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人物讓你覺得他若不死,歷史必定大不一樣?

何興才


曹昂——如果那一夜曹操沒有惹怒張繡,好吧沒有如果誰讓鄒氏那麼迷人呢…

由於英年早逝,有關曹昂的記載實在很少,但從其他人的表述和行為中我們或許能推測出一個較為真實的曹昂。至少曹丕曾承認過,如果曹昂在,自己一定當不了皇上,我想這種自我“貶低”並不是因為曹昂是長子,可能更重要的是曹昂的德智體美勞孝顏都能讓曹丕這個弟弟信服。曹昂的生母劉氏早亡,其一直由丁夫人撫養,看得出這個優秀的孩子很受丁夫人喜歡,否則丁夫人不會傻到因為一個養子就和曹操玩決裂。

總得來說,如果劇本和我們想的一樣,在曹操殯天后曹昂將是大魏統治者,性格比曹操好不少的他說不準能再製造一個清平盛世呢。但很遺憾,這一切的假設在宛城那夜被劃上了句號…

當張繡開始動亂時,曹操還睡在鄒氏溫柔的懷抱中。等到他驚醒時,帳外已是火光沖天,在混亂之中,曹操第一次感到了死亡居然也能離自己如此之近。

“父親快上馬,孩兒隨後就來!”

喊出這個聲音的正是曹昂,這個只有二十多歲的小夥子把戰馬讓給了曹操,自己決定死戰到底。

結果曹昂連同典韋、曹安民,以及上百曹兵分別戰死。丁夫人悲痛欲絕,和曹操斷絕了關係。

曹昂一死,理論上曹丕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但曹操在立儲之事上卻顯得很猶豫,因為除了曹丕外,曹植、曹衝,甚至是曹彰也都各有所長,並且這幾個孩子中心機最重的曹丕雖說最為年長,但曹操卻沒有直接裡曹丕的打算。這樣一來,曹丕和曹植身邊就有了一大群各自的擁躉者,最後兄弟相爭弄得很不愉快。曹丕最終贏得了勝利,但卻失去了親情。再往後,司馬一族在朝中的勢力漸漸壓過了曹氏宗親,魏國政權旁落他人。

如果曹昂不死順利即位,那最基本的曹家兄弟以及宗親間的關係就不會變的緊張,那麼司馬一家能耐再大,也會在曹家人的團結下推出政治舞臺,那歷史將如何改寫,這就很有趣了。


曹昂是個好少年~


邏輯文史游


遠的不說了,說說近代的吧。

我覺得,如果袁世凱能夠多活10年,中國近代史就會是另一個樣子。

袁世凱死時,只有57歲,患的是尿毒症。事實上,如果不是袁世凱迷信中醫,如果他能早早地使用西醫,多活10年並不是不可能的。

袁世凱死時,正值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岔路口。當時,袁世凱稱帝失敗,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袁世凱的意思是,取消帝制,但保留自己的總統之位。

但他曾經的心腹段祺瑞,卻不同意這麼做。段祺瑞的意思是,讓袁世凱退位自保,完全下野。

段祺瑞這麼做,有兩個出發點:第一,他看到袁世凱已患重病,來日無多,所以乾脆取而代之,接掌北洋。如果當時的袁世凱身體強健,段祺瑞絕對不敢這麼做。第二,他可能也是出於好意,讓袁世凱暫且下野,避開風頭。等風頭過去,以袁世凱的實力,完全可以東山再起。

不管怎麼說,如果袁世凱有一個好身體,他要麼可以取消帝制後繼續當總統,要麼可以暫且退位後再次上位。

就算他那些北洋部下們真的全都背叛了他,等到天下人看到軍閥混戰的亂象後,仍然會懷念袁世凱。那時候,他就可以順應民意,出來收拾局面。

其時,除了袁世凱,沒人有能力有威望來收拾那幫北洋軍閥。只要袁世凱出山,很多老部下就會回心轉意,重新聚集在他的麾下。

如此一來,至少軍閥混戰就避免了,百姓會少了很多災難。至於以後的歷史會如何發展,那就不好說了。


趣談秘史


英國曆史學家愛德華·卡萊爾有一本書叫《論歷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業績》,主旨思想是說偉大人物對歷史有不可想象的作用,而非我們熟悉的“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之類的說教。有些原本可以改變歷史的人,死的過早,對歷史確實有很大影響。

我想了想,簡單說幾個人:

N0.1 扶蘇。扶蘇是秦始皇長子,根據目前已有文獻資料,扶蘇的政治主張接近儒家,主張寬仁政治,反對濫用民力。如果扶蘇不死,順利繼位,或許可以調整統治策略,改變自秦孝公以來的商鞅主義,或許大秦王朝不會二世而亡,秦制或許會完成某種積極意義的轉型。

NO.2 後周世宗柴榮。柴榮如果不死,滅掉南唐一統中原的肯定是後周,趙匡胤也不會有發動陳橋兵變的機會。有人說,柴榮會收復幽雲十六州,這一點我不敢預測。但是,柴榮如果不死,後周不會像後來北宋一樣“重文輕武”,在對抗契丹和西夏的軍事鬥爭中或許能夠佔上風。

柴榮

NO.3 朱元璋長子朱標。朱標如果不死,順利繼位,或許可以改變朱元璋剛猛的治國策略,適當緩和皇權與士人之間的關係,朱標性格不同於父親,也不同於朱棣,明朝的士風或許可以不像後來那樣“戾氣”那麼重。朱標的政治手腕也會比建文帝成熟,即便是“削藩”,也會做的更穩妥,不會釀成靖難之役那種悲劇。按照他的思路,明朝首都可能不會遷往北京,據說他比較鐘意西安。


朱言論史


本人首推袁世凱。

看袁公將去時為自己所寫“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

晚清至民國初,因為袁世凱,日本人一直沒有佔到什麼便宜。

朝鮮之亂時,因為袁世凱,中國勢力擊敗日本勢力。

一戰期間,日本趁歐美列強陷於歐戰之際強迫中國簽定《二十一條》,袁世凱運用超強的政治手腕和靈活的外交手段將《二十一條》轉變成保護中國利益最大化的《民四條約》。

袁世凱早就看出中日之前必有一戰,而其時的中國相當柔弱,袁世凱為避免國家民族再燃戰火而不遺餘力。

試問,如果袁世凱不逝去那麼早,中國會陷入後來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民國“軍閥混戰”嗎?中國的軍閥混戰給日本侵略中國造勢幫忙,以至於後來的全面侵略。試問,如果袁世凱不死那麼早,會有這些不?


稻草人QQ1032452583


謝謝小悟空。

麼麼噠

第一個是三國的郭嘉

字奉孝,年僅38歲病逝,經天緯地,鬼神莫測,曹操的核心謀士,號稱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如果郭嘉不死的話,基本上就沒西晉啥事兒了,郭嘉跟曹操還是有一段淵源。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也。初,北見袁紹,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遂去之。先是時,潁川戲志才,籌畫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與荀彧書曰:“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 彧薦嘉。召見,論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為司空軍祭酒。

郭嘉剛開始見到袁紹倆謀士“你們倆智障,沒聽過良禽則木而棲嗎?聾啊?啊,習得文武藝,禍害帝王家不懂嗎?袁紹球也欒不成,要相貌沒相貌,要智商沒智商,你倆這一百來斤賣給誰不行,賣給他?他是當皇帝的命嗎?你倆瞎啊?!”說完扭頭就走。

後來曹操的謀士戲志才死球德樂,發微信給荀彧“老鐵啊,我這的高管戲志才過勞死咧,木有人才咧,給俺推薦倆唄”荀彧“嘿嘿,這是嘛事兒,說曹操郭嘉到,你給你看看郭嘉,真嗝兒”

曹操見郭嘉:“哎呀,我的小寶貝兒啊,咋倆是一對兒啊,你一定會讓孤當皇帝的對不對?”

郭嘉:“你就是我的上帝、真主、聖母瑪利亞!”“那得嘞,先幹著參謀長,成了給你升官!”“老闆贊一個!”

郭嘉先是軟禁了劉備,後又打敗了呂布,還消滅了袁紹,江東之虎孫策崛起,所有人都害怕,只有郭嘉很鎮定的說他一定早死,因為他太浪了,一個人就敢越塔強殺,啥裝備啊越塔?果不其然最後被反殺了,所以說,如果不是天妒英才,基本上就沒有三國了。

我個人認為郭嘉不死,歷史必然會改變,有了這樣一個開著外掛版存在的大boss,橫掃天下沒有懸念,可惜,可嘆!


道門守衛者


最典型的就是明朝末年的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和曹文詔四人吧!

袁崇煥如果不被凌遲處死,繼續委以重任鎮守遼東,則大明遼東長城仍在,滿清要想滅亡大明入主中原難上加難。

孫傳庭一死,明朝失去了最後一張王牌,再也沒有精明強幹能夠對付流寇的能臣了。

盧象升一死,明朝失去了一個能夠平定內亂抵禦滿清的擎天柱。

號稱“明季良將第一”的曹文詔,是剿滅流寇最得力的干將,在將怯兵弱的明末軍隊中,曹文詔獨樹一幟忠勇絕倫,不懼艱險不辭勞苦奮戰在剿滅流寇的最前線,可以戰死的太早了,沒能發揮更大的作用,“良將隕而國祚危”,大明的忠臣良將都喪失了豈能不亡?


流賊聞之心膽搖


先看看這張地圖,要不然不是特別瞭解歷史的人對前秦真沒什麼概念。因為他除了被打的嚇破膽外,其他方面給普通人並沒留下太深的印象,其實它的強大遠超出你的想象。但淝水之戰,一個強大帝國瞬間灰飛煙滅,沒有多久就被內憂外患壓垮,在歷史上消失的連影子都沒有留下,而這一切的原因就是一個人病死了,而後人沒有記住他的遺言,才導致中國歷史從新改寫,這個人的名字在歷史上並不為大多人所熟知,但史學家給了他極高的評價,稱他為【功蓋諸葛第一人】。歷史上能獲得這樣稱號的人不是屈指可數,而是根本就沒有。

王猛

前秦是在苻堅手裡迅速壯大的,前秦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先後幾個獨立政權中唯一統一了整個北方的政權,前秦先滅前燕、仇池氐楊氏,西南夷邛、筰、夜郎皆歸附於秦。後又滅前涼、代國,前秦統一北方。

東北、西域各國都遣使和前秦建立關係,朝鮮半島的高句麗、百濟、新羅割據,都接受前秦冊封,北方外族有柔然、庫莫奚、契丹及高車,西有吐谷渾及白蘭。盛時疆域東起朝鮮,西抵蔥嶺,南並川蜀,北逾陰山,前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非漢民族政權。前秦時期,唯一還存留的只有偏居一隅的東晉。史稱

“東極滄海,西並龜茲,南包襄陽,北盡沙漠”。

而能夠實現此創舉的關鍵人物就是王猛,苻堅是在王猛的輔佐下才完成了這一系列的壯舉,不過王猛活的歲數不大,五十剛出頭就病死了,在他臨終前囑咐苻堅,大概意思是,我們雖然統一了整個北方,只剩下東晉偏安一隅,但東晉現在上下一心,內部穩定,而且是華夏的正統,你現在還不能急著攻擊東晉,鮮卑和西羌雖然表面臣服,但心懷不軌,安定內部才是當前主要任務。可惜的是,福建沒有采納王猛的遺言,與東晉開戰,結果在肥水一戰中慘敗,王猛經營多年的強大帝國分崩離析,北方很快又陷入分裂狀態。

如果王猛能活到六十歲,前秦統一中國誰也不會懷疑,那樣的話,後來的東晉十六國,以及隋唐是不是還會出現就很難說了。



山野論史


本人首推蔡鍔。

先來看看他的生平,領導武昌起義,就任雲南軍政總督,積極革除弊政,使雲南一片生機勃勃,彼時,他只有二十九歲,在討伐袁世凱的戰爭中,帶病作戰,隨後前往日本養病,1916年病逝於日本,年僅三十六歲。

簡單理解蔡鍔的功績後,我們來看看他在短暫的36年裡,所表現出的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朱德元帥曾經回憶說“打大仗我還是跟蔡鍔護國討袁那時學來的”,朱德與蔡鍔既是師生又是好友,朱德上軍校時常常被“開小灶”,我們不難看出朱德對蔡鍔的敬重,足見蔡鍔極高的軍事才能。

歷史上著名的武將很多,但能稱之為儒將的卻屈指可數,而蔡鍔被認為是“當時最出色最富有潛力的領導人之一”,其治理能力也十分突出,29歲的他管理雲南,便使得雲南成為當時的焦點之一,這樣一個彷彿天生具有超凡領導力的人,不僅文武雙全,而且在軍隊中擁有極高聲望,打仗常常身先士卒,而且所有的職務都是被推舉。無論為人,為將,為帥都有著很高的造詣,可惜,也許那句話有一定道理,上帝為你打開一扇門的時候也會關上一扇窗。

如果蔡鍔不是英年早逝,別的不說,但是,中國的戰爭會結束的早一些是一定的。只是很多東西,都是沒有如果的,歷史就是這樣,不帶任何溫度。



用戶6624936983


首先肯定是周世宗柴榮,一人生死對整個中國歷史帶來最巨大的影響,莫過於他了。先北後南的國策,超優秀的治國能力,強大的軍事能力,都決定了柴榮必然會跟遼國見生死,搶奪回燕雲十六州。畢竟趙光義這廢物,都能打的遼國心頭顫。要是柴榮不死,大周可不是宋,也許會有一個不遜隋唐的新的完整漢人帝國出現。

第二個的話,是明開國太子朱標,朱標不死,明成祖燕王朱棣絕對沒機會造反。而他不造反,明的重心就不會安置在北方,以南京為中心的大明,必然會走上重視海運的道路。大明十有八九就是中國最後一個歷史王朝。以目前歷史記載看,朱標是一個優秀的仁慈君王,很適合在大一統環境下做出偉業。


再其次的話,是唐高宗李治。高宗天皇陛下不死,武則天絕無可能登基。而武則天不登基,李三郎未必有機會奪位,乃至後面安史之亂髮生時間也許都會不同。大唐的國運,中華的國運也許就此不同。


方士的知識樂園


秦朝:秦始皇若沒有死於沙丘,或是蒙恬,扶蘇不死,起兵入咸陽,扶蘇繼位,結局肯定不一樣。

西漢:漢武帝的戾太子如不是被江充陷害,肯定後面會不一樣。

東漢:漢和帝若不是英年早逝,也不會從永元之隆,直接墮入外戚宦官專權的昏暗時代。

三國:關羽如不是敗光荊州,身死,蜀漢成就定有不同。

十六國:後趙石勒沒安排好後事,導致石虎稱帝,暴虐治國,如解決完石虎再死結果定然不同。

前燕:慕容恪盛年早死,導致前燕盛極而衰及至滅亡。

前秦:王猛早死,前秦分崩離析。

南北朝:北周武帝早死,基業為隋唐建基。

大唐:太宗,憲宗,宣宗,三代英主服食丹藥導致早死至為可惜。

盛唐名將王忠嗣早死,高仙芝,封常清被斬,三位名將非正常死亡,否則安史之亂持續不會那麼長,大唐不會衰敗那麼狠。

五代: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否則燕雲十六州也許不會掌握在草原民族三百年。

北宋:宋哲宗英年早逝,傳位徽宗,導致北宋亡國。要多在位20年定不會有靖康之恥。

南宋:岳飛被害,這個不說了。

元朝:真金太子早死,否則元朝國祚不會不到百年。

明朝:懿文太子朱標早死,導致靖難之役。不死應該會有不同。

清朝:同治若不早死,也許慈禧不會那麼得勢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