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的有楊家將嗎?

村錄農記


1

那天黃昏,殘陽如血。

已與遼軍廝殺一整天的楊業,帶著創痛、疲憊,和僅剩的殘軍,來到了陳家谷。

出戰之前,楊業哭著與自己的頂頭上司潘美告別,並請求在陳家谷預先設下步兵強弩,等他轉戰到此的時候接應支援。

他對潘美說,如果不這樣做,則“無遺類”矣!

潘美答應了他。

然而此刻,模糊的視線透過血水和夕陽,楊業發現陳家谷空空然。

約好的援兵一個也沒有出現,遼軍的鐵蹄聲卻在耳邊轟轟迴響,越來越近,越來越近。

楊業拊膺大慟。沒有援軍,也就沒了生還的希望。他對身邊殘存的將士說,你們都有父母妻兒,跟我一起死在這裡,不值。快跑!活下來,把今天的事報告給皇帝!

眾人卻都哭著不肯走。

遼軍追兵到了,夕陽之下,血色為山谷又添了幾抹紅。

楊業力戰,“手刃數十百人,身被數十創”,卻因戰馬重傷,終被遼軍擒住。陳家谷的宋軍,果然“無遺類”。

▲ 楊業(?-986),影視劇照

遼軍統帥耶律斜軫見生俘楊業,便親自來勸降。

此情此景楊業似曾相識,宛若七年前,在太原城頭。

那時楊業的老闆不姓趙,姓劉。

2

楊業,原名重貴,跟後晉出帝石重貴一個名。

少年時期的楊業,倜儻任俠。不好讀書,卻善騎射,每次出去打獵,打到的獵物總比別人多。曾有豪言壯語:

“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用鷹犬逐雉兔爾。”

由於其父楊信,是北漢的麟州(今陝西神木)刺史,所以從弱冠之年開始,楊業便在劉崇帳下效力。

劉崇?北漢的開國君主。

公元951年,後周太祖郭威黃袍加身,滅了後漢。同年,割據河東的劉崇在太原稱帝,其國史稱北漢。

由於與後周有不共戴天之仇,北漢要想立國就必須打著“正統”的旗號與中原政權爭鬥,正如三國時期的蜀漢之於曹魏一樣。南方的越、閩等國,尚可向中原政權稱臣,保一方割據,保一時平安;但北漢不行,它只能不停地戰鬥。

楊業在北漢為將,便意味著他將與後周,以及後來的宋朝為敵,直到雙方分出高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 五代十國中,只有北漢在北方割據

楊業沒有讓劉崇失望,成年後的打獵小能手在戰場上驍勇異常、屢立戰功,成為對抗後周和宋朝的主力戰將。憑藉著楊業等人死戰抵抗,以及盟友遼國的援軍,北漢在後周和宋數次北伐中,頑強地存活下來。楊業的名聲也在兩軍陣前傳播。北漢的國人,稱他為“楊無敵”。

公元979年,宋軍再度圍攻太原。

這一次北征太原,宋太宗趙光義做足了功課。考慮到歷次北伐失敗,皆因遼國援軍攪局,這一回宋軍決心好好打援。

在白馬嶺,遼國援軍和宋朝打援部隊隔河遭遇。遼軍監軍急於求戰,不聽主將的意見執意渡河攻擊宋軍,而宋軍則趁遼軍半渡發起攻擊,遼軍不敵,大敗而還。

▲ 宋滅北漢

沒了遼國援軍,陷入重圍的太原便成了孤兒,城破是早晚的事。最終,北漢末帝劉繼元選擇投降。

彼時的楊業,正在太原城東南牆據城苦戰,“殺傷宋師甚眾”。在老闆劉繼元的招降下,楊業這才“北面再拜慟哭,釋甲來見”。

三國時期蜀漢末年,姜維等人在劍閣抵擋鍾會大軍,不想被鄧艾偷渡陰平,直取成都。當後主劉禪投降的消息傳到劍閣的時候,蜀軍“將士鹹怒,拔刀砍石”。

如今在太原城頭,數百年前姜維的心情,楊業親身體驗了一回。

▲ 姜維之怒,感受一下?

3

久慕“楊無敵”之名,在太原城下,趙光義接見了這位太原降將。

在友好而親切的氛圍中,趙家皇帝數次稱讚楊業的勇武,並告訴他自己打算馬上北征契丹,收復幽雲,“恢復舊疆”。

有感於對方不計前嫌,有感於民族大義,楊業表示願意為新主效勞。

趙光義大喜,授予楊業右領軍衛大將軍,繼續讓他帶兵。

讓一個新降的將軍帶兵,這是對降將最大的賞賜。

由於楊業“老於邊事”“洞曉敵情”,在宋軍高粱河之戰敗北班師之後,趙光義便任命楊業為代州刺史,繼續負責河東邊境對遼國的防務。而當時總督河東軍務的三軍主帥,是宋朝名將,潘美。

▲ 潘美(925-991)

說起潘美,可能有的人會感到陌生,但一說“潘仁美”,恐怕十有八九都知道。

在有關“楊家將”的各種小說、戲劇中,以潘美為人物原型的“潘仁美”,是坑害楊家將的罪魁禍首。這人不但不仁,更不美,說他“十惡不赦”都不為過。每一個看楊家將故事的讀者,都恨不得把這個“老奸賊”撕成碎片。

▲ 潘仁美,人一點也不美

但,歷史上的潘美卻不是這樣的。

在成為楊業的上司之前,潘美已憑藉平南之功名滿天下了。而在河東任上,潘美和楊業合作得也很好。

公元980年,遼軍南下攻打雁門關。在潘、楊二人的籌劃下,潘美率大軍正面抵抗,而楊業則領一支軍馬繞到遼軍背後。二人前後夾擊大敗遼軍,殺死遼國駙馬,活捉遼軍統帥。

這一戰堪稱宋遼戰爭史上,宋軍最為酣暢淋漓的一場大勝。也是潘、楊二人軍事生涯的巔峰。尤其是楊業,因為打得太猛,讓契丹人都怕,以致後來一見到楊業的旌旗就跑路。

▲ 雁門關,今山西省忻州市代縣有景點

戰後,二人都升了官。

立功升官,這對年已56歲的潘美來說,已經司空見慣了。而對太原降將楊業來說,卻十分搶眼。許多邊將對此不服,史載“主將戍邊者多忌之,有潛上謗書斥言其短”。

後世有人認為,“潛上謗書”構陷楊業的,正是潘美,說潘美嫉賢妒能。

這種說法其實經不起推敲。

一來,潘美當時是楊業的上司,上司向皇帝反應下級的情況,直接打報告就好了,用不著“偷偷上書”;

二來,從雁門關之戰後潘、楊二人升官的情況來看,潘美顯然將戰況如實上報,沒有隱瞞楊業的戰功,如何“嫉賢妒能”?

三來,二人因同功受賞,身為上司的潘美卻偷偷給身為下級的楊業告狀,這不是自打臉嗎?

然而造化弄人,左右楊業命運和生死的決定權,最終還是交到了潘美的手上。

4

公元986年,北宋雍熙三年,經過數年的厲兵秣馬,宋軍再度北征。

按照趙光義的部署,徵遼大軍分東、中、西三路。東路軍以曹彬為首,以十萬宋軍主力,聲稱直取幽州(今北京西南),但實際上卻是為了牽制遼軍主力,為中、西兩路的進軍打掩護。

中路軍的統帥是田重進,領兵出太行山谷飛狐口,直取蔚州(今河北蔚[yù]縣);西路軍則奪雲、寰、應、朔等州,統帥自然是潘美。楊業作為副帥,也隨軍出征。

起初,皇帝制定的作戰計劃執行得還算順利。東路軍的統帥曹彬,是與潘美齊名的宋朝名將,宋朝平定南方就是靠這倆人。在曹彬的指揮下,東路軍一直吊著遼軍主力,而中、西兩路則趁機進軍,攻城略地,形勢一片大好。

▲ 公元986年,雍熙北伐。

福禍相依,好的形勢往往孕育著危機。

眼見中、西兩路戰功累累,而自己身為主力卻寸功未立,東路軍諸將心裡失衡了,紛紛要求主帥曹彬領軍進攻。

按說身為一軍之主,這仗怎麼打理應曹彬說了算。但奇葩的事發生了:

面對眾將請戰,曹彬居然“不能制”,只得在眾將慫恿下率軍出擊,裹糧前進。

廣袤的華北平原,一如草原一般一望無際。在這種地形裡,遼軍騎兵的機動性被髮揮到極致,前出的宋軍很快糧道被斷。

宋對遼,以步制騎,跑得沒人家快,欲戰抓不住人家主力,欲退又免不了被對方騷擾,軍中無糧,雪上加霜。終於,岐溝關一戰,十萬宋軍主力一戰崩潰。

▲ 曹彬(931-999)

失去東路軍壓場,作為偏師的宋軍中、西兩路顯然打不過遼軍主力。

如今敗局已定,趙光義痛心疾首,不得不下令讓中、西兩路軍隊放棄已佔領的城市,班師回國。他特別叮囑西路軍潘美,將雲、寰、應、朔四州百姓遷回關內。

自古以來,打仗撤退都是一個技術活。在小說《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北伐,撤退時常常能佔魏軍便宜,設個伏,殺對面一兩個大將。但在現實中,要想從戰場全身而退,真的不要太難。再加上帶著百姓一起撤,那難度簡直噩夢級。

▲ 記得《三國演義》裡面的當陽之戰嗎?

這人怎麼撤,西路軍副帥楊業率先發言:

“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朝廷止令取數州之民,但領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雲、朔州守將,俟大軍離代州日,令雲州(今山西大同)之眾先出。

我師次應州(今山西應縣),契丹必來拒,即令朔州(今山西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強弩千人列於谷口,以騎士援於中路,則三州之眾,保萬全矣。”

▲ 楊業的方案,調動遼軍向東,以便西面三個州的百姓撤離。

楊業所說的,是一個調虎離山之計:撤民從最遠的雲州開始,而宋軍則攻打東邊的應州吸引遼軍主力,由此讓開西邊雲州—寰州—朔州的道路,正好讓百姓撤離。四州百姓全撤不現實,但撤走三個州的百姓,還是可以拼一拼的。

楊業話音剛落,一個聲音便表示反對。

說話的不是主帥潘美,而是監軍,王侁[shēn]。

5

王侁,是一個很有來頭的人。其父王樸,是五代後周名臣,是周世宗柴榮的臂膀。這人有多牛?宋太祖趙匡胤曾說:

“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

言外之意,要是王樸還活著,天下輪不到趙家人來坐。

有著這樣的家世背景,王侁一開始起點就很高。加上他與趙家兄弟關係一直很鐵,所以被視為親信。王侁本人也很有能力,在太祖、太宗二朝立過很多功,是那種既聽話,又會辦事的“人才”。

但這人有一點不好,“性剛愎”,很自以為是,作為皇帝的眼線,又十分多疑。

某次,王侁送還遼國使臣來到邊境,捕風捉影地打報告說邊境主帥的親兵有很多與“境外人士”勾結,建議全換新的來。趙光義聞此便派了一批內地的士兵前去替換。然而那些親兵聽說要被人替換,大多不願意。於是王侁便找了其中幾個領頭的,殺了。這才完成換防。

這手段也算是狠辣的。

▲ 宋朝的監軍,最出名的一個該是童貫了

此次雍熙北伐,王侁作為監軍隨軍出征。聽到楊業的方案,當即表示反對。反對的理由很奇葩:

“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

按王侁的意見,楊業出了雁門關應直接北上去寰州(今山西朔州東),與遼軍決戰才是,不然就是“畏懦”。

楊業據理力爭:

“不可,此必敗之勢也。”

王侁笑了笑:

“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

此話一出,便戳中了楊業的命門。

你不是號稱“無敵”嗎?不是很能打嗎?怎麼今天卻不敢與遼軍交鋒了?

——難道你有二心?

懷疑一個降將的忠誠,這是對降將最大的打擊。

楊業一聽這話,便知再爭無用,誰讓這“無敵”的名號,得自太原呢?

“業非避死,蓋時有未利,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責業以不死,當為諸公先。”

現在你既然說我怕死,那我就只能去死,“當為諸公先”了!

▲ 監軍逼死人,宋朝之前不是沒有過

昔日唐朝安史之亂,監軍邊令誠勒令高仙芝、封常青出潼關迎敵。二人不從,邊令誠斬之,全軍大呼“枉”。之後哥舒翰繼之,不得已大哭出戰。

此時的楊業,心裡當作何感想呢?

6

在與潘美約好在陳家谷佈置步兵強弩接應之後,楊業便率軍出戰了。

兩個方案,哪一個手握戰場主動?哪個靠譜穩妥?久經戰陣的潘美心裡一定很清楚。望著楊業遠去的背影,潘美深知這位跟自己共事七年的部下,此去凶多吉少。

但事情的詭異之處就在於此:

整個軍議過程,身為一軍主帥、戰場經驗豐富的潘美,一言不發。

更離譜的事還在後面。

當日,潘美和王侁的確如約在陳家谷佈陣,等待接應楊業。然而剛等到中午,王侁便等不及了。他派人登高眺望。不知道望者看到了什麼,王侁就以為楊業已經打敗了遼軍。

為了爭功,監軍王侁帶著將士們紛紛離開陳家谷。身為一軍主帥的潘美,“不能制”。

又是一個“不能制”。

▲ 宋朝君臣實在是被五代的武人政治給嚇到了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本該說一不二的一軍主帥,軍議的時候竟然一言不發,打仗的時候好不容易發言了,卻被當做空氣。

究竟是什麼,讓一個62歲德高望重的老將噤若寒蟬?

答案就在趙家皇帝身上。

宋朝立國,為了避免重蹈五代的覆轍,“重文輕武”成為帝國的主旋律。對武將,即使如潘美、曹彬這樣的功臣也是不放心。

為了控制軍隊,趙家皇帝如前朝皇帝那樣,派駐監軍監督將領。這些監軍雖然人望資歷不及主帥,但由於是皇帝的“身邊人”,因此頗受主將忌憚,常常以此干預軍議。

王侁與楊業,一個是皇帝派來的監軍,另一個是主帥麾下的戰將。王侁點楊業的名,又是譏諷楊業“畏懦”又是懷疑楊業“有他志”,實際上也是敲山震虎,做給潘美看。

此時的潘美已年過花甲,功業什麼的事小,保全晚節事大。自然不敢依仗主帥的身份跟王侁爭對錯。一旦監軍大人將事情添油加醋報告給皇帝,縱使仗打贏了,皇帝又會怎麼想呢?

何況潘美的兒媳婦,是太祖趙匡胤的孫女、秦王趙德芳之女。有這層關係在,就已經很讓人睡不好覺了:

誰知道趙光義的天下是怎麼得來的呢?

所以皇帝說的話,都是對的;皇帝的代表說的話,都是對的。老將在監軍面前,只得如此。

7

王侁等人帶兵離開陳家谷,途中又聽說楊業打輸了。一看沒功搶了,王侁立馬“麾兵卻走”打道回府。只留空空陳家谷,以待如血殘陽。

陳家谷為什麼沒有援兵?楊業自然是不知道其中曲折了。如今傷痕累累,身陷囹圄,楊業橫了心:

上一次投降,那是因為國君投降在先。而今兵敗被俘,絕無投降兩次的道理——唯有以死明志。

面對老對手耶律斜軫,楊業說了:

趙家皇帝待我不薄,我本想以討賊捍邊作為報答,如今反被奸臣逼迫,以致兵敗,又有什麼臉面苟且求生呢?

絕食三日後,一代名將傷重而死。

楊業死後,趙光義很是悲痛,對楊業各種表彰,還賜給楊家布帛千匹、粟千石作為撫慰。而那些楊業之死的“責任人”,主帥潘美被降職三級,監軍王侁罷官,流放金州(今甘肅榆中),其他責任人也都受到了相應的處置。

對此,楊家上下感念皇帝的恩德,感謝皇帝主持公道。並表示將繼續為趙家的天下赴湯蹈火。

公元1004年,契丹入寇。楊業之子楊延昭力勸宋真宗堅決抗擊,自己也率軍殺入契丹境內,斬獲頗多。

楊延昭之子楊文廣,也繼承父祖之志,投身軍旅,受范仲淹的起用,跟隨狄青一起鏖戰西夏,後來就連宋英宗也說了:

“文廣,名將後,且有功。”

至此,楊家祖孫三代一門忠烈,為了保衛趙家人的天下征戰沙場。他們的事蹟被改編成各種故事、劇本,被眾人口口相傳。一個忠君愛國的完美將領的形象,就這樣家喻戶曉。

至於當年的楊業之死,要怪就怪“潘仁美”吧!


最愛歷史


  歷史上確實有楊家將,只是,民間流傳的種種楊家將的傳奇故事,十有八九都是虛構。

  楊家將的故事主要有子孫五代多個系列。

  第一個系列是將楊家老令公楊業如何歸順宋朝,如何赤膽忠心保衛宋朝,大戰遼軍,卻被奸臣潘仁美所害的故事。

  第二個系列是說楊業死後,遼國入侵,此時楊家後人楊六郎、楊宗保、楊文廣三代繼承先祖遺志,拋下個人恩怨,繼續為國效命的故事。

  第三個系列是說楊家的男人幾乎都死光了,於是佘太君、穆桂英等等繼承丈夫遺志繼續戰鬥,女人掛帥出征的故事。楊家一門忠烈,甚至連丫鬟楊排風等等也驍勇善戰,忠心耿耿,為國戰鬥。

  事實上在這個五代三個系列數十個精彩故事當中,只有第一代稍稍靠譜一點,楊六郎抗遼也能找到一些歷史痕跡,至於之後的歷代子孫以及楊門女將等等,全是後人虛構。

  並且,就算是在第一代楊業的故事當中,對於楊業其人也有著過多美化。

  在歷史上,楊業乃是北漢名將,他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為北漢而奮鬥。

  楊業的父親楊信本就是北漢麟州刺死,楊業就出生在麟州。楊業從小就跟隨父親在軍中,騎馬射箭非常厲害。成年後楊業被任命為保衛指揮使,後來因驍勇善戰屢次升遷,擔任建雄軍節度使。因為他百戰百站,北漢人稱之為楊無敵。

  其實,當時的北漢政權並非漢族政權,而是一個由沙陀族人劉崇建立的偽政權。在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後,北漢一直勾結遼國,不斷侵擾宋朝。楊業成就的無敵之名,其實是建立在殺戮宋軍的基礎上。

  太平興國四年,北漢被滅,國主都已經投降,楊業還拒絕投降。當時的宋軍將領因為將士被楊業屠戮很多,大都深恨楊業。宋太宗卻認為楊業乃是一代名將。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並且,北漢所在地未來必定會成為抗遼前線,如果能由一位北漢舊將統領當地軍隊,對於宋太宗掌控北漢(即山西)故地會有很大幫助。於是,宋太宗不但讓北漢國主給楊業寫信勸降,還一再提高官職,邀請楊業歸順。

  最終,楊業投降了宋朝,並且被任命為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楊業非常感動,從此對宋太宗忠心不二。

  不過,宋朝高級將領中許多人很鄙視楊業,尤其是一些早年跟隨宋太宗的將領,見到楊業得享高位,都很不服氣。

  後來,楊業立下大功,與主帥潘美一起在雁門關一代大破遼軍,殺死遼軍主帥。楊業因此被升任為雲州觀察使。

  楊業被宋太宗定位一個標杆,一個榜樣,成為當時軍中的偶像。正因如此,宋太宗舊部對楊業越來越不滿意。

  後來,有人狀告楊業,宋太宗將那些告狀信轉發給楊業。史書上說,宋太宗是以此表示自己對楊業的信任。其實,宋太宗既是表示信任,更是一種脅迫:楊業你看看,這麼多人不信任你,我偏偏信任你——你還不得加倍感謝我!

  雍熙三年,即楊業投降之後第七年,宋太宗發動北伐,攻打遼國。前期宋軍取得大勝,攻佔了許多地盤,後來發現不過是遼軍誘敵深入之計,結果宋軍大敗。宋太宗下令潘美一部將攻佔地區的百姓全部帶回宋朝境內,因此,軍隊撤退很慢,漸漸被遼軍追趕到。

  楊業獻策,可以派一支部隊將遼軍引誘到陳家谷附近,然後前後夾擊,當能取得大功。只是,誰去引誘敵軍呢?這幾乎是一個必死的任務。

  當時宋軍監軍名將王侁乃是宋太宗的心腹愛將,正因宋太宗寵信他,方才會派他來監軍。這王侁根底也很深厚,乃是後周宰相王樸的兒子。在宋朝高層,有許多名門和後周君臣有親眷關係。

  王侁對楊業很不滿,道:“將軍一直號稱‘無敵’,現在看到敵人卻猶豫不前,難道有別的心思嗎?”王侁此話是在暗諷楊業通敵,楊業為證清白只能領軍前往誘敵。

  等到他將遼軍引到陳家谷時,卻發現谷中並無宋軍主力。只因在王侁的勸說下,主帥潘美竟然提前撤軍離開了。

  結果,楊業兵敗陳家谷,被遼軍擒拿,他為證清白,絕食三天而死。

因此,在歷史上導致楊業死亡的罪魁,其實是王侁,更深挖一些,應該說是宋太宗定立的監軍制度,至於潘美,其實也是監軍制度的受害者。

而楊業之所以死亡,有著很多原因,並不簡單是被奸臣所害,與楊業的出身,過去二十年與宋軍交戰積累的矛盾都有很大關係。另外,宋太宗利用楊業打壓舊部,也使得楊業成為眾矢之的。

楊業死後,他的兒子楊延昭在宋真宗初年也曾立下不小功勳。不過,從宋真宗年間開始,遼國就與北宋簽訂盟約,此後百年都沒有戰爭,自然,也就沒有那些精彩的楊家將故事。

  

  


葉之秋


現代瞭解楊家將很多都是從評書或者影視劇作品開始的,關於楊家將最早有影響力的文學作品,是明朝中期熊大木寫的《楊家將演義》。書中的很多人物都是有歷史原型的,比如楊繼業,就是宋史中的楊業,潘仁美就是宋史中的北宋第一名將潘美,其他高懷德、呼延贊、王貴、楊延昭等眾多人物都可以在宋史中找到。只是他們在小說中的事蹟和歷史中的有所不同而已。

歷史中的北宋楊家將第一代代表人物就是楊業,原名楊重貴(楊崇貴)。楊業父北漢麟州刺史楊信,又名楊弘信,楊業是其長子。楊業弟楊重勳(楊崇勳,楊重訓,古代人避諱的時候名字會比較亂),在楊信死後接任麟州刺史。楊業自幼被送到北漢開國皇帝劉崇處作為人質,因劉崇的喜愛,被收作養孫,名為劉繼業,和北漢的後兩位君主同輩,即劉繼恩、劉繼元。楊業在北漢時期,主要負責防守漢遼邊境,而在宋伐北漢時,作為抗宋將領,一直活躍在最前線,直到北漢滅亡,隨劉繼元投降北宋。

楊業降宋後,因為宋太宗趙光義認為他邊關經驗豐富,就讓他改回原姓,宋史稱為楊業,遼史稱為楊繼業,並被任命為鄭州刺史、代州刺史,兼任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防守雁門關區域,被宣徽南院使,太原行府事,三交都部署潘美管轄。

在防守雁門區域時,楊業同潘美一起取得過對遼戰爭的多次勝利。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即公元980年,同潘美一起定下破敵計劃,潘美率董思願、侯美、鄧昭達等正面阻擊遼軍,楊業繞後突襲,前後夾擊,取得雁門關大捷,斬遼將蕭咄李,抓獲李重誨。楊業此戰號稱五百破十萬,從此遼人稱之為“楊無敵”。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隨潘美北征,同李繼隆、曹光實、梁迥等人一起攻入遼境,連續攻破寨壘36處,期間俘獲人口萬餘,牛馬五萬計,戰果頗豐,並迫使遼人達成和平協議。雍熙三年,公元986年,作為西路軍副帥,隨西路軍主帥潘美出雁門關北伐遼國。北伐初期,戰果頗豐,連破寰、朔、應、雲四州。後因陳家谷兵敗,在狼牙村被遼軍箭矢所傷,匿於樹林中被俘,三日不食而亡。宋太宗聞之大慟,贈太尉、大同軍節度,賜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諡號“忠武”。

文學作品中說是被潘美所害,潘美同時還射死了求救的楊七郎,其實都是文學作品虛構。前線指揮也只是策略意見不同罷了,王侁提議出兵,劉文裕附和,潘美同意,導致楊業陳家谷出兵,中計後,被俘身死。歷史中的王侁、潘美撤兵,應該也是真以為楊業勝了,結果很多人受小說影響,祭出一個又一個陰謀論,潘美也著實的冤枉。

北宋楊家第二代的代表人物為楊延昭,又名楊延朗。宋史中記載的,楊業共有七子,長子楊延朗(即楊延昭)、次子楊延浦、三子楊延訊、四子楊延玉、五子楊延瑰、六子楊延貴、七子楊延彬。宋史中“其(指楊業)子延玉亦沒焉”,即老四在雍熙北伐中同楊業一起戰死了。同時戰死的還有老將王貴和和賀懷浦,都曾是潘美的部下。楊業戰死後,“朝廷錄其子供奉官延朗為崇儀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訓併為供奉官,延瑰、延貴、延彬併為殿直”,相當於都官升一級,供奉官升副使,殿直升供奉官,更小職位的升殿直。楊業的這六個兒子都是善終。其中只有楊延昭繼續抗遼,其他人的事蹟不可考。

楊延昭在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北伐中,為楊業先鋒官,在朔州城下曾“流矢貫臂”而越戰越勇,立下戰功。宋真宗鹹平二年冬(公元999年),當時楊延昭守遂成(今河北徐水縣西),時契丹來犯,延昭堅守城池數日。正好遇到天氣寒冷,延昭令軍士在城牆潑水為冰,滑不可上,智退遼兵,以戰功被升為莫州刺史。這年冬天,契丹再次南侵,延昭又在山西伏擊大敗遼軍,斬其將領,擢升團練使。鹹平五年(公元1002年),契丹侵犯保州(今河北保定),楊延昭兵敗,宋真宗免其罪,以觀後效。鹹平六年(公元1003年)重新被任命為都巡檢使、寧邊軍部署,防守邊境。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楊延昭曾率萬騎攻入遼境,攻破古城(今山西廣靈西南)。隨後宋遼締結澶淵之盟,半個多世紀再無大的戰爭。楊延昭卒於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年五十七。

楊延昭身為長子,被稱為六郎,實為遼人對延昭的稱謂。這個稱呼取義於北斗七星,七星中第六星開陽星是武曲星,主鎮幽燕北方,被遼人認為是他們的剋星。因此,遼人認為楊延昭是武曲星下凡,才稱楊延昭為六郎。至於說家族大排行,楊業只有一個親弟弟,應該不至於楊業有子時,他弟弟已經有五個兒子了,這有點不太靠譜。

北宋楊家將第三代的代表就是楊文廣,楊延昭第三子,兩個哥哥傳永、德徵(這兩人宋史中無記載)。宋史有云“延昭智勇善戰……。子文廣。”所以,大家不要再說楊家第三代是楊宗保了,也不要說楊文廣他媽是穆桂英了,這兩個人物在歷史上的楊家不存在,只是文學作品中虛構的。宋仁宗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楊文廣跟隨宋軍征討農民起義軍張海。史書中記載“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殿直”,即按照為官的次序隨軍出征討賊有功,升為殿直,出征前應該官職很小。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楊文廣被范仲淹看重,招入麾下,後來范仲淹起起落落,楊文廣也就被調出他用。楊文廣其後隨歷任各處官職,因為澶淵之盟,宋遼議和,宋遼邊境再無大的戰事,楊文廣也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宋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楊文廣曾追殺撤退的西夏軍隊,殺獲甚重,此後駐防宋和西夏邊境。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楊文廣換防到河北邊防,重新回到了宋遼邊境。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宋遼再起爭端,遼人爭奪代州領地,楊文廣獻陣圖和攻取幽燕的策略,“未報而卒,贈同州觀察使”。可惜楊文廣還沒等到朝廷的批覆就死於任所,享年七十五歲。

據一些資料顯示,楊家從楊文廣死後,搬出了天波楊府,此後,宋史再無楊家後人的記載。也有人考證說楊文廣和楊宗保是一人,文廣字仲容,讀音類似宗寶,這隻說明北宋楊家知名的還是三代,小說中還是為藝術需要杜撰的。而楊門女將,就純屬文學作品的杜撰了, 也許歷史上有相應的參考原型,卻都跟真實的北宋楊家無關。

北宋楊家三代都是忠勇報國,所以,我們還是要繼續傳頌楊家將的故事,歌頌楊老令公的忠誠愛國之舉,弘揚愛國精神。


奕天讀歷史


我是一個資深的歷史愛好者,熱衷於各種奇奇怪怪的歷史故事。



對於楊家將,人們的瞭解大多是因為影視作品,很多人看過以後都是想的楊家將好厲害,太強了,而我想的是這是真的還是假的?實際上,歷史上是真的有楊家將的,這個是有史料記載的,但是在正史中,楊家將只是普普通通的邊關守將家族,記載也僅僅有三言兩語而已。



那麼,楊家將的故事是怎麼流傳下來的呢??其實,估計這個楊家將可能真的有點本事,歐陽修曾寫過一篇文章,說楊業和楊延昭父子很厲害,用詞充滿讚許色彩“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自此,楊家將的故事才傳播開來。

到了南宋,楊家將的故事就被傳的很厲害了,民間藝人還把楊家將的故事編成了畫本,傳唱開來。其實,楊家將出名,主要還是因為南宋的問題,國家不給力,愛國將領緩解壓力,宋朝需要精神支柱,所以楊家將就被搬上了檯面。



不過話說回來,歐陽修距離楊家將的事情不過六七十年,估計真實度還是有的,但楊家將不存於正史,估計真實實力也不會過於岳飛這等名將。但不論如何,楊家將的故事我非常喜歡,是不是真的,存不存在又有什麼關係呢? 


只發歷史


楊家將的故事,是有原型的。五代時期,北漢有名大將,姓楊名重貴,被北漢國主劉崇賜姓名為劉繼業。後來宋滅北漢,劉繼業拼死抵抗,最終被招降。宋太宗知道他英勇善戰,對其相當賞識,讓他恢復原姓,名業。但是人們習慣上還是叫他繼業,也就是楊家將中的楊老令公。

楊業歸宋之後,主要在潘美(傳說中的潘仁美)手下工作,駐兵雁門,防禦北方的遼國。潘美是宋朝的大將,宋軍攻南漢、滅南唐、徵北漢,他都是獨當一面的統帥。楊業和潘美的合作,一開始還是不錯的。太平興國五年,遼軍十萬進犯,楊業率數百精騎繞至敵後,與潘美大軍合擊,大敗遼軍。兩年後,他與潘美再次擊破來犯之敵,斬首三千,而且乘勝追擊,直入遼境,破壘三十六,俘獲遼民萬人、牛馬五萬。

雁門大捷,樹立了“楊無敵”的威名。遼軍一見楊業的旗幟,便自動退卻。相比之下,統帥潘美反而沒有他那麼風光。潘美當然是有失落感的,甚至還採取過不光彩的手段。據史料記載,當時“主將戍邊者”多嫉妒楊業,有人寫密信給皇帝,訴說楊業的種種不是。這也是為尊者諱,主將當然就是潘美。宋太宗把這些密信都原封不動地轉給楊業,以示信任,但也沒有對寫密信的人進行批評或懲罰。這是統治者慣用的手段,讓下屬互相牽制,爭風吃醋。如果幾個下屬真的團結起來了,他反而不放心。

雍頤三年,宋太宗決定大規模北征,收復幽雲故地。宋軍兵分三路,西路軍以潘美為主將,楊業為副,出雁門關,目標是攻取關外諸州,並與中路軍會合。戰爭前期,宋軍進展順利,西路軍連克寰、朔、雲、應等重鎮。但是,遼軍採取誘敵深入、斷其糧道的戰術,扭轉了戰局。宋軍東路軍潰敗,中路軍撤退,西路軍則奉命掩護關外居民遷入內地,形勢相當不利。

在這種形勢下,楊業以為遼軍勢大,不可爭鋒。但是監軍王侁卻指責楊業怯懦,逼其出雁門正面迎敵。統帥潘美,此時雖然沒有支持王侁,卻在一旁默不作聲(真是老奸巨滑)。楊業無奈,只得出戰,臨行請求潘美在陳家谷兩側埋伏弓弩手接應。

在遼軍優勢兵力的攻擊下,宋軍慘敗。楊業且戰且退,退到陳家谷時,手下只餘百人,而約定好的弓弩手不見人影。不只是弓弩手沒有,整個潘美大軍都早就撤走了。楊業仰天長嘯,苦戰不休,最後被遼軍俘虜,絕食三日而死。

楊業的兒子楊延玉,也戰死在陳家谷。

楊業父子的死訊傳來,朝野無不憤慨。皇帝對這件事的處置,是將王侁除名配金州,潘美“降三官”(降了檢校太師等虛銜,等於罰酒三杯)。這樣一來,老百姓的議論就更大了。關於楊業父子的傳說,在北宋便開始變得有富有戲劇性,逐漸形成了膾炙人口的楊家將故事。

事實上,楊業也確實有七個兒子,除延玉外,其餘六人為延朗、延浦、延訓、延壤、延貴和延彬。但是,並不像傳說中那樣全部上過戰場,更不存在當了番邦附馬的楊四郎、出家當了和尚的楊五郎、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楊七郎。正史中主要記載了楊延朗。他應該是楊業的次子,因為避皇帝祖先的諱改為楊延昭。楊業生前,最看重楊延朗,常帶他參加重要戰鬥。楊業戰死後,他還繼續領兵打仗,威震西北,人稱楊六郎,很有可能是因為在堂兄弟中排行第六。

楊延朗的兒子楊文廣,子承父業,長期與西夏作戰,也是一代名將。但是在傳說中,楊文廣變成了楊延朗的孫子、楊宗保的兒子。事實上,並沒有楊宗保這個人。既然沒有楊文廣,也就沒有穆桂英的事了。楊門女將,包括佘老太君,都是杜撰。故事為什麼要這麼編呢?突出“慘烈”兩個字。想想看,一家大老爺們都為國戰死了,連老太太、兒孫媳婦、燒火丫嬛都上了戰場,這不叫“鞠躬盡瘁,死而不已”嘛!其實,楊業祖孫三代為國殺敵的故事,不用藝術加工,已經足夠震撼。我倒是更希望看到好人有好報,楊家子孫至少在宋朝能夠過上好日子的故事。


龍鎮


在歷史上真的存在楊家將

楊家將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保衛國家,是人民安居樂業,英勇善戰,為宋朝立過無數戰功

據有關專家學者的考證:在《資治通鑑》中寫道,楊業的父親楊信是“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土豪,自為刺史”。也就是說在《資治通鑑》中確實有楊業的記載,但對其子嗣的記載以及事蹟不夠詳細。

大文豪歐陽修在《歐永敘集》卷二《楊琪墓誌》中寫道,“君諱琪(楊業的第一代孫)字寶臣,姓楊氏,麟州新秦人也。這一記載也證實楊家將在歷史上是有存在的

楊業是楊家將第一代,其名乃北宋宋太宗所賜,楊業本名叫楊崇貴,當時正處於五代的那個混亂而特殊的時代,年少英武的楊崇貴很受當時北漢劉崇的賞識,並將他視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

由於他的戰功卓越,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

在宋太宗征戰北漢時,劉繼業太原城頭苦戰防守,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鬥,知道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劉繼業歸宋以後,複本姓楊,單名業

楊業最後死於與遼國的戰爭中,楊業遇遼軍戰敗,身受幾十處傷,士兵都已陣亡,及時這樣仍然殲敵數十百人,戰馬也受了重傷,最後被遼軍生擒。其子楊延玉及其部將王貴等人皆戰死沙場,最後楊業絕食而死。


大武漢新媒體


楊家將還是有的,老令公的確也有七個兒子,但和他一同戰死的只有二兒子楊延玉,戲劇小說中的楊六郎應該是長子楊延朗,做過防禦使,其他兒子因為老令公的殉國被朝廷奉贈官職,但在歷史上的名氣並不大。算得上名將的只有楊令公和長子楊延朗。楊令公也不叫楊繼業,而是叫楊業,原來在北漢為將,後歸順大宋。潘仁美原名叫潘美,是北宋名將,宋朝的開過老臣。潘美對楊業的死負有一定責任,但不存在刻意陷害的事情。

老令公楊業戰敗後絕世而死

古代軍隊中都有皇帝委派的監軍,表面上看他們不參與軍事決策,但因為身份特殊,主將大多掣肘與監軍,楊業父子陳家谷一戰全軍覆沒,直接責任人就是監軍王侁,但潘美作為主將,沒有臨危決斷,而是跟著王詵的意見走,導致楊業和次子楊延玉陣亡,兵敗陳家谷。為此王詵被免職,潘美連降三級,但很快又官復原職。

潘美,北宋名將,滅南漢立大功,盛橋兵變的策劃者之一

楊業的幾個兒子中,以長子楊延朗(楊延昭)最為出名,長期鎮守邊關,擔負起河北延邊的抗遼重任,楊延昭守衛的遂城為“鐵遂城”。宋真宗稱讚他“治兵護塞有父風”。楊延朗在遼軍中名氣也很大。在古代有星野分疆的地理描述方法,他們把天上的星象和地理劃分進行對應。是古代記述地裡的一種常見方式。楊延朗本來是楊業的長子。但遼國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幽燕北方,和楊延朗鎮守的位置對應,就認為楊延朗就是六郎星下凡,所以稱其為楊六郎。楊六郎有三個兒子,楊傳永、楊德政、楊文廣,後來也做了官,小說中的楊宗保並不存在,楊文廣不是楊六郎的孫子,而是六郎之子。

楊業長子楊延朗(楊六郎)

楊業其他兒子也都在宋朝做官,楊延浦、楊延訓,官任供奉官。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官任殿直。歷史上的名氣不大。


山野論史


首先我要申明的是我不是歷史磚家,但我喜歡看書,喜歡看電視,喜歡旅遊。



我看過《楊家將》的書籍和電視,32集《楊家將》看過幾遍,至今仍然是回味無窮。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個人是歷史中楊家將的主要人物。楊家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蹟,為後人所傳揚。

我相信《楊家將》就是根據《資治通鑑》等史書記載寫成的。據此,我認為歷史上真的有楊家將。



去年,我去過河南開封市,遊覽了著名的‘’天波楊府‘’,它是北宋抗遼英雄楊業的府邸,它建成於1994年,位於開封市龍亭湖風景區,是一處集湖光山色、歷史文化和宋代建築群為一體的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我看到的應該不假吧,所以我認為歷史上真的有楊家將。




德哥工作室V


上世紀八十年代大部分人沒電視,劉蘭芳一部評書《楊家將》都給國人聽迷了,楊家忠勇無敵,而我們知道的宋朝卻很熊,當時人間百姓深受遼國燒殺搶掠之苦,一再將楊業故事放大,經過元明清的持續放大,就有了今天的這部評書,至今大為感嘆,楊家何其忠勇呀!深信不疑,河南出了一個馬金鳳,專唱《穆桂英桂帥》百聽不煩,開封市建起了天波楊府,日日有情景劇表演,百看不厭,聽得看得都是楊家將,儼然一部楊家將文化,讀點史書的人都知道,皆非正史,然而楊家報國保國沒有錯,而且深受奸臣荼毒之苦,是呀,報國永恆的蒼天大義,永當可歌,

令公死得確實屈。世稱“楊無敵”,公元986年以身殉國,當時任務,身率小股部隊掩護百姓撤退,宋軍左路被擊潰,右國也遭遇了遼國大軍,情急之下,主帥潘美與監軍王侁命令楊業誘敵至陳家谷口(今山西朔縣南),楊業完成誘敵任務後,發現埋伏的軍隊卻不見了,一子楊延玉被射死,自己被俘,絕食而死,年僅六十。戰後,朝廷給予潘美降職處分,把王侁充軍發配。潘美是北宋名將,指揮不致如此昏悖,問題出在監軍身上,我們知道,趙家開國杯酒釋兵權,對軍事將領不信任,國家有了戰事,臨時指派一將來擔綱主帥,另委監軍臨事之,監軍不只監察,亦可參與軍機,有決策的發言權,將領有怨有敢言,楊業之死,王侁難逃其責。法曰,“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是為亂軍,宋家多少事,現在已說不明白,但可以斷言者,軍事不強,太熊包,此一明證。

六郎是良將。稱六郎非六郎,延昭(延朗)本為長子。史載楊業七子,傳唱金沙灘一役死傷略盡,不是這樣,陳家谷戰事只有七子延玉戰死,其他都封了官呢,並且皆得善終。父死後長年鎮守邊關,不是郡馬爺。延昭打小有些個內向,有事沒事總喜歡一個人關在屋子裡玩打仗遊戲,老子見了卻高興地說,這個孩子像我,從此常帶在陣中刻意培養,及成,領兵打仗果然是把好手。公元999年,堅守遂城,遭遇遼軍圍困,六郎夜間水澆城牆一夜成冰,頓挫遼軍進攻,因功授莫州刺史。他與寇老西一道反對與遼國議和,載入了史冊。他帶兵開展襲擾作戰,深入敵境內,襲破一城池。官至副都部署,相當於軍分區副司令,壽命也不算大,五十七而終,作為國之良將,為國出力一生,應該說是鞠躬盡瘁的一生。

楊文廣,六郎子也。名臣范仲淹、名將狄青都有培養,後與名將韓琦一同指揮與西夏的作戰,大有功勞。史書有載,聲東擊西巧築城,奪氣敵人勇出擊,一城得以確保,因功官至都虞侯,也就是一方大員下的重要僚屬而已,地位不是很高,卻大有名氣,死在任上,被追贈為同州觀察使,旌獎而已。

祖孫三代稱名將,於朝野口碑極佳,歐陽修和蘇轍都寫過讚美楊家的文章,於後世越傳越神,為表現需要,情節不斷拓展,成為一個保國的英雄譜,其實英雄就有三位。


魂舞大漠


楊家將故事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不可能全靠杜撰,關於楊家將的真實歷史事件的還原工作,在歷史學家的努力下基本已經完成。

楊業的父親之前是在北漢政權下做官,後來投奔了北周,在五代十國時期,算得上是一方豪強了。楊業剛剛成年不久就展現出了不同於常人的才華和偉大的理想,被當時北漢的皇帝劉崇賞識,劉崇乾脆認他作了幹孫子,賜名叫劉繼業。後來楊業在北漢統兵作戰屢立戰功,被國中百姓稱之為楊“無敵”。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滅掉北漢,楊業也就歸順了宋朝,宋太宗得知楊業也來歸順也是相當的高興。平定北漢之後,宋軍乘勝進軍北伐幽州,當然當時的宋軍並不是遼軍的對手,所以北伐很快失敗告終。遼人反而展開了報復性的南侵。邊境告急啊,於是宋太宗趕緊任命的楊業為代州知州,與潘美共守邊疆。楊業剛剛走馬上任,正好遼人前來攻打,楊業熟悉地形以輕騎擊敗遼人大軍,威名大振,導致之後“契丹望見業旌旗,即引去”。這一戰也給楊業帶來了麻煩,招致了他人的忌妒,《宋史》記載“主將戍邊者多忌之,有潛上謗書斥言其短”。

雍熙三年,北宋兵分三路大舉徵遼,西路軍連續收復雲、應、寰、朔四州。《宋史》中把這些功勞都歸給了潘美,但是《遼史》中記載“陷山西諸郡”的人是楊業。同時,由於曹彬等率領的東路軍受挫,宋太宗於是命令班師回朝,同時將剛打下的四州百姓全部遷入內地,並命潘美等人在代州繼續待命。不久,遼人率領十餘萬大軍重新攻陷寰州繼續南下。

為了保護四州百姓回遷,楊業表示應該派出疑兵吸引遼人注意力,畢竟遼人人多勢眾氣盛,硬扛肯定打不過,把敵人主力吸引走,既能保護百姓,又能減少無謂傷亡。但監軍王侁這時候卻說:“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進,得非有他志乎?”監軍劉文裕也在旁邊附和,而作為主將的潘美則是一言不發。

楊業只能被逼無奈上踏上戰場。在臨行之時,楊業表示以此來報答大宋皇帝的知遇之恩,情願捨身報國,自知此去幾乎無法生還,希望潘美作為主帥能夠帶兵接應下,讓更多的士兵能夠活下來。結果仗剛開始打監軍王侁就帶大部隊先離開,然後潘美聽聞楊業兵敗之後帶上剩下士兵扭頭就跑。楊業率兵與遼軍大戰,無奈敵眾我寡,連連敗退,於是按約定回軍求援,卻發現接應地點空無一人,只得在敵眾我寡傷心欲絕的狀態下率手下兵士與遼軍血戰,手刃數十百敵兵,終因戰馬重傷不能前行而戰敗被擒,絕食三日而死。其子楊延玉也戰死沙場。

楊業的死無疑是為國捐軀。但是楊業殉國之初,並沒有得到公正的待遇,迫害他的奸臣也沒有得到懲罰。後來,很長時間後,楊業才得到應有的封賜,但是斯人已逝,迫害楊業的潘美、王侁、劉文裕等都受到一定處罰,但潘美很快又被重用,這對被逼赴死的楊業而言當然極不公平。

楊業的兒子楊延昭,也是能征善戰,在他小時候楊業就帶他出徵見世面。後來楊業在攻打應州、朔州時,楊延昭作為先鋒,一直打到城下,被弓箭射穿手臂卻愈戰愈勇。楊業死之後,楊延昭繼續效力軍中。北宋鹹平二年冬,遼軍南下侵擾,楊延昭堅守遂城,正好冬天冷,楊延昭下令往城牆上潑冷水,“旦悉為冰,堅滑不可上”,遼人只得撤軍,時人稱之為“鐵遂城”。後來楊延昭又多次大敗遼軍。因戰功卓著,延昭與保州刺使楊嗣一起聞名邊疆,邊人稱之為“二楊”。

澶淵之戰時,楊延昭獻計截斷遼人歸路,給予其致命打擊,收復失地,結果皇上不批。楊延昭一氣之下自己單幹,帶兵突襲遼人地盤,攻破古城,俘獲無數。澶淵之盟結定之後,楊延昭一直守衛北方邊境,直至去世。楊延昭在邊疆二十餘年,遼軍對其極為忌憚,讚頌他為“楊六郎”。楊延昭死時,邊境百姓,聞此消息也紛紛落淚。

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在軍中曾得到范仲淹的賞識,也曾經跟隨狄青南征。楊文廣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大宋的西南邊境與西夏或南蠻作戰,功績上雖比不上祖輩顯赫,但卻同樣英勇善戰,沒有辱沒家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