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什麼是高標準農田?

智慧農業2020


“高標準農田”,這個詞在農村其實並不被人們所熟知,它直觀上給人以“高大上”的感覺,其實我國從2011年就開始創建高標準農田,截止到2018年底,全國已建設高標準農田6.4億畝。已經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對應的其實是“高科技”在農業中的廣泛應用 ,是農業種植方式的變革,真正實現機械化和科技在農業種植中的完美結合,高效、高產、省時、省力。把農業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貫穿其中,是對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一次顛覆性的改變。



那麼,怎樣的才算是高標準農田呢?通俗地說,就是“田成塊、渠相連、路成網、樹成行、技術支撐強”,也就是土地要平整並且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而且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旱澇保收、高產穩產。


目前,高標準農田建設已成為國家糧食戰略的一部分,在今年的一號文件中,提出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8億畝。國家一定要讓昔日的“望天田”“斗笠田”“冷漿田”,變成“萬畝田”“噸糧田”“高產田”,真正實現“中國飯碗”裝“中國糧食”。


鄉村新天地


《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11-2020)》

第四章 建設標準

一、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

(一)綜合標準

高標準農田建設應達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科技先進適用、優質高產高效”的總體目標。通過建設,解除制約農業生產的關鍵障礙因素,抵禦自然災害能力顯著增強,農業特別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達到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目標;農田基礎設施達到較高水平,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因地制宜推行節水灌溉和其他節本增效技術,農田林網適宜,區域農業生態環境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農業科技貢獻率明顯提高,主要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建設區達到優質高產高效的目標,取得較高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同時,堅持節約土地、合理使用的原則開展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後農田基礎設施佔地率符合有關規範標準。

(二)主要措施標準

——水利措施

1.灌溉工程

(1)灌溉系統完善,灌溉用水有保證,灌溉水質符合標準,灌溉制度合理,灌水方法先進。

(2)溼潤半溼潤地區灌溉保證率:旱作區不低於75%,水稻區不低於85%;乾旱半乾旱地區灌溉保證率:旱作區不低於50%,水稻區不低於75%;其他地區一般不低於70%。

(3)灌溉水利用係數:大型灌區不應低於0.50;中型灌區不應低於0.60;小型灌區不應低於0.70;井灌區不應低於0.80;噴灌區、微噴灌區不應低於0.85;滴灌區不應低於0.90。

(4)新建、除險加固和更新改造的小型水庫、塘壩及引水渠首等工程,符合國家和水利行業的技術規範規定的設計標準和技術要求;井灌工程做到地下水資源合理利用、採補平衡;機井和泵站的水工建築物、機電設備、輸變電設施配套齊全,綜合裝置效率達到有關規範標準。

(5)輸水、配水渠系(管道),橋、涵、閘等建築物和田間灌溉設施配套齊全,性能與技術指標達到規範標準。

(6)推廣各種適用節水和旱作農業技術。有條件地區,應積極採取膜下滴灌、噴灌等先進高效節水技術;灌溉條件較差的旱作農業區,應採取農藝、工程等旱作農業節水措施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

2.排水工程

(1)防洪設計標準應符合有關規定。

(2)排澇設計標準應符合有關規定,設計暴雨重現期不少於10年。設計暴雨歷時和排出時間應達到:旱作區1~3天暴雨1~3天排除;稻作區1~3天暴雨3~5天排至耐淹水深。

(3)排水系統健全,排水出路通暢,排水渠系斷面及坡度設計合理,橋、涵、閘等建築物配套,性能與技術指標達到有關規範要求,末級固定排水溝的深度和間距,符合當地機耕作業、農作物對地下水位的要求。

(4)有漬害的旱作區,在設計暴雨形成的地面明水排除後,應在農作物耐漬時間內將地下水位降到耐漬深度;水稻區在曬田期3天內將地下水位降到耐漬深度。

(5)改造鹽鹼地要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統,在返鹽(鹼)季節前將地下水位降到農作物生長的臨界深度以下。

3.工程折舊和完好率

灌、排等工程設施使用年限不低於15年。田間灌、排工程及附屬建築物配套完好率大於95%。

——農業措施

1.農田工程

平原地區以有林道路或較大溝渠為基準形成格田,土地平整,集中連片,以適應農業機械化和田間管理要求。丘陵、山區15度以下坡耕地,按照有利於水土保持要求,建成等高水平梯田(地),地面平整,並構成反坡;土壤活土層厚度一般不小於25-30cm,田面寬度一般要達到3m以上,田(地)埂穩定牢固(南方地區的田埂要採用石塊襯砌或建設生物梯坎),修建好排水溝、洩洪溝,達到防洪標準,防止水土流失。

2.土壤改良

土壤耕作層達到20cm以上,土壤耕作層有機質含量提高0.1個百分點以上。

3.良種繁育與推廣

具有較好的良種繁育能力,具備優良品種的覆蓋率達到100%水平的基礎性條件。

4.農業機械化

平原地區主要作業環節具備基本實現機械化、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水平在原有基礎上有較大提高的基礎性條件。

——田間道路建設

田間道路建設分幹道、支路兩級,佈局合理,順直通暢。幹道要與鄉、村公路連接,必要時進行簡易硬化,保證晴雨天暢通,東北地區的幹道能滿足大型農業機械的通行,其他地區能滿足中型農業機械的通行;支路應配套橋、涵和農機下田(地)設施,便於農機進出田間作業和農產品運輸。田間道路建設突出節約土地的原則,建設標準合理實用。田間道路設施使用年限不少於15年,完好率大於95%。

——林業措施

因地制宜地加強農田防護林網建設,達到當地林業部門規定的標準。主要道路、溝渠、河流兩側,要適時、適地、適樹進行植樹造林,長度達到適宜植樹造林長度的90%以上。造林時應預留出農機進出田間的作業通道。造林當年成活率達到95%以上,三年後保存率要達到90%以上。平原地區防護林網格面積與格田面積一致,防護林網控制面積佔宜建林網農田面積的比例,北方地區達到85%以上,南方地區原則上達到75%以上。

——科技措施

在項目建設期間,推廣2項以上先進適用技術,重點是良種、良法等先進適用生產技術;加強對項目區受益農戶進行先進適用技術培訓2次以上;適當扶持縣鄉農技服務體系,重點支持具有技術推廣服務功能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二、重點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標準

(一)綜合標準

通過對重點中型灌區灌排骨幹工程設施進行節水改造和續建配套,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灌排骨幹工程條件。灌區範圍明確, 設計灌溉面積一般不低於5萬畝,不超過30萬畝;灌區規劃設計合理,符合區域水資源利用總體規劃和節水灌溉發展規劃;灌溉設計保證率符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需要;灌區工程設施質量達標,運行管護規範;灌區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完善,用水戶參與灌溉管理模式初步形成。

(二)主要工程標準

1.水源及渠首工程

(1)灌溉水源有保障。灌溉水源水質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水源及渠首工程(含泵站)總體完好,運行安全可靠。

(2)井灌工程做到地下水資源合理利用、採補平衡。

2.灌排渠系

(1)干支渠(溝)道能保證設計輸水能力,邊坡穩定,水流暢通。

(2)干支渠道襯砌防滲技術指標達到規範要求,堅固耐用,寒冷地區抗凍性能好。輸水管道、暗渠等設計合理,技術指標達到規範要求。渠系水利用係數絕對值提高0.1以上。項目區單位面積用水量節約15%以上。

(3)排水系統健全,排水出路通暢,排澇設計標準不低於3-5年一遇,主要建築物防洪設計標準不低於10-20年一遇。

3.渠(溝)系建築物

(1)農橋、涵洞、水閘、渡槽、倒虹吸、隧洞等渠系建築物分佈合理,能滿足灌排系統水位、流量、泥沙處理、運行要求,適應群眾生產生活需要。

(2)渠(溝)系建築物的設計、施工等符合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4.量水設施設備

灌溉渠道的進水口、分水口等處配備有必要的量水設施設備系統,可滿足灌溉水量調度和計量供水需要。

5.工程管護設施

工程管護設施佈設合理,可滿足工程管護需要。


廣東新會陳皮


高標準農田( well-facilitated farmland )是指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的耕地。

2018年12月2日報道,據統計,中國已建成高標準農田約5.6億畝,耕地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顯著增強,質量和產能明顯提升。[1]

中文名

高標準農田

外文名

well-facilitated farmland

類型

耕地

特點

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等

詞語定義

高標準糧田是指在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範圍內,建成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高標準基本農田。[1]

屬於“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土壤肥、旱能灌、澇能排、無汙染、產量高”的穩定保量的糧田。

國家政策

2012年10月11日,國土資源部召開加快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示範縣建設工動員部署視頻會議,要求加快建設500個高標準基本農田示範縣,“十二五”期間,在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範圍內,建成不少於2億畝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高標準基本農田,確保完成全國4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

各地情況

2018年10月底至11月初,江西省2018年度290萬畝高標準農田已陸續開工。


大齡剩男的生活


高標準農田旱澇保豐收,旱天保證能澆水灌溉農田,澇天梅雨連綿的季節保證排水暢通水溝河道,除果樹以外不得栽其它樹木,也不可以看風水當作墳地,方圓不得超過100米以內要有井水灌溉方便,必須配有四相交流電源,不汙染農田,受到保護的肥沃農田不得挖坑取土,應化的路面也要修在田間地頭,讓農副產品好銷售。





三農領域創作


高標準農田:一定時期內,通過農村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包括經過整治的原有基本農田和經整治後劃入的基本農田。

通俗角度分析:

原則上看,全國的高標準基本農田應該是高等級、集中連片的農田,但由於耕地質量等別區域間不平衡,在保證一定面積的基礎上,不同省份確定的高標準基本農田質量等級不完全相同。 高標準基本農田除了與各省的耕地質量等別情況有關外,還與各省的城市化進程和耕地等級決定因素有關係。一般而言,城市化進程中各省份會損失較多高等級的耕地。另外,由於我國自然條件南北、東西差異較大,區域、局部性的耕地資源匹配情況不同,導致耕地質量等級建設難度不同,也會影響各省劃分高標準基本農田的結果。

專業角度分析:

1 一般規定

1.1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以及其他等五項工程。工程體系詳見附錄A。1.2 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完善田間基礎設施,提高機械化水平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抵禦自然災害能力,改善生態景觀。

1.3 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實現每個耕作田塊直接臨渠(管)、臨溝、臨路,保證每個耕作區與農村居民點相連。

1.4 田間基礎設施佔地率應不高於8%,基礎設施使用年限一般不低於15年。

1.5 建成後的耕地質量等級達到所在縣的較高等級。

2 土地平整工程

2.1 土地平整工程是為滿足農田耕作、灌排需要而進行的田塊修築和地力保持措施總稱。包括耕作田塊修築工程和耕作層地力保持工程。

2.3 耕作層厚度應達到30cm以上,有效土層厚度應達到60cm以上。土壤理化指標應滿足作物高產穩產要求。

2.4 田塊規格和平整度應滿足農業機械化生產要求,田塊面積北方平原區宜不低於20

3 灌溉與排水工程

3.1 灌溉與排水工程是為防治農田旱、澇、漬和鹽鹼等災害而採取的各種措施總稱。包括水源工程、輸水工程、排水工程、噴微灌工程、渠系建築物工程和泵站及輸配電工程。

3.2 通過實施灌溉與排水工程,合理利用水資源,形成“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的灌排體系,採取節水灌溉措施,增加有效灌溉面積。

3.3 完善灌排體系,充分利用水資源,灌溉水利用係數應不低於0.6;灌溉保證率北方地區水澆地應不低於50%,水田應不低於70%;南方地區水澆地應不低予70%,水田應不低於75%。滿足灌溉設計保證率的農田面積比例應不低於90%。

3.4 排澇標準應不低於10年一遇。

4 田間道路工程

4.1 田間道路工程是為滿足農業物資運輸、農業耕作和其它農業生產活動需要所採取的各種措施總稱。包括田間道和生產路。

4.2 通過實施田間道路工程,構建便捷高效的田間道路體系,使田塊之間和田塊與居民點保持便捷的交通聯繫,滿足農業機械化生產、安全方便的生活需要。

4.3 道路通達度平原區應不低於95%,丘陵區應不低於80%。

5 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

5.1 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是為保護項目區土地利用活動安全,保持和改善生態條件,減少汙染、防止或減少自然災害而採取的各種措施的總稱。包括農田林網工程、岸坡防護工程、溝道治理工程和坡面防護工程。

5.2 通過實施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預防和減少農田的自然災害,保持和改善農田生態環境,保障農田生態系統安全。

5.3 農田防洪標準應不低於20年一遇。

5.4 風害區農田防護面積應不小於90%


丶又1亅卜廠七幾丷幹


什麼是高標準田?

一是通路

作為高標準農田,首先是要有通路,因為在種植中必須是機械化,而道路不通,機械化農機怎麼開進農田呀?

二是水灌

作為高標準農田,必須要有足夠的水灌溉。要水有水,才能確保豐收。

三昰向陽

作為高標準農田,必須是向陽,能保證每天日照在八小時以上。要是四周都是高高的山,剛見日照兩個鐘頭又落山了,這樣的農田想豐收是不可能的。

四是地塊大

作為高標準農田地塊一定要大,千萬不能十幾塊才一畝田,田埂都佔去一半還什麼高標準?所以一塊田通常是幾畝十幾畝,甚至上百畝,才會實現機械化耕種,利於飛機噴灑農藥,那才是高標準田。

五是土質良好

因為種莊稼,土質不良好的話,是很難確保豐收的。如沙土質,灌很多水卻都滲透完,不平的水田稍高處就不見過水,灌溉不均衡就不能保證豐收。而如果土質不肥大淺,風吹過到處是莊稼倒伏,肯定形響收成,就不是高標準田了。

以上五點就是高標準田的標準了。


明明說農村事


高標準農田是,面積大,土地平整肥沃,土壤深。旱能澆,澇能排,既能通電,又能近水,道路暢通,機收機耕方便。

我們這裡基本是這樣,大平原,黃河故道。只是分田的時候,個別地塊人為的分小了。





許其波


回答:

1、地塊方整,長寬比例適宜,面積200畝左右。

2、高低角度小於等於 15°,土壤肥沃,保水保肥性能強。

3、三相電配套,機井房四個, 凍層以下暗埋管道, 主支有序分佈,實行噴灌或滴灌。

4、田間道路平坦、寬度適宜,便於生產運輸、田間管理。

只有這樣的地塊,採用現代化的機械,應用科學管理技術,才能連年豐產。


悠然自得8588


高標準農田就是通過加大資金與技術的投入,把農田建設成為“土地平整,地力肥沃,井渠設施配套,環境良好無汙染,田間道路通暢,運用技術先進,管理水平高效,農產品優質高產,可持續利用發展”的高標準農田。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投入,有國土部門實施的土地整理項目、發改委組織實施的新增千億斤糧食項目、水利部門實施的農田水利建設項目、財政農業部門實施是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等,使各地高標準農田數量不斷增加,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目前要注意的是做好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的維護與管理,一些地方高標準農田裡的機井、配電設施由於缺乏管理與維護,造成使用年限短,損壞現象普遍存在,甚至發生安全事故。建議探索建立高標準農田公用實施管理維護的長效機制,延長設施使用壽命,確保發揮最大效益和農民生產安全。


上善若水86335


在這秋高氣爽的天氣,很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看法,在這裡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那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關於這個問題。

高標準農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的耕地。

在下面優質內容我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和快樂,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高標準農田建設應達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科技先進適用、優質高產高效”的總體目標。通過建設,解除制約農業生產的關鍵障礙因素,抵禦自然災害能力顯著增強,農業特別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達到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目標。

農田基礎設施達到較高水平,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因地制宜推行節水灌溉和其他節本增效技術,農田林網適宜,區域農業生態環境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農業科技貢獻率明顯提高,主要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實想法與觀點,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

我在這裡,發自內心真誠的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擁有身體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最後歡迎大家關於這個問題暢所欲言,有喜歡我的記得關注下哦,每天為大家分享與解答我的想法與見解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