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山海經》?

昔日丶憐惜丨


《山海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地理書籍。它包括《山經》和《海經》兩部分,一般認為,《山經》先有文後有圖,成書於戰國時期;而《海經》先有圖後有文,成書於西漢時期。類比來看,《山經》講的是華夏地理,而《海內經》講的是本洲地理,《海外經》將的是世界地理。不過,這裡的地理不是整齊分割,並沒有整齊的界限,呈犬牙交錯的形態。

因為古代人口稀少,山林沒有開闢,野獸橫行,所以到處都有神怪的傳說,有點類似日本平安時代的“百鬼夜行”。到了戰國時期,這些口耳相傳的傳說,以及一些源遠流長的神話,被巫師們蒐集整理,也就創造出了《山海經》這樣的文獻。所以,這部文獻不能等同於真正的事實,只能記載當時人的想象和傳說!

這也正是《山海經》最大價值所在。因為先秦古書在秦漢時期經過大整理,而《山海經》是能倖免於難被篡改為數不多的一本,所以它保留了先民的一些思想觀念,最有價值的就是其中的神話故事。而我們今天要讀懂它,既不需要去做分析真假的工作,也不能用事實的眼光去看待它,而是要順應這種真真幻幻的巫術觀念。

古人很多認為《山海經》荒誕不經,毫無價值,往往把其貶之過低,這是古代經學的桎梏所致。而今人不少說《山海經》微言大義,甚至認為“記錄了世界地理、上古真相”,但不少所謂的“考證”“推理”完全是捕風捉影、牽強附會。既不符合邏輯學,也不符合進化論。這都不是科學對待《山海經》的方法。


林屋公子


擼起袖子來說說《山海經》,目前我也正在讀這本書,主頁上也有分享,不過大都是按照自己的淺薄的認識去分享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啊,這就是傳說中的引起關注嗎?哈哈,就算是吧。

看了《山海經》有一段時間了,現在《南山經》還沒分享完,這速度是很慢啊,主要是因為工作忙,沒那麼多時間寫文章。那麼如何評價《山海經》呢?

我記得在悟空的一次回答中,有個讀者給我留了一句話,大概意思說是“《山海經》是自古以來最根本的著作,但凡中華文化都能從中找到原型,沒有之一”,言外之意,就是什麼《易經》、孔孟、道家、陰陽……追根溯源都是在《山海經》中的。我記得當時回答的問題應該是關於《易經》的,這哥們就給我來了這麼一句,赤裸裸的挑釁,天知道,我也很推崇易學的。不過,話說回來,這哥們說的話真心很大,但是我還真是不能反駁。

所以說,怎麼評價《山海經》呢?這真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剛剛寫完《山海經》南山經的亶爰山,在文中還提到《五藏山經》裡的藥方都是單方,而且在這篇文章裡有提到“食者不妒”這種奇葩的藥方,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信息的暗示。這就和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暗示了,這就不是朝代更換的問題了,再就是單方和複方的兩者卻分,這本身也是《山海經》古老的證明之一,所以說,對《山海經》最直接的評價,就是老,古老,非常古老!

就是因為《山海經》的古老,這本處於華夏文明之初的經書,其中所展示的自然是祖先們最開始的信仰、信念、生活狀態等等很多方面。

無論現在的社會是如何發達,科學技術又有多麼的先進,關於文化、傳承,這些不可斷的東西是輕易不會被汩沒的,現在人類的一切都是從歷史中一點點流傳至今的,所以也難怪很多人會從《山海經》中找到後世很多事物的原型,這不僅僅包括某些被神化的人物,比如西王母、九尾狐等,也包含很多文化,比如道家文化,儒家思想等等,還有現在的食材、藥物等等,當然關於地理、物質這些東西,因為我個人都不是很瞭解,所以這其中就不便多說什麼了。

其實《山海經》是一本非常紀實的作品,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從書中延伸出更多的故事和人物呢?因為古人雖然紀實,但是很多東西“不求甚解”啊,就比如說,《山海經》的西王母,關於這個道家人物我也曾經具體寫過,如果有興趣大家可以在我的文章中翻騰一下。話說回來,比如西王母,在山海經中的記載就是一個女巫,祭祀,但是後人怎麼發展的,崑崙山上的王母娘娘啊,法力無邊什麼的,這本身是一種文化的豐富和演變,很有趣。

《山海經》在文化、藥學、地理學、植物、動物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這本書雖然簡潔但不簡單,尤其是經過後人的多次解讀發展之後,每一次都會被烙上當時的文化色彩和意義,也就是說,其實我們現在看到的《山海經》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集中體現,而關於最原處、最歷史的,已經被時間掩蓋,很難追究本來面目了。

我是大禹,正在讀《山海經》,在很多觀點和想法上,可能和很多權威人士不一致,但這也僅僅是我個人的看法,希望讀者不要噴我哦。


大禹Fish


自戰國之後,讀懂《山海經》的人,屈指可數。從郭璞的字義註解,發展到明清兩代的地理探尋,說明一個問題,無法讀懂的越來越多,更何況是評價的資格問題?不能客觀真實的解讀古《山海經》,是沒有資格評價的。當然,近些年的“神解”《山海經》現象,確實多。但是,這能說明解讀是客觀的原本中國古老社會發展曾經存在現象嗎?我不敢恭維。與戰國時期,以發展變化的大篆字義,傳承的古《山海經》,怎麼可能用發展變化的《說文》小篆字義解讀呢?當年的司馬遷在西漢讀不明白,為什麼呢?客觀的事實是,司馬遷既不是東周史官氏家,也不是宗周王世子裔,更不是戰國諸王史官之家,因而與原本的篆、傳古社會現象,簡單的以發展字義理解,就無法解讀出來。所以,當發展的戰國書籍社會現象,在改變字義的使用之後,能夠客觀解讀古《山海經》,就成了一個問題。半解讀,或少半解讀,當時還客觀存在。發展到現今,在經歷了兩千多年儒家讀書門徒對字義的思想擴大使用後,一個“神解”古《山海經》的社會現象,確實說明了今天的荒誕和怪離。然而,卻無法從中國古老文化的發展印痕中,客觀解讀出來。何談評價之有呢!

古《山經》,大約是六七千年之前至一萬多年前的印痕。古《海經》,大約是六七千年至四千年的印痕。《大荒五經》,大約是五千年至三千年的印痕。就這個中國古老社會發展歷程中的文化語言解讀,而不是文字的解讀,已經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而客觀上的戰國時代文字和語言發展變化現象,在客觀上確實擋在了對這部古書原貌的原本認識不清方面。山、海、大荒,為什麼書名只有山、海兩字呢?而要外加經字呢?一個原本的“經”社會現象的湮滅,以及早於儒家典籍為“經”的客觀原本社會現象說明,這是另一類中國古史社會傳承現象,這個現象發展至“竹書”時代來臨之時,開始逐漸退出中國古老文化的原本傳承,至戰國時期為發展的新書籍社會現象替代。但所幸的是,它轉化為了新書籍現象。而轉化後的無法解讀現象,就從那時開始了。

今天,看到這樣提問,就書的原本面貌而言,以當時古人的觀念說,為“行人”之書,以今人的觀念說,“職”在今國家檔案館和禮賓司。

就先說這些吧!


愚人


《山海經》是先秦典籍。全書18卷,約31000字。其中包括歷史,神話,宗教,天文,地理,民俗,民族,物產,醫藥等多種資料的小百科全書。其最重要的價值就是神話傳說。其中,以山徑為綱,分南,西,北,東,中五個山系,以道路和方向互為經緯,敘述了每座山的地理位置,走向及山中樹木和物產。這麼說罷,此書在封建社會,就是統治民間的秘籍。一般人是無法知曉的。[大笑]


皛川


現在殘存的山海經是一部文字版地理信息系統,缺山海圖,是西漢劉向父子整理成的。

該書描述了東周以前的世界地理信息。

至於從何時開始有爭議,但從書中看出有不符合現在世界的描述,應該是大洪水之前的世界地理信息,也就是上一個文明的殘存。

該書成書後,兩千來年無人能夠看懂。比如描寫的中國的東山在中國找不到,在亞洲東部也找不到。

但是被美國人看懂了。因為中國的東山在美國。

這之後,世人改用世界眼光看山海經,裡面描述的很多未解之謎被逐漸解開。

裡面描述的古代中國範圍之大遍及全球。

部分時期同一地點的經緯度和現在不一樣,表明我們的世界經緯度發生過鉅變。

比如成都過去某個時期這裡長著全世界最高的樹,這種樹現在世界上還有,不過生長在熱帶樹高超過一百米。

據估計那時的成都最北也在現在的北迴歸線上,比現在的緯度靠南多了。

書中還描述了東非大裂谷。

這本書的研究嚴重衝擊了現存的世界觀,各方面爭議極大。


北國風雲2


山海經是前秦古典,這本書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三大來歷不明的書籍,其他倆本是周易,黃帝內經,有很多人懷疑這些書是上個人類紀元留下的遺物,也有人說是外星文明的產物,都沒有定論,不過山海經裡面所記述的內容,的確駭人聽聞,以當時人類的條件和交通工具,絕對不可能走遍整個地球,再說,山海經從文字上看,已經是缺失了一部分內容,它應該還有圖畫才對,有一種傳聞,這裡就做個談資吧,有些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懷疑九鼎上面的圖案就是山海經缺失的圖案,我也是道聽途說


解心人ToT


山海經是中華神話地理書籍瑰寶,雖然晦澀,但書中介紹的上古地名和神獸,無不千奇百怪,對後世影響深遠。


我也沒看完過山海經,不過這本奇書可以說是中華素材典範,當前的網絡小說,影視劇,遊戲,涉及仙俠玄幻題材,都會多多少少從這本古書中搜索素材,這也是中華神話文化的另一種延續。


山海經中早已對世界分好位置,是不是當時就是這樣呢?是不是真有這些神獸和奇形怪狀的種族呢?外星人?時間旅行?這又有點科幻了,呵呵,總之這是一部比較有深度的書。


慢品懷舊


看內容是部地理著作,也記載了一些歷史,但疑點太多。盤庚遷殷之後中國歷史才慢慢清晰,之前的事就說不清了。也許上一個文明發展中,遇到了彗星撞地球,導致大洪水,地軸偏移,史前人類辛苦幾千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災難結束後,倖存的一支人類為了生存到處遷徙,最後到了殷地繁衍生息。後人把上一文明的殘缺歷史記錄了下來,形成了山海經的前身。


長弓木又


上古巫書總集註。想象力豐富,充滿浪漫主義情懷。抽象、放大、誇張、變形、變異、聯想等等手法,思維發散,不拘一格。後世只需取其一端,都可成藝術、文學等一流派。

接受啟發,看意境即可,較真字面、圖形意義,沒有必要,本來就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當時的知識體系,這本書的作者就沒有能力較真,你若較真,肯定不解作者意圖,不在一個思想頻道。

學上古巫術的一本好書,但巫術現在可能不讓用了。搞藝術、文學的,還可以尋找一些啟發,發散一下禁錮的思維,尋找一些中華文明的淵源,古樸的文化要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