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大戰如此重要,劉備卻偏偏不帶上諸葛亮,為何?

用戶65219092966


夷陵之戰是蜀漢立國之後的第一場大戰,劉備沒有帶諸葛亮甚至是其他謀士以備參謀時期失敗的重要原因。那為什麼不帶上諸葛亮或其他謀士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劉備執意對孫權動武,諸葛亮等謀士多是反對動武的,劉備便棄之不用。

早在220年,關羽被殺之後,劉備就想為關羽報仇討伐孫權,被諸葛亮等人勸住,等到221年劉備稱帝,再次以為關羽報仇為名對進攻孫權時,《三國志》中沒有記載諸葛亮有勸阻的行為,但聯繫之前他的反應,應該也是勸阻的。

只不過劉備一意孤行,或許是因為他與關羽的兄弟之情太重,讓他不顧諸葛亮等人的阻擾,執意伐吳,他的身邊只有一班武將隨行。

與諸葛亮等謀士反對不用,他身邊的武將多是主張對孫權動武以奪回荊州。這裡與劉備身邊的班底多是出身荊州有重要關係。這些人我們可以稱之為“荊州派”,他們自然希望自己的老家實在蜀漢的控制下的。

所以為關羽報仇是一方面,奪取荊州則是更主要的原因。

劉備和一班武將顯得有些意氣用事,沒有顧忌蜀漢剛剛建立政權不穩的現實,或許這般武將認為可以藉助此戰來穩固蜀漢的統治。

這種觀點很明顯和諸葛亮等一班謀士的看法是不一樣的。

二、諸葛亮在此時並非是劉備最信任最重用的謀士。

雖然有劉備三顧茅廬的典故,這並非說明諸葛亮的劉備離不開的謀士。劉備之前有龐統法正出謀劃策,劉備對他們極為重用,可惜他們都早死,諸葛亮這才顯得更為重要。是以當諸葛亮反對的時候,劉備可以完全不顧,這至少可以說明劉備對諸葛亮還沒有到言聽計從的地步。

事實上,諸葛亮的形象是在劉備死去之後,他執掌蜀國大權後才不斷變得高大起來的。畢竟隨著龐統法正以及劉備及其一些重要武將的死去,諸葛亮才愈發顯得像參天大樹一般的存在。

這不是說諸葛亮不厲害,他很厲害,由於蜀漢形勢的變化他又顯得更加厲害。

有時候,一個人的厲害是需要他人做陪襯的。

夷陵之戰,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阻,甚至連一個像樣的謀士也沒有帶,這很能說明問題,至少現有的蜀漢謀士集團中還沒有一個可以讓劉備完全折服的人。

等劉備戰敗將死,他才不得不重用謀士,將諸葛亮視為託孤大臣。

三、諸葛亮並非如《三國演義》中傳的那樣,他長於治國,行軍打仗不是他的擅長。

《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有過多的神話,尤其是後來他多次北伐都是由他率軍出征的,我個人的觀點,主要還是因為夷陵之戰,蜀漢武將種子折損太多,諸葛亮不得不親挑大樑。

但在蜀漢剛建立時,諸葛亮不善行軍打戰的短板讓劉備不會帶上他,他的智慧用在穩定後方倒是最佳用途。

劉備出征孫權,太子劉禪留居成都,諸葛亮身為丞相,自然要留守成都協助太子鎮守後發。諸葛亮的特長和職位也決定劉備不會帶他出徵的。


微史春秋



舉國東征,帶上一隻豬不會很累?


995584474522148577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這場戰役由劉備禦駕親征,但是沒有帶上諸葛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劉備這次出征東吳是“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無論諸葛亮如何勸阻都不行。當時吳國偷襲荊州,俘殺關羽,劉備聞之大怒。無論從戰略上講(二路出兵),還是從道義上講(為弟報仇),劉備都是要奪回荊州的。只不過,當時荊州已失守,而蜀漢政權也建立未久,更重要的是在內部穩定,需要休養生息。諸葛亮也是考慮及此所以勸阻,但是劉備不聽,於是,劉備在憤怒之餘,也沒有帶反對東征的諸葛亮。

第二,當時的政治形勢和環境變了,這時候的蜀漢是一個國家,而非當年還是流寇形式的作戰,需要一個穩定的後方。諸葛亮這時被拜為丞相,需要輔佐太子,以穩定後方,併為前線提供足夠的軍馬和糧草。這種重任,也只有身為丞相的諸葛亮才能夠擔當。

第三,諸葛亮並非將帥之才。陳壽在《三國志》裡,對諸葛亮有這樣一番評價:“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可以看出,諸葛亮長於治國,而非行軍打仗。《三國演義》過於神話諸葛亮在軍事上的才能。所以,劉備沒有帶諸葛亮出征,也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

第四,劉備對自己過於自負。要知道,劉備在當時是一等一的英雄,連曹操都稱:“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他和關羽犯了同樣的毛病,對東吳過於輕視,此時周郎已死,在他眼裡,東吳不足為懼。他一生戎馬倥傯,得知東吳大將是陸遜,更是藐視其為一書生。這種自負,讓其也沒有帶諸葛亮隨徵。


國家人文歷史


夷陵之戰中,劉備的主要謀臣猛將諸葛亮、趙雲、馬超、魏延都沒有出動。當時,魏延扼守漢中。漢中是益州的門戶,劉備對鎮守漢中的人選十分重視,最後看上了魏延。而趙雲堅決反對用兵東吳,因此夷陵之戰時,他留駐江州(今四川重慶市)。“先主失利於秭歸,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可見並非趙雲個人留下,他統率的部隊亦沒有參戰。馬超這時領涼州牧,同樣負有防禦曹魏的責任,馬超的人馬也不便抽動。劉備東下前,曾命張飛率部萬人為前鋒。諸葛亮此時鎮守成都。劉備初進益州,頓兵堅城時,立刻把諸葛亮從荊州調來;夷陵慘敗後,卻直到臨死時才把諸葛亮叫到永安囑託後事。所以如此,關鍵在於“鎮守成都”是艱鉅的任務。益州本土勢力強烈排外,曾兩次叛亂。夷陵之戰距劉備得蜀雖已七年,但他們的反抗並未停止,益州代表人物彭漾則企圖煽動馬超兵變,和他裡應外合,一舉推翻劉備。當劉備夷陵慘敗,諸葛亮前往永安,成都空虛,漢嘉太守黃元就發動了叛亂(漢嘉郡治離成都一百公里左右)。凡此種種,說明諸葛亮鎮守成都,沒有相當的兵力是不成的。


光明大先生


誠邀,如題。對於劉備而言,荊州是寶貝,益州則是他的命根,所以劉備必須留下諸葛亮鎮守益州以備曹操。

小編不止一次的說過,荊州雖然沃野千里卻是四面受敵之國,劉備沒了荊州還可以繼續三國鼎立,但益州是劉備的大本營,易守難攻足可供養軍馬十萬,更是高祖龍興之地有著特殊意義,更何況當時的情況是荊州已失,劉備只剩下益州

,所以對劉備而言,益州斷不可失去。

所以劉備留下了諸葛亮。

對於劉備而言,關羽北伐曹操時孫權偷襲的事件還在眼前回蕩,劉備不可能不擔心曹丕這貨趁著自己大軍伐吳來一個曹魏版的“白衣渡江”,奪取漢中。所以劉備把自己的兵馬一分為二,令馬超領兵三萬以防曹魏,黃忠關興隨自己率領8萬大軍伐吳,趙雲留守成都,這麼多武將需要有人節制,而當時關羽張飛已死,

除了諸葛亮,沒有人有這份資歷和能力統領趙雲馬超魏延等人,更何況劉備也信不過其他人,於是不管他願不願意,劉備都不能帶走諸葛亮。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在夷陵之戰中,劉備不帶諸葛亮,甚至是趙雲,表面上看是因為他倆反對劉備東征孫權,但真實原因,顯然沒這麼簡單。首先,諸葛亮所擅長的,並不是軍事和謀略,雖然演義裡將諸葛描述得幾乎是神機妙算和足智多謀,但歷史上的諸葛亮,顯然沒有這個能力,他真正所擅長的,是內政和後勤。

劉備舉全國之兵東征孫權,如果帶上諸葛亮,對他軍事上的戰略戰術其實並沒有多大的幫助,反而會影響他後方的穩定和軍隊的糧草後勤。一切是顯而易見的,當時的蜀漢內部,許多人是非常反對劉備東征孫權的,尤其是益州本地的利益集團。對於他們而言,東征孫權,意味著要將益州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源源不斷的調往前線,說通俗點,就是把益州當地老百姓和豪門貴族家的男丁、餘糧都徵集到前線作戰。

在這種背景下,換做你是益州本地人,不管你是普通老百姓,還是豪門大戶人家,你會願意將自己家的兒子送上戰場,把自己家的糧食貢獻出來嗎?

如果劉備把諸葛亮帶在身邊,就意味著整個益州地區沒有一個得力的劉備嫡系成員坐鎮,也就是說,留守在成都的軍政大佬,幾乎都是益州集團的成員。在這種背景下,你覺得益州的軍政長官和豪門大戶還會老老實實籌集糧草嗎?或許他們不敢明著拒絕和對抗劉備,但他們只需要在籌集糧草或運輸的過程中磨點洋工,劉備大軍就會很容易陷入被動的局面。

更不用說,益州境內一直都有各種反叛勢力存在,即便當年劉備親自坐鎮成都時,他們都是一副蠢蠢欲動的模樣。後來在劉備兵敗夷陵後,他們乾脆直接起兵造反。據史書記載,劉備兵敗後,先是黃元反叛,後來是高定反叛,再後來是雍闓反了,再後來是朱褒造反,這還不算南中少數民族的叛亂。

假如當時成都沒有諸葛亮這種劉備嫡系大佬坐鎮,益州的反對派勢力恐怕會更加囂張,到時候鬼知道益州會亂成什麼樣子?至於劉備的下場會不會和關二爺一樣,恐怕真的只有天知道。也正因為如此,劉備在東征孫權時,才特意把諸葛亮和趙雲留下來,他倆一文一武,一個主持朝政,一個控制禁軍,又都是劉備的嫡系成員,足以保障劉備大後方的穩定和安全。


我是趙帥鍋


夷陵大戰如此重要,劉備為何卻偏偏不帶上諸葛亮?答案終於被說出這個問題答案很簡單,原因如下:一、孔明的《隆中對》名揚天下,但劉備以為孔明主要特長在運送糧草和政權建設,孔明是戰略家,不是戰術家。如法正在,法正可能阻止劉備先行伐吳,劉備如決定伐吳定會帶上法正,入蜀、定軍山、收漢中,法正是當之無愧的劉備第一軍師,劉備在龐統死後對法正相當依賴。連劉備入蜀後,法正有些睚眥必報,違法亂紀,一向主張重典治蜀的孔明也睜隻眼閉隻眼,理由就是劉老闆沒有法正,還像林黛玉進賈府一寄人籬下哩!

二、劉備是三國時目光賊準的人,他看中了孔明的忠誠,看中了孔明卓越的治理國家才幹。劉氏集團剛剛開張,益州、漢中還未完全歸服蜀漢政權,後方需要孔明這樣的幹才留守。劉備眼裡的孔明是蕭何一樣的人才,劉禪年幼,關、張已死,只有孔明鎮得住,又是荊州集團的老人,放心!

三、夷陵之仗是險仗、惡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和軍事同等重要,而孔明的後勤司令絕對的一級棒!四、赤壁之戰、益州之戰、漢中之戰後,劉備相當輕敵。劉備在赤壁大戰、益州之戰、漢中之戰後,認為曹操一代梟雄都不是自己對手,加之周瑜、魯肅、呂蒙的相繼死亡,使劉備耳旁天天響起曹操在煮梅論英雄時的話語: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現在曹操已一敗赤壁、二敗漢中,天下英雄,能奈我何?


傲騷嬌


夷陵之戰劉備是打孫權,孫權一度被諸葛亮視為盟軍,在諸葛亮的眼裡,曹操才是他們共同的敵人,所以,當劉備提出來打孫權的時候,諸葛亮是不同意的。這也就是劉備不怎麼待見諸葛亮的原因。

當時劉備比較倚重的謀士是法正和龐寵,可是,這兩個人偏偏在打夷陵之戰的時候,就已經死翹翹了。劉備賬下的重要謀士,也就剩下諸葛亮了。

既然諸葛亮不贊成他,他當然有事也不帶上諸葛亮了。

劉備為什麼要急於和盟友孫權打仗呢?

因為關羽在敗走麥城的時候,被孫權給殺掉了。關羽在敗走麥城前,是為劉備守護著荊州這個地盤的,關羽一死,這下好了,整個荊州都是孫權的了。

對於劉備來說,自己死了弟弟,還失去了土地,這個仇他不報的話,他怎麼能咽的下這口氣去呢,所以,他集結好大軍後和張飛約定好一起來伐吳。

可是,張飛並沒有來的急和劉備集合,他就被自己的部下給殺了。

劉關張兄弟三人,已經有兩人陣亡了,就剩下劉備一個人了。劉備必須要去幹掉或者說是收回荊州,畢竟這裡本來就是他的地盤。

當時劉備率領了五萬大軍來到吳國,吳國這邊是派了書生陸遜來應戰的。

陸遜這個人,本就是一個書生,甚至之前劉備連他的名字都沒聽說過,再加上陸遜率領的人馬和自己差不多。劉備斷定自己打敗陸遜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可是,劉備真的小看了陸遜,陸遜可是一位儒將,誰要是小看他,誰就等著倒黴吧。

陸遜知道劉備報仇心切,他此次前來肯定是銳不可挫。

面對這樣的現狀,陸遜選擇的是避其鋒利,只是小規模和他作戰,並不發動大的戰爭,他是想先消耗掉劉備的銳氣。

劉備可是等不及的,他開始派先鋒去陸遜大帳前挑釁,大罵陸遜縮頭烏龜,但是,陸遜就是鐵了心,無論你如何罵他,他自是不出營,不應戰。

起先一直都是劉備佔有主動權,可是劉備畢竟是來攻擊的一方,他這邊隨著時間的推移,士兵的士氣漸漸的也消沉了下去。

再加上到了夏天,天氣越來越熱了。

當時他們是在長江邊上打仗,那個天氣士兵真的受不了了,再加上人家陸遜根本就不屑於他們,他們也是沒辦法。

在極其無奈的情況下,劉備只能命令水軍,把營寨建在密林當中,畢竟這裡風大涼爽,在這裡可以避過炎熱的夏天,等到秋天天涼了,再去打陸遜。

就這樣劉備的大軍,在密林裡安營紮寨了有二三百里地長,還是作一字式展開,這個情景,就如同當年曹操赤壁之戰時連在一起的戰船。

陸遜這邊不應戰的做法,被他們自己人很是看不起,畢竟敵人都上門來罵娘了,陸遜根本不敢應戰。當時陸遜的手下都是對他大家指責。

可是,對於這些流言蜚語,陸遜是毫不在乎。

當他看到劉備的大軍在密林的兩百多里地的範圍內駐紮了幾十座大寨的時候,他意識到機會到了。

於是,陸遜開始召集部下,趁著夜色,舉著火把去燒劉備的軍營。

就這樣第一個,第二個......。

幾十座劉備的軍營全部燃燒著了,劉備的士兵燒死了大部分。劉備也是狼狽的逃跑,就在逃到白帝城的時候,他生病了,而且是很重的病,他意識到自己大限已到了,所以,他趕緊把諸葛亮叫到白帝城來託孤。

陸遜這邊,因為他打了一個大勝仗,他的那些部下對他佩服的更是五體投地。沒想到僅僅用火,就輕而易舉的打敗了劉備的大軍。

至此,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勢,已經牢牢的不可逆轉了,劉備一死,諸葛亮開始在蜀國撐起了一片天,他開始用智謀和孫權,曹魏來周旋了。


史學達人


提這個問題的人肯定是沒有認真看三國志的,如果你認真看三國志,你就知道諸葛亮跟劉備之間的分工,三國志裡面說的非常清楚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這句話說明什麼?說明諸葛亮就是負責後勤保障功能的,他就相當於西漢的蕭何,而且在劉備在世的時候,諸葛亮一直就是這一個功能,他們的分工是非常明確的。當時拿下荊州的時候,諸葛亮同樣也是負責這一塊方面的。


出謀劃策靠誰呢?取巴蜀的時侯,靠的是龐統,可是龐統不幸死了。拿下漢中,靠的是法正,可是法正也不幸死了。他們兩個死的時候,劉備都流淚了。說明他們兩個對他的重要性。

所以夷陵之戰的時候,劉備就沒有人幫他出謀劃策了,有的也只是勸誡之人。

要回答提問者這一個問題,不過劉備把諸葛亮帶走的話後請誰來負責?軍隊的保障誰來負責?原來諸葛亮就沒有出謀劃策過,陳壽對他的評價是,

諸葛亮是治世之能臣,但是軍旅方面還是比較弱的。也就說諸葛亮沒有給劉備出過什麼計謀,唯一一次就是勸劉備拿下荊州,劉備說不忍,此後就沒了。劉備怎麼可能帶著諸葛亮去呢。
而且劉備在世的時候,諸葛亮也沒有直接領導過軍隊,唯一接觸過軍隊的,就是從荊州逆流而上進攻成都,不要忘記那個時候那支軍隊是由張飛統領,趙雲,劉封協助。諸葛亮真正統帥軍隊的是在劉備託孤之後。


知常容


公元219年,關羽大意失荊州,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也為了拿回荊州,也想給東吳一個教訓,就發兵征討東吳,而此時沒有帶上諸葛亮,有些人表示十分費解。

一些人認為因為諸葛亮反對劉備打荊州,還有一個佐證,那就是因為一個反對劉備打荊州的趙雲也沒有帶過去,而是留在了江州,這個顯然是有問題的,因為像劉備進益州,劉備打漢中的時候,諸葛亮也沒反對,也照樣被留在了後方。

還有一些人認為是因為諸葛亮是內政天才,但在軍事上面卻是短板,佐證就是劉備進益州的時候帶的是龐統,打漢中帶的是法正,就是沒帶諸葛亮,諸葛亮內政自然是強,那陳壽說諸葛亮的內政強於軍事,就意味著諸葛亮軍事能力不強嗎?

顯然不是,那只是因為諸葛亮的內政太強了,但是他的軍事能力也是極強,所以才能被列入武廟十哲,有些人說他入武廟十哲,是因為他被三國演義神化了,持這種觀點的可能不知道武廟是唐代時候建立的,那時候還沒有三國演義呢。

還有一些人認為他是忠的代表,所以才能入選的,但是武廟十哲,個個都是軍事天才,而且其中的韓信、白起、吳起根本不是什麼忠的代表,諸葛亮帶著最弱小的蜀國,在後方補供十分困難的時候,打得守方的司馬懿不敢應戰,就知道諸葛亮的軍事實力有多強,要是諸葛亮在魏國,那麼三國早就結束了。

那我們再來看看劉備在夷陵之戰都帶了誰,黃權,吳班,馮習,張南,馬良,陳式,是不是感覺除了馬良之外,其他的都不太熟悉,是的,因為我們比較熟悉的馬超,黃忠,法正,龐統,法正都死了,而魏延此時要鎮守漢中,而趙雲要督江州。

所以,這個就是劉備所面臨的囧境,那就是從荊州帶過去的很多人都死了,蜀漢的人嚴重不足,那諸葛亮為什麼不跟著來呢?原因很簡單,劉備需要諸葛亮在後方,那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諸葛亮有兩大作用。

第一,諸葛亮需要在後方為劉備的前線提供補給,漢中之戰也是如此,魏國的荀彧,西漢的蕭何也是如此。

第二,蜀漢其實有三個勢力,分別是荊州集團,東州集團,益州本土集團,劉備的荊州集團是屬於外來的,如果沒有丞相諸葛亮坐鎮成都,那麼後方是十分危險的。

所以,夷陵之戰,劉備不可能帶上諸葛亮,所以諸葛亮說過,最可惜的是法正死得早,否則可以勸住劉備不打,要是勸不住,能跟著劉備,不至於如此大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