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人物让你觉得他若不死,历史必定大不一样?

何兴才


曹昂——如果那一夜曹操没有惹怒张绣,好吧没有如果谁让邹氏那么迷人呢…

由于英年早逝,有关曹昂的记载实在很少,但从其他人的表述和行为中我们或许能推测出一个较为真实的曹昂。至少曹丕曾承认过,如果曹昂在,自己一定当不了皇上,我想这种自我“贬低”并不是因为曹昂是长子,可能更重要的是曹昂的德智体美劳孝颜都能让曹丕这个弟弟信服。曹昂的生母刘氏早亡,其一直由丁夫人抚养,看得出这个优秀的孩子很受丁夫人喜欢,否则丁夫人不会傻到因为一个养子就和曹操玩决裂。

总得来说,如果剧本和我们想的一样,在曹操殡天后曹昂将是大魏统治者,性格比曹操好不少的他说不准能再制造一个清平盛世呢。但很遗憾,这一切的假设在宛城那夜被划上了句号…

当张绣开始动乱时,曹操还睡在邹氏温柔的怀抱中。等到他惊醒时,帐外已是火光冲天,在混乱之中,曹操第一次感到了死亡居然也能离自己如此之近。

“父亲快上马,孩儿随后就来!”

喊出这个声音的正是曹昂,这个只有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把战马让给了曹操,自己决定死战到底。

结果曹昂连同典韦、曹安民,以及上百曹兵分别战死。丁夫人悲痛欲绝,和曹操断绝了关系。

曹昂一死,理论上曹丕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但曹操在立储之事上却显得很犹豫,因为除了曹丕外,曹植、曹冲,甚至是曹彰也都各有所长,并且这几个孩子中心机最重的曹丕虽说最为年长,但曹操却没有直接里曹丕的打算。这样一来,曹丕和曹植身边就有了一大群各自的拥趸者,最后兄弟相争弄得很不愉快。曹丕最终赢得了胜利,但却失去了亲情。再往后,司马一族在朝中的势力渐渐压过了曹氏宗亲,魏国政权旁落他人。

如果曹昂不死顺利即位,那最基本的曹家兄弟以及宗亲间的关系就不会变的紧张,那么司马一家能耐再大,也会在曹家人的团结下推出政治舞台,那历史将如何改写,这就很有趣了。


曹昂是个好少年~


逻辑文史游


远的不说了,说说近代的吧。

我觉得,如果袁世凯能够多活10年,中国近代史就会是另一个样子。

袁世凯死时,只有57岁,患的是尿毒症。事实上,如果不是袁世凯迷信中医,如果他能早早地使用西医,多活10年并不是不可能的。

袁世凯死时,正值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岔路口。当时,袁世凯称帝失败,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袁世凯的意思是,取消帝制,但保留自己的总统之位。

但他曾经的心腹段祺瑞,却不同意这么做。段祺瑞的意思是,让袁世凯退位自保,完全下野。

段祺瑞这么做,有两个出发点:第一,他看到袁世凯已患重病,来日无多,所以干脆取而代之,接掌北洋。如果当时的袁世凯身体强健,段祺瑞绝对不敢这么做。第二,他可能也是出于好意,让袁世凯暂且下野,避开风头。等风头过去,以袁世凯的实力,完全可以东山再起。

不管怎么说,如果袁世凯有一个好身体,他要么可以取消帝制后继续当总统,要么可以暂且退位后再次上位。

就算他那些北洋部下们真的全都背叛了他,等到天下人看到军阀混战的乱象后,仍然会怀念袁世凯。那时候,他就可以顺应民意,出来收拾局面。

其时,除了袁世凯,没人有能力有威望来收拾那帮北洋军阀。只要袁世凯出山,很多老部下就会回心转意,重新聚集在他的麾下。

如此一来,至少军阀混战就避免了,百姓会少了很多灾难。至于以后的历史会如何发展,那就不好说了。


趣谈秘史


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卡莱尔有一本书叫《论历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业绩》,主旨思想是说伟大人物对历史有不可想象的作用,而非我们熟悉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之类的说教。有些原本可以改变历史的人,死的过早,对历史确实有很大影响。

我想了想,简单说几个人:

N0.1 扶苏。扶苏是秦始皇长子,根据目前已有文献资料,扶苏的政治主张接近儒家,主张宽仁政治,反对滥用民力。如果扶苏不死,顺利继位,或许可以调整统治策略,改变自秦孝公以来的商鞅主义,或许大秦王朝不会二世而亡,秦制或许会完成某种积极意义的转型。

NO.2 后周世宗柴荣。柴荣如果不死,灭掉南唐一统中原的肯定是后周,赵匡胤也不会有发动陈桥兵变的机会。有人说,柴荣会收复幽云十六州,这一点我不敢预测。但是,柴荣如果不死,后周不会像后来北宋一样“重文轻武”,在对抗契丹和西夏的军事斗争中或许能够占上风。

柴荣

NO.3 朱元璋长子朱标。朱标如果不死,顺利继位,或许可以改变朱元璋刚猛的治国策略,适当缓和皇权与士人之间的关系,朱标性格不同于父亲,也不同于朱棣,明朝的士风或许可以不像后来那样“戾气”那么重。朱标的政治手腕也会比建文帝成熟,即便是“削藩”,也会做的更稳妥,不会酿成靖难之役那种悲剧。按照他的思路,明朝首都可能不会迁往北京,据说他比较钟意西安。


朱言论史


本人首推袁世凯。

看袁公将去时为自己所写“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

晚清至民国初,因为袁世凯,日本人一直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朝鲜之乱时,因为袁世凯,中国势力击败日本势力。

一战期间,日本趁欧美列强陷于欧战之际强迫中国签定《二十一条》,袁世凯运用超强的政治手腕和灵活的外交手段将《二十一条》转变成保护中国利益最大化的《民四条约》。

袁世凯早就看出中日之前必有一战,而其时的中国相当柔弱,袁世凯为避免国家民族再燃战火而不遗余力。

试问,如果袁世凯不逝去那么早,中国会陷入后来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民国“军阀混战”吗?中国的军阀混战给日本侵略中国造势帮忙,以至于后来的全面侵略。试问,如果袁世凯不死那么早,会有这些不?


稻草人QQ1032452583


谢谢小悟空。

么么哒

第一个是三国的郭嘉

字奉孝,年仅38岁病逝,经天纬地,鬼神莫测,曹操的核心谋士,号称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如果郭嘉不死的话,基本上就没西晋啥事儿了,郭嘉跟曹操还是有一段渊源。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 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

郭嘉刚开始见到袁绍俩谋士“你们俩智障,没听过良禽则木而栖吗?聋啊?啊,习得文武艺,祸害帝王家不懂吗?袁绍球也栾不成,要相貌没相貌,要智商没智商,你俩这一百来斤卖给谁不行,卖给他?他是当皇帝的命吗?你俩瞎啊?!”说完扭头就走。

后来曹操的谋士戏志才死球德乐,发微信给荀彧“老铁啊,我这的高管戏志才过劳死咧,木有人才咧,给俺推荐俩呗”荀彧“嘿嘿,这是嘛事儿,说曹操郭嘉到,你给你看看郭嘉,真嗝儿”

曹操见郭嘉:“哎呀,我的小宝贝儿啊,咋俩是一对儿啊,你一定会让孤当皇帝的对不对?”

郭嘉:“你就是我的上帝、真主、圣母玛利亚!”“那得嘞,先干着参谋长,成了给你升官!”“老板赞一个!”

郭嘉先是软禁了刘备,后又打败了吕布,还消灭了袁绍,江东之虎孙策崛起,所有人都害怕,只有郭嘉很镇定的说他一定早死,因为他太浪了,一个人就敢越塔强杀,啥装备啊越塔?果不其然最后被反杀了,所以说,如果不是天妒英才,基本上就没有三国了。

我个人认为郭嘉不死,历史必然会改变,有了这样一个开着外挂版存在的大boss,横扫天下没有悬念,可惜,可叹!


道门守卫者


最典型的就是明朝末年的袁崇焕、孙传庭、卢象升和曹文诏四人吧!

袁崇焕如果不被凌迟处死,继续委以重任镇守辽东,则大明辽东长城仍在,满清要想灭亡大明入主中原难上加难。

孙传庭一死,明朝失去了最后一张王牌,再也没有精明强干能够对付流寇的能臣了。

卢象升一死,明朝失去了一个能够平定内乱抵御满清的擎天柱。

号称“明季良将第一”的曹文诏,是剿灭流寇最得力的干将,在将怯兵弱的明末军队中,曹文诏独树一帜忠勇绝伦,不惧艰险不辞劳苦奋战在剿灭流寇的最前线,可以战死的太早了,没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良将陨而国祚危”,大明的忠臣良将都丧失了岂能不亡?


流贼闻之心胆摇


先看看这张地图,要不然不是特别了解历史的人对前秦真没什么概念。因为他除了被打的吓破胆外,其他方面给普通人并没留下太深的印象,其实它的强大远超出你的想象。但淝水之战,一个强大帝国瞬间灰飞烟灭,没有多久就被内忧外患压垮,在历史上消失的连影子都没有留下,而这一切的原因就是一个人病死了,而后人没有记住他的遗言,才导致中国历史从新改写,这个人的名字在历史上并不为大多人所熟知,但史学家给了他极高的评价,称他为【功盖诸葛第一人】。历史上能获得这样称号的人不是屈指可数,而是根本就没有。

王猛

前秦是在苻坚手里迅速壮大的,前秦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先后几个独立政权中唯一统一了整个北方的政权,前秦先灭前燕、仇池氐杨氏,西南夷邛、筰、夜郎皆归附于秦。后又灭前凉、代国,前秦统一北方。

东北、西域各国都遣使和前秦建立关系,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百济、新罗割据,都接受前秦册封,北方外族有柔然、库莫奚、契丹及高车,西有吐谷浑及白兰。盛时疆域东起朝鲜,西抵葱岭,南并川蜀,北逾阴山,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前秦时期,唯一还存留的只有偏居一隅的东晋。史称

“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包襄阳,北尽沙漠”。

而能够实现此创举的关键人物就是王猛,苻坚是在王猛的辅佐下才完成了这一系列的壮举,不过王猛活的岁数不大,五十刚出头就病死了,在他临终前嘱咐苻坚,大概意思是,我们虽然统一了整个北方,只剩下东晋偏安一隅,但东晋现在上下一心,内部稳定,而且是华夏的正统,你现在还不能急着攻击东晋,鲜卑和西羌虽然表面臣服,但心怀不轨,安定内部才是当前主要任务。可惜的是,福建没有采纳王猛的遗言,与东晋开战,结果在肥水一战中惨败,王猛经营多年的强大帝国分崩离析,北方很快又陷入分裂状态。

如果王猛能活到六十岁,前秦统一中国谁也不会怀疑,那样的话,后来的东晋十六国,以及隋唐是不是还会出现就很难说了。



山野论史


本人首推蔡锷。

先来看看他的生平,领导武昌起义,就任云南军政总督,积极革除弊政,使云南一片生机勃勃,彼时,他只有二十九岁,在讨伐袁世凯的战争中,带病作战,随后前往日本养病,1916年病逝于日本,年仅三十六岁。

简单理解蔡锷的功绩后,我们来看看他在短暂的36年里,所表现出的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朱德元帅曾经回忆说“打大仗我还是跟蔡锷护国讨袁那时学来的”,朱德与蔡锷既是师生又是好友,朱德上军校时常常被“开小灶”,我们不难看出朱德对蔡锷的敬重,足见蔡锷极高的军事才能。

历史上著名的武将很多,但能称之为儒将的却屈指可数,而蔡锷被认为是“当时最出色最富有潜力的领导人之一”,其治理能力也十分突出,29岁的他管理云南,便使得云南成为当时的焦点之一,这样一个仿佛天生具有超凡领导力的人,不仅文武双全,而且在军队中拥有极高声望,打仗常常身先士卒,而且所有的职务都是被推举。无论为人,为将,为帅都有着很高的造诣,可惜,也许那句话有一定道理,上帝为你打开一扇门的时候也会关上一扇窗。

如果蔡锷不是英年早逝,别的不说,但是,中国的战争会结束的早一些是一定的。只是很多东西,都是没有如果的,历史就是这样,不带任何温度。



用户6624936983


首先肯定是周世宗柴荣,一人生死对整个中国历史带来最巨大的影响,莫过于他了。先北后南的国策,超优秀的治国能力,强大的军事能力,都决定了柴荣必然会跟辽国见生死,抢夺回燕云十六州。毕竟赵光义这废物,都能打的辽国心头颤。要是柴荣不死,大周可不是宋,也许会有一个不逊隋唐的新的完整汉人帝国出现。

第二个的话,是明开国太子朱标,朱标不死,明成祖燕王朱棣绝对没机会造反。而他不造反,明的重心就不会安置在北方,以南京为中心的大明,必然会走上重视海运的道路。大明十有八九就是中国最后一个历史王朝。以目前历史记载看,朱标是一个优秀的仁慈君王,很适合在大一统环境下做出伟业。


再其次的话,是唐高宗李治。高宗天皇陛下不死,武则天绝无可能登基。而武则天不登基,李三郎未必有机会夺位,乃至后面安史之乱发生时间也许都会不同。大唐的国运,中华的国运也许就此不同。


方士的知识乐园


秦朝:秦始皇若没有死于沙丘,或是蒙恬,扶苏不死,起兵入咸阳,扶苏继位,结局肯定不一样。

西汉:汉武帝的戾太子如不是被江充陷害,肯定后面会不一样。

东汉:汉和帝若不是英年早逝,也不会从永元之隆,直接堕入外戚宦官专权的昏暗时代。

三国:关羽如不是败光荆州,身死,蜀汉成就定有不同。

十六国:后赵石勒没安排好后事,导致石虎称帝,暴虐治国,如解决完石虎再死结果定然不同。

前燕:慕容恪盛年早死,导致前燕盛极而衰及至灭亡。

前秦:王猛早死,前秦分崩离析。

南北朝:北周武帝早死,基业为隋唐建基。

大唐:太宗,宪宗,宣宗,三代英主服食丹药导致早死至为可惜。

盛唐名将王忠嗣早死,高仙芝,封常清被斩,三位名将非正常死亡,否则安史之乱持续不会那么长,大唐不会衰败那么狠。

五代: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否则燕云十六州也许不会掌握在草原民族三百年。

北宋:宋哲宗英年早逝,传位徽宗,导致北宋亡国。要多在位20年定不会有靖康之耻。

南宋:岳飞被害,这个不说了。

元朝:真金太子早死,否则元朝国祚不会不到百年。

明朝:懿文太子朱标早死,导致靖难之役。不死应该会有不同。

清朝:同治若不早死,也许慈禧不会那么得势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