遠古先民,就已經踏足過美洲大陸,並根據沿途所見,繪製出詳細的地理圖文,而《山海經》的作者,正是根據這些珍貴的地理資料,才編寫出《山海經》一書。

再到2015年末,美國化學專家魯斯坎普,在全美境內發現了多達84處“殷商時期”的壁畫,全部採用甲骨文雕刻在巨石板上,據推測這些壁畫創作於公元前1300年,比哥倫布登上美洲大陸還要早2800年,從側面證明了,中國古人在遠古時期,或許真的到過美洲大陸,只是有礙於年代過早,遺留的大部分痕跡,已經被歲月掩埋。

將以上兩個事件結合在一起,我們首先能夠假設一點:

中華先民的確踏上過美洲大陸。

有很多學者指出,遠古先民們,不僅去過美洲大陸,還在遠離中原的很多地方留下了足跡,包括殷商時期經歷戰亂的難民,他們為了躲避戰火,盲目的向前行進,艱難的長途跋涉後,終於來到了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見到了許多在中原根本沒有的物種。

於是這一部分人在此安家定居,繁衍子孫後代。

但在此期間,顯然是有人回到了故土,並且向其他人描述了在“異地”的生活,以及長途跋涉中的奇事見聞,那時沒有“美洲大陸”這個名詞,久而久之,便流傳出殷商時期的人去到很遙遠的仙山,見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動物等神話傳說。

當然,肯定也有人去了其他地方,比如沙漠,雨林,大海,這些地方我們現在來看,很是稀疏平常,但在遠古人的眼裡,某些風景前所未見,都是和富庶的中原地區截然不同的地域,那裡如果有一些在中原見不到的動物,有礙於當時的認知程度,遠古先民或許就會誇大形容,比方說《山海經》裡記載的“何羅魚”。

《山海經·北山經》:“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癰。”(癰:yong,一聲。)

當時的人見到這種魚,會驚訝怎麼有這種奇怪的生物?

但現在來看,這簡直就跟章魚一模一樣,幾乎沒什麼差別。

可在當時,人們就能將這種難以理解的生物,描述成神話傳說。

後來編著《山海經》時,類似的這些神話傳說,就成為了作者的資料來源。

以此先回答作者的第二個問題,《山海經》的作者都看到了什麼?

應是以聽說和查證居多,真正看到的人,都將此描述成神話傳說,或者被史官寫進了史書裡,作者本人並未看到。

然後再回答題主第一個問題:《山海經》的作者並非一人,是由多人合力編著而成。

關於到底有幾個人參與了編著,至今有兩個說法

第一:《山海經》“始作”於戰國中後期,也就是說當時只起了個頭,沒有寫完,具體作者也不詳,後來斷斷續續傳到漢代,中間幾經人手添補,最終由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人”完結,這個說法比較模糊,至今沒有確切人數。

第二,作者為漢代的“劉向”與“劉歆”父子,他們二人將民間流傳的神鬼誌異,與史書中的地理人文相結合,最終編著成《山海經》一書。


這是兩個關於《山海經》作者的說法,我本人更傾向於第二個,因為劉向父子編著《山海經》一事,有諸多史料作為依據,可信度較高。

(劉向-劉歆)

《山海經》一書寫成於漢代,與前文中所說的遠古先民相隔上千年,作者又是怎麼知道這些信息的呢?

我認為有兩個方面:

第一,是靠收集民間流傳的“神話誌異”。

比方說在漢代的坊間傳聞,說哪座山上有什麼妖怪,神獸,誰去到哪個地方,見到了仙人等等這些神話,劉向父子就把這些神話進行彙總,從而與史書裡的記載進行對照,可信度高的就保留,可信度低的就摒棄。

第二,查閱史書。

在漢代以前就已經發明出地圖了,所以史書中的地圖以及地理知識,也可以作為依據,供劉向父子進行參考。

將以上兩點進行結合,我們打個較為通俗的比方:

劉向某天通過“神話傳說”,瞭解到有人曾去過某某仙島,然後他們父子就去找史書查證,看到史書裡也有關於某座島嶼的記載,而這座島嶼和民間神話裡的“仙島”有很多相同點,再深入的找出更多依據後,父子二人就將這座“島嶼”寫進《山海經》中,然後以仙島為起點,向東或向南,捋出更多的大陸走向,最終形成一副《山海經》地圖。

那麼作者兩個人,是否曾親眼見證過?或者說像上面的美國學者一樣,曾遠渡重洋,實地考察過山川湖海呢?

這就回答了題主的第二個問題,作者看到了什麼?

有礙於漢代的交通與作者的年齡,我估計他們二人去實地考察的並不多,大部分信息來源,也都是憑藉我前面所說的方式去收集,但這些收集來的信息,也要經過他們的篩選,最後分辨出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然後整理成有用的資料,最終編寫進書中。


錢品聚


按照劉向、劉歆父子和東漢王充的"正統"說法,《山海經》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人們在《山海經》中卻找到了發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後的史實,因此"禹、益作說"受到了質疑。此後,隋朝的顏之推雖堅持舊說,但面對難以掩蓋的漏洞,他只好用"後人羼入,非本文也"來作掩飾。所以,《山海經》的作者便成了眾多學者考證的對象,種種假說紛紛而出,如"夷堅作說";"鄒衍作說";後人綜合炎黃兩族的傳說而成說;南方楚人作說;巴蜀人作說;早期方士作說,等等。當代學者袁珂認為,《山海經》實際上是無名氏的作品,而且不是一時期一人所作。以上各說雖有不同,但都肯定《山海經》的作者是中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